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学经典文库:呻吟语正宗(全文解读本,套装上下册)

华夏国学经典文库:呻吟语正宗(全文解读本,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轩,王秀梅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呻吟语
  • 明代文学
  • 处世哲学
  • 人生感悟
  • 古典文学
  • 治学
  • 修身养性
  • 文化经典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8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97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国学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3
套装数量:2
字数:5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呻吟语是一部探讨人生处世智慧的小品文集,是一本可以伴随人生旅途的好书。《华夏国学经典文库:呻吟语正宗(全文解读本,套装上下册)》以历史上公认的最佳版本为底本,原文准确可靠《华夏国学经典文库:呻吟语正宗(全文解读本,套装上下册)》的注解兼综百家之长,通俗流畅易懂凭借此书即可品味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寻回中华古典智慧常读传世经典,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启智慧,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增广心量,加深涵养,提升心灵境界。

作者简介

  王国轩,1939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华书局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古籍整理与哲学史研究知名学者。古籍整理及研究著作有:《李觏集》、《吕坤全集》(与王秀梅合作)、《呻吟语译注》(同上)、《诗经精粹解读》(同上)、《大学中庸译注》、《宋元明清十三经注疏》(合编)、《周礼评述》、《李觏评传》、《范缜》等,以及哲学史、文学史论文60余篇。
  
  王秀梅,1942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华书局副编审,主要整理及译注的古籍:除与王国轩合作外,还有《诗经译注》、《何逊集》、《后村诗话》、《豆棚闲话》、《醒梦骈言》《祷杌闲评》、《官典》(主编之一),《白话太平广记》(合作)、《事类赋》(合作)等,约30余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原序

内篇
卷一
性命
存心
伦理
谈道
卷二
修身
问学
卷三
应务
养生

外篇
卷四
天地
世运
圣贤
品藻
卷五
治道
卷六
人情
物理
广喻
词章

精彩书摘

  性命
  001正命者,完却正理,全却初气,未尝以我害之,虽桎梏而死,不害其为正命。若初气凿丧,正理不完,即正寝告终,恐非正命也。
  【译文】能按照正理完成人生使命而死的人,完满地保全了正理,保全了人生之初的元气。正理和元气没有因为我而受到损害,这样,虽然被囚禁而死,也可以称作正命。如果最初禀受的元气丧失了,正理不完备,即使能寿终正寝,恐怕也不能称作正命。
  【注释】①正命:原意指寿终而死,此指依照正理而死。《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②完却:保全。却为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完成。③全却:全备。初气,指最初禀受而成形体之气。④桎梏而死:桎梏,刑具,脚镣手铐。朱熹注:“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与立岩墙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为也。”⑤凿丧:穿透、失落。⑥正寝告终:指正常之死。002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①,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②。
  【译文】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一般说来,收敛沉着的人怕含糊,怕深沉阴险。浅浮的人看上去虽然光明洞达,也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注释】①大段:大都,一般。②蓄德:积累德性。003或问:人将死而见鬼神,真耶?幻耶?日:人寤则为真见①,梦则为妄见。魂游而不附体,故随所之而见物,此外妄也。神与心离合而不安定,故随所交而成景,此内妄也。故至人无梦,愚人无梦,无妄念也。人之将死如梦然,魂飞扬而神乱于目,气浮散而邪客于心②,故所见皆妄,非真有也。或有将死而见人拘系者,尤妄也。异端之语③,入人骨髓,将死而惧,故常若有见。若死必有召之者,则牛羊蚊蚁之死,果亦有召之者耶?大抵草木之生枯,土石之凝散,人与众动之死生、始终、有无④,只是一理,更无他说,万一有之,亦怪异也。
  ……

前言/序言

  吕坤是明代一位奇儒。他因著名的《忧危书》陷入万历朝三大案之一的“妖书案”纠葛之中,却能毫无损伤地摆脱。他曾在中央为官多年,深知为官诀窍,却不肯随波逐流。他曾在地方为官多年,屡经繁巨,但却笔耕不停。他曾历官场磨难,升跌起伏,仍能抱独自立,“我只是我”。
  《呻吟语》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用简明的语录形式,纵谈古今天下、身心家国、人情物理,海阔天空,汪洋恣肆,句句都是心底流出,真实自然,感人肺腑,益人智慧。
  1981年,我们在校点吕坤全集时,觉得《呻吟语》是一部难得的有价值的书,应该用通俗形式介绍给读者朋友。于是1993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一个注释本。1996年,又由燕山出版社出版了译注本。此后盗版、抄袭者,时时有之。现在各种《呻吟语》已风行全国,但精品却极为少见。此次重印,做了不少修订。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正文标点有误和不够准确的地方做了改正,对原来排版中的脱字和误字也做了补正,增加了少量注文,龙其是对译文做了反复推敲,使其更加准确流畅。对原来未译的少数对联、韵语、座右铭等,也加了译解。原来译文是附在书后的,现分别移置于每则正文之后,阅读起来更为方便。修订后,书名改为《呻吟语正宗》。这里特别要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陈振宇先生和袁平先生,他们为修订做了不少工作,提出很好的意见,从而使本书更加完善。当然还会遗留下一些错误,诚盼同道和读者不吝赐教。
《中国哲学史纲要: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 一部勾勒中国思想演进宏图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中,哲学思想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更深刻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然而,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哲学经典,许多读者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其思想的脉络、流派的演变、核心的争鸣,往往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显得晦涩难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哲学史纲要: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壮丽画卷的深度描摹。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哲学自孕育、发展至成熟的完整轨迹,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本书的叙事起点,我们追溯至那个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先秦时期。在这里,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先哲们,以其独特的洞见,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石。书中将详细解读《论语》中关于仁、礼、孝、恕等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展现孔子“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阐释《道德经》中“道”的神秘与玄妙,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智慧;剖析《庄子》中“齐物论”的相对主义视角,感受庄周梦蝶的哲学浪漫;追溯墨子的“兼爱非攻”,认识其对社会公平的执着追求。我们将深入探究这些早期思想流派的根本分歧与相互启发,理解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之中寻求安顿人心的之道,如何回应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并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汉代的独尊儒术,到魏晋玄学的兴起,再到隋唐佛教的融入与本土化,中国哲学展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本书将细致梳理汉代儒学如何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经学体系如何构建;深入探讨魏晋名士的风流与玄谈,解读“竹林七贤”的超脱与洒脱,以及他们对“有”与“无”、“名”与“实”的独特思考。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发生深刻的碰撞与融合,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并分析其思想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重头戏之一,便是对宋明理学这一中国哲学史上的辉煌篇章的深入剖析。理学,作为儒学在经历佛教冲击后的深刻反思与重塑,是中华文明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我们将系统介绍理学的两大主要流派: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道学”(或称程朱理学),以及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 在解读程朱理学时,本书将着重阐释其核心概念,如“理”、“气”、“性”、“心”等。我们将深入探究朱熹如何集宋代诸儒之大成,构建起庞大而严密的哲学体系。理解“格物致知”是如何成为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存天理,灭人欲”又是如何成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准则。我们将解析《四书章句集注》的价值,以及程朱理学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后世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指导思想。 而对于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本书将以生动的语言阐释其“发明本心”、“致良知”等思想。我们将理解心学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存于吾心之中。我们将分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以及其“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深刻洞见。本书将揭示心学如何挑战了传统儒学中过于强调外在规范的倾向,鼓励个体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思想的活跃。 本书不仅是对这些哲学思想的简单罗列,更注重梳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我们将在逻辑清晰的脉络中,展现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与对话,分析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被重新诠释和应用的。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哲学概念,本书采用了一种更为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力求用平实的语言解释深奥的道理。同时,本书会在关键处引用原著中的经典片段,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先哲们的思想魅力。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进行小结,帮助读者巩固所学,并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中国哲学史纲要: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的书。它试图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重温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审视自身的文化根源,理解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涵,并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安顿身心的力量。 本书的编排紧密围绕时间顺序和思想演进的主线展开,力求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先秦诸子争鸣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的确立与经学体系的形成,再到魏晋玄学的自由思辨,以及隋唐佛教的吸收与本土化,直至宋明理学对儒学体系的宏大重建,每一阶段都被赋予了充足的篇幅,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哲学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系统性的入门读物,更能为广大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思想史的窗户。它希望通过这种梳理和解读,让那些曾经被视为“故纸堆”里的经典,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当下的生活,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启蒙。您将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华文明思想的深度与广度,领略古人的智慧与风采,并从中汲取滋养,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本《中国哲学史纲要》,将是您探寻中国思想宝库,理解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的《宋词鉴赏辞典》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这本词典的选篇非常精到,涵盖了从婉约到豪放的各种风格,而且对每首词的注释和赏析都极其到位。我特别欣赏它对背景知识的梳理,很多词作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紧密相连,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体会到词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例如,对李清照作品的解读,不仅分析了她的用典和炼字,还深入探讨了她中年丧夫后的心境变化,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书中的排版也很考究,字体清晰,装帧典雅,捧在手里就像抚摸着一件艺术品。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宋词,或者只是想在闲暇时品味一番古典韵味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佳作,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论稿》这本书,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流派划分,而是另辟蹊径,从“道”与“理”的辩证关系入手,剖析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差异。作者的论述逻辑性极强,尤其是在梳理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内在关联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心性论”的探讨,书中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现代解读,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视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充满了思辨的力量,很多段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其深意。对于那些想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精髓,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概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传统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探源》,完全颠覆了我对“造园”的认知。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设计园林的工具书,而是深入挖掘园林背后的哲学意蕴和审美情趣。作者对于“借景”、“框景”这些造园手法背后的“天人合一”思想阐释得非常透彻。书中对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前者重在“藏”与“雅”,后者强调“展”与“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片资料的选取也十分到位,那些假山叠石的特写镜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石头本身的肌理和历史的厚重感。读完后,再去游览园林,那种观赏体验绝对是质的飞跃,不再只是看风景,而是进入了一种可以对话的境界。

评分

这本《汉字演化史话》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对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很感兴趣,但很多书都写得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这本书完全不同,它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古老的符号和今天的方块字串联起来,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下第一个字的场景。尤其是关于“六书”的解析,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对“象形”、“指事”等造字原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书里的配图也非常精美,那些拓片和字形演变的图示,直观地展示了汉字的美感和生命力。读完后,我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和热爱。这本书不仅是文字学的普及读物,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

评分

我对历史地理一直情有独钟,《大明王朝风云录》这本书成功地满足了我对明代疆域变迁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宏大,它不仅仅罗列了地图和年代,而是将军事、经济、文化活动与地理空间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动态变化中的帝国版图。作者对卫所制度、漕运路线的研究尤为深入,很多细节的考据令人叹服,尤其是在描述早期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路线图时,细节描述得非常具体。我尤其喜欢它将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进行对比分析,这对于理解地方权力结构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很高,但行文又不失故事性,读起来节奏感很好,推荐给所有对明史和历史地理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信赖京东的品质

评分

老公买的,他说很好,不错

评分

道统是指原道德传脉络。原道,也称天道。天道心法是尧舜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月牙山人将十六字心法命名为中华心法,并揭示心传。天道的传播脉络,起源于黄帝。天道心法古代是依靠心传,历经公元前两千年的心传后,只留心法不见心传,从老子而分支形成了两只中国的古老的思想体系,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传至子思、孟子。独存心法不见心传。这符合韩愈之说,我们现在的儒家思想遗失了心传。只是道教将老子道教化,韩愈的现实主义排除宗教而淡漠了老子。道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庄子形成道家学派。自庄子起心传尽失。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汤、周文王,并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 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评分

该作者是我见过唯一一位贯通佛道儒三家思想的人。书里面很多思想非常独到,并未机械照搬古代学着,超有阅读价值。推荐有一定读书阅历的人去读。

评分

书纸质不错,有翻译,易懂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内容很好。

评分

太快了,以后买东西还是来京东,上午拍的下午就到了,简直了,都有点不敢相信,真的太快了,质量也跟棒。。。。。。。。。。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道统是指原道德传脉络。原道,也称天道。天道心法是尧舜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月牙山人将十六字心法命名为中华心法,并揭示心传。天道的传播脉络,起源于黄帝。天道心法古代是依靠心传,历经公元前两千年的心传后,只留心法不见心传,从老子而分支形成了两只中国的古老的思想体系,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传至子思、孟子。独存心法不见心传。这符合韩愈之说,我们现在的儒家思想遗失了心传。只是道教将老子道教化,韩愈的现实主义排除宗教而淡漠了老子。道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庄子形成道家学派。自庄子起心传尽失。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汤、周文王,并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 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