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小丛书:诗境浅说

语文教师小丛书:诗境浅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陛云 著
图书标签:
  • 语文教学
  • 诗歌鉴赏
  • 教师发展
  • 教学方法
  • 文化素养
  • 经典诗词
  • 诗歌解读
  • 语文教师
  • 教学资源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590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语文教师小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俞氏家族重视家学传承,自设家塾,自编启蒙教材,《诗境浅说》即为俞陛云为教育儿孙而精心编写,是启蒙了俞平伯的诗学读物。该书以《唐诗三百首》为基础选诗,专讲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尤其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全书收录了王勃、骆宾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卢纶、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人的名篇名句数百首(联),意浅韵纯,品评精到,是一部久负盛名的诗歌启蒙读本。


作者简介

俞陛云(1868—l950),字阶青,号乐静,祖籍浙江德清县,近代知名学者、诗人。祖父俞樾,为晚清著名学者,朴学大师,子俞平伯,为著名的文学家、红学家。俞陛云在文学、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尤精于古诗词,著有《蜀<车酋>诗记》《绚华室诗忆》《乐静词》《小竹里馆吟草》《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诗境浅说甲编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在狱咏蝉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渡荆门送别
听蜀僧溶弹琴
牛渚夜泊
春望
月夜忆舍弟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过香积寺
酬张少甫
终南别业
与诸子登岘山
过故人庄
留别王维
早寒有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饯别王十一南游
寻南溪常道士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赋得暮雨送李曹
缺题
送李端
喜外弟卢纶见宿
没蕃故人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送人东游
楚江怀古
灞上秋居
书边事
孤雁
……

精彩书摘

  《语文教师小丛书:诗境浅说》: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空江风雪中,远望则鸟飞不到,近观则四无人踪。而独有扁舟渔父,一竿在手,悠然于严风盛雪间。其天怀之淡定,风趣之静峭,子厚以短歌,为之写照。子和《渔父词》所未道之境也。(按:此处当指唐代诗人张志和之《渔父词》o张志和,字子同,肃宗曾赐名“志和”。子和之称,殆误)
  罢和州游建康
  刘禹锡
  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
  官闲不计程,遍上南朝寺。
  首句“无力”二字,状秋水殊精。唐人诗中,善用“无力”二字者,如“柳条无力魏王堤”“侍儿扶起娇无力”,为其能状弱柳及浴后倦态也。梦得由集贤学士出宦江左,适罢和州,遂遍赏南朝山寺之楼台烟雨。旋官苏州刺史,以报最,内擢京职,未尝以遨游废政。此诗作于游建康时。梦得有《金陵怀古》诗,白乐天推为探骊得珠,或亦在建康时作也。
  淮阴行
  刘禹锡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
  无奈挑菜时,清淮春浪软。
  首句“望行船”,周益公诗话作“隔浦望郎船”。此诗为思妇送郎口吻,则从诗话作“望郎船”,意较明显。首二句言郎船已过别浦,但远见船之首尾低昂,可见其临波凝望之久。后二句言,问其时则挑菜良辰,览其景则清波春软,芳时惜别,尤情所难堪。宜黄山谷谓“淮阴行,情调殊丽也”。
  ……

前言/序言

  丙子夏日,孙儿女自学堂暑假归,欲学为诗。余就习诵之《唐诗三百首》,先取五言律,为日讲一诗。凡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剖析言之,俾略知径途,经月积成一卷。老友章君式之见之,喜其便于初学,为署端曰“诗境浅说”。忆弱冠学诗,先祖曲园公训之曰: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余铭座勿谖。若云尚论古人,则余未敢也。德清俞陛云识。
《诗境浅说》:在字里行间,触摸诗的灵魂 诗,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触动。千百年来,无数诗篇穿越时空,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诗歌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它的深邃与韵味,常常被淹没在日常的喧嚣之中。《语文教师小丛书:诗境浅说》的诞生,正是为了挽回这份失落,带领读者重新走进诗的殿堂,感受诗歌的温度与力量。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也不是堆砌名人名句的语录集,而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浅说”。它以亲切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诗歌的精髓,旨在让每一个热爱生活、渴望表达情感的读者,都能拨开迷雾,领略诗歌的无限风光。本书的每一个篇章,都如同一次精心设计的旅行,带领我们探索诗歌的起源、发展、形式,以及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与哲思。 第一篇:诗的源起与演进——溯流而上,探寻古韵 我们从何而来?诗歌又从何而来?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遥远的古代,探寻诗歌最原始的形态。从远古的歌谣,到《诗经》的质朴,再到楚辞的浪漫,我们将一起见证诗歌如何从劳动号子、祭祀颂歌中萌芽,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如何承载不同时代的文化基因。 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会罗列密密麻麻的年代划分和文人谱系,而是着重于描绘那些早期诗歌的时代背景与精神风貌。我们会探讨《诗经》中反映的农耕生活、爱情婚姻、政治忧患,体会那种朴实无华却深情款款的叙述方式。我们会走进屈原的楚辞世界,感受那份雄浑壮丽、瑰丽奇绝的想象力,以及家国情怀与个人遭际的交织。通过对这些早期诗歌的解读,读者将初步建立起对中国诗歌源头活水的认知,理解诗歌为何能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二篇:诗的形式与技巧——解构与重塑,领悟匠心 诗歌之所以为诗歌,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形式。格律、对仗、用韵,这些看似古板的术语,实则是诗人手中精巧的工具,是构建诗歌意境的砖石。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诗歌中最常见的几种形式,如古体诗、近体诗,以及词、曲等。 我们将详细讲解“平仄”与“对仗”的奥秘,但不是为了让读者去背诵规则,而是为了让大家理解,这些规则是如何帮助诗人提炼语言,增强诗句的音乐性和表现力。例如,我们会通过对比分析,展示对仗如何创造出意味深长的意象叠加,平仄如何营造出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 同时,我们还会深入探讨诗歌的“意象”与“象征”。什么是意象?它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将通过生动的例子,说明诗人如何通过具象的意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与思想。例如,为何“明月”常常与思念、孤独相关联,“落花”又常常唤起伤春、流逝之感。我们会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文化积淀与情感共鸣。 此外,我们还会触及“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往往是点睛之笔,能够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我们会选取经典诗句,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巧妙地被运用,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通过对诗歌形式与技巧的解读,读者将不再将诗歌视为一种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能欣赏到其中蕴含的精妙匠心。 第三篇:诗的情感与哲思——拨开心灵,与古人对话 诗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直抵人心,触碰我们最柔软的情感。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聚焦于诗歌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哲思。 我们将从“爱”这个永恒的主题出发,解读古往今来那些歌颂爱情、亲情、友情的诗篇。从《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会探究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诗人,是如何用文字表达他们的爱恋、思念、感激与祝福。 “愁”是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情感维度。我们会分析李煜的亡国之痛,杜甫的忧国忧民,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以及那些因离别、失意、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淡淡哀愁。我们将深入理解,为何诗人们的愁绪能够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以及愁绪背后所折射的人生况味。 除了情感,诗歌更是哲思的载体。我们会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情怀,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我们会引导读者去品味诗歌中蕴含的多种人生哲学,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与意义。 第四篇:诗的意境与美学——营造氛围,感受诗情画意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通过语言,在读者心中勾勒出的独特氛围与心境。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的意境世界,感受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美学魅力。 我们会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例如,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也传达出诗人高洁傲岸的品格。我们会探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理解为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意象组合,能够瞬间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苍凉与愁绪。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诗歌的“韵味”。什么是诗歌的韵味?它如何产生?它为何如此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会分析那些看似平淡却意蕴深长的诗句,以及那些寥寥数语却能引发无限遐想的诗篇。我们将理解,诗歌的美,并非只在于表面的华丽辞藻,更在于其内在的含蓄蕴藉,引人入味。 第五篇:诗与生活——回归当下,用诗意点亮日常 诗歌并非只属于书斋与课堂,它更应该融入我们的生活。本书的最后一篇,将探讨诗歌与当下生活的联系,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用诗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会分享如何将诗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在阅读中获得慰藉与启迪,如何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我们会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品读一首诗来舒缓压力,如何从自然景物中捕捉诗意灵感,如何用诗歌的语言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浅说”,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诗歌的热爱,让诗歌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而是能够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点亮生活的伙伴。我们相信,在字里行间,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都能在诗歌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小丛书:诗境浅说》是一次真诚的邀请,邀请你放下浮躁,慢下来,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诗歌的温度,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诗歌的美丽,用一份诗意去点亮属于你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感受那份穿越古今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成长。它不像某些培训课程那样,立竿见影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剖析和生动讲解,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对诗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我不再害怕那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古诗,也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模式。我开始能够尝试着去“感受”诗歌,去“对话”诗人,去在字里行间发现属于自己的诗意。这种成长是内在的,是发自心底的喜悦。感觉自己仿佛经过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文学,特别是诗歌,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教授诗歌知识的书,更是一本能够点燃和滋养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和人文的渴望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选用的淡雅水墨风格,如同打开一本古老的手卷,颇有几分文人雅士的气质。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翻阅时没有刺耳的哗啦声,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舒适。装帧的细节处理也非常到位,无论是书脊的压痕还是裁边的光滑度,都显示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种精美的外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手工艺品。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从拿到手的第一刻起,就应该能传递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而这本《诗境浅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对手中的这本书充满期待,仿佛它里面蕴藏着无数等待被揭开的诗意秘密。

评分

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在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友家中做客,他沏上一壶好茶,然后娓娓道来,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诗歌世界,用一种极其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展现在你面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使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它们打破了我对诗歌“高冷”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诗歌原来可以离我们这么近,原来我们身边处处都有诗意的痕迹。那种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去感受诗人笔下的山川河流,一同去体味他们内心的悲欢离合。即使是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诗歌意象,作者也能化繁为简,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其精髓,仿佛在你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你能真切地“看到”和“听到”诗中的世界。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对诗歌理解的全新维度。过去,我读诗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或是依葫芦画瓢地去分析一些传统的解读,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诗歌的灵魂。而这本书,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诗歌深层意蕴的窗户。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术语,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真正地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去引导我们如何去“进入”一首诗,如何去体会其中的情感张力,如何去品味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种“引路人”式的讲解方式,让我学会了如何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如何将个人的生活经验与诗歌进行连接,从而产生更深刻的共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读懂”诗歌的秘籍,这对于我未来对诗歌的学习和欣赏,无疑具有长远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像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又带着一丝丝沁人心脾的凉意。作者的文字非常考究,但又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灵动和韵味。他能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复杂的意境,又能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最深刻的情感。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词语,或是某一个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的文笔本身就如同一首小诗,读起来就能感受到文字的音乐性和画面感。这种文字的魅力,让我越来越期待下一页的内容,也让我对作者的才华和学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用一种优美的语言,向我展示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评分

内容丰富,喜欢。。。。

评分

不错,继续购买

评分

语文教师小丛书,先购了一本,觉得不错,这次一下购齐了首辑。

评分

速度不错,书也不错的。。

评分

个人觉得这款商品不错,比较喜欢。

评分

书不错,值得小孩子好好学习。

评分

内容丰富,喜欢。。。。

评分

东西不错,送货的速度也很快,是正版开卷有益,大家应该都多读书,读这类,读这书很好很好。

评分

速度不错,书也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