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

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老振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词
  • 诗歌鉴赏
  • 经典诗篇
  • 文学
  • 文化
  • 传统文化
  • 诗人
  • 唐诗宋词
  • 名家名篇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04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6903
品牌:悦读纪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304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品读诗词经典。本书透过诗人人生来品读古典诗词之美。作者精选了20位对后世有影响力的古诗词大家,这些诗词篇章一度受到诗词专业平台的关注,阅读及转发量极高。

★风格别出心裁。文风既无古今之隔,又未流于戏说,用现代人的角度去品读诗人遗世独立的人生。本书分为三部分——诗人人生、诗词之美、澄澈音频,让我们重温美好磅礴婉约的诗词记忆。

★图文并茂版式。古诗词文字之美外,本书还配有水墨插图,更彰显诗词传统的悠远感,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特约诗词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意林作文、十点读书等选文推荐;诚邀诗词作家王羲烈、朱成玉、魏无忌、李峰、辛上耶、云天等亲笔推荐,进一步体现本书的严谨性。

★装帧符合古韵。封面采用清丽婉约的设计,内文双色水墨印刷,附赠精美书签明信片,读者可体验一场诗词江湖的盛宴。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是一本透过诗人人生来品读古典诗词之美的经典读本。作者精选了20位对后世有影响力的古诗词大家,沿着初唐、盛唐……晚宋的轨迹,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我们领略诗词江湖的美好。


本书写朝代的风云变幻,也写权贵的奢靡生活,再有市井民众的艰辛流年,更离不开人世烟花柳巷的爱恨情仇。人间万事在古诗词中起承转接、悲欢离合、兴亡成败,让我们重温美好磅礴婉约的诗词记忆。


《诗词》是传统经典,也是诗人说梦,更是人间现世,带你领略诗词江湖中的刀光剑影,一本书让我们读懂经典古诗人。


作者简介

大老振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文章多次被诗词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诗词世界、世界华人周刊、意林作文、十点读书等诗词平台转发,阅读量超1000万。

愿我的文字在某一刻能温暖你的心灵。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幽默、深刻、全面,打通今古!让伟大的诗人作家下降尘寰,和我们来一场亲密约会,妙谈无间!领略中国文学天空璀璨的风景——尽在大老振读经典!

——作家 王羲烈


大老振把古代的诗词人物进行梳理,把诗人的生平和脍炙人口的作品融入到文章中去,通过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诗人。

——作家 朱成玉


大老振解读古代诗人别出机杼,行文流畅活泼,语言诙谐幽默,有时还天马行空,把思路荡得很开,使人看文章过程中感觉人物性格非常鲜明,跃然纸上。

——《诗词世界》魏无忌


大老振拉近了我们与故纸堆里的古人的距离,让读者认识到,那些离我们千年的古代名人们,也是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世界华人周刊》李峰


大老振的诗人故事写得活泼生动又中规中矩。目下写诗人故事的不少,但容易为了吸引读者而哗众取宠,而大老振的文章却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决策》辛上邪


看名字,如雷贯耳;听声音,如燕绕梁; 品课程,如沐春风。

——《学语文》云天


目录

"《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


序︱诗人与诗词:刹那即为永恒


王羲之︱风流是一种人生态度

陶渊明︱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便会滴在心上

初唐四杰︱书写盛世来临前的破晓图

陈子昂︱军曹的书生孤胆

李白︱千金裘一挥就半个盛唐

王维︱犹自在盛唐站出了一片天地

白居易︱煌煌大唐的独行人

韩愈︱唐诗里动物界的寒武纪

刘禹锡︱莲花王子与文人诗渣

李商隐︱我放下过天地,但未曾放下过你

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

柳永︱烟花巷陌里的诗词江湖

苏轼︱从十年生死到宋词无冕之王

李清照︱南宋,那个最美的词人朋友圈

岳飞︱成败起于风波亭

陆游︱钗头凤里的忧思忧国客

辛弃疾︱灯火阑珊处的铁骨铮铮

唐寅︱桃花庵,种花、种诗、种人生


后记︱人生就是一场与自己的战争

"


精彩书摘

"陶渊明︱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便会滴在心上

人世间最难的事莫过于面临选择而无法取舍。

选择了林荫小路,就放弃了阳光大道;选择了欣赏奇景,就放弃了平坦旅途;选择了重新开始,就放弃了曾经拥有;选择了奔赴远方,就放弃了现世安稳……

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有千般痛苦、万般纠结。很多事情,一旦决定,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陶渊明一辈子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

纠结,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做,而是舍不得放弃。

1

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那时靠篡(cuàn)位得天下的西晋已灭,几乎遭遇民族灭绝的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统治着江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经过“五胡乱华”之后,也进入了十六国混战时期。

乱世,之所以乱,是因为失去了“道”。

古人云:货悖(beì)而入者,亦悖而出。用有悖于常理的方式,大逆不道靠篡位而得到天下者,也必然会以一种惨烈的结局失去天下。

作为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儒生,陶渊明不会没有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归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呢?“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情呢?难道一辈子就守着祖上留下来的这几亩薄田生活吗?

陶渊明不甘心,他二十九岁才得到一个江州祭酒的位置,虽然官小,但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吃苦,也可以从最基层一点一点做起。

他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第观念大于一切的时代,他也知道“出身”可能比“奋斗”更重要。

那时还没有科举考试,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做官,可是他的曾祖——父亲的爷爷陶侃,却在东晋建立之初,用戎马一生为后代拼得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高贵门第。

所以,他的孙子才可以娶到当代名士孟嘉的女儿,也就是陶渊明的母亲。

孟嘉落帽,是陶渊明的外祖父留给世人的一个成语。从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个重阳节,在众多权贵登高赏菊的宴会上,被风吹落帽子的孟嘉,是怎样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对那些嘲笑他的人进行反击,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曾祖陶侃的奋勇拼搏和外祖父孟嘉的潇洒淡泊,影响了陶渊明一生,使他拥有“娴静少言”的外表和澎湃激荡的内心,在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争吵不休。

一个声音说:“要善待生命中的每一次磨难,忍是人生必修的功课!”

另一个声音说:“你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代?你忍有用吗?你曾经的高贵门第现在不还是迅速没落了吗?你就算是把自己奋斗成山下的一棵青松,也不及山顶的一株小草!”

一个声音说:“这个时代还是有希望的,归隐的谢安不是又东山再起了吗?如果不是他带领八万精兵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和前秦交战,大败投鞭断流的前秦八十万大军,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使他们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迅速瓦解,东晋怎么会为自己赢得一次喘息的机会?怎么会保全中华千年流传的文化,从而没有被异族消灭?”

另一个声音说:“这和你有关系吗?看看你的上司吧,你在这种人手下做事,永远也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提起陶渊明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那可是贵族中的贵族。他姓“王”,仅这个姓氏,陶渊明奋斗一辈子也赶不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就是指王家和谢家,那可是中国古代数得上的名门望族。

据说陶家曾经送一船米给一个王姓的人,当时这个人穷困潦倒,结果被当面拒绝,并且说:“我王家的人没米下锅,自会找谢家去讨,不要你陶家的米!”

现在陶渊明这个上司不仅是王家的人,而且他爹就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他的夫人姓谢,就是“淝水之战”统帅谢安的侄女,“咏絮之才”谢道韫!

没什么本事,又庸俗乏味,但还能做到一市之长的王凝之,他的眼里只有出身。陶渊明就算是再兢兢业业,又能如何?

陶渊明愤而辞职。

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庐山脚下的那几间茅屋,也许是为了说服自己,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陶渊明一口气写了六首《劝农》: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还是做一个农民吧,像上古时代那样,自给自足、逍遥自在,没有门第、没有虚伪,做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很好吗?

但是,做一个农民,就没有烦恼了吗?

人生的烦恼,从来不因为你的出身、你的职业而有所不同,生活原本不易,烦恼无处不在。

2

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陶渊明静静地坐在茅屋外面的柳树下弹琴,黄昏的风轻轻地吹动他的头发。身后是夕阳、田野、菊花,把他瘦弱的身躯映成了一幅单薄的剪影。

七弦古琴缓缓流淌着的音符渐渐飘远,一如他此刻飘飞的思绪。他想到他回来之后,奋笔疾书的那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哪里人,你们不是都有高贵的门第吗?我没有,我只知道我家后院有五棵柳树,这就是我的号。以后我就叫:五、柳、先、生!

这篇传记传出去以后,那些贵族的牙都要笑掉了——这个人太逗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你读个什么书?“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家贫你喝个什么酒?再说,人家都在斗富,你家贫还好意思写出来?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这就更可笑了,写文章居然是为了自娱自乐!还说什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不求名利当个穷鬼,还好意思说?

一心回来想要过悠悠上古的生活,结果却被现实的石头砸了脚:妻子因难产而死。

陶渊明望着远处的庐山,眼泪簌簌落下。

他八岁就没有了父亲,妻子是母亲做主给他娶的,那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憨厚朴实,陶渊明和她在一起,虽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但是现在她死了,他心里仍然觉得空荡荡的。

其实在他的心里曾经住着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可是他知道自己娶不了她,她门第高贵,她的父母绝对不会把女儿嫁给他。

他悄悄写了一篇长长的《闲情赋》,其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十愿”,千年以来在每一个少年的心头唱响: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

爱她,就化身为她的衣领、她的腰带、她的发油,化身为她描眉的粉、她身下的席、她脚上的鞋;爱她,就化身为时时刻刻跟随着她的影子吧,化身为照亮她美丽容颜的烛光,化身为她手中的凉扇,化身为她膝上横放着的琴,让她的手指从身上滑过,去感受她的香气、她的呼吸、她的体温……

那是他人生中留下来的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文字。就是通过这篇赋,我们才知道,少言的陶渊明,原来在少年时代曾经拥有过一段如此刻骨铭心又如此唯美浪漫的爱情。

即使独自品尝那份相思的痛苦,即使所有的付出都是一厢情愿,也无怨无悔。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烦恼的时候,就泡上一杯茶,捧着一本书来读吧,这样似乎时间也过得快些。

不明白那些士族子弟为什么都不读书了,流行什么“清谈”,每天聚在一起就是讨论养生之道,真的有什么长生之术吗?就算是有,你看从元帝司马睿到孝武帝司马曜,历任九个皇帝,有哪一个得到善终了?他们的平均寿命连三十岁都不到!最悲催的孝武帝,居然因为一句酒后戏言,在后宫被妃子和宫女用被子捂死了!

陶渊明翻着他从小最爱看的一本书:《山海经》。

那些奇异的神话故事,陪伴他度过了整个的童年时光。死了也要复仇的精卫、没有了头颅还要战斗的刑天,每每读来都会让他热血沸腾。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一个人的气质里隐藏着他所读过的书,对于陶渊明而言,他不会心甘情愿一直隐居下去,他就像是大海,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却暗流涌动。他连写诗都是一组一组地写,没有出仕,只是因为机会没有到而已。

一边读书一边农耕,之后陶渊明娶了第二个妻子,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四个儿子后,生病去世。

没有办法,四个孩子需要母亲,陶渊明又娶了第三个妻子翟氏。就是这个妻子,陪伴陶渊明一直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陶渊明心里感受到了为人父的快乐,然而贫穷的生活使孩子们经常挨饿,他的内心隐隐作痛。

所以当接到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信时,陶渊明没有犹豫,便赴任去了。

3

所有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仔细斟酌。

选择出仕,除了经济因素,陶渊明理由有三:

一、新皇帝执政后,大权旁落,国家发生内乱。大乱之后必定大治,也许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况且他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人生能有几回搏?

二、桓玄是一个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人,他是北伐名将桓温之子,而且桓玄之前讨伐了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这次还要讨伐挑起内乱的孙恩,他绝对比王凝之要强得多。

三、他和桓玄也算是世交,他的外祖父孟嘉就是桓温手下的幕僚,而且武将出身的桓玄也很佩服他的曾祖陶侃。陶渊明和桓玄小时候曾经是很好的玩伴,在感情上也比较亲近。

满腔热情的陶渊明带着“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决心投奔了桓玄,谁知当他快鞭策马奔跑在驿站上为桓玄送信请兵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桓玄有篡位的野心!

失望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之后又投奔另一个枭雄刘裕,才发现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人,非忠即奸,任何有能力有思想的人都不会愿意长久地屈居人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说谁对谁错。东汉末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难道不是篡位?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建立西晋,难道不是篡位?成者王侯败者寇而已。

然而陶渊明的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陶渊明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失群的鸟一样,怎么和这个时代如此格格不入!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饮酒》其四)

别人可以顺势而为,但是他做不到。毕竟他一直生活在东晋,他的曾祖还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还有比现在的形势更乱、更糟糕的吗?陶渊明呀,陶渊明,是你下决心做出决定的时候了。或者为了生活隐忍下去,或者辞职归家继续过贫穷的生活。

陶渊明的内心乱得像团麻,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被白白蹉跎掉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他想到了孔子理想中的生活: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在暮春时节,天气转暖,穿上轻薄的春装,约上几个朋友,带上各自的孩子,到沂水里洗洗澡,再登上求雨的高台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他心中所希望的呢?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温暖的南风轻拂大地,绿油油的小苗像鸟儿一样张开翅膀、随风舞动,这是怎样令人感到快乐啊!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的日子该结束了,快回去吧,“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停云》其二),你的老朋友在等着和你在东窗下闲饮新酿的酒呢!

还留在这乌七八糟的官场做什么?你一介书生而已,不可能阻止东晋的气数将尽,也做不到力挽狂澜。

世初乱而出仕,世乱极而归隐,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可是陶渊明还是下不了决心,一个大男人,都已经四十一岁了,难道要自己的老婆孩子跟着自己讨饭吗?为了自己内心那一点点可怜的自尊,难道就不可以忍受委屈吗?

人家谢安隐居东山,那叫“高隐”,吃喝不愁,衣食无忧,悠哉乐哉,潇洒风流。

陶渊明决定接受彭泽县令的职务,等挨过青黄不接,等拿到俸禄,等攒够钱让家人过上吃饱饭的生活,就辞职回家。

陶渊明在这个沼泽湖泊星罗棋布的地方兢兢业业地查户口,得罪了隐瞒实际人口逃税的大地主,地主的靠山督邮大人三番五次以检查工作为借口刁难陶渊明,要他必须着官服来见。

仅仅在这里工作了八十天而已,还要不要坚持?难道因为那点俸禄,就把尊严低到尘埃里吗?他留下一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印而去。

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做人,总要守住内心的底线。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便会滴在心上。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头。

4

陶渊明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回家的小船,曾经在他心里吵架的两个声音这次合二为一,它清晰而响亮地在耳边呐喊:

回家!回家!!回家!!!

曾经你迷失了灵魂,现在是你离开的时候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快回来吧,你的禾苗在等着你,你的妻子和孩子们在等着你,你的老朋友在等着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可惜路途遥远天未亮,努力前望,哪里才是我的家乡?

到了!到了!!终于到家了!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次是你真的决定离开,你终于回来了!

他一口气写了五首《归园田居》来表达他重获心灵自由的喜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陈,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即使是做一个不称职的农夫又如何?我愿意!只要不违背我的心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此后的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吧,忙时耕种,闲时饮酒,平和闲静、古朴淡远。

这是怎样惬意的生活啊!在锄完地腰酸背疼地回到家里,悠闲地喝上一壶小酒,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这其中的情趣,岂是用语言能表达的?“人生若寄,憔悴有时”,他一口气又写了二十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也许孩子们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会埋怨他。可是难道不应该给他们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吗?

君子忧道不忧贫,物质虽贫乏,却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可是一个人的精神富有,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呀!

他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珍惜时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勤奋刻苦: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出自《劝学》)

他告诉孩子们要博爱: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

他也会教导孩子们看淡生死: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

……

可是陶渊明自以为归隐田园就可以平静的内心,很快就被打乱了。

公元420年,刘裕废掉东晋最后一个皇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至此,两晋时代结束,中国进入了历时169年的南北朝时期。

消息传到庐山,陶渊明望着地里的庄稼,久久沉默。他回到草屋里,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并为这首诗写了一篇长长的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渔人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篡位、没有门第,淡然恬适,宁静祥和。可是,当离开后的渔人想要再找到这个世外桃源的时候,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他不禁怀疑自己是真的到了桃花源还是做了一个梦?

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从秦朝末年就来到了这里,他们没有经历两汉、三国、魏晋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重要的是渔人发现他们的时候,是“晋太元中”,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不存在了,那曾经的令他想要为之去付出生命的时代、那埋葬了他的青春和热血的时代,都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悲哀!他流着泪写下最后六个字:后遂无问津者,然后在旁边署下自己的字——陶潜。

他从来不去想做什么“隐逸诗人之宗”,他只想“潜”在水里,也许有一天,他还有跃出水面的机会。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任何一个人都会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在面临大的历史变迁的时刻,谁都无法做到波澜不惊。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只有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看透生死、看透人生。

5

三年后,一场大火毁了陶渊明的庄园,让他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变得一无所有。

他坐在那五棵柳树下弹琴,那把跟随了他六十年的七弦琴,弦断了。陶渊明的手在无弦琴上拂过,悠扬的琴声在他的心里又一次响起。

这次,他的耳朵里又有两个声音在争吵,他知道:一个声音是他的身体,一个声音是他的影子。

身体对影子说:“天地山川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人却无法长生不老,所以有美酒就喝,千万不要错过。”

影子对身体说:“总有一天,随着你的死亡,我也会无影无踪。为什么不为后世留下美名呢?”

忽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哈哈大笑起来:可笑啊,可笑!一个“形”、一个“影”,没有了人的 “精神”,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我问你们: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就是活到八百岁的彭祖,你现在能留得住他吗?无论是谁,终难逃一死!喝酒没有用!留名没有用!你们记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

陶渊明停下抚琴的手,起身向外走,蓝天下,有鸟儿飞过。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其实这世上的每一个人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就像夏日里朝开夕落的木槿花那样,倏忽而逝。

天地常在,人生无常,“变”才是不变的常态。只有让生命回归丰富的宁静,才能笑看这人事变幻、沧海桑田,才会在每一次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临死之前,他神情平静,嘴里喃喃念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去世的年龄,一直被后人争论不休。无论是五十多岁、六十多岁,还是七十多岁,有什么关系吗?

所有能发光的生命都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陶渊明生前贫困、诗文不为时人所接受,然而他的生命犹如阳光下的水珠,散发着五彩的光芒。他的思想在后世影响了无数人,当人们如痴如醉地读他留下的125首诗、12篇文章的时候,他们不仅喜爱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的率真性情,更多的是被他诗文里蕴含的平静力量所打动。

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你的长相、你的智力、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环境,可是你可以选择你生活的态度。

内心拥有丰富的平静,就会拥有战胜一切的力量。

扫描下方二维码,听音频朗读。



前言/序言


《诗意的回响:穿越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之旅》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渴望寻觅一份宁静,一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共鸣。而中国古典诗歌,便是这样一片恒久存在的精神沃土。它承载着先民的喜怒哀乐,记录着历史的长河变迁,更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 《诗意的回响》并非一部艰涩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真诚的邀约,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穿越千年的诗歌之旅。本书旨在以一种轻松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那些闪耀着智慧与情感光芒的经典诗篇,感受它们跨越时空的魅力,理解它们在中华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诗海拾贝:拨开迷雾,窥见诗歌的璀璨星河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质朴歌谣,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汉乐府的民生疾苦,唐诗的辉煌鼎盛,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生动活泼,明清诗的余韵绵长……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诗歌瑰宝。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诗篇,许多读者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从何处开始欣赏。 本书将采取一种“拾贝”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主题出发,精心挑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现中国古典诗歌精髓的作品。我们不会拘泥于严格的编年体或流派划分,而是更注重诗歌本身的内在联系和情感共鸣。例如,我们可以从“山水田园的宁静与超脱”开始,带领读者领略王维、陶渊明笔下那份远离尘嚣的诗意栖居;继而进入“家国情怀的激昂与忧思”,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再者,探索“儿女情长的细腻与缠绵”,品味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无奈。 每一首诗,都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诗人当时的心境,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更能从中找到与当下自我产生连接的情感触点。我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诗歌的字词含义、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和文化价值。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视觉与想象间徜徉 中国古典诗歌与绘画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诗篇本身就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勾勒出壮丽的山河、细腻的景物、生动的人物。本书在解读诗歌时,将充分发挥这种“诗中有画”的特性。 我们会尝试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描绘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例如,在解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们不仅仅是陈述“日照香炉生紫烟”,而是会引导读者想象那喷薄而出的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绚烂的紫色烟霞,仿佛天上落下的银河,轰鸣之声震彻山谷。在品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感受那份朴实淳厚的农家情谊,想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悠然景象。 反之,我们也将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意境和表现手法,来辅助理解诗歌。例如,在讲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宋代画家笔下的春日湖景,嫩草初生,柳丝轻拂,莺歌燕舞,让诗歌中的生机勃勃跃然纸上。 通过这种“视觉化”的解读,希望能打破读者对古诗词的“遥远感”,让古诗词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鲜活生动的画面,是能够引发无限想象的艺术品。 三、情理交融: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与时代烙印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时代的镜子。阅读一首诗,就是在与一位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诗句的字面解读,更会深入探究诗歌背后所承载的诗人的人格魅力、人生际遇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我们会讲述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仁者情怀,理解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何塑造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深刻作品。我们会探究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理解他胸中的抱负与现实的碰撞。我们会品味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与超脱,体会他历经贬谪后的心境。 同时,本书也会强调诗歌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唐诗为何如此辉煌?是盛世的繁荣,开放的文化,还是诗歌本身的创新?宋词为何婉约与豪放并存?这与宋代社会的变革,士人的情怀有何关系?通过将诗歌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价值,以及它如何反映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我们相信,当读者了解到诗人的人生故事,体会到他们复杂的情感,并理解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诗歌的阅读体验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与古人的心灵产生连接,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启迪。 四、诗歌的力量:连接当下,滋养心灵 中国古典诗歌并非只能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它们至今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触动我们当下的心灵,给予我们力量和慰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有时会感到迷茫和无力。而古典诗歌,恰恰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内心、寻求平静的港湾。例如,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可以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汲取勇气;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可以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获得温暖;当我们渴望宁静时,可以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本书的目的,便是要发掘这些“古为今用”的价值,帮助读者在古诗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汲取前行的力量,提升精神境界。我们不希望读者仅仅记住几首诗的名字和作者,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阅读中,真正地与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对话,让古典诗歌成为滋养他们心灵的甘泉。 五、谁适合阅读这本书? 《诗意的回响》面向所有对中国古典诗歌感兴趣的读者。 初学者: 如果您对古诗词感到陌生,或者曾经有过学习的尝试但觉得晦涩难懂,本书将是一个绝佳的起点。我们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您打开古典诗歌的大门。 有一定基础的读者: 如果您已经对部分古诗词有所了解,本书将为您提供更深入的解读和更广阔的视角,帮助您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和更深层的意味。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古典诗歌,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读者: 在忙碌的生活之余,翻开本书,沉浸在诗意的世界里,您将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升华。 结语 《诗意的回响:穿越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之旅》希望成为您在浩瀚诗海中的一位可靠向导,为您点亮前行的灯火。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探索。让我们一同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暖与力量,让诗意的回响,在您的心中,永远荡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承认,刚拿到这本《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时,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诗词的书籍琳琅满目,很难不泛滥。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人”。作者巧妙地将每一位诗人的人生轨迹、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创作诗歌时的心路历程,如同串珠般巧妙地串联起来。读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再看他的《观沧海》,就能深刻理解那种“大济于苍生”的抱负;读到白居易的温和善良,再看他的《长恨歌》,便能体会那种对爱情悲剧的深深叹息。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通俗易懂。没有生硬的学术术语,也没有卖弄的辞藻,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将那些闪耀千年的诗句,还原到它们最初的生命力之中。我发现,原来诗歌并不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艺术,而是饱含着诗人最真挚的情感,是对生活最深刻的感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以为已经“读懂”的诗,也让我对那些“不曾了解”的诗人,有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一直觉得古诗词高深莫测,像一堵高墙,望而却步。但《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我通往诗词殿堂的大门。作者并没有直接枯燥地罗列诗歌和生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诗人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了李白在长安的意气风发,也感受到了杜甫在战乱中的忧国忧民。书中的解读,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翻译,而是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人生际遇,甚至是他们当时的心境。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再只是知道思乡,而是能体会到那种月光下,远离家乡的游子,内心涌动的复杂情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让这些伟大的诗人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在我身边,与我一同品味诗中的韵味。这种“读人”以“懂诗”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古诗词的兴趣。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句子,现在都能在故事和情感的脉络中找到共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充满了好奇,但常常被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和浩如烟海的诗歌所淹没。《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这片广阔的文学海洋中畅游。它并没有试图涵盖所有,而是精选了那些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诗人,并围绕着他们构建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喜欢书中那种“看见”诗人的能力,仿佛每一位诗人都在书中活了过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读到苏轼的旷达与豁达,我能感受到他即使身处逆境,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读到李煜的亡国之痛,我更能体会那种“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深切悲凉。书中对诗歌的解读,也相当巧妙,不拘泥于字词的拆解,而是着重于诗歌意境的营造,以及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共鸣。每次读完一位诗人的章节,都像是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了灵魂。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地将古诗词的魅力展现出来的书籍。《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将诗歌创作与诗人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从诗人的经历中去理解诗歌的内涵。比如,当你读到陶渊明的田园诗时,你自然就能体会到他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心境,因为你了解了他归隐田园的决心和对官场的厌倦。书中对于诗歌的赏析,更是别具一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描绘,对情感的剖析,以及对诗歌所蕴含的哲理的阐释,让读者能够真正地沉浸其中。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诗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深刻读物。它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载体。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一本书读懂”这种说法是有点怀疑的,总觉得有些夸大其词。但《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却用它扎实的内涵,让我不得不佩服。这本书并非是将所有诗人、所有诗歌一股脑地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提炼。作者聚焦于那些对中国诗歌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代表性诗人,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诗人的生平,更是着力于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例如,在讲到边塞诗时,作者会详细介绍当时的边疆形势、将士的艰辛,从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王昌龄、岑参等人的诗句为何如此悲壮豪迈。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诗歌的理解深度。而且,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使是对古诗词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要领。我感觉,这本书不光是让我“读懂”了诗人,更是让我“读懂”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评分

京东图书购物体验不错,物流很给力,配送也好,商品品质也不错,有时候活动力度也大,自营配送服务也到位,遇到购物过程中的问题也能找到解决办法,打电话客服服务态度很好,处理及时,值得信赖,希望今后继续提供物美价廉的好货

评分

诗词爱好者写的书,诗词爱好者看的书,小学生读书,从不同的多角度掌握了解诗。

评分

很不错,孩子很快开完了,评价颇高!

评分

书的质量还不错,看过一些,赶上活动,很划算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的品质和速度一直都很放心,遇到活动价格也很美丽,非常好,买书基本都在这里

评分

刚刚收到,京东物流靠谱,期待春节读书。

评分

活动时间购买价格实惠,给孩子作为暑期读物,期待她好好阅读这个经典作品。

评分

赶上活动买的,书籍内容不错,很喜欢。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希望孩子能够认真看下去,认真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