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代大學書院是新生事物,但是卻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得以試點或推廣,成為本科人纔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耍探索。
《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製研究》探討瞭現代大學書院産生的兩個製度淵源,研究瞭現代大學書院製的若乾基礎理論問題,從通識教育製度、專業教育製度、內部治理機製、學生指導與發展等大學製度的中觀層麵構建瞭現代大學書院製的建設路徑,並以幾所典型高校為樣本,探析瞭大學書院改革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對其未來發展進行瞭思考和展望。
《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製研究》的研究對推動現代大學書院製從實踐操作層麵嚮理論研究層麵邁進,進而指導深化改革實踐,提升人纔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作者簡介
何毅,男,1979年齣生,湖北房縣人,副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現任溫州大學超豪學區黨委書記、主任。近年來主持完成含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在內的廳局級以上課題多項,參與省部級及以上項目近10項,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現代教育管理》等核心期刊發錶論文30餘篇,齣版《學生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於教學型本科高校的視角》(閤著)專著1部。研究成果曾獲浙江省教育廳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奬、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等多項奬勵。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二 文獻綜述及核心概念界定
三 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創新與突破
第一章 西方國傢大學製度形成中的住宿學院製
第一節 英國大學製度的學院製傳統
第二節 德國大學模式的盛行及影響
第三節 美國大學模式的多元傳統及選擇
第四節 西方國傢大學製度演進的思考
第二章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古代書院製
第一節 古代書院的曆史發展
第二節 古代書院的近代變革
第三節 古代書院的優良傳統
第四節 古代書院的現代啓示
第三章 我國現代大學書院製的若乾理論基礎
第一節 現代大學書院的産生背景
第二節 現代大學書院的存在邏輯
第三節 現代大學書院的運行基礎
第四節 現代大學書院的性質與功能
第四章 基於製度視野的大學書院製建設
第一節 大學書院製與通識教育製度
第二節 大學書院製與專業教育製度
第三節 大學書院製與內部治理製度
第四節 大學書院製下學生指導與發展製度
第五章 現代大學書院製探索的實踐模式研究
第一節 大學書院製探索的實踐模式
第二節 大學書院製運行的實證分析
第六章 現代大學書院製的問題思考與前景展望
第一節 現代大學書院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二節 現代大學書院的未來展望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製研究》:
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頻頻對大學發號施令,巡視、頒布院規以及設立欽定教授席位,甚至直接齣資建設學院,企圖控製大學,確保英國國教在大學的主導地位,從而使大學為王權服務。1564—1565年,英王頒發《伊麗莎白法令》,要求大學裏的所有成員都要歸屬院長管轄,所有的學生也都必須由教授或導師管轄。此後,學院地位在法令頒布後顯著加強,學院院長的寡頭統治開始形成。1571年,英王伊麗莎白一世又頒布瞭《伊麗莎白章程》,在正式賦予牛津大學法人地位的同時,規定隻有各學院的院長纔能代錶和領導大學,從而大學失去瞭以往的教學管理職責,牛津大學開始成為由眾多學院組成的學院製聯盟,由此奠定瞭牛津大學延續至今的“聯邦製大學”的基本管理格局。
16—18世紀是學院製的確立時期。學院製確立的標誌性事件是《勞德規約》的頒布。1636年,牛津大學校長、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勞德曆經8年時間的調查,頒布瞭牛津大學第一部完整的校規:《勞德規約》。《勞德規約》保留瞭各學院最初製定院規的內容,刪除瞭那些互相矛盾、長期不用或不閤時宜的規章製度,以法令的形式形成瞭學院的院規。《勞德規約》的頒布標誌著學院製在牛津大學的確立。按照《勞德規約》的規定,在學院裏,以本科生為教學中心,以自由教育為理念,以寄宿製為管理模式,以導師製為教學形式,這些都是牛津大學在18—19世紀長期堅持的傳統。
……
前言/序言
書院已經成為一種離我們既遠又近的文化遺存。作為製度形態的書院,已經隨傳統社會永遠消逝,離我們越來越遠;作為建築形態的書院,則在東亞世界還有廣泛的存在,不少地方都還能見到一些書院舊址,或修復瞭一些書院,以及復辦和新辦書院。現代書院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的問題。
其一,現代大學與傳統書院的繼承問題。即在古代書院原址上的現代大學,是否能夠將校史與書院接續的問題。由於清末高等教育經過脫胎換骨的轉型,從典型的東方學府改換為西式大學,今天人們計算一所高校的校史通常從學習西學之後算起,中國高校大多隻能將辦學曆史追溯到近代學堂的開設。具有五韆年文明的中國隻能以此作為大學的起源,是否深受歐洲中心論的羈絆?但是,湖南大學希望將校史上溯到嶽麓書院的努力,“韆年學府”之說引發瞭爭論和質疑。盡管如此,湖南大學將嶽麓書院作為一個二級學院建製,進行國學方麵的教學科研,使書院的文脈得以傳承,使古代書院煥發新生,是一個發展得很好的特例。九江學院白鹿洞書院文化研究所通過舉辦學術論壇,延續其學術血脈,其發展前景如何還有待觀察。現代大學與書院的曆史能否接續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其二,復辦和新辦書院。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學者重新創辦書院,但在1949年以後又都被迫改為各級學校。當今中國內地復辦和新辦大量的書院,多是國學培育、書畫交流之所。這些書院以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為主旨,在國學教育普及、復興傳統文化方麵起到一定的作用。書院是古代東亞有彆於學校的另一種教育、文化機構,有其製度和環境的支撐。時過境遷,沒有製度支撐的現代書院,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永續經營,是這些書院應該思考和直麵的問題。
其三,現代大學中的書院。香港中文大學是由新亞、崇基、聯閤書院以及後來的逸夫書院組成的聯邦製大學。一些學者也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中的College視為“書院”,這種書院其實就是一個大的宿捨區和師生生活區。而內地多數師範大學的“田傢炳書院”主要是指建築,.那些在“田傢炳書院”裏的學院(主要是教育學院或教師教育學院)對外從來都不稱自己是書院。而復旦大學等眾多大學新建的書院,部分吸收古代書院重視人文教育的傳統,進行通識教育,是古代書院精神的部分復活。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颱灣“清華大學”、颱灣政治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7所高校在北京發起成立亞太高校書院聯盟。於今,這種在藉鑒歐美大學住宿學院的基礎上又糅閤瞭中國古代書院的特點建立起來的現代大學書院在中華文化圈的大學中逐漸增加。
1993年,我到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訪學半年,其間曾應邀到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訪問,還參加瞭它們的院士聚餐,瞭解過它們的學院體製。2012年10月,我曾參加教育部對直屬高校國傢教育體製改革試點項目及“三重一大”決策製度執行情況的檢查,作為組長之一,到上海四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進行檢查。在復旦大學,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陪同參觀瞭希德書院等幾所住宿製學院,在華東師範大學也是由分管副校長陪同看瞭孟憲承書院。2015年5月再次到澳門大學訪問時,也看瞭新校區建築中的文書院。2016年8月,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齣席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體製也有直觀的認識。2016年12月,在南京審計大學齣席“第二屆南審書院論壇”並作瞭“書院在中國的命運”的主旨報告。我對現代大學書院的感受還不是很多,但對這種大學書院製還是有一定的瞭解。作為新生事物,現代大學書院的改革實踐自成體係,但學術界相對缺乏係統的研究。
何毅於2011年考為我指導的教育博士生,根據他自己曾在溫州大學步青學區工作的經曆,選取《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製研究》為學位論文選題,對這類現代大學書院進行係統研究。他認為大學書院製是以書院為教育組織單位的大學教育組織形式和規章製度體係的統稱。該文所論多有新見,如以大學組織模式變革為綫,在對西方住宿學院和中國古代書院進行曆史研究的基礎上,較為係統地對現代大學書院的製度淵源進行瞭研究;對現代大學書院建設的若乾基礎理論問題進行瞭全麵梳理,對大學書院製應然發展的理論體係進行瞭初步構建,有力推動瞭大學書院製研究從實踐操作層麵嚮理論研究層麵邁進;通過對書院製改革的典型模式進行剖析,較為全麵地展示瞭當前書院製改革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深化改革實踐提供瞭重要參考。
論文所述中西結閤、古今結閤、史論結閤,頗有價值,是目前對中國大學書院製研究探討最為全麵和深入者。於今該文修改成書,即將麵世,樂觀其成,故特為之序。
一部深刻洞察教育變革的力作,引領我們穿越現代大學製度的迷霧,探尋中國書院製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之路。 當今世界,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革,大學作為知識創造與傳承的核心,其製度設計與運行模式更是備受矚目。在這一宏大背景下,《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製研究》一書應運而生,它以其獨特的視角、深邃的思考和紮實的考據,為我們提供瞭一份關於大學書院製發展的深度解析,尤其是在現代大學製度這一宏觀框架下,其曆史演變、理論基礎、現實挑戰與未來走嚮,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呈現。 本書並非對書院曆史的簡單梳理,也不是對現有大學製度的評判。它更是一次宏觀的教育哲學與製度實踐的對話,一次跨越時空的智慧碰撞。作者以現代大學製度為基石,審視中國傳統書院的生命力,並在此基礎上,勾勒齣書院製在當代大學中重塑與發展的可能路徑。 一、 穿越曆史的煙雲,洞見書院製的精神內核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教育智慧。從白鹿洞書院的“德纔兼備,文理並重”,到嶽麓書院的“經世緻用,服務社會”,再到嵩陽書院的“嚴謹求實,傳承創新”,曆代書院無不凝聚著先賢們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它們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培養人格、塑造品德、激發潛能的精神傢園。 本書深入挖掘書院製的精神內核,將其視為一種超越時空的教育理念,一種注重個體全麵發展、強調師生互動、追求學術自由與社群融閤的教育模式。作者通過梳理曆代書院的辦學宗旨、教學方法、管理模式以及對學者人格的塑造,揭示瞭書院製在培養具有獨立思想、創新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知識分子方麵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在信息爆炸、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 二、 現代大學製度的挑戰與書院製的契機 現代大學製度,以其學科專業化、教學科研分工、規模化運作等特點,深刻地改變瞭高等教育的麵貌。它在促進知識生産、技術創新、人纔培養方麵取得瞭巨大成就,但也帶來瞭諸如學生主體性缺失、學術浮躁、價值引導不足等一係列挑戰。高度的專業化訓練,有時會以犧牲學生的全麵發展為代價;日益龐大的組織架構,可能削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聯係;而過度的量化評價,也可能導緻學術研究的功利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書院製所蘊含的教育智慧,為現代大學製度的改革提供瞭寶貴的參照。本書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契機,深入分析瞭現代大學製度在實踐中遇到的瓶頸,並探討瞭書院製如何在規避其自身局限性的同時,為現代大學注入新的活力。作者認為,書院製所倡導的“全人教育”理念,能夠有效彌補現代大學在學生人格塑造、價值引導方麵的不足;其強調的“小規模、高互動”的教學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歸屬感;其構建的“學術共同體”,則能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深度交流與思想碰撞。 三、 探尋中國書院製在當代大學中的創新之路 書院製並非隻能是曆史的遺跡,它同樣可以在當代大學中找到生長的土壤,並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本書的核心在於,它並非停留在對書院製曆史和理論的抽象探討,而是積極地將目光投嚮現實,緻力於探索中國書院製在當代大學中創新發展的具體路徑。 作者通過對國內外一些成功實踐的案例進行細緻的研究,例如在綜閤性大學內設立的“書院式住宿學院”,或是在某些大學中推行的“通識教育學院”模式,來展示書院製理念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辦學實踐。這些實踐可能體現在: 構建新型的住宿與生活社區: 將書院作為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有機結閤體,通過精心設計的居住環境和豐富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社群意識、閤作精神和獨立生活能力。 創新教學模式與課程設計: 藉鑒書院製“博雅教育”的精神,設置跨學科的通識課程,鼓勵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拓寬知識視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強化師生互動與人文關懷: 鼓勵導師深入學生生活,建立亦師亦友的良好關係;通過專題講座、學術沙龍、文化交流等活動,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和人文氣息。 重塑價值導嚮與人格培養: 將書院製視為一種價值傳承的載體,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 融閤現代管理與傳統智慧: 在藉鑒現代大學管理經驗的同時,吸取書院製中“近水樓颱先得月”的理念,充分發揮書院作為大學有機組成部分的優勢,實現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的有機融閤。 本書對於這些創新實踐的探討,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它不僅為那些希望在大學中藉鑒書院製理念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瞭寶貴的經驗,也為我們理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嚮提供瞭新的視角。 四、 跨學科的視角,多維度的分析 《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製研究》並非一本孤立的學術著作,它巧妙地融閤瞭教育學、曆史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多維度的分析。作者不僅藉鑒瞭西方大學製度的研究成果,更深入挖掘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力求在東西方教育思想的對話中,找到契閤中國國情的書院製發展模式。 本書的研究方法嚴謹而富有創新性。作者一方麵深入田野調查,訪談一綫教育者與學生,收集鮮活的案例;另一方麵,也查閱瞭大量的曆史文獻與學術著作,構建起紮實的理論基礎。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研究方式,使得本書既有宏大的理論視野,又不失具體的研究深度。 五、 走嚮未來,重塑中國高等教育的靈魂 在中國高等教育日益走嚮世界舞颱中心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深刻理解自身的教育傳統,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本書的研究,恰恰提供瞭一種審視與反思的框架。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學術卓越與科技進步的同時,不能忽視大學作為精神傢園和社會文化傳承者的重要使命。 《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製研究》是一部充滿智慧與力量的著作。它不僅僅是關於書院製的研究,更是關於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上,構建更高質量、更具人文關懷、更富文化底蘊的現代大學製度的探索。本書將引導讀者深入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展望中國大學發展的未來,為重塑中國高等教育的靈魂貢獻一份重要的思想力量。 無論您是教育研究者、大學管理者,還是關心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大眾,本書都將為您帶來一場深刻的啓迪與思考。它將引領您穿越曆史與現實的交織,感受書院製跨越韆年的魅力,並從中洞見中國大學在邁嚮新時代徵程中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