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仿民國時期江俠庵編譯內藤湖南著作《先秦經籍考》體例,遴選17篇有代錶性的日本秦漢魏晉南北朝經學研究論作進行翻譯。
總論篇
《論語》研究史…………………………………宮崎市定著 童嶺譯 3
經學在中國思想裏的意義………………… 池田秀三著 石立善譯 45
秦漢魏晉篇
秦代經書句說的經書學價值…………………… 內野熊一郎著 黃詩琦譯 王安泰校 55
《漢書》與五經的成立…………… 福井重雅著 楊維公譯 吳真校 77
俠氣與復仇——《春鞦公羊傳》的研究………… 日原利國著 馬雲超譯 陸胤校 100
《左傳》鄭服異義說………………………… 重澤俊郎著 石立善譯 134
天子好逑——漢代儒教的皇後論………… 保科季子著 石立善譯 148
魏晉經書解釋所顯示之方嚮………………… 加賀榮治著 童嶺譯 174
南北朝篇
《禮記子本疏義》考……………… 山本岩著 馬雲超譯 焦堃校 195
皇侃《論語義疏》及其日本刻本對清朝經學的影響…………… 藤塚鄰著 童嶺譯 214
漢魏六朝時代的圖讖與佛教——以僧傳為中心… 安居香山著 梁辰雪譯 餘欣校 245
隋劉炫《孝經述議》復原研究解題…………………… 林秀一撰 童嶺譯 徐興無校256
北朝經學與《老子》……………………………………… 古勝隆一著 291
文獻篇
五經正義撰定答問疏證…………………… 鈴木虎雄撰 童嶺疏證 303
《天地瑞祥誌》考(附引書索引)…………… 中村璋八著 劉萃峰譯 俞士玲校 311
日本書誌學研究史……………………… 長澤規矩也著 童嶺譯注 332
近代以來日本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 野間文史著 童嶺譯 352
編後記…………………………………………………………… 童 嶺 402
一、俠氣的禮贊——圍繞所引的故事
對於好勇任俠的禮贊,大概是《公羊傳》的一大特色,不見於其他經傳。
《公羊傳》是《春鞦》的釋義書,但在這層堅硬的外殼之下,卻包含著許多根植於樸素感性的要素。刺客的描寫自不待言,齣於憤恨(ressentiment)的復仇觀、殺身成仁的讓國、苦悶於可為與不可為的“權”,以及君臣的結閤和人物評價,無不帶著任俠之氣。《公羊傳》不是要以好勇任俠之風來改裝晦澀的“春鞦大義”,但未嘗沒有在俠氣的感性中溶解思想,並以好勇任俠的黏閤劑塑造議論性文章的感覺。
《公羊傳》雖以枯燥的邏輯性問答體作為基調,但有時也會打破這一基調而異常膨脹。在眾多充滿故事性的地方,都必然飄散著好勇任俠之氣。
《左氏傳》也被看作是對《春鞦》進行解釋敷演的作品,倒也不是沒有闡明經文、解說凡例的內容。但是,無視經文或幾乎與經文無關的記事卻占據壓倒性多數,自然也就有瞭《左氏傳》與《春鞦經》本是兩部相互獨立的曆史書的觀點。作為曆史故事,《左傳》是一部傑作,堪稱後世古典文學的楷模。晉代範寜曾評論道:“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傳序》)“艷而富”的文章著實精妙美好,在人物和戰爭的描寫上頗見功力。齊宰相晏嬰、晉文公重耳的故事,都憑藉富於小說性的描摹而躍然紙上。這就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如果語言沒有文采,即便能入人耳,也無法將人打動———的實踐吧。“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史通?申左》),《左傳》確實是文學性的。
……
中國學界對於日本經部漢學的介譯,自從民國時代以來便不絕如縷,如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錢穆節譯林泰輔《周公》。兩國學者之間也多有交流,如章太炎先生對東瀛治經學、小學者頗為熟稔,論學文字中時有提及;而彼邦的內藤湖南則藏有章太炎先生的手稿(現藏京都大學人文研)。1949年以後,學術界對於日本漢學也廣泛關注,産生瞭如周一良策劃十捲本《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中華書局),王水照策劃《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上海古籍齣版社),等等,在“史部”和“集部”領域內對中國學術界産生瞭一定的影響。但是,大量的日本“經部”著作,至今仍處於較為沉寂的狀態。這可謂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值得我們介譯。
民國十八年(1929),江俠庵在編譯《先秦經籍考》時,就有感於“嘉慶以後,考證之學漸衰”。江氏所收學者,如內藤湖南、狩野直喜、本田成之、岡崎文夫,大多為京都大學齣身。眾所周知,京都學派既能采納歐洲漢學,又能恪守清儒傢法,故言“日本經學”,關西勝關東。
本書共收日本學者經學論文十七篇,石立善兄譯其三,我譯注其七,馬雲超君譯其二,京大的留學生梁辰雪、楊維公、劉萃峰、黃詩琦諸君譯其四,古勝隆一兄一篇為中文撰寫。徐興無、俞士玲、餘欣、王安泰、吳真、陸胤、焦堃、楊杜菲、劉泰廷、王樂毅、潘堯、伏煦諸位師友則撥冗承擔瞭部分譯文的校勘工作。這其中,新譯約三分之一,已刊舊譯約三分之二。舊譯收錄本書時,皆做瞭不同程度的修訂。
如鈴木虎雄《五經正義撰定答問》。此文原載《桑原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論叢》(弘文堂1930年印行),然未收入鈴木虎雄《支那文學研究》、《業間錄》等論文集中,非常少見。又如加賀榮治氏精於六朝經學。他在參加高等教員漢文科的口試時,主考官為宇野哲人、鈴木虎雄和高田真治三人,考題為先用漢文誦讀清儒惠士奇的經學文章,然後迴答考官之提問。加賀氏的魏晉經學研究,除瞭探求經學本身的精義外,對於文字之錶達也頗下功夫。他早年酷愛誦讀本田成之《支那經學史論》;又曾經用一鼕之時間,逐字抄錄早期中國文學史的奠基之作——古城貞吉《支那文學史》(1913年由王燦譯為中文,題為《中國五韆年文學史》,開智公司鉛印)。又如本書中的日原利國《俠氣與復仇》的一部分,曾經以《復仇論》為題,收載於中華書局1986年版《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可惜當時該文是不足一半篇幅的節譯,此外,從書名看,將“經學”匆匆劃歸“中國哲學”,也是一種分科睏境與誤讀。
本書所收,不特皆為扶桑耆舊,如古勝隆一、保科季子兩位京都的學者,皆70後中國中古經學之方傢,視角與方法皆有可藉鑒之處。如斯種種,不一枚舉。相信讀者在翻閱時,會瞭解本書的價值。
總之,我們希望通過編譯這本《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遠承江俠庵的《先秦經籍考》,窺一斑而見全豹,讓恪守“段王之學”的日本經學傢重新進入中國方興未艾的經學史研究之視野。今後倘若有機緣,我們將繼續推齣《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二編》。
2016年5月21日童嶺記於京都大學宇治宿捨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初拿到手時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紙張,觸感上就透著一股沉靜的曆史氣息,仿佛能從中嗅到韆年古捲的塵香。字體排版也頗為講究,標題“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幾個大字,采用瞭宋體加粗的樣式,穩重而不失風骨,與書名所涵蓋的時代背景完美契閤。內頁的紙張質量上乘,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這對我們這些沉迷於細節考證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裝幀的細節處理上,比如扉頁的留白,以及章節之間的分隔,都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的敬畏之心,絕非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的影印本可比。裝幀如此考究,自然讓我對內容抱有瞭更高的期待,仿佛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它的物質形態已經為即將開啓的學術探索搭建瞭一個莊嚴的舞颱。我甚至會小心翼翼地翻閱,生怕弄皺瞭那精美的封麵,這是一種對知識載體的尊重,也從側麵反映齣編者對這部著作的重視程度。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古典學術語匯與現代邏輯思辨的完美融閤。它沒有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保持瞭一種內斂而精準的筆調。即便是在闡述極為復雜的文獻比對和年代測定時,作者也力求用最簡練的語言勾勒齣最復雜的脈絡。這種“剋製的美學”非常對我的胃口。它不賣弄學問,而是用無可辯駁的證據和清晰的邏輯鏈條來支撐觀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總結陳詞時,那種深沉的曆史感——他似乎在提醒我們,我們所研究的這些文字,是如何曆經戰火、宮廷更迭,纔最終抵達我們手中的。這種對“文獻生命史”的關懷,使得這部看似硬核的考據之作,多瞭一層人文的溫度,讀起來沉穩、踏實,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老者進行心神交流。
評分從工具書的角度來看,這部著作的參考價值達到瞭一個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它不僅僅是一部研究性的專著,更是一本極其詳盡的索引和校注手冊。作者似乎將自己畢生的心血都傾注在瞭對每一個“引注”的核對上,使得書中的引文齣處清晰可循,校勘點也標注得十分到位。對於任何需要進行深入的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獻比對的學者而言,這本書可以被視為一個“基準綫”般的存在。它極大地縮短瞭我們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進行溯源和比對的時間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建立瞭一種新的考據範式,教導後學者如何係統性地、無遺漏地處理復雜的經籍源流問題。我甚至將其放置在案頭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因為它將成為我未來數年內進行相關研究時,最常翻閱的案頭必備之書,其詳盡程度和準確性,無可替代。
評分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漫長而深入的“考古發掘”。作者的敘事邏輯並非是綫性推進,而是如同考古學傢手中的探針,從一個又一個關鍵的文獻節點切入,層層剝離齣隱藏在曆史迷霧中的真相。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經典文獻的流變與爭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嚴謹性。他不會輕易下定論,而是將所有可能的證據鏈清晰地鋪陳在讀者麵前,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直接告訴我們“就是這樣”。尤其是在論述某些重要的版本差異時,那種對比古籍善本原貌的細緻程度,讓人拍案叫絕。這種寫作手法,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主動性和挑戰性,每一次深入閱讀,都感覺自己參與瞭一次嚴肅的學術辯論。這遠非一般的通史解讀所能比擬,它要求讀者也得放下浮躁之心,準備好跟隨作者的節奏,進行一次耐心的、深入的文本重構。
評分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上古史和中古史的圈內人士來說,很多基礎的知識點似乎早已爛熟於心,但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能不斷地“刷新”我們對既有認知的理解。它沒有停留在對“常識性”經籍的簡單介紹上,而是深入到瞭那些被學界長期忽略或誤讀的“邊角料”文獻中去挖掘新的綫索。舉個例子,書中對某些地方誌中附載的佚文的考證,其引證之廣博,簡直令人咋舌,這無疑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那個時代文獻存世情況的認識。它的核心貢獻在於構建瞭一個更為細密、更有層次感的經籍譜係圖,讓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史料中的碎片,得以重新歸位。讀完之後,我立刻需要迴去翻閱我自己的研究筆記,很多早前基於不完全信息得齣的推論,現在看來都需要重新審視和修正瞭。
評分很好,非常不錯,我非常的滿意。
評分其實是一本研究文選,選目不錯
評分一本論文集,童嶺先生編,這是第一輯,平裝一冊,活動時收入,很好
評分書不錯
評分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很好,非常不錯,我非常的滿意。
評分哈佛中國史分裂的帝國南北朝¥48.00
評分其實是一本研究文選,選目不錯
評分很好的書,就是價格太貴瞭,不過咬牙也買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