内容简介
《中华战创伤学(第2卷):颅脑战创伤》是一部全面、系统、完整介绍颅脑战创伤基础与临床救治的学术专著。本卷分为两篇18章,主要包括颅脑战创伤的流行病学及致伤机制、病理生理、临床特征与诊断、战现场急救与转运、急症处理与伤情分级、后期治疗方法与护理、修复与康复。较为翔实地介绍了各型颅脑战创伤在解剖、病理、生理、临床征象、影像学与治疗等方面的新成果,并把国内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思维、新观念及实用技术介绍给读者,使其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中华战创伤学(第2卷):颅脑战创伤》内容图文并茂,凸显“科学、严谨、先进、全面、系统、规范、标准、新颖、实用”原则,并彰显我国颅脑战创伤学领域的科研和临床诊疗水平。对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创伤外科、急诊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科和内科等医生,以及医学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与进修医生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价值,也可作为战创伤救治培训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付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费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军队专业技术三级。
冯华,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军队专业技术四级。
江基尧,医学博士、教授(技术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颅脑战创伤概论
第一章颅脑战创伤流行病学
第一节颅脑战创伤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颅脑战创伤分类
一、概述
二、颅脑创伤的分类标准及临床分类
三、伤情程度分类
第三节颅脑战创伤的流行病学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参展人员因素
二、战争本身因素
三、环境和时间因素
四、救护因素
五、颅脑战创伤发生率
六、颅脑战创伤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第二章颅脑应用解剖
第一节头皮
……
英汉对照索引
前言/序言
《中华战创伤学第2卷颅脑战创伤》是《中华战创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写和出版体现了现代战争的新特点,符合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是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强化部队应急作战能力、提升战场救治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对近期一系列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经验的总结,也是促进战创伤学科发展的需要。这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使得颅脑战创伤的发生率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制约了颅脑战创伤的救治,导致颅脑战创伤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提高颅脑战创伤的救治水平,是维持部队战斗力的关键问题之一。此外,近年来频发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对特殊环境下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颅脑损伤的救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这些行动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为今后灾害救援中颅脑损伤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华战创伤学第2卷颅脑战创伤》的编写,遵循《中华战创伤学》的核心理念,本着“立足平时、着眼战时”的思路,总结了几十年来我军在颅脑战创伤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吸纳了外军最新的颅脑战创伤救治理念,同时融入了颅脑损伤临床、科研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本卷第一部分为颅脑战创伤概述,包括颅脑战创伤流行病学、颅脑应用解剖、颅脑战创伤的致伤机制与生物力学、颅脑战创伤神经病理生理学、颅脑战创伤后再生与修复、颅脑战创伤的循证医学研究与进展等内容,从流行病学、解剖学和致伤机制等方面对颅脑战创伤进行了全面和详细的论述。本卷第二部分为颅脑战创伤救治,包括颅脑战创伤的伤史和检查、颅脑战创伤战现场急救及转运、颅脑战创伤严重程度评估与重症监护、颅脑战创伤常用麻醉技术与并发症防治及疼痛管理、头皮和颅骨战创伤、原发性颅脑战创伤、继发性颅脑战创伤、颅脑战创伤并发症与后遗症、二次脑损伤、颅脑战创伤护理与手术配合、颅脑战创伤预后与康复治疗特点、颅脑战创伤常用救治方法评估等内容,全面总结了颅脑战创伤的临床诊治理念和方法,有利于临床各级医生熟悉如何完成战创伤的临床救治工作。
《中华战创伤学第2卷颅脑战创伤》由我们共同担任主编,并牵头组建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和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为依托的编写队伍。他们是军内外多次参加过局部战争战场救护和地震、雪灾、泥石流等灾害医学救援,在颅脑战创伤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广泛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和中青年技术骨干,是颅脑战创伤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一流学者,具有扎实的颅脑战创伤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颅脑战创伤救治实际经验及新思维、新观念,积累了长达数十年的颅脑战创伤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资料,这些宝贵的原始资料为本卷撰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书稿的质量和学术水准。
在本卷的编写过程中,编委会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编写会议,对本卷的学科门类、体系结构、章节内容、体例格式等,进行了科学规划、认真研讨,特别强调注重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最终确定了本卷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规范和内容等。本卷写作的体例格式统一规范,内容丰富准确、行文流畅、图文并茂、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楚,凸显“科学、严谨、先进、全面、系统、规范、标准、新颖、实用”原则,并彰显我国颅脑战创伤学领域的科研和临床诊疗水平。可作为从事战创伤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创伤外科各级医生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颅脑战创伤救治培训教材。
本卷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国内多位著名医学专家、特别是赵继宗院士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不辞辛苦,在百忙之中为书作序和审阅书稿,并且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本卷增辉添色。许多专家学者对本卷的内容及如何编写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已在书中给予了反映,尚有一部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正在做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以期在将来的编写中吸纳和采用。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希望继续得到广大专业人士的批评指正,更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设性意见,以便我们再版时改进,将这本书编写得更好。
《中华战创伤学(第2卷):颅脑战创伤》图书简介 引言 战创伤,是战争条件下特有的创伤类型,其复杂性、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对个体、家庭乃至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始终是医学界和军事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战争洗礼,在战创伤救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孕育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中华战创伤学》系列丛书,正是这一宝贵医学遗产的系统梳理与现代医学发展的深度融合,旨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人员及军事卫生专业人员提供一部权威、全面、实用的专业参考。 本卷《中华战创伤学(第2卷):颅脑战创伤》,聚焦于战时最常见、最凶险、最棘手的创伤之一——颅脑战创伤。颅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一旦遭受损伤,轻则导致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重则危及生命,造成永久性残疾。在现代高科技战争背景下,爆炸冲击波、弹片、弹头等造成的复合型颅脑损伤日益增多,其救治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本书力求从中华传统医学的智慧出发,结合现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急救医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系统性地阐述颅脑战创伤的特点、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等各个环节,为应对未来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颅脑战创伤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操作范例。 本书特色与内容梗概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以宏大的视野、严谨的逻辑、详实的资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颅脑战创伤的全景图。 第一章:颅脑战创伤的定义、分类与流行病学 本章首先对颅脑战创伤进行清晰的界定,区分其与和平时期普通颅脑损伤在病因、发病机制、损伤特点、救治环境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详细阐述颅脑战创伤的常见分类,如按损伤机制(贯通伤、闭合性损伤、冲击波伤等)、按损伤程度(轻、中、重度)、按损伤部位(颅骨、硬脑膜、脑实质、颅内血管、脑神经等)等。随后,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历史战役数据,对颅脑战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在不同战争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等,为制定相应的防护和救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章:颅脑战创伤的病因与损伤机制 本章深入剖析颅脑战创伤的各种病因,包括但不限于爆炸冲击波、高能弹片、弹头、锐器(如刺刀、碎片)、钝器(如重物、车体)等。重点阐述不同病因对颅脑造成的具体损伤机制,如冲击波引发的颅内气压伤、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弹片、弹头造成的直接穿透性损伤、撕裂伤、粉碎性骨折以及继发性颅内出血、感染等。同时,探讨了复合伤(如颅脑合并胸腹部、四肢损伤)的特点,强调了战时多因素、多层次损伤的复杂性。 第三章:颅脑战创伤的早期救治原则与流程 早期救治是决定颅脑战创伤预后的关键。本章详细阐述了在战时恶劣条件下,颅脑战创伤患者的早期救治原则,强调“先简后繁,就地抢救,专人负责,快速转运”等核心理念。系统介绍了战时急救站、野战医院等初级救治单位的组织架构、设备配置及救治流程。重点讲解了现场快速评估、生命体征监测、气道管理、呼吸支持、循环维持、止血、镇痛、抗休克等基础救治措施。同时,强调了战时伤员分类、后送梯队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 第四章:颅脑战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技术在颅脑战创伤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详细介绍了适用于战时条件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等。重点阐述了CT在急性期颅脑战创伤诊断中的核心地位,详细解读CT扫描的典型征象,如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积气、血气等。同时,探讨了MRI在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干损伤、脑血管损伤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超声、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的应用。本书还将介绍一些简易、便携式的影像学设备在战场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颅脑战创伤的手术治疗策略 手术是治疗颅脑战创伤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严重的闭合性颅脑损伤和贯通性颅脑损伤。本章系统梳理了颅脑战创伤的各种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详细介绍了颅骨骨折复位、去骨瓣减压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硬膜下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脑组织清除术、颅内异物取出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等。特别强调了战时手术的特殊性,如对麻醉、体位、消毒、止血、引流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如何根据战场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微创技术、腔镜技术等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 第六章:颅脑战创伤的非手术治疗与重症监护 对于部分颅脑战创伤患者,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救治手段,而重症监护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关键。本章详细阐述了颅脑战创伤的非手术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如脱水剂、镇静剂、抗生素、止痛药、抗癫痫药物等)、生命体征监测与管理(如颅内压监测、血压管理、氧合管理、体温管理等)、并发症防治(如脑水肿、颅内感染、癫痫、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重点介绍了战时重症监护单元(ICU)的建设、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及管理模式,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监护技术,为危重颅脑战创伤患者提供最有效的生命支持。 第七章:颅脑战创伤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颅脑战创伤常常伴随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水肿、癫痫、脑脊液漏、颅内出血、脑积水、脑梗死、高颅压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增加了救治难度和致残率、死亡率。本章对颅脑战创伤常见的并发症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并详细介绍各种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策略,强调早期识别、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第八章:颅脑战创伤的康复治疗 战创伤的康复治疗是恢复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章系统介绍了颅脑战创伤的康复理念、康复目标及康复流程。详细阐述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吞咽疗法、认知功能康复、心理康复等各项康复技术在不同损伤程度和不同损伤部位的颅脑战创伤患者中的应用。强调了早期介入、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协作的康复模式,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身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第九章:特殊类型颅脑战创伤的诊治 本章聚焦于几种特殊的颅脑战创伤类型,如冲击波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贯通性颅脑损伤、弹片残留等,对其独特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适应症、保守治疗以及康复要点进行详细阐述。例如,冲击波脑损伤的非接触性损伤特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难点,贯通性颅脑损伤的隧道效应及感染风险,以及弹片残留的长期影响与处理原则。 第十章:战时颅脑战创伤的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 本章从宏观层面,结合历史经验和现代战争趋势,探讨战时颅脑战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分析影响颅脑战创伤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因素,如武器类型、作战环境、防护装备、急救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包括加强防护装备的研发与配备,改进战术,优化急救体系建设,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公众对战创伤的认知与应对能力等。 第十一章:颅脑战创伤的法医学鉴定与研究 对于因战创伤导致死亡或残疾的军人,法医学鉴定是必要的环节。本章介绍了颅脑战创伤的法医学鉴定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损伤成因分析、损伤程度评定、死亡原因推断等。同时,探讨了颅脑战创伤的法医学研究进展,如损伤痕迹分析、DNA鉴定、病理学检查等,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战创伤的机制和预防提供重要线索。 第十二章:中华传统医学在颅脑战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探索 本章是对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传承与创新。在梳理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探讨其在颅脑战创伤救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如利用中药的抗炎、止血、活血化瘀、醒神开窍等功效,辅助治疗脑水肿、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同时,介绍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改善睡眠等方面的作用。本章力求在现代医学框架下,科学、审慎地探索中医药在颅脑战创伤救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结论 《中华战创伤学(第2卷):颅脑战创伤》不仅是对颅脑战创伤医学知识的系统集成,更是对中国人民在长期战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本书凝聚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心血,内容权威、翔实、实用,涵盖了颅脑战创伤救治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颅脑战创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人员和军事卫生专业人员手中的利器,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