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被重新认识和加以反思。伊格尔顿这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撰著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成果,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伊格尔顿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自身存在的无法克服的资本逻辑的限制,有力地批驳了西方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其思想不仅有利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也为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这是第二个中文译本,重庆出版社精译精编精校,确保译文质量有大幅提升。本书中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文,按规定均使用国内*威翻译。
伊格尔顿作为一位坚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世界处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英文原版出版于2011年),本着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系统的研究,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理论立场,其主旨就是要“展示马克思观点的合理之处”,为马克思主义辩护。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已经改变了历史进程,而且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伊格尔顿主要反驳了现代社会中10种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偏见,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马克思主义宿命论;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马克思主义还原论;马克思主义机械唯物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痴迷论;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马克思主义集权国家论;马克思主义地位边缘论。伊格尔顿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对上述观点给予了强有力的反驳。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著。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对马克思的坚守和发展使其理论独树一帜,倍受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伊格尔顿已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
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写得棒极了,对马克思的思想作了通俗易懂的介绍。在当今的经济和政治难题面前,流行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或者“不相干”,伊格尔顿对这种愚昧无知的观点进行了极为必要的矫正。——Matt Richards
伊格尔顿,英国文学和文化理论教授,以才智与热诚回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并从哲学和文学引经据典。他的这本书注定会超出学术圈而广受读者欢迎。——Niall Mullholland
特里&.伊格尔顿是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文学批评家,他总是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做过认真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当全球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陷入困境时,《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问世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这正意味着马克思主义重新为人重视了。——李君如
丛书总序
在学习借鉴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李慎明李慎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这一要求,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宣部理论局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会同重庆出版集团选编了这套“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的辛勤努力,终于开始奉献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进一步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2013年1月5日,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又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和冲击至今仍未见底,这是生产社会化直至生产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根本矛盾的总爆发,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价值观的危机。经济全球化、新的高科技革命和世界多极化都在深入发展,各种政治理论思潮此起彼伏。马克思主义的“幽灵”重新徘徊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上空。全球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思潮也开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之林。在强大的事实面前,即便是一些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对西方社会的重要影响力。西方国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或信仰者说得更为深刻。日本著名作家内田树呼唤道:“读马克思吧!”“读过马克思之后,你会感觉到你自己思考的框子(或者说牢笼也可以)从外面被摇晃着,牢笼的墙壁上开始出现裂痕,铁栅栏也开始松动,于是你自己就会领悟到原来自己的思想是被关在一个牢笼当中啊。”
这些都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决没有过时。对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我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全党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一步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思想成果,无疑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更好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中国是个大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规模是世界第二;人口是世界人口的1/5。而且,中国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以及5000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冷战结束至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实践,都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十分丰厚的沃壤。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十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决不能固守已有的现成结论和观点,必须结合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姿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进一步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更加积极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益成果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译介、研究和借鉴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西方各种思潮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一并进入中国,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曾一度收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90年代后期又开始逐步扩大,到21世纪头10年又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作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2005年12月,我国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应该说,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源。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它理应承担的使命、任务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虽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流派和代表人物不断被引介过来,一些比较新奇的观点也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但总体上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并不尽如人意,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有的被研究对象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曾经清晰的目标;有的陷入至今仍未摆脱的迷茫和瓶颈期。又比如,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有的缺乏辩证思维,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圭臬,认为它富有“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有的甚至把列宁、斯大林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走形变样”的政治话语,是“停滞、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内外也有一些人企图用黑格尔来否定马克思,用马克思来否定列宁,用否定列宁来否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而企图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引入歧途。
虽然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翻译性学术著作和资料的数量有待进一步拓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总的看,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虽已有许多被译成中文出版,但整体上并不系统,而且质量参差不齐。
从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益成果,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宗旨出发,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翻译出版“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必将有助于我国学界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这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一次重新整理,必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益资源过程中,为繁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经过比较严格的遴选程序进入这套丛书的著作,主要聚焦和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注重立场性、代表性、权威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又兼顾时代感和现实感。同时,我们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分别为每本著作撰写简评并放在各本著作的前面,对该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和评析,以尽可能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作品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们的能力、水平有限,这篇总序和每一本书的简评,或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教。不妥之处,我们将及时修正。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既能够在理论界、学术界,同时又能够在广大党员干部中产生一定影响,以期不断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把握和认同。
是为序。
2016年12月1日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微观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我过去常常觉得,那些关于社会整体运作的理论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了,但这本书却能让你在买菜、通勤、甚至刷社交媒体的时候,都能捕捉到理论的影子。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从最日常的场景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矛盾。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真实和迫切。它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变成了你我正在呼吸的空气中的某种结构性压力。我喜欢它那种不矫揉造作的直接性,它不拐弯抹角地告诉你,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从根本上就是有偏差的,并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工具来修正这种偏差。这种互动性和实践性,是很多同类著作所缺乏的。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它绝非轻松的消遣读物,但其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展示了一种罕见的、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将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思辨熔铸一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意识形态”的解构过程,那种细腻到令人发指的分析,揭示了我们思想是如何被巧妙地塑形和引导的。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严谨,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都与其他部分紧密咬合,共同推动着核心论点的展开。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因为它不会重复自己,也不会为了迎合读者的惰性而放慢脚步。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重装系统”,清理了许多长期积累的认知垃圾,让我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复杂性有了更具层次感的理解。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高明。它没有那种刻板的学术著作的沉闷感,反而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在娓娓道来一场跨越世纪的宏大戏剧。文字的张力十足,既有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摹,又不失深刻的理论提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它们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但绝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读到某些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的宿命感,仿佛自己正站在时间的洪流之中,目睹着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力量的萌生。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而有力的,每一个句子都像精心打磨过的石块,稳固地支撑起整个论证的大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它会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时不时地在你思考人生困境时浮现出来,提醒你从更深层次去挖掘问题的根源。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飓风,它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度,剖开了当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我原以为自己对现有的经济体系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自然规律”。特别是关于价值生产和分配不均的部分,简直令人不寒而栗。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没有丝毫的空泛说教,全是用坚实的逻辑链条把你拽入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读这本书就像重新学习了如何看世界,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社会现象,瞬间变得清晰锐利起来。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给你一副清醒的眼镜,让你直视那些最 uncomfortable 的真相。我花了很长时间消化其中的一些概念,因为它要求你不仅仅是用头脑去理解,更要用一种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姿态去重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在批判的同时,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尽管它无情地揭示了许多令人不安的社会病灶,但其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对人类潜能和未来变革的坚定信念。这种批判性的乐观主义,是真正有力量的。作者对历史演进方向的展望部分,虽然充满挑战性,但绝对不是空洞的乌托邦幻想,而是建立在对现有矛盾深刻洞察之上的,具有前瞻性的推演。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还蕴含着一种鼓舞人心的号召力,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不是感到沮丧,而是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观察、去思考、去参与到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去。它成功地将“理解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渴望,融为一体,这是很多理论著作未能达到的高度。
评分书质量很好,一次买了十本,好评!
评分是很好看的一本书
评分看完了之后,感觉一般,
评分包装很好,不错
评分里面的内容很吸引人,弟弟很喜欢看
评分实用参考书
评分把这本书非常的经典,是著名的作家写的,我们向大家推荐
评分马克思 很好
评分好书,浅显易懂,不失大师风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