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仿民国时期江侠庵编译内藤湖南著作《先秦经籍考》体例,遴选17篇有代表性的日本秦汉魏晋南北朝经学研究论作进行翻译。
总论篇
《论语》研究史…………………………………宫崎市定著 童岭译 3
经学在中国思想里的意义………………… 池田秀三著 石立善译 45
秦汉魏晋篇
秦代经书句说的经书学价值…………………… 内野熊一郎著 黄诗琦译 王安泰校 55
《汉书》与五经的成立…………… 福井重雅著 杨维公译 吴真校 77
侠气与复仇——《春秋公羊传》的研究………… 日原利国著 马云超译 陆胤校 100
《左传》郑服异义说………………………… 重泽俊郎著 石立善译 134
天子好逑——汉代儒教的皇后论………… 保科季子著 石立善译 148
魏晋经书解释所显示之方向………………… 加贺荣治著 童岭译 174
南北朝篇
《礼记子本疏义》考……………… 山本岩著 马云超译 焦堃校 195
皇侃《论语义疏》及其日本刻本对清朝经学的影响…………… 藤冢邻著 童岭译 214
汉魏六朝时代的图谶与佛教——以僧传为中心… 安居香山著 梁辰雪译 余欣校 245
隋刘炫《孝经述议》复原研究解题…………………… 林秀一撰 童岭译 徐兴无校256
北朝经学与《老子》……………………………………… 古胜隆一著 291
文献篇
五经正义撰定答问疏证…………………… 铃木虎雄撰 童岭疏证 303
《天地瑞祥志》考(附引书索引)…………… 中村璋八著 刘萃峰译 俞士玲校 311
日本书志学研究史……………………… 长泽规矩也著 童岭译注 332
近代以来日本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 野间文史著 童岭译 352
编后记…………………………………………………………… 童 岭 402
一、侠气的礼赞——围绕所引的故事
对于好勇任侠的礼赞,大概是《公羊传》的一大特色,不见于其他经传。
《公羊传》是《春秋》的释义书,但在这层坚硬的外壳之下,却包含着许多根植于朴素感性的要素。刺客的描写自不待言,出于愤恨(ressentiment)的复仇观、杀身成仁的让国、苦闷于可为与不可为的“权”,以及君臣的结合和人物评价,无不带着任侠之气。《公羊传》不是要以好勇任侠之风来改装晦涩的“春秋大义”,但未尝没有在侠气的感性中溶解思想,并以好勇任侠的黏合剂塑造议论性文章的感觉。
《公羊传》虽以枯燥的逻辑性问答体作为基调,但有时也会打破这一基调而异常膨胀。在众多充满故事性的地方,都必然飘散着好勇任侠之气。
《左氏传》也被看作是对《春秋》进行解释敷演的作品,倒也不是没有阐明经文、解说凡例的内容。但是,无视经文或几乎与经文无关的记事却占据压倒性多数,自然也就有了《左氏传》与《春秋经》本是两部相互独立的历史书的观点。作为历史故事,《左传》是一部杰作,堪称后世古典文学的楷模。晋代范宁曾评论道:“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穀梁传序》)“艳而富”的文章着实精妙美好,在人物和战争的描写上颇见功力。齐宰相晏婴、晋文公重耳的故事,都凭借富于小说性的描摹而跃然纸上。这就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如果语言没有文采,即便能入人耳,也无法将人打动———的实践吧。“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史通?申左》),《左传》确实是文学性的。
……
中国学界对于日本经部汉学的介译,自从民国时代以来便不绝如缕,如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钱穆节译林泰辅《周公》。两国学者之间也多有交流,如章太炎先生对东瀛治经学、小学者颇为熟稔,论学文字中时有提及;而彼邦的内藤湖南则藏有章太炎先生的手稿(现藏京都大学人文研)。1949年以后,学术界对于日本汉学也广泛关注,产生了如周一良策划十卷本《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王水照策划《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等,在“史部”和“集部”领域内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大量的日本“经部”著作,至今仍处于较为沉寂的状态。这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我们介译。
民国十八年(1929),江侠庵在编译《先秦经籍考》时,就有感于“嘉庆以后,考证之学渐衰”。江氏所收学者,如内藤湖南、狩野直喜、本田成之、冈崎文夫,大多为京都大学出身。众所周知,京都学派既能采纳欧洲汉学,又能恪守清儒家法,故言“日本经学”,关西胜关东。
本书共收日本学者经学论文十七篇,石立善兄译其三,我译注其七,马云超君译其二,京大的留学生梁辰雪、杨维公、刘萃峰、黄诗琦诸君译其四,古胜隆一兄一篇为中文撰写。徐兴无、俞士玲、余欣、王安泰、吴真、陆胤、焦堃、杨杜菲、刘泰廷、王乐毅、潘尧、伏煦诸位师友则拨冗承担了部分译文的校勘工作。这其中,新译约三分之一,已刊旧译约三分之二。旧译收录本书时,皆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如铃木虎雄《五经正义撰定答问》。此文原载《桑原博士还历记念东洋史论丛》(弘文堂1930年印行),然未收入铃木虎雄《支那文学研究》、《业间录》等论文集中,非常少见。又如加贺荣治氏精于六朝经学。他在参加高等教员汉文科的口试时,主考官为宇野哲人、铃木虎雄和高田真治三人,考题为先用汉文诵读清儒惠士奇的经学文章,然后回答考官之提问。加贺氏的魏晋经学研究,除了探求经学本身的精义外,对于文字之表达也颇下功夫。他早年酷爱诵读本田成之《支那经学史论》;又曾经用一冬之时间,逐字抄录早期中国文学史的奠基之作——古城贞吉《支那文学史》(1913年由王灿译为中文,题为《中国五千年文学史》,开智公司铅印)。又如本书中的日原利国《侠气与复仇》的一部分,曾经以《复仇论》为题,收载于中华书局1986年版《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可惜当时该文是不足一半篇幅的节译,此外,从书名看,将“经学”匆匆划归“中国哲学”,也是一种分科困境与误读。
本书所收,不特皆为扶桑耆旧,如古胜隆一、保科季子两位京都的学者,皆70后中国中古经学之方家,视角与方法皆有可借鉴之处。如斯种种,不一枚举。相信读者在翻阅时,会了解本书的价值。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编译这本《秦汉魏晋南北朝经籍考》,远承江侠庵的《先秦经籍考》,窥一斑而见全豹,让恪守“段王之学”的日本经学家重新进入中国方兴未艾的经学史研究之视野。今后倘若有机缘,我们将继续推出《秦汉魏晋南北朝经籍考二编》。
2016年5月21日童岭记于京都大学宇治宿舍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拿到手时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感上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历史气息,仿佛能从中嗅到千年古卷的尘香。字体排版也颇为讲究,标题“秦汉魏晋南北朝经籍考”几个大字,采用了宋体加粗的样式,稳重而不失风骨,与书名所涵盖的时代背景完美契合。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我们这些沉迷于细节考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帧的细节处理上,比如扉页的留白,以及章节之间的分隔,都透露出一种对学术的敬畏之心,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影印本可比。装帧如此考究,自然让我对内容抱有了更高的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它的物质形态已经为即将开启的学术探索搭建了一个庄严的舞台。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翻阅,生怕弄皱了那精美的封面,这是一种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也从侧面反映出编者对这部著作的重视程度。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入的“考古发掘”。作者的叙事逻辑并非是线性推进,而是如同考古学家手中的探针,从一个又一个关键的文献节点切入,层层剥离出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文献的流变与争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将所有可能的证据链清晰地铺陈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就是这样”。尤其是在论述某些重要的版本差异时,那种对比古籍善本原貌的细致程度,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写作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主动性和挑战性,每一次深入阅读,都感觉自己参与了一次严肃的学术辩论。这远非一般的通史解读所能比拟,它要求读者也得放下浮躁之心,准备好跟随作者的节奏,进行一次耐心的、深入的文本重构。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的参考价值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性的专著,更是一本极其详尽的索引和校注手册。作者似乎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对每一个“引注”的核对上,使得书中的引文出处清晰可循,校勘点也标注得十分到位。对于任何需要进行深入的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比对的学者而言,这本书可以被视为一个“基准线”般的存在。它极大地缩短了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进行溯源和比对的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新的考据范式,教导后学者如何系统性地、无遗漏地处理复杂的经籍源流问题。我甚至将其放置在案头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因为它将成为我未来数年内进行相关研究时,最常翻阅的案头必备之书,其详尽程度和准确性,无可替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古典学术语汇与现代逻辑思辨的完美融合。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保持了一种内敛而精准的笔调。即便是在阐述极为复杂的文献比对和年代测定时,作者也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最复杂的脉络。这种“克制的美学”非常对我的胃口。它不卖弄学问,而是用无可辩驳的证据和清晰的逻辑链条来支撑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陈词时,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他似乎在提醒我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文字,是如何历经战火、宫廷更迭,才最终抵达我们手中的。这种对“文献生命史”的关怀,使得这部看似硬核的考据之作,多了一层人文的温度,读起来沉稳、踏实,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心神交流。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上古史和中古史的圈内人士来说,很多基础的知识点似乎早已烂熟于心,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不断地“刷新”我们对既有认知的理解。它没有停留在对“常识性”经籍的简单介绍上,而是深入到了那些被学界长期忽略或误读的“边角料”文献中去挖掘新的线索。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些地方志中附载的佚文的考证,其引证之广博,简直令人咋舌,这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文献存世情况的认识。它的核心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更为细密、更有层次感的经籍谱系图,让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史料中的碎片,得以重新归位。读完之后,我立刻需要回去翻阅我自己的研究笔记,很多早前基于不完全信息得出的推论,现在看来都需要重新审视和修正了。
评分哈佛中国史分裂的帝国南北朝¥48.00
评分好书呀,物美价廉,真不错呀。
评分满减购入 很是划算
评分推《诗》之义,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
评分趁着活动买些好书去读一读
评分商品已收到,正在试用中。。。。。。
评分一本论文集,童岭先生编,这是第一辑,平装一册,活动时收入,很好
评分可读
评分满减购入 很是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