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本書最初的目標讀者是中學生,但已經有瞭一定的閱讀經驗和自己的心得的讀書者,在閱讀這本小書的時候,也能産生另外一種感覺。書中充盈著許多經典的書籍、經典的故事,閱讀作者清新雋永的文字,就是與那些偉大的作傢和偉大的作品再次相遇。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們不僅僅在閱讀張新穎,他的文字背後是一連串我們熟悉的大師。這一本薄薄的冊子讀完,閤上書頁,也是我們的心靈與那些偉大的作品再次碰撞,是我們的心靈再次徜徉在已經逝去的偉大的時代。
本書是復旦大學中文係張新穎教授應報刊編輯之約專為年輕讀者撰寫的讀書之作。所涉內容有為何讀書、如何讀書、讀什麼書、讀書之樂等一係列有趣話題。作者娓娓道來,敘述莊諧並重,文字張弛有緻。讀後給人平易親切之感,掩捲之餘又感深受啓迪。
張新穎,一九六七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
主要作品有: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瀋從文的後半生》、《瀋從文九講》、《瀋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
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等;
隨筆集《迷戀記》、《此生》、《有情》、《風吹小集》等。
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傢奬、第六屆魯迅文學奬、第十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等多種奬項。
緻敬
上篇
讀書這麼好的事
“給我狹窄的心/一個大的宇宙”
留在我們身上的種子和朝嚮自我的過程
不放棄人類特有的神聖權利
“好像有瞭它在,我的生命也就有瞭安全”
不讀書的種種理由
很睏難,所以很快樂
書中的恒星
“不懂”的召喚
起死迴生的一罵
親密與美妙,還有幸福
普通讀者
工具書不是工具書
“世界上有那麼多我不要看的書”
書的偵探
和寫書的那個人見麵,還是不見
重讀
像這樣的一篇讀書筆記
網絡時代的笨拙精神
讀書的曆史和網絡時代的挑戰
嚮誰去抱怨書籍的命運
閱讀因閱讀經驗的唯一性而存在
魯迅在知用中學的演講
十二種聲音
閱讀者從書中抬起眼來
下篇
讀書這件事
——一次演講
一種基本的精神活動方式
帶著滿腦子的想法來讀書,可能造成大的障礙
在“無知”的位置上去“鬍思亂想”
階段和順序:野,從,通,物,來
離開,揚棄
一本沒有讀懂的書
“不求甚解”,為什麼還能有所“會意”?
你對書好,書就會對你好
外篇
關於書的書
經典,把現在的噪音調成背景輕音
書的價值和價格,還有人對書的感情
新版後記
今年春天,參加一個活動,一位中學教師嚮我提問:“齣版《讀書這麼好的事》的時候你三十七歲,今年你已經五十瞭,你還覺得讀書是這麼好的事嗎?”
她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一是我沒有意識到書最初齣版時候我的歲數,二是我大概有意識要忘記我現在的歲數。經她這麼當頭一問,我不得不在心裏做瞭一下加
減法。
實際上還要早,二〇〇一年,也是春天,我三十四歲,輕鬆愉快地寫齣十八篇談讀書的文字,組成一個小整體,成為《人文知識讀本》的一部分。二〇〇四年,齣版單行本,起名《讀書這麼好的事》。此後,這本小書經不斷補充,齣過幾個不同版本。
濛上海人民齣版社誠意,如今又齣此書的新版,趁此機會,我想重復對那位老師的迴答:我仍然覺得,讀書是這麼好的事;隻是,五十歲,比三十七歲的時候,
更懂得,讀書是這麼好的事。
不過,說實話,我心裏真不覺得寫這本小冊子已經過瞭這麼長的時間。每當想起這本書,我總以為是不久前——去年,或者上個星期——纔寫的。現在,這本書印齣來,我也會以為,這是一本新書。
張新穎
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日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對我而言,是一種近乎於古典音樂的體驗。它的節奏感把握得極為精準,有起伏,有停頓,有激昂的高潮,也有沉靜的冥想時刻。不像現在很多作品追求的短句、快節奏,這本書的句子結構復雜而優美,充滿瞭古典韻味,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精心的雕琢和打磨。初讀可能會覺得有些費力,需要集中精神去跟上作者那綿長而富有層次感的邏輯鏈條,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是一種極緻的享受。它迫使你放慢呼吸,仔細品味每一個詞語的選擇,去體會那種潛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意圖。我常常發現自己讀完一個段落後,會不自覺地停下來,迴味那種句子在口中迴鏇的感覺,就像品嘗一小口極品威士忌,需要讓它在舌尖停留片刻纔能體會到其醇厚的復雜性。這種閱讀上的“慢工齣細活”,恰恰契閤瞭我內心深處對深度思考的渴望。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過程,那就像是深入一座宏偉的圖書館,但這座圖書館的藏書不是實體,而是由各種思想的切片構成的。它沒有明確的目錄或主題索引,你必須依靠自己的好奇心和直覺去探索。今天你可能被某個關於認知偏差的側麵吸引,明天你又會繞到某個關於美學感知的小角落流連忘返。這種閱讀的路徑是完全個性化和非綫性的。它不會強迫你按照既定的路綫前進,而是鼓勵你自由地在知識的迷宮中穿梭。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收獲是它拓展瞭我思維的“邊界感”。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我曾經深信不疑的界限——比如藝術與科學的界限,個體與群體的界限——在作者的論述下變得模糊、滲透,甚至消融。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強大的催化劑,它沒有告訴我“應該怎麼想”,而是讓我更清楚地明白瞭“我可以如何去想”,這種思維的解放感,無價。
評分我個人對那種充滿激情和個人色彩的寫作方式總是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生怕被作者過分的主觀臆斷所裹挾。而這本書,它最吸引我的特質,恰恰在於其近乎冷峻的客觀性與深刻的同理心的完美平衡。作者像是站在一個高處俯瞰眾生,他既能清晰地剖析齣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機製,卻沒有流露齣絲毫的傲慢或居高臨下的評判。相反,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對生命局限性深切的理解與寬容。他總能提齣尖銳的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卻始終指嚮一種更為內省和自我和解的路徑。讀完之後,我感到瞭一種奇異的平靜,那不是因為所有的疑問都得到瞭解答——恰恰相反,很多更深層次的問題被喚醒瞭——而是因為我似乎獲得瞭一種更穩固的內心支點,去接納這些未解之謎。這種“不提供標準答案,但提供更好的提問方式”的寫作態度,是極其成熟和令人信服的。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捧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開扉頁,那種油墨的香氣就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仿佛已經踏入瞭某個古老而神秘的知識殿堂。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事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他似乎並不急於拋齣任何驚天動地的觀點,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匠人,耐心地打磨著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在跟著一位博學的朋友在鄉間小路上漫步,時不時地停下來,指著路邊一棵不起眼的野花,卻能娓娓道來它背後幾百年的生命故事和文化意義。我常常在某個尋常的下午,泡上一壺濃茶,陷在沙發裏,沉浸在這種緩慢而充實的閱讀體驗中。它不是那種會讓你一口氣讀完、然後就束之高閣的“快餐式”讀物,而是那種需要你時不時閤上書本,走到窗邊,讓思緒隨著窗外的風飄一會兒,去消化和咀嚼文字裏蘊含的那些細微的、卻又極其深刻的洞察。這種閱讀過程本身,已經成瞭一種享受,一種對生活節奏的溫和反抗。它讓你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日常匆忙腳步忽略掉的細節,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之下的復雜紋理。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書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因為這類主題的書籍市麵上太多瞭,大多是陳詞濫調,換湯不換藥。但這本書,它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在於其獨特的視角轉換能力。作者仿佛擁有一種魔力,能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比如“時間”、“記憶”、“存在”,從我們固有的認知框架中輕輕抽離齣來,放在一個全新的光綫下審視。那種感覺就像是有人為你打開瞭一扇從未注意過的側門,門後是另一番景象,邏輯雖然相通,但色彩和比例卻完全不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和論證時那種信手拈來的自由度,他能將看似毫不相關的哲學思辨、科學發現和古典文學片段,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既嚴密又充滿彈性的思維之網。閱讀過程中,我的大腦皮層幾乎是持續興奮的狀態,總是在猜測下一秒他會把話題引嚮何方。這不是那種強硬灌輸的知識,而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戈,你進我退,彼此配閤,最終達到一種和諧的共振。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層齣不窮,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買瞭到現在也沒有仔細看呢,隻是粗讀瞭一遍
評分價格實惠,送貨速度快,值得購買
評分很好
評分買瞭到現在也沒有仔細看呢,隻是粗讀瞭一遍
評分價格實惠,送貨速度快,值得購買
評分值得擁有,值得一閱,喜歡
評分買的第二本,張新穎老師的這本書贊!
評分很精美的小書,適閤學生讀
評分張新穎先生寫閱讀感悟,句句通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