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 第二版)/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 第二版)/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海德格尔 著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形而上学
  • 时间
  • 存在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64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8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象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也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 第二版)/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目录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导论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本书的方法及构架
第五节 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崭露用以阐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
第六节 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第七节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a.现象的概念
b.逻各斯的概念
c.现象学的先行概念
第八节 本书纲目的构思
[第一部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第一篇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第一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第九节 此在分析的课题
第十节 此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之间的界划
第十一节 生存论分析工作与原始此在的阐释。获得“自然的世界概念”之困难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
第十二节 依循“在之中”本身制定方向,从而草描出“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节 以一种另有基础的样式为例说明“在之中”。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四节 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观念
A.对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界以及对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分析
第十五节 在周围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
第十六节 在世内存在者身上呈报出来的周围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节 指引与标志
第十八节 因缘与意蕴,世界之为世界
B.同笛卡尔对世界的阐释相对照,崭露出对世界之为世界的分析
……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附录一 些重要译名的讨论
附录二 德-汉语词对照表
附录三 汉-德语词对照表
附录四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近三十年来,《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做过大大小小多次修订,这一次,趁译本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又做了一些修订。其中有很多来自李涛博士的建议——他很细心,发现了一些多年来疏漏的细节错误。这一版还补入了原版中所有的希腊文、拉丁文部分。此外,这次译出了海德格尔在他自用本《存在与时间》上所做的批注。
《存在与时间: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作者: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译者: (此处可填写实际译者姓名,若为修订版,可说明修订情况) 出版信息: (此处可填写出版日期、出版社名称等) 内容梗概 《存在与时间》是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存在”的探讨,更是一次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揭示。海德格尔在这部巨著中,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将哲学研究的焦点从传统的知识论和形而上学转向了“此在”(Dasein)——即存在于世界之中的那个具体的人。他认为,要理解“存在”的意义,必须先理解“此在”的存在方式,因为“此在”是唯一能够提出“存在”问题,并理解其意义的存在。 本书的开端,海德格尔便挑战了哲学史的传统,认为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一直存在着对“存在”意义的遗忘。这种遗忘导致了对人类自身存在方式的忽视,使得我们对何以为人的根本问题失去了敏锐的感知。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和揭示存在意义的可能。他借鉴并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但其目标并非仅仅描述事物的显现,而是要触及现象背后最根本的“存在”之意。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分析,是从其“在世”(Being-in-the-world)的基本结构出发的。他指出,此在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意识主体,而是永远与世界、与他人、与自身处于一种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状态。这种“在世”并非简单地指此在“位于”世界之中,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实践性的、与世界同构的存在。我们的存在首先是通过“操劳”(concern)和“筹划”(care)来显现的。我们总是忙碌于世界的事务,处理各种工具和对象,这些都是我们“在世”的直接证据。 海德格尔进一步区分了“此在”的两种基本存在方式:“秉性”(ownness)和“非秉性”(un-ownness)。在“非秉性”的存在状态下,此在沉浸在“常人”(the they-self, das Man)之中,被大众的看法、习惯和期待所裹挟,丧失了自我主体性。我们随波逐流,说着“人们说”、“人们做”,这种存在是模糊的、匿名的、缺乏个性的。海德格尔将这种状态称为“沉沦”(falling)。 与之相对的是“秉性”的存在。这并非一种逃避世界的孤独状态,而是此在此在将自己从“常人”的束缚中抽离出来,勇敢地面对自身的存在,特别是面对自身的“之死”(death)。海德格尔认为,“之死”是此在最“不秉性”(least possible)但却最“秉性”的存在可能性。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意识到生命终将消逝,我们才能摆脱“常人”的虚假安全感,进入一种更为真实的、面向自身的存在。这种面对死亡的“预先走向之死”(anticipation of death),使得此在能够真正地把握自己的有限性,从而更有意义地度过此在的生活。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这种面向“之死”的存在,称为“面向之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这不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选择性的存在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此在能够从日常的操劳和沉沦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绝望”(resoluteness)而又“坚毅”(readiness)的生存态度。这种态度使得此在能够承担起自身存在的责任,并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真正的自由。 除了“在世”、“操劳”、“筹划”、“沉沦”和“面向之死的存在”,海德格尔还深入分析了“时间性”(temporality)。他认为,“时间性”并非外在于此在的客观时间流逝,而是此在自身存在结构的根本维度。此在的“过去”(having-been)、“现在”(being-present)和“未来”(future)这三个维度,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构成。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存在”的意义,正是因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使得它能够面向未来,回忆过去,并在现在有所筹划。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史上的时间概念,大多是对“此在”的时间性的“遮蔽”。我们习惯于将时间理解为可以被度量、可以被计算的“时钟时间”,而忽视了作为此在根本结构的时间性。只有当此在能够把握自身的时间性,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意义。 《存在与时间》的另一重要概念是“真理”(truth)。海德格尔挑战了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即认为真理是对事物状况的正确陈述。他提出了“澄明”(aletheia)的概念,认为真理是“存在的揭示”或“存在的显现”。真理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存在本身在“此在”那里得以显现的过程。这种显现并非被动地发生,而是需要“此在”的主动参与,需要“此在”的“揭蔽”(unconcealment)。 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分析也极为深刻。他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沟通的工具,而是“存在的房屋”。语言承载着“存在”的意义,是“此在”与世界、与他人发生联系的主要媒介。真正的哲学语言,应当能够触及并唤醒“存在”的深层意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和论证。 这部著作的结构极为复杂且精妙,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此在”存在的细致分析,最终指向对“存在”本身意义的追问。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它未能从“此在”出发来理解“存在”。只有当我们深刻理解了“此在”的存在方式,才能触及到“存在”这一根本问题。 《存在与时间》并非一本易于阅读的哲学著作。海德格尔创造了大量新的术语,其论证方式也极具独特性。然而,正是这种挑战和深刻性,使得它成为理解20世纪哲学,特别是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思想流派的关键文本。本书的出版,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哲学研究者和思想家们绕不开的重要参照。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与世界、与他人的根本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大部分哲学书都是在“解释世界”,那么这部作品更像是在“重塑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它带来的震撼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内容性的。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交流、看待死亡、看待焦虑的方式都悄然发生了变化。它探讨的不是某个具体存在物(比如桌子或石头)是什么,而是“是”这个行为本身意味着什么,这种对“是之意义”的探求,是极其雄心勃勃的。它要求读者以一种极度谦卑的态度去面对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知的全部知识体系,在面对“存在”本身时,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直面了人类知识的边界,并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描绘了我们如何被抛入这个世界,又如何被时间所界定和驱赶。这是一次艰难但绝对值得的智力朝圣。

评分

我必须要承认,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对于理解原文的难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文修订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保持德语原文那种特有的晦涩与深刻性的同时,又尽量为中文读者搭建了可理解的桥梁。那些原本难以名状的概念,通过精准的中文术语被有效地锚定下来,虽然阅读依然艰深,但流畅度相比早期的译本有了显著提升。这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论断都承载着巨大的重量,绝无冗余。它教会我如何去忍受哲学思辨的缓慢和冗长,因为真正的深刻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慢慢渗透。对于任何想真正深入理解二十世纪本体论转向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必读之作,它定义了一个时代对“存在”的追问方式。

评分

这部著作简直是哲学思辨的一座高峰,它不仅仅是在探讨“存在”这个宏大的议题,更是在解构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时间”概念。初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思辨的厚重感几乎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每一个术语的提出、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像是精密的仪器在对世界进行一次彻底的扫描和重塑。海德格尔的文字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拒绝平庸的表述,力求用最贴近“本真”的方式去触及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适应他那种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却又每一步都踏在坚实逻辑基石上的阅读体验。那种被带入一个全新的思维框架,不得不抛弃既有观念去重新审视“在世存在”的震撼感,是其他任何哲学书都难以给予的。它迫使你直面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那种“向死而在”的紧迫感,在现代社会日益被稀释的深度思考,被这本书重新激发了出来,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对周遭的一切都产生了更深一层的审视。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时,我差点因为它的学术门槛而望而却步。它那严谨到近乎偏执的结构和那些层层递进的分析,让人感觉自己仿佛正在参与一场极其严肃的学术研讨会,而不是在进行一次轻松的阅读。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开始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去追踪“此在”如何被时间性所定义、如何从“沉沦”走向“本真”的历程,那种顿悟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关于“在世”和“筹划”的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日常经验的理解,原来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那些看似琐碎的活动,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本体论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其强大的分析工具,让你能够自己去拆解和重构你对“现实”的全部认知,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简直就是一本可以伴随人一生的思想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内爆”与重建。那种将传统形而上学彻底颠覆的力度,在哲学史上是罕见的。它不是在修补旧的理论大厦,而是彻底掀翻了地基,试图从全新的起点上去构筑对“存在”的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时间性”的独特处理,它不再是牛顿式的、线性的、客观的度量,而是成为了“此在”得以展开和理解自身的内在维度。这种对时间本体论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历史感、期待感以及遗忘的意义有了全新的体会。这本书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智力投入,但它所回报的思想财富,绝对值得这一切的努力。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确地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让人体验到真正的思想的“痛感”与“解放”。

评分

好书,就是希望自己能读下去…

评分

经典著作,送达及时,值得购阅。

评分

活动时买的 哔哩哔哩 - ( ゜- ゜)つロ 乾杯~ 很划算

评分

海德格尔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评分

快递迅捷,书籍很好,开卷有益

评分

经典哲学的经典终极问题

评分

商务的书就是质量好,单看装帧设计值得收藏。

评分

好的不可方物,真的,一分价钱一分货

评分

物流较快,包装良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