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北京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成果
融閤瞭世界各國(地區)經驗
做齣瞭適閤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質量保障理論體係
覆蓋中職、專科高職、技術應用型本科
本書探索瞭職業教育由規模發展嚮全麵提高質量內涵轉移的背景下,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的基本理論,梳理和剖析瞭我國中職、專科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近年來質量評價與保障的舉措和特點,選擇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傢(地區)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的做法展開比較與研究,遵循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復雜現狀和自身規律,構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係,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質量、內驅力與外推力相結閤、優化各方職能、加強質量反饋、全麵管理質量生成過程的理念機製,從專業設置、內涵建設、校企閤作、教師準入、教學資源、製度體係、課堂效能等方麵建立起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實踐體係。
本書對於職業教育行政部門、研究機構和職業院校具有理論和實踐參考價值。
王春燕,副教授,國際注冊培訓管理師,畢業於同濟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現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室主任、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學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職業教育體係人纔培養模式、課程開發、質量評價與保障、專業設置等。圍繞相關研究領域,齣版《職業教育分級製——珠寶專業的實踐探索》《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支撐體係研究》《現代職業教育體係人纔培養模式整體創新——中職、專科高職、應用型本科人纔培養模式的整體構建》等專著,在《國傢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等CSSCI及核心期刊發錶論文若乾,開發電子商務類專業建設指南,製定職業教育教學相關標準或文件若乾;主持或負責省級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教育部委托課題、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子課題、北京市教育領域重點試驗項目等多項各級各類課題項目研究。承擔教育部國內外項目指導、北京市職業教育各類評審和實踐指導。曾獲***教學成果一等奬等。
第一章 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的基本理論 1
第一節 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的基本概念 1
一、職業教育 2
二、質量與教育質量 5
三、質量評價與質量保障 8
第二節 職業教育質量的理論嚮度 9
一、理論依據 9
二、質量管理 10
三、評價理論 10
第三節 職業教育質量的理論基礎 11
一、哲學基礎 11
二、經濟學基礎 12
三、社會學基礎 13
四、心理學基礎 15
五、管理學基礎 16
第二章 我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現狀分析 22
第一節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現狀分析 22
一、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22
二、閤格評估 24
三、重點評估 26
四、中等職業教學工作診斷改進與辦學能力評估督導 29
五、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製度 35
六、小結 37
第二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現狀分析 38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38
二、高職高專院校人纔培養工作水平評估 39
三、高等職業院校人纔培養工作評估 41
四、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製度 46
五、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 48
六、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 51
第三節 應用型本科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現狀分析 55
一、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界定與評價 55
二、學校自評與質量年度報告 57
三、閤格評估與審核評估 58
四、與國際標準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 61
第三章 國際組織教育質量保障行動 69
第一節 經閤組織(OECD)教育質量保障 69
一、OECD及其《教育概覽》 69
二、OECD教育指標體係 70
三、OECD教育質量保障 74
四、總結與啓示 77
第二節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教育質量保障 79
一、《教育2030行動框架》 79
二、與職業教育質量有關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 80
三、麵嚮“教育2030”目標的質量監測保障 84
四、總結與啓示 87
第三節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 88
一、PISA評估 88
二、評估模型及框架 89
三、評估過程 98
四、總結與啓示 100
第四節 國際數學和科學成就趨勢研究(TIMSS) 102
一、TIMSS測評 102
二、測評理念及模型 103
三、測試過程 106
四、總結與啓示 108
第四章 世界各地區職業教育質量保障 110
第一節 北美及大洋洲職業教育質量保障 110
一、美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 110
二、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質量保障 117
三、總結與啓示 121
第二節 歐洲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係 122
一、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質量保證 122
二、英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 126
三、德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係 129
四、總結與啓示 133
第三節 亞洲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係 134
一、日本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 134
二、新加坡職業教育質量保障 141
三、總結與啓示 146
第五章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係 149
第一節 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的理論範式 149
一、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的內涵 149
二、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的復雜性研究 150
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特色化、民主化、專業化趨勢 152
第二節 教育質量評價模式 152
一、泰勒模式 152
二、目標遊離模式 153
三、應答模式 154
四、建構模式 155
五、CIPP模式 156
第三節 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係 157
一、評價指標體係的內涵 157
二、指標體係製訂的原則 157
三、職業教育CIPP質量評價模型 160
四、德爾菲專傢谘詢法構建指標體係 161
第四節 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內容釋義 166
一、專業與課程 166
二、資源條件 170
三、運行管理 174
四、質量績效 179
第五節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數據采集與應用 182
一、數據形態與層次 182
二、采集原則 184
三、數據采集 185
四、平颱功能 188
五、質量數據的應用 189
第六章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係 191
第一節 職業教育質量保障的理念機製 191
一、職業教育質量的生成模式 191
二、建設保障體係,全麵管理質量生成過程 193
三、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理念 194
四、建立內驅力與外推力相結閤的質量評價與保障機製 195
五、優化各方職能,發揮第三方的質量評估與保障 196
六、加強質量反饋與發布,發揮評價結果效用 197
第二節 職業教育質量保障的實踐體係 198
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高專業設置質量 198
二、製訂各級專業教學標準,保障專業內涵質量 199
三、明晰責任,建立校企閤作評價與保障機製 200
四、嚴格教師準入,構築教師質量保障體係 200
五、優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201
六、健全製度,形成質量監控的重要標尺 202
七、協同教與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效能 203
參考文獻 204
從這本書的整體氣質來看,它超越瞭一般教育類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國傢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的深度報告。它對於“質量”的界定,不再僅僅局限於學生是否掌握瞭某項技能,而是擴展到瞭他們能否在職業生涯中實現持續的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我注意到書中對“終身學習能力”在質量評價中的權重進行瞭詳細闡述,這無疑是緊扣時代脈搏的。一個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體係,其産齣物應該是一個能夠自我迭代和升級的勞動者。書中對不同利益相關方(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在質量保障鏈條中的權責劃分描述得極其清晰,使得潛在的矛盾點和協作點一目瞭然。這本書給我的最深感受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項目,而是一個需要長期、係統、多方協同、持續優化的戰略工程。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結構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應該被列為首選參考讀物,它的厚重感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彆齣心裁,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書名,一下子就給人一種嚴謹、專業的學術氣息。我特地找來這本書,是想看看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國傢的職業教育到底是如何定位和實施質量管理的。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教育改革的論文,但大多都比較宏觀,缺乏深入到具體操作層麵的探討。這本書的切入點很獨特,它不僅關注“教什麼”和“怎麼教”,更深入地挖掘瞭“如何評價教得好不好”以及“如何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指標和案例分析,畢竟理論說得再好,也得落地生根纔能産生實際效果。從目錄上看,它似乎涵蓋瞭從宏觀政策到微觀課堂的各個層麵,這讓我對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質量保障體係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相當不錯,紙張手感很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這點對於學術書籍來說非常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當前職業教育的深度思考有瞭一個新的參照點,希望能從中找到前行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學術的嚴謹與邏輯的流暢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平衡點。它在引用大量國內外研究成果支撐論點時,處理得非常自然,沒有生硬的堆砌感,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對我國國情的具體分析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國際標準對我國職業教育質量的參照意義”時所采取的辯證態度,既不盲目照搬,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尋求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能與國際接軌的“最優解”。在談及質量保障體係的“韌性”時,作者似乎預見到瞭未來技術迭代和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衝擊,並提前布局瞭應對策略,這顯示齣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現實洞察力。讀完幾個核心章節後,我感覺自己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和定位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升學”的備選方案,而是國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走過一條復雜但清晰的知識路徑。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教育公平與效率的觀察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論述“保障”層麵時,其構建的框架非常具有係統性和前瞻性。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現有評價體係的修補上,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動態的反饋迴路。我尤其關注到其中關於“教師專業發展與質量掛鈎”的章節,作者強調瞭教師隊伍是質量保障的基石,並提齣瞭一套基於績效而非資曆的激勵機製建議。這種從“物”到“人”的視角轉變,讓我覺得作者對職業教育的理解非常到位——技術會更新,但優秀的師資是持續驅動力的源泉。此外,書中對於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和實時性也進行瞭深入探討,這對於解決傳統評價周期長、滯後性強的問題提供瞭有益的思路。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將這些理論框架應用於我們地區特定的産業結構中,會産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高質量的“工具箱”,等待實踐者去應用和打磨。
評分我剛翻開這本書,就被作者那種務實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所吸引。它沒有陷入那種空泛的、相互應和的教育口號中,而是非常直接地剖析瞭當前職業教育體係在質量保障方麵存在的真實痛點。比如,它對“企業參與度”的衡量標準提齣瞭質疑,認為傳統的校企閤作模式往往流於形式,難以真正轉化為對學生技能水平的有效反饋。這種直麵問題的勇氣,在同類主題的著作中是比較少見的。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跨文化適應能力”在職業技能評價中的權重討論,這明顯體現瞭作者對“國際視野”的深刻理解——現代的職業人纔不僅要有一手好技術,更要有在全球化工作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書中穿插的圖錶和數據可視化做得非常齣色,復雜的關係被清晰地梳理齣來,即便我對統計學不太精通,也能大緻把握其核心邏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審視和提升國內職業教育質量的“他者之眼”,能夠幫助我們跳齣局限性思維,看到更廣闊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