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家叶兆言解读国外经典作家作品的随笔散文集,所谈论的作家既有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也有略萨、奈保尔。本文集兼具小说家的敏锐与批评家的执着,从另外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位文学大家的私人阅读史。
作者简介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
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驰向黑夜的女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年旧事》等。
目录
重读莎士比亚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塞万提斯先生或堂吉诃德骑士
雨果难忘
想起了老巴尔扎克
契诃夫的夹鼻镜
芥川龙之介在南京
革命文豪高尔基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关于海明威的问答
关于略萨的话题
去见奈保尔
横看成岭侧成峰
外国文学这个月亮
枕边的书
精彩书摘
契诃夫的夹鼻镜
1
大约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契诃夫是非常好的作家。或许也可以叫作潜移默化,反正大人们都这么说,听多了,不受影响几乎不可能。契诃夫在我最初印象中,是书橱上一大排书,各种各样版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汝龙通过英文翻译的那套二十多卷本最整齐。当然,再也忘不了那张经典照片,正面照,头发微微向上竖起,大鼻子上架一副眼镜。父亲跟我详细解释过这种眼镜,它不是搁在耳朵上,是夹在鼻子上,夹的那个位置一定很痛,因此眼镜架上总会有根链子,平时搁上衣口袋,要用了,拿出来夹鼻子上。外国人鼻子大,夹得住,不过还是会有意外,譬如正喝着汤,一不小心掉下来,正好落在汤盘里。
一向不愿意回答家庭对我的文学影响,很多人都喜欢追问,喜欢就这话题写成八卦类的小文章,其实真谈不上有什么太大影响。不知不觉中,大人们总会跟你灌输一些看法,他们说的那些成人观点,他们的文学是非,你岁数小的时候根本听不懂。譬如说契诃夫最好的小说是《草原》,是《六号病室》,是他的剧本《樱桃园》,是《海鸥》,是《万尼亚舅舅》。我的少年阅读经验中,契诃夫从来不是有吸引力的作家,他的书都竖排本,《草原》虽然写了孩子,可是并不适合给孩子阅读。至于剧本,更没办法往下看,戏是演给观众看的,那些台词要大声念出来才有效果。如果在我青少年时代,契诃夫的戏剧可以上演,我们直接观摩看戏,而不是面对枯燥的剧本,结局完全不一样。
断断续续总能遇到一些契诃夫的小说,他的短篇最适合编入教材,最适合用来给学生上课。对西方人是这样,对东方人也是。我们说一部好的短篇小说,要有批判精神,要有同情心,要幽默,要短小机智,所有这些基本元素,都可以轻易在他小说中找到。我一个堂哥对契诃夫的看法跟我父亲差不多,他觉得能把契诃夫晚年的几篇小说看懂了,把几个好剧本读通了,就能真正明白这个作家是怎么回事,就会立刻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小说家,什么才是最好的剧作家。
在我的文学影响拼图中,契诃夫确实尴尬,肯定有他的位置,而且也还算相当重要,可是总有些说不明道不白。无疑是位经典作家,是一位你不应该绕过去的前辈,可惜课堂上的契诃夫常常一本正经不惹人喜爱,成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符号。换句话说,在我的读书年代,选择让大家阅读的契诃夫作品,都不是太让人喜欢,我不喜欢《套中人》,不喜欢《凡卡》,不喜欢《小公务员之死》。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却在课堂上读别人的作品。毫无疑问,契诃夫身上汇聚着一个作家的许多优点,在我看来,仅仅有一点已足够,那就是“含泪的微笑”。有点泪,有点微笑,一个作家有这点看家本领足够了。
我不太喜欢小说中的讽刺,不太喜欢小说中的批判,它们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不喜欢的理由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表优秀,我不喜欢小说的居高临下,不喜欢它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对于同情和怜悯也一样,一个作家不应该仅仅是施善者。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不幸的,同时我们又都很幸运。我不认为小说家必须是个思想家,是说道理的牧师,是阐释禅经的和尚,是把读者当作自己弟子的孔老二。一个好作家如果还有些特别,就是应该有一双与别人不太一样的眼睛,他能看到别人容易忽视,或者别人从来就没看到的东西。有时候,重要的不止是真相,而是你究竟想让别人看到什么。
据说契诃夫逝世不久,熟悉他的人已开始为他眼睛是什么颜色展开热烈争论,有人说是黑色的,有人说是棕色的,还有人说更接近蓝色。对于没有亲眼见过契诃夫的人来说,这永远都会是一个八卦。对于那些见过契诃夫的人,因为熟视无睹,同样还可能是个疑问。
2
真相总是让人难以置信,契诃夫对我更多的只是一种励志。现在说出来也不丢人,我的文学起点很低,最初的小说非常一般。除非你是个天才,大多数从事文学的人,都会有一个很低的起点。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常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天生缺陷。刚开始学习写作,我很希望自己能写《第六病室》和《草原》那样的作品,那时候,我的脑海里有着太多文学样板,可供挑剔的选择太多。相对于俄国古典文学,我似乎更喜欢二十世纪的美国作家。在俄国文学中,契诃夫可能还算年轻,但是他的年龄,也比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还要大九岁。不妨再比较一番,鲁迅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然而他的岁数,居然还可以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父辈,因此,作为文学新手的我们,追逐更时髦更年轻的文学偶想无可非议。
我从来都不是个有文学信心的人,作为一名文二代文三代,注定了会眼高手低。文学野心是最没用的东西,是骡子是马,你得溜过了才知道。小说只有真正写了,你才会知道它有多难写,你才会知道它们是多么不容易。好东西都可遇不可求,古来万事贵天生,没有技巧是最好的技巧,这些可以是至理名言,也可以变成空洞大话,变成偷懒借口,真理常常会堕落成邪门歪道。因此,看到自己小说中的种种不足,发现小说写得那么不如意,你只能跟自己较劲,只能咒骂自己。笨鸟必须先飞,勤能补拙功不唐捐,不是文学天才的人,只有多写这一条胡同,哪怕是条死胡同。
契诃夫就是这方面最好代表,是文学起点低的最好代言人。如果我没记错,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从一个三流作家,逐渐步入了一流。毫无疑问,什么话都是相对,契诃夫的三流,很多人看来早已属于一流。这个话题不宜展开,也说不清楚,反正多写总归不会有错,契诃夫最大特点就是多写,他的窍门就是写,真刀实枪操练,好坏不管写了再说。很多人喜欢把文学的位置放得非常高,弄得过分神圣,神圣过了头,就有点神神鬼鬼。文学改变不了社会,拯救不了别人,它能拯救的只是你自己。写作就是写,用不着选好日子,用不着三叩九拜,用不着沐手奉香。写好了是你运气,写不好再继续再努力。
年轻的契诃夫写了一大堆东西,自然不是为了故意三流,他只不过是喜欢写。喜欢才是真正的王道,喜欢写作的人,三流一流本来无所谓,不像有些人,他们对文学并不热爱,或者说根本就谈不上喜欢,他们从事文学,仅仅为了当一流的作家,为了这奖那奖,为了反腐败,为了世道人心,为了拯救似是而非的灵魂。契诃夫是学医的,他玩文学完全业余,是为了贴补家用,是因为走火入魔喜欢写,三流一流的话题也是说说而已,对他来说没有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巴金和丁玲,属于一炮而红,相同例子还有曹禺,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们大大咧咧走上了文坛,上来就登堂入室,就等着日后进入名人堂。他们好像都没经过让人有点难堪的三流阶段,与契诃夫例子差不多的是沈从文,沈先生远没有上述几位作家的好运气,他能够苦熬出来,多年媳妇熬成婆,一是靠自己的笨办法,多写拼命写,还有就是靠文坛上的朋友帮忙推荐。他的创作道路是个很好的励志故事,沈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多写,认真写,写好了一点都不奇怪,写不好才奇怪。记得年轻的时候,退稿退得完全没有了信心,我便用沈先生的话来鼓励自己。为什么你会被退稿,为什么你写不出来,显然是写得还不够多,因此,必须向前辈学习,只有多写,只有咬着牙坚持。有时候,多写和认真写是我们唯一可控的事。出水再看两腿泥,沈先生和他的文学前辈契诃夫一样,如果不是坚持,如果不能坚持,他们后来的故事都可以免谈。
契诃夫出生那年,1860年,林肯当了美国总统,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太平天国还在南方作乱,大清政府遑遑不可终日,两年前签订的《瑷珲城和约》,就在这一年正式确认。此前还一直硬抗着不签字,说签也就签了,这一签字,中国的大片区域,成了俄国人的“新疆”,而库页岛也就成了契诃夫与生俱来的国土。熟悉契诃夫小说的人都知道,如果他不是去那里旅行,世界文学史便不会有一篇叫《第六病室》的优秀中篇小说。
考虑到只活了四十四岁,考虑到已发表了大量小说,1888年,二十八岁的契诃夫基本上可以算一位高产的老作家了。这一年,是他的幸运之年,他在《北方导报》上发表了中篇小说《草原》。此前他的小说,更多的都发表在三流文学期刊上,《北方导报》有点像美国的《纽约客》,有点像中国的《收获》和《人民文学》,想进入纯文学的领地,必须要到那去应卯。契诃夫夫闯荡文学的江湖已久,从此一登龙门,点石成金身价百倍。他开始被承认,被得奖,得了一个“普希金文学奖”。这奖在当年肯定是有含金量,大约也和我们的鲁迅文学奖差不多。
……
《智者之巅:回溯伟大灵魂的足迹》 序言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璀璨的星辰,它们以非凡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力,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文明。他们是思想的巨匠,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无数人心中不朽的灯塔。《智者之巅:回溯伟大灵魂的足迹》并非是简单罗列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而是试图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根源,洞察他们精神的内核,理解他们如何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并以此启迪当代的读者,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也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寻求突破与升华。 本书选择的各位“智者”,并非局限于某一个时代或某一个学科,而是跨越了哲学、科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多个维度,他们身上蕴含着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相信,真正伟大的灵魂,其思想的光辉是永恒的,其影响是跨越时空的。通过对这些“智者”的深度解读,我们期望读者能够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视野,理解人类思想发展的脉络,感受智慧碰撞的火花,并从中汲取力量,点燃自己内心的火焰。 第一篇:思想的边界拓展者——在概念的迷宫中开辟新路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如同孤独的探险家,勇于挑战当时根深蒂固的观念,试图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世界。他们往往生活在思想的十字路口,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困惑与未来的可能性。 柏拉图:理型世界的构建者与民主的审视者 柏拉图,这位古希腊的哲人,以其“理型论”为西方哲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提出的理型世界,并非虚无缥缈的想象,而是对现实世界背后更高层次、更真实存在的探索。在《理想国》中,他描绘了一个以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城邦,这不仅是对政治哲学的深刻思考,更是对人类社会结构和统治逻辑的追问。他质疑直接民主的局限性,强调知识与美德在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本书将深入剖析柏拉图思想的逻辑起点:他对感官世界的怀疑,对理性认识的追求,以及他如何通过“洞穴寓言”生动地阐释了教育与启蒙的艰难。我们将探讨理型论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宗教和艺术,以及他对理想政治的构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引发的争议与反思。我们不回避他对某些社会阶层的划分,而是尝试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理论逻辑,并思考其思想的普适性与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智慧与经验主义的基石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将研究的触角延伸至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他强调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他的逻辑学体系至今仍是思维的基石。 本书将着重展现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精神和哲学方法。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对事物进行“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的分析来理解世界的构成,如何建立起一套严谨的逻辑推理系统,以及他对德性伦理的阐释,即“黄金分割”的道德原则。我们还会审视他对政治的务实看法,即“人是政治的动物”,以及他关于不同政体优劣的论述,如何为后世政治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二篇:文明的变革者——在时代的洪流中注入新思想 当旧有的秩序与思想开始动摇,总有一些先驱者挺身而出,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社会向新的方向发展。 尼古拉·哥白尼:挑战地心说的宇宙革命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敢于挑战长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宇宙观,以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对天文观测的重新解读,将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本书将还原哥白尼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探讨他提出日心说的思想过程和面对的阻力。我们将解析他的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的核心内容,理解他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理论构建,一步步瓦解了地心说的根基。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这一科学革命对人类世界观、宗教观念以及后续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理解它如何标志着近代科学的真正开端。 艾萨克·牛顿:力学与光学的集大成者 牛顿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巨人之一,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统一了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他在光学领域的贡献,如光的色散实验,同样影响深远。 本书将详细解读牛顿的科学方法和核心理论。我们将解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革命性意义,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如何以简洁的数学公式解释了星球的运行轨道,以及三大运动定律如何成为一切力学现象的解释框架。我们还会关注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理解他如何通过棱镜实验揭示了光的本质,以及他对微积分的独立发现所带来的数学上的巨大飞跃。我们更将探讨牛顿的科学思维模式,以及他对宇宙机械论的推崇如何塑造了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第三篇:精神的深度探索者——在人性的幽暗与光辉中求索 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总有一些伟大的灵魂,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的内心世界,试图理解人类的情感、欲望、道德与存在的意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潜意识的发现与精神分析的开创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颠覆者。他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未曾意识到的欲望、恐惧和童年经历的影响。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本书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我们将解析潜意识的构成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强大驱动力,理解梦的解析如何成为窥探潜意识的窗口,以及人格结构理论如何揭示了人类内在的冲突与张力。我们还会审视他对文明的批判,以及他关于性、攻击性等基本驱力的论述,并思考精神分析对文学、艺术、社会学等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其理论在当代仍然存在的争议与价值。 卡尔·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的探索 荣格,作为弗洛伊德的弟子,后来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分析心理学。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心灵深处存在着超越个体经验的共同模式,这些模式以神话、传说、宗教象征等形式表现出来。 本书将聚焦于荣格在集体无意识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我们将深入理解集体无意识的含义,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和行为。我们将详细解析常见的原型,如阿尼玛、阿尼玛斯、阴影、智慧老人等,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这些原型如何在个体发展和人类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还将探讨荣格关于“个性化”的过程,即个体如何通过整合自身内在的对立面,实现心理的完整与成熟,以及他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神话的融合研究。 第四篇:艺术与人文的瑰宝——在想象与创造中塑造审美 伟大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升华人类的情感,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出一个个动人的世界,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威廉·莎士比亚:语言的魔术师与人性的百科全书 莎士比亚被誉为“人类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戏剧和诗歌,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珠玑般的语言,跨越了时代和文化的界限,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本书将从文学和人性的角度,深入剖析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我们将解读他笔下那些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的犹豫、李尔王的疯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炽热爱情,理解他如何通过戏剧这一形式,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爱与恨、希望与绝望。我们将赏析他精妙的语言运用,那些经典的台词如何成为了英语乃至世界语言的宝贵财富,并探讨他的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他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永恒洞察。 列夫·托尔斯泰:灵魂的拷问者与现实的忠实记录者 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道德关怀而闻名。他笔下的世界,既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也有对人类灵魂深处最隐秘角落的探寻。 本书将着重于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探索。我们将解读《战争与和平》中对历史、命运与个体选择的思考,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中对爱情、婚姻和社会虚伪的深刻批判。我们还将关注他晚年的精神危机和对宗教、社会改革的关注,理解他如何从一个贵族作家转向一个寻求精神救赎的思想家。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得以窥见19世纪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意义、幸福真谛的永恒追问。 结语 《智者之巅:回溯伟大灵魂的足迹》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智者”的深入解读,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理解人性的窗户。他们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与辩驳。正是这种真实与复杂,使得他们的光辉更加耀眼。 我们希望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大家”的故事,更能激发“大家”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尝试将他们的智慧、勇气与洞察,与我们当下的时代、我们个人的生活相连接。或许,在回溯那些伟大灵魂的足迹时,我们也能在自己的生命之巅,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力量。这本书,献给每一个渴望思考、追求进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