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与宝钢之路

黎明与宝钢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钢铁工业
  • 宝钢集团
  • 中国经济
  • 改革开放
  • 企业发展
  • 行业史
  • 公司史
  • 传记
  • 历史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1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252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道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宝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大的工程项目,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这过程中,黎明及其领导团队带领宝钢人走出来一条独特的宝钢之路,实现了宝钢的世界一流目标:建设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作风、掌握一流技术、实行一流管理、生产一流产品。

内容简介

在中国钢铁工业中,宝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宝钢的建设曾经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它是中国从国外引进的*大工业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和工程规模*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宝钢的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功,使中国钢铁工业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新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大背景,展示了黎明及其领导团队钢铁报国的使命担当,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理想信念,他们带领宝钢人在建设、经营和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实践,黎明及其领导团队摸索出一套具有宝钢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使宝钢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宝钢独特的发展道路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对中国工业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步伐及发展路径都起到了广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它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以及引进、学习和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对当前中国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普遍意义。宝钢的成功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印证了“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作者简介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原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组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精彩书评

徐乐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原宝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黎明是备受敬重的宝钢创业领军者,他为宝钢的成功建设、生产经营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宝武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在宝武联合重组的大背景下,《黎明与宝钢之路》将激励和鼓舞全体宝武人团结奋进,继往开来。

石启荣(原国家计委党组成员、专职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
黎明及其领导团队有魄力、有远见,敢为人先。我目睹了宝钢一步步成长、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创出了世界一流业绩,建成了世界一流企业,引领中国钢铁业做大做强,为此备感欣慰和自豪。

陆燕荪(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宝钢是一个标志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宝钢的建成发展促进了中国冶金装备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大大缩短了中国机械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邵宁(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
《黎明与宝钢之路》内容丰富、具体,宝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样实在的内容只有宝钢人自己才能写得出来。宝钢持续创新,改革先行,开创了中国钢铁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改革发展之路。

目录

序1 / 11
序2 / 15
前言 / 17
第一章 黎明的“第一把火”001
第一节 工程管理新模式的推行002
第二节 全方位投资管理011
第三节 质量管理要苛求017
第四节 提出工程管理创新模式023
第五节 自主集成创新三部曲026

第二章 立足国际竞争,赢得优势033
第一节 自主创新,对标国际一流034
第二节 率先建立全球营销服务体系050
第三节 把建设宝钢的300亿元资金经营好059

第三章 有自己的东西,说话才硬气65
第一节 朝世界一流技术努力066
第二节 超前发现和应对科研危机086
第三节 产销研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090
第四节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092

第四章 必须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管理101
第一节 探索具有宝钢特点的管理方式102
第二节 主辅分离,优化资源配置110
第三节 “五制配套”的现场管理117

第五章 占领人才竞争的高地129
第一节 拉开定员管理的序幕130
第二节 创立与宝钢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福利模式134
第三节 秉持“看实绩”的考核标准137
第四节 创新机制,育树成林140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企能够搞得更好159
第一节 争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钢铁企业160
第二节 进军宝钢三期工程的决策165
第三节 构筑宝钢跻身世界500强蓝图177
第四节 战略制胜之八字要素185

第七章 走遍宝钢的每一片土地187
第一节 担负起钢铁报国使命188
第二节 培养具有过硬工作作风的一流队伍198
第三节 黎明团队作风的精神感召力207

第八章 为宝钢长久发展树魂立根215
第一节 “五感”教育与宝钢精神216
第二节 最不像国企的国企223
第三节 创建“用户满意”的市场新文化230
第四节 自己编写《宝钢形象手册》237

第九章 宝钢,是全国人民的宝钢249
第一节 大企业的示范效应250
第二节 无与伦比的绿色世界257
第三节 人民支援宝钢,宝钢回馈社会267
第四节 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278

后记 283

精彩书摘

1978年12月23日,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公报的这一天,宝钢工程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后决策的中国第一个特大型现代化建设项目,在东海之滨的上海吴淞口举行了动工典礼,打下了第一根桩。从那时起到现在,将近40个年头过去了,宝钢是否像有些人当初担心的那样滑到长江里去了?那么庞大的进口设备到底运行起来了没有?这些设备是否在外国专家回国后就趴下了?宝钢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是不是一直让外国人卡着脖子?国家花那么多钱引进技术设备建设宝钢的决策是否正确?在全球钢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宝钢到底有没有国际竞争力?这么多年来,宝钢是怎么走过来的?宝钢人的日子过得好吗?对于这些疑虑,国人一直以来广泛关注并希望得到确切的答案。

历史需要做出结论,历史已经做出结论!

认识黎明,就能从更深层次认识宝钢。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将“宝钢”与“黎明”这两个名字紧紧相连:黎明及其领导团队带领宝钢人创立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闯出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持续创新的“宝钢之路”。他们用宝钢模式和“宝钢之路”印证了伟人邓小平的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2016年9月,宝钢五位老领导谢企华、朱尔沛、张浩波、沈成孝、关壮民联名给时任宝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乐江写信,他们建议:把宝钢这个我国国企改革的先行者30多年来所走过的生机勃勃的改革、创新历程做一个完整的回顾与描述,向社会呈现出来,以此作为宝钢对当前中央深化国企改革的一种支持和贡献。他们的建议无疑是在最恰当的时机,为编写《黎明与宝钢之路》一书提供了最恰当的理由。徐乐江同志对他们的建议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决定组建专业团队,以尊重历史、面向未来为原则,回顾总结宝钢改革发展之路,将此项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事办好。

1983年,时任冶金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的黎明在宝钢一期工程建设进度脱期三个月的困难时刻来到宝钢任职。在宝钢,他一干就是15年,直至1998年,他以72岁高龄从宝钢集团董事长岗位上离休。他是在宝钢领导岗位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一把手”。在他担任宝钢“一把手”期间,宝钢经历了“上马、下马、再上马”的一波三折;经历了“抢建、停建、缓建和续建”;在建设、生产并行阶段,宝钢又经历了产品价格从国家统一定价,到“双轨制”,到完全市场定价,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并很快融入全球市场竞争,在世界同行中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分子,进入世界一流企业行列。

当宝钢创下一个个“全国第一”的时候,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王鹤寿说:“没有黎明同志的指导,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宝钢”;当宝钢在市场竞争中经受种种考验,跻身世界钢铁业最具竞争力方阵的时候,中国金属学会授予黎明终身成就奖,并这样评价黎明:“他以对钢铁事业的不懈追求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宝钢今日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黎明步入晚年,对在宝钢走过的峥嵘岁月渐渐淡忘的时候,宝钢人不仅没有忘记他,而且越来越发现他当初提出的曾经备受怀疑的战略设想在一一实现,他先于很多国企启动的体制机制改革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们分享了这些成果,感受到作为一名宝钢人的自豪,他们将更多的尊重和敬仰投向这位宝钢创业的领导者。宝钢领导人使命责任的担当、艰苦创业的精神、改革创新的风采在黎明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宝钢人希望将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和杰出代表——黎明,载入宝钢的发展史册。

对此,中信出版集团中国道路研究出版中心给予了热情支持。他们认为宝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创业历程和成功实践,特别是宝钢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改革创新、一路摔打成长的故事和经验,是中国工业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发展中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将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宝钢之路”为中国快速推进工业现代化提供了道路自信的实证案例,宝钢的成功为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正确性提供了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历史证明,宝钢的发展使那些动辄将国企冠以“低效”“垄断”帽子的论调不攻自破。因此,编写《黎明与宝钢之路》一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大背景,以黎明及其领导团队带领全体宝钢人积极探索和开创宝钢道路为主线,对宝钢的改革创新实践和模式,开创钢铁业现代化道路,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进程和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其中,前5章聚焦于宝钢的硬实力,包括工程建设、生产经营、技术创新、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5个方面的内容;后4章则侧重于宝钢的软实力,包括战略决策、作风建设、文化创新和回报社会4个方面的内容。全书采用管理提炼、思想体现和故事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将一段辉煌的历史客观地记录下来,以期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宝钢的人们呈现一个真实的宝钢。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4集提到了与宝钢有关的片断。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宝钢的发展路径,展现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宝钢如何从零起步成长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领袖,展示中国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是对改革开放的最好纪念,也必将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中国发展道路和改革开放的自信,继往开来,将改革进行到底。

前言/序言

978年12月23日宝钢工程动工兴建,这是1949年以来钢铁工业乃至全国建设工程中投资最多、技术最新、难度最大的一个工程项目,举世瞩目,举国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队伍汇聚上海宝山,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涉及面广,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一个权威的部门,站在国家立场,以公正的态度来协调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建委主任韩光作为国务代表,协调各部门与省市(上海、浙江、江苏、山东)、部门与部门之间涉及的宝钢建设的问题,我协助韩光同志工作。1982年,因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国家建委撤销,韩光同志调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这项工作又转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国务代表由李东冶担任。1984年3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为了加强宝钢建设和生产准备的协调工作,确保宝钢一期工程在1985年9月投产,由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上海市以及有关部门的同志共同组成宝钢工程联合办公室。根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每年召开2—3次宝钢建设现场办公会议。

我有幸代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作为宝钢工程联合办公室的一员,参与了审核督办、协调解决宝钢工程的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动宝钢工程顺利进行略尽绵薄之力。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之后我在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任党组书记、总经理)工作期间,我与宝钢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宝钢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和黎明同志及其领导的团队都非常熟悉,他们有魄力、有远见、有担当,敢为人先。亲眼见证了宝钢一步步成长、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引领中国钢铁业做大做强,为此我备感欣慰和自豪。

宝钢的建设对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宝钢实现了硬件方面的赶超,使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在宝钢建设初期,日本人曾经怀疑中国能否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在宝钢建成运营之前,日本人又怀疑中国是否能管理好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钢铁企业在软件方面确实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涉及的问题包括:企业运行的体制和机制、企业管理的手段与水平、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方针、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塑造等等。这些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改变、一个大的提升,就无法适应先进技术装备高效运行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中现代化大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方面的改进和提升,是由黎明同志和宝钢管理团队做出的卓越贡献。

对于建设和运营宝钢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言,先进的硬件和与之相适应的软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前者是国家的巨额投资和建设者辛勤付出的成果,后者是黎明同志及宝钢领导团队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探索实现的,他们用事实回答了日本人提出的两个问题。

在企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宝钢没有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是主辅分离,突出主业。宝钢用人制度严格科学,以岗定编、精干员工队伍,建立了业绩考核制度并延伸至薪酬福利制度。

在企业管理方面,为适应先进技术装备的需要,宝钢在工程建设阶段实施了有效的工程管理、建设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的全面质量管理。在建成后的生产阶段,宝钢又创建了有效的生产组织管理、现场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提升了管理能力。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方面,宝钢赋予自己的使命是生产世界一流产品,与时俱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这是符合国家对宝钢的要求的。为此,宝钢建立了全球营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品牌信誉。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掌握自主创新的主动权。

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塑造方面,黎明及其领导团队率先垂范,起到了表率作用。创新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全员政治轮训,促进员工行为养成,创建一流职工队伍。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势,树立新的观念,对国家、社会、环境负责,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宝钢建设初期,邓小平同志视察宝钢时,曾经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38页。我们高兴地看到,30多年来,宝钢人沿着黎明及其领导团队开创的宝钢之路,创出了世界一流业绩,建成了世界一流企业。邓小平同志的预言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

今日的宝钢,又翻开了崭新的篇章。相信传承发扬这样优秀的企业基因,联合重组后的中国宝武集团一定会不负众望,再创辉煌!

原国家计委党组成员、专职委员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
石启荣
2017年8月


《黎明与宝钢之路》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实文学作品,它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钢铁工业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并非简单的流水账记录,而是深入剖析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梦想如何萌芽、生长,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故事的开端,并非直接聚焦于钢铁厂房的轰鸣,而是将读者带回那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年代。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化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钢铁,作为工业的“粮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彼时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悬殊,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连最基础的原材料供应都面临重重困难。 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那个年代中国人民的艰辛与执着。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无数志存高远的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和普通建设者们,怀揣着“为国争气”的信念,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他们克服了技术封锁的困境,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学习、研究、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突破。书中那些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夜不能寐的专家,为了攻克一个工艺瓶颈而反复试验的工人,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奔波海内外的考察团,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奋斗精神令人动容。 “宝钢之路”不仅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道路,更是一条充满智慧、勇气与牺牲的精神之路。本书深刻揭示了建设宝钢这样一座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不仅仅是修建一座厂房,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引进最先进的技术,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打破思想的禁锢,拥抱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 书中详尽地讲述了宝钢从构想到落成,再到不断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从最初的选址勘探,到引进世界级的技术和设备,再到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难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创新。作者并没有回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例如在引进技术时遇到的阻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以及在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这些真实而详尽的记录,使得“宝钢之路”的叙事更加立体和可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人”的描绘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深入刻画了那些在宝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人物。有那些运筹帷幄、敢于拍板决策的领导者,他们的高瞻远瞩和战略眼光为宝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那些技术精湛、敢于创新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他们是宝钢的技术脊梁,用智慧和汗水解决了无数技术难题;有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普通建设者和工人,他们是宝钢最坚实的基础,用辛勤的劳动筑就了这座钢铁巨人的骨骼。这些人物的鲜活故事,汇聚成了“宝钢之路”的血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黎明与宝钢之路》的视角并非局限于钢铁厂内部。它将宝钢的建设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书中触及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工业发展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意义,也反思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宝钢的建设,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书在技术细节的呈现上也做得十分到位。对于钢铁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炼铁、炼钢、轧钢等,作者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对钢铁生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书中也穿插了大量关于设备、工艺、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都使得“宝钢之路”的叙事更加丰满和有深度。它展示了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创新。 “黎明”这个词,在本书中具有多重含义。它既象征着新中国工业化的黎明,也代表着宝钢作为中国现代化钢铁工业的曙光。当宝钢的第一个高炉点燃,当第一卷优质钢材成功轧制出来,那不仅仅是企业生产的开端,更是中国钢铁工业迈向新时代的宣言。作者通过描绘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振奋人心的氛围之中。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坚实的工业基础;而强大的工业基础,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和持续创新。它展示了在挑战面前,中国人民能够迸发出的巨大能量,以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企业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 《黎明与宝钢之路》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奋斗、关于成就的书。它以史诗般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民族在工业化道路上披荆斩棘、追求卓越的故事。它让读者看到,一座座现代化的钢铁厂房,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情感的结晶。它也让我们思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继续书写属于中国的工业传奇。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穿透力。它适合每一个关心中国工业发展、对国家崛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阅读《黎明与宝钢之路》,就像是与一代代钢铁脊梁的灵魂进行对话,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杰作。 本书所展现的“宝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也经历过技术瓶颈的困扰,管理上的挑战,市场竞争的压力。但正是这些挑战,磨砺了宝钢的意志,锻炼了宝钢的队伍,使得宝钢能够不断地自我超越,走向世界一流。作者在叙述这些挑战时,也深入剖析了宝钢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例如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当今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黎明与宝钢之路》是一部具有史诗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之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它不仅是一部关于钢铁企业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工业化进程、关于民族复兴的恢弘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黎明与宝钢之路》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期待,仿佛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见证一段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工业传奇。我猜想,这本书定然会描绘出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将“宝钢”这家巨头企业的诞生与发展,以一种生动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着,能在书中看到那些早期创业者的身影,他们是如何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一步步攻克难关,最终奠定“宝钢”在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先地位。我设想着,作者一定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可能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场景。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制造”的史诗,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企业的成功,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工业化道路上,所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我渴望在阅读中,感受到那种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憧憬。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后,脑海里萦绕着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时代画卷之中。书名《黎明与宝钢之路》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史诗感,让我好奇地想知道,这“黎明”究竟是指怎样的开端,而“宝钢之路”又承载了怎样的艰辛与辉煌。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一个民族工业崛起的缩影。我想象着,作者笔下的黎明,可能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先行者,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用汗水和智慧点燃希望的火种。而“宝钢之路”则必然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它或许铺满了失败的泪水,也一定闪耀着成功的荣光。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崇高理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钢铁企业的叙事,更是关于一个民族的工业初心,一份对未来的承诺。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分

《黎明与宝钢之路》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讲述的绝非一段简单的企业发展史,而是一段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宏伟叙事。我脑海中想象着,在那个新中国奋起直追的时代,有一群人,他们以“黎明”为象征,点燃了建设强大工业的希望之火,并最终开辟了“宝钢之路”。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如何将国际先进的技术理念与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何从零开始,打造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细腻地刻画出那些决定性的历史瞬间,那些在关键时刻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以及“宝钢”这个名字,在中国工业版图上,是如何一步步熠熠生辉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中国人民集体智慧和奋斗精神的一次深刻致敬,它激励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本《黎明与宝钢之路》,从书名上来讲,就充满了某种象征意义,让我心生向往。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一群有远见卓识的人,是如何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白手起家,铸就了“宝钢”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我想象着,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这段历史的细节,从最朴素的起点,讲述了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攻坚克难。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在寂静的深夜,灯火通明的工厂里,工程师们埋头苦干的身影;也希望能听到,那些决策者们在重重压力下,如何做出关键性抉择的声音。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注脚。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关于“初心”和“使命”的深刻思考,让我们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牺牲。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民族的奋斗史,也映照着每一个平凡却伟大的劳动者。

评分

当看到《黎明与宝钢之路》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便被拉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敬意。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画面:在黎明的微光中,一群富有远见的建设者,怀揣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宏图伟志,踏上了建设“宝钢”的漫漫征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究,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用他们的智慧、汗水甚至生命,铸就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辉煌。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细致地描述那些技术攻关的场景,那些无数个不眠之夜,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的艰难抉择,以及最终突破重围时的欣喜若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钢铁企业的传记,更是一份关于民族精神的赞歌,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工业现代化道路上,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时代品格。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力量”的来源,以及那种对国家发展肩负的责任感。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书还是挺贵的,但书是财富嘛,好好看。

评分

书还是挺贵的,但书是财富嘛,好好看。

评分

改革开放的工业先驱者 错对之间一切为了祖国强大而努力前行!

评分

改革开放的工业先驱者 错对之间一切为了祖国强大而努力前行!

评分

改革开放的工业先驱者 错对之间一切为了祖国强大而努力前行!

评分

改革开放的工业先驱者 错对之间一切为了祖国强大而努力前行!

评分

改革开放的工业先驱者 错对之间一切为了祖国强大而努力前行!

评分

改革开放的工业先驱者 错对之间一切为了祖国强大而努力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