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本书最初的目标读者是中学生,但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的读书者,在阅读这本小书的时候,也能产生另外一种感觉。书中充盈着许多经典的书籍、经典的故事,阅读作者清新隽永的文字,就是与那些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再次相遇。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不仅仅在阅读张新颖,他的文字背后是一连串我们熟悉的大师。这一本薄薄的册子读完,合上书页,也是我们的心灵与那些伟大的作品再次碰撞,是我们的心灵再次徜徉在已经逝去的伟大的时代。
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应报刊编辑之约专为年轻读者撰写的读书之作。所涉内容有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读书之乐等一系列有趣话题。作者娓娓道来,叙述庄谐并重,文字张弛有致。读后给人平易亲切之感,掩卷之余又感深受启迪。
张新颖,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要作品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
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等;
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等。
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致敬
上篇
读书这么好的事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
留在我们身上的种子和朝向自我的过程
不放弃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好像有了它在,我的生命也就有了安全”
不读书的种种理由
很困难,所以很快乐
书中的恒星
“不懂”的召唤
起死回生的一骂
亲密与美妙,还有幸福
普通读者
工具书不是工具书
“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要看的书”
书的侦探
和写书的那个人见面,还是不见
重读
像这样的一篇读书笔记
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
读书的历史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向谁去抱怨书籍的命运
阅读因阅读经验的唯一性而存在
鲁迅在知用中学的演讲
十二种声音
阅读者从书中抬起眼来
下篇
读书这件事
——一次演讲
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方式
带着满脑子的想法来读书,可能造成大的障碍
在“无知”的位置上去“胡思乱想”
阶段和顺序:野,从,通,物,来
离开,扬弃
一本没有读懂的书
“不求甚解”,为什么还能有所“会意”?
你对书好,书就会对你好
外篇
关于书的书
经典,把现在的噪音调成背景轻音
书的价值和价格,还有人对书的感情
新版后记
今年春天,参加一个活动,一位中学教师向我提问:“出版《读书这么好的事》的时候你三十七岁,今年你已经五十了,你还觉得读书是这么好的事吗?”
她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一是我没有意识到书最初出版时候我的岁数,二是我大概有意识要忘记我现在的岁数。经她这么当头一问,我不得不在心里做了一下加
减法。
实际上还要早,二〇〇一年,也是春天,我三十四岁,轻松愉快地写出十八篇谈读书的文字,组成一个小整体,成为《人文知识读本》的一部分。二〇〇四年,出版单行本,起名《读书这么好的事》。此后,这本小书经不断补充,出过几个不同版本。
蒙上海人民出版社诚意,如今又出此书的新版,趁此机会,我想重复对那位老师的回答:我仍然觉得,读书是这么好的事;只是,五十岁,比三十七岁的时候,
更懂得,读书是这么好的事。
不过,说实话,我心里真不觉得写这本小册子已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每当想起这本书,我总以为是不久前——去年,或者上个星期——才写的。现在,这本书印出来,我也会以为,这是一本新书。
张新颖
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日
我个人对那种充满激情和个人色彩的写作方式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被作者过分的主观臆断所裹挟。而这本书,它最吸引我的特质,恰恰在于其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与深刻的同理心的完美平衡。作者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众生,他既能清晰地剖析出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机制,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傲慢或居高临下的评判。相反,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对生命局限性深切的理解与宽容。他总能提出尖锐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始终指向一种更为内省和自我和解的路径。读完之后,我感到了一种奇异的平静,那不是因为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恰恰相反,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被唤醒了——而是因为我似乎获得了一种更稳固的内心支点,去接纳这些未解之谜。这种“不提供标准答案,但提供更好的提问方式”的写作态度,是极其成熟和令人信服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对我而言,是一种近乎于古典音乐的体验。它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为精准,有起伏,有停顿,有激昂的高潮,也有沉静的冥想时刻。不像现在很多作品追求的短句、快节奏,这本书的句子结构复杂而优美,充满了古典韵味,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和打磨。初读可能会觉得有些费力,需要集中精神去跟上作者那绵长而富有层次感的逻辑链条,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它迫使你放慢呼吸,仔细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去体会那种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图。我常常发现自己读完一个段落后,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那种句子在口中回旋的感觉,就像品尝一小口极品威士忌,需要让它在舌尖停留片刻才能体会到其醇厚的复杂性。这种阅读上的“慢工出细活”,恰恰契合了我内心深处对深度思考的渴望。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那就像是深入一座宏伟的图书馆,但这座图书馆的藏书不是实体,而是由各种思想的切片构成的。它没有明确的目录或主题索引,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好奇心和直觉去探索。今天你可能被某个关于认知偏差的侧面吸引,明天你又会绕到某个关于美学感知的小角落流连忘返。这种阅读的路径是完全个性化和非线性的。它不会强迫你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进,而是鼓励你自由地在知识的迷宫中穿梭。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收获是它拓展了我思维的“边界感”。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我曾经深信不疑的界限——比如艺术与科学的界限,个体与群体的界限——在作者的论述下变得模糊、渗透,甚至消融。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强大的催化剂,它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想”,而是让我更清楚地明白了“我可以如何去想”,这种思维的解放感,无价。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犹豫,因为这类主题的书籍市面上太多了,大多是陈词滥调,换汤不换药。但这本书,它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转换能力。作者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比如“时间”、“记忆”、“存在”,从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中轻轻抽离出来,放在一个全新的光线下审视。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为你打开了一扇从未注意过的侧门,门后是另一番景象,逻辑虽然相通,但色彩和比例却完全不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和论证时那种信手拈来的自由度,他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哲学思辨、科学发现和古典文学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既严密又充满弹性的思维之网。阅读过程中,我的大脑皮层几乎是持续兴奋的状态,总是在猜测下一秒他会把话题引向何方。这不是那种强硬灌输的知识,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戈,你进我退,彼此配合,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共振。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层出不穷,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香气就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踏入了某个古老而神秘的知识殿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任何惊天动地的观点,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耐心地打磨着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跟着一位博学的朋友在乡间小路上漫步,时不时地停下来,指着路边一棵不起眼的野花,却能娓娓道来它背后几百年的生命故事和文化意义。我常常在某个寻常的下午,泡上一壶浓茶,陷在沙发里,沉浸在这种缓慢而充实的阅读体验中。它不是那种会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束之高阁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那种需要你时不时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让思绪随着窗外的风飘一会儿,去消化和咀嚼文字里蕴含的那些细微的、却又极其深刻的洞察。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已经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节奏的温和反抗。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日常匆忙脚步忽略掉的细节,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之下的复杂纹理。
评分内容很好,开本小字大行距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读这本书,你会找到读书的乐趣
评分朋友推荐的,内容是还不错
评分书还行,很满意
评分买了到现在也没有仔细看呢,只是粗读了一遍
评分读这本书,你会找到读书的乐趣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家里用的,方便快捷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