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共产党员 1.著作者均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所有材料都是一手的。
2.语言平实,情感质朴,展示了长征过程中真实的人、事、情。
3.动情处感人,惊险处揪心;红军处困境时的乐观,处艰难时的豁达:在书中一一呈现。
内容简介
《红军长征记》,原名为《二万五千里》,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共收录长征亲历者100篇回忆录,附歌曲十首等,讲述红军长征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和见闻、感想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zui早、zui真实、zui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丁玲(1904年10月—1986年3月),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出发前——必武3
暂别了! 江西苏区的兄弟——富春7
离开老家的一天——小朋10
别——彭加伦14
di六个夜晚——艾平18
追——彭加伦23
夜行军——富春25
夜行军的一幕——小朋29
聂都游击队的记述——张云逸33
泥菩萨——小朋48
大王山上行路难——加伦54
终于占领了——艾平58
“没有到敌人呀!”——斯顿63
彭军团长炮攻大来圩——艾平65
占领宜章城——斯顿68
“干事去!”——加伦70
粤汉路旁——小朋72
由临武至道州——耿飚76
休矣飞机?——艾平85
从两河口到马蹄街——艾平88
烧死了两匹马——艾平94
道州城的一瞥——加伦99
苗子的神话——彭加伦104
紧急渡湘水——李雪山107
在重围中——莫文骅109
zui后的一道封锁线——谭政117
广西瑶民——郭滴人120
老山界——定一124
放火者——陈明131
一个手榴弹打坍了一营敌人——艾平137
渡乌江——刘亚楼139
红四军强渡乌江的故事——艾平152
瓮安之役——张山震155
遵义日记——何涤宙160
我失联络——李月波169
向赤水前进——谭政178
病员的话——加伦184
娄山关前后——雪枫187
di二次占领遵义城——艾平203
遵义追击——舒同214
一天——莫休217
扩大红军——翰文230
残酷的轰炸——小朋235
茅台酒——熊伯涛241
三过遵义——陈士榘244
南渡乌江——萧华248
夺取定番城——陈士榘250
五颗子弹消灭了一连敌人——艾平256
看谁先到——艾平260
北盘江——邓华264
抢渡北盘的前后——艾平267
禁忌的一天——童小朋278
长征中九军团支队的段片——王首道282
一个团与一个师谁胜——艾平287
“五一”的前后——莫文骅290
精彩书摘
吃冰淇淋
周士梯
天亮由中打鼓出发,宿营地是沙窝,一出下打鼓村子,就看见路旁一块木牌子,上面写“上午九时后,不准前进!”我们就会意是为着“由下打鼓到沙窝九十里,中间没有人烟,要翻过一个大雪山,如是过了九时,当天就不能走到,要在山上露营”而写的。
这块木板牌子告诉我们今天是怎样的程途了!但是已经尝过夹金山雪山、康猫寺雪山神秘的我们,已没有过夹金山时那样的当心了,过夹金山时,老百姓对我们说:“在山上不准讲话,不准笑,不准坐。若故意讲话、笑、坐,山神就会把你打死。”我们自然没有这样的迷信,可是已想到高出海水面五六千公尺的雪山上空气的稀薄和冷度了。今天的雪山总不会比夹金山高吧!
距山顶还有二十里的地方,就看见前面的人群走得比蚂蚁还缓,像一条长蛇弯弯曲曲而上。我们的呼吸短促起来了,脚步也不知不觉地缓缓一踱一踱。
我们踱上山顶,陈赓、宋任穷、毕士梯、莫文骅好多同志,已坐在那里谈天,我们也靠近坐下。
骄阳从天空的正中疏散地放出光辉,紧紧的吻着每个长征英雄的面孔。它在微笑喜悦似的接迎长征英雄们上雪山。它虽然把大地一切的景色照耀得特别显明起来,但没有丝毫的“炎炎迫人”的情境。这宣布广东俗语“盛夏太阳真可恶”的破产。
我们周围的雪,洁白得十分可爱,令人回忆到“踏雪寻梅”的古典,而兴叹——白雪真可爱,梅花何处寻! 同时又加添了人类“盛夏赏雪”的乐趣。
萧劲光同志提议吃冰淇淋,全体赞成。陈赓、宋任穷、毕士梯、莫文骅、郭化若、陈明、何涤宙、冯雪峰、李一泯、罗贵波和我十几个人,都持着漱口盂,争向雪堆下层挖。
“谁有糖精,拿出公开。”李一泯同志说,毕士梯同志的胃锁药瓶子、郭化若同志的清道丸瓶子、萧劲光同志的小纸包,都一齐出现了。
大家都赞美今天的冰淇淋,引起了上干队好多学生也向雪中冲锋。
“我这杯冰淇淋,比南京路冠生园的还美!”我说。
“安乐园给你多少宣传费?”我给陈赓同志一棒。
“冠生园的广告费,一年也花得不少!”陈赓同志暗中回一枪。
“你们如在上海争论,我都愿做评判员,‘蛮子’地方,找不到事实证明,结论不好做,这个结论留给住在上海、香港的朋友做吧!”毕士梯同志这样结束了我们的争论。
前言/序言
关于编辑的经过
一九三六年春上海《字林西报》曾有以下的话:“红军经过了半个中国的长征,这是一部伟大诗史,然而只有这部书被写出后,它才有价值。”(大意如此,现无原文参考——笔者)这位帝国主义代言人虽然是在破例的惊叹红军的奇迹,但他也在恶笑红军的粗陋无文,可是现在这部破世界纪录的伟大诗史终于在数十个十年来玩着枪杆子的人们写出来了,这是要使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失惊的,同时也是给了他一个刻苦的嘲弄。
编辑这本书的动机,是在去年的春天,当时的计划是预备集中一切文件和一些个人的日记,由几个人负责写,但被指定写的人偏忙着无时间,一直延宕到八月,事实告诉我们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而采取更大范围,集体创作,于是发出征文启事,后又从组织上和个人关系上去发现计划中必需的稿件。
征文启事发出后,我们仍放不下极大的担心,拿笔杆比拿枪杆还重的,成天在林野中星月下枪林里的人们是否能不使我们失望呢?没有人敢说有把握的确信。然而到了九月中旬,有信的氛围起来了,开始接到来稿。总之此稿子,是从各方面涌来,这使我们兴奋,我们骄傲,我们有无数的文艺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到了十月底,收到的稿子有两百篇以上,以字数计,约五十万言,写稿者有三分之一是素来从事文化工作的,其余是“桓桓武夫”和从红角星墙报上学会写字作文的战士。
我们怎样来采录、整理和编次这些稿子呢? 我们决定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同一内容的稿子,则依其简单或丰富以及文字技术的工拙,来决定取舍。
二、虽是同样的内容,散在两篇以上稿子里,但因其还有不同的内容,也不因其有些雷同而割爱。
三、有些来稿,只是独有的内容,不管文字通与不通也不得不采用。
四、有些来稿虽然是独有的内容,但寥寥百数十字,而内容又过于简单平常,那也只好割爱了。
五、来稿中除一些笔误和特别不妥的句子给以改正外,其余绝不滥加修改,以存其真。
六、编次的方法,是按着时间和空间。
此外关于统计数等,是依着命令报告各种日记和报纸汇集的。
我们把这约三十万言的稿子汇齐后,然而看一看目录,却使人有极大的不满,这里所有的还不到我们生活过的和应该写出的五分之二! 然而我们不能再等了,环境和时间都不容许我们了。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所有执笔者多半是向来不懂得所谓写文章,以及在枪林弹雨中学会作文字的人们,他们的文字技术均是绝对在水平线以下,但他们能以粗糙质朴写出他们的伟大生活、伟大现实和世界之谜的神话,这里粗糙质朴不但是可爱,而且必然是可贵。
这本书本应早日和读者见面,但因稿子大量涌来后,编辑委员会的人员出发了,结果只有一些脑力贫弱而又肢体不灵的人在工作,加以原稿模糊,誊写困难,以致延长预定编齐的期间约两个月,这是非常抱歉的。
编 者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于延安
《长征:一部不朽的史诗》 引言: 长征,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刻骨铭心的词汇,它不仅仅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它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播撒下希望的火种,点燃了抗日的烽烟,最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温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感受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生命时刻受到威胁的条件下,红军将士们所展现出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第一卷:血与火的征程——从突围到战略转移 第一章:血的教训,剑拔弩张的序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四伏。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一步步踏入中国东北,而国民党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重兵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在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内外敌人的双重夹击下,中央苏区遭受重创,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 本书将详细梳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剖析当时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从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路线失误,到国民党军队精良的武器装备和“堡垒对堡垒”的战术,再到根据地内部经济的凋敝和人民群众的负担,我们将层层剥茧,还原历史的真相。读者将了解到,是什么样的绝境,迫使红军不得不放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踏上漫漫征途。 第二章:生死时速,突破万重围剿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之路。本书将生动再现红军战士们突破国民党军队层层封锁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从中央苏区出发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面临着敌军密集的军事包围和严密的侦察。 我们将深入描写湘江战役,这场战役是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战。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得以渡过湘江,但这却成为了中央红军人数锐减的转折点。读者将感受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的悲壮,以及那些倒在血泊中的英魂。除了军事上的描写,本书还将关注当时的政治斗争,例如在突破湘江后,由张闻天、毛泽东等人主导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扭转了中国革命的航向,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红军后续的战略决策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绝境求生,飞夺泸定桥的传奇 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是长征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本书将详细描绘红军将士们如何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高寒缺氧的雪山,毒草遍地的沼泽草地,饥寒交迫、疾病蔓延,无一不在考验着红军的生存极限。 我们将重点讲述“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二十二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爬铁索,以血肉之躯为大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这段惊险的战斗,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更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读者将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士们在危险面前的沉着与勇敢,以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第四章:转战西北,点燃燎原之火 经过千辛万苦,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并与其他红军会师。本书将详细介绍红军如何在这里站稳脚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并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好准备。 我们将聚焦红军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斗争,包括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及与当地民族关系的处理。同时,本书也将探讨长征结束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读者将看到,尽管历经磨难,但红军的火种在西北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最终汇聚成燎原之势。 第二卷:精神的传承——长征的时代意义与不朽遗产 第五章:生死抉择,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 长征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本书将深入挖掘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极端困苦条件下的人性光辉。 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回忆录,勾勒出不同身份的红军战士形象:有坚定的共产党员,也有朴实的农民,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也有普通的士兵。他们为何而战?在面对死亡、饥饿和绝望时,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本书将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革命理想如何支撑着他们走过漫漫长征路。读者将了解到,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六章:生命禁区,草地上的绿色奇迹 “草地”,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词汇,却孕育了生命的奇迹。本书将详细描绘红军在草地上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因食物短缺而导致的饥荒和疾病。 我们将重点讲述野菜、苔藓等草地上的野菜成为红军的救命粮。战士们如何辨别可食用的植物?如何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用简单的办法治疗疾病?本书将通过这些细节,展现红军战士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草地上留下的感人故事,例如战友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红军对当地群众的帮助,这些都彰显了红军的博爱精神。 第七章:红色传承,长征精神的时代回响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书将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涵,包括坚定理想、顾全大局、严守纪律、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 我们将结合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分析长征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长征精神鼓励我们敢于挑战未知,勇攀高峰;在脱贫攻坚方面,长征精神提醒我们要不畏艰难,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在国际交往中,长征精神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读者将看到,长征精神并非只属于过去,而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第八章:不朽史诗,长征的永恒价值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从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阐释长征的永恒价值。 我们将回顾长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本书也将探讨长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例如它如何激励了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如何成为研究革命战争和战略转移的经典案例。 结语: 《长征:一部不朽的史诗》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的镜子。它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它让我们理解牺牲,珍视和平;它让我们汲取力量,勇往直前。合上书页,长征的故事将继续在我们心中回响,激励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