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历史
  • 文化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当代史
  • 政治
  • 社会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6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79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64
字数:41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迄今所知民国时期畅销的中国通史之一,上下册累计重印190多次。
★吕思勉先生是公认研读文献极多的学者,数遍通读“二十四史”。吕先生是真正的史学大师,他的作品通贯性强,融历史叙述与个人创见于一体——顾颉刚赞他开创中国通史写作新纪元,钱穆喜欢听他的课,余英时读他的书长大,李敖佩服他头脑新,易中天《品三国》频引用。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于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部分1944 年出版。上部分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部分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变革。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主要著作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精彩书评

吕思勉先生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吕先生既是梁启超“新史学”旨趣的实践会通首人,又是把“新史学”向社会史方向开拓的先驱者。
——当代史学家 王家范

目录

自序 001
绪论 002
婚姻 001
族制 020
政体 033
阶级 046
财产 061
官制 079
选举 092
赋税 107
兵制 122
刑法 141
实业 157
货币 173
衣食 186
住行 202
教育 216
语文 228
学术 241
宗教 268
中国民族的由来 279
中国史的年代 284
古代的开化 287
夏殷西周的事迹 294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300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305
古代社会的综述 309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313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316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321
前汉的衰亡 326
新室的兴亡 329
后汉的盛衰 333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338
晋初的形势 342
五胡之乱(上) 346
五胡之乱(下) 350
南北朝的始末 354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361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364
唐朝的中衰 367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371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376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381
北宋的积弱 385
南宋恢复的无成 390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396
汉族的光复事业 401
明朝的盛衰 406
明清的兴亡 410
清代的盛衰 416
中西初期的交涉 420
汉族的光复运动 425
清朝的衰乱 430
清朝的覆亡 435
革命途中的中国 441

精彩书摘

  书中精彩语段: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失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呢?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已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决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决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彀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那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
  “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汉与唐,同称中国的盛世,汉之治称文、景,唐之治,则称贞观与开元。
  唐高祖的得国,本是靠秦王世民之力。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忌他,彼此结党互争。而高祖晚年,颇惑于嬖妾近习。这竞争傥使扩大了,也许可以演成干戈,人民重受其祸。幸而唐高祖封世民于东方之说,未曾实行。玄武门之变,解决迅速,建成、元吉都为世民所杀。高祖亦传位于太宗。于是历史上遂见到所谓贞观之治。
  太宗是三代下令主。他长于用兵;又勤于听政,明于知人,勇于从谏。在位时,任房玄龄、杜如晦为相,魏徵为谏官,都是著名的贤臣。所以其武功、文治,都有可观。参看二十一、二十三两章自明。
  太宗死后,高宗即位,初年任用旧臣,遵守太宗治法,所以永徽之治,史称其媲美贞观。中年后,宠信武才人,废王皇后,立为皇后。国戚旧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都遭贬斥。高宗因苦风眩,委政武后,后遂为其所制,唐朝的衰颓,就自此开始了。高宗死后,武后废中宗而立豫王旦。—就是后来的睿宗。—公元六九○年,又把他废掉,自称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中宗初废时,幽禁于房陵。后来因狄仁杰的谏劝,才还之于洛阳,代睿宗为皇嗣。七○五年,宰相张柬之等,乘武后病卧,阴结宿卫将士,迎接中宗复位。
  武后以一女主,而易姓革命,这是旷古未有之事,自然要疑心人家暗算她。于是:
  (一)大杀唐宗室,又大开告密之门,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用严刑峻法,以劫制天下。
  (二)一方面又滥施爵禄,以收拾人心。虽然其用人颇有不测的恩威,进用速而黜退亦速,然而幸进之门既开,仕途遂不免于淆杂。
  (三)武后虽有过人之才,然而并无意于为治,所用多属佞媚之臣。其嬖宠,如薛怀义、张昌宗、张易之等,无不骄奢淫逸。武后亦造明堂,作天枢,所费无艺,民不堪命。
  (四)一面骄奢淫逸,又要尽心防制国内,自然无暇对外。于是突厥、契丹蹂躏河北。发数十万大兵而不能御。吐蕃强盛,西边也时告紧急。
  这都是武后革命,及于政治上的恶影响。
  中宗是身受武后幽废的,论理,当一反其所为,而将武后时之恶势力,刬除净尽。而以武后之才,把持天下二十余年,亦终于失败,则即有野心的人,亦当引以为鉴。然而天下事,每有出于情理之外的。中宗复位之后,即惟皇后韦氏之言是听,任其妄作妄为,不加禁止。而韦后,亦忘却自己是和中宗同受武后幽禁,几遭不测的,反与上官婕妤,俱通于武后之侄武三思。于是武氏的势力复盛。张柬之等反都遭贬谪而死,韦后、上官婕妤、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等,都骄奢淫逸,卖官粥爵。政治的浊乱,更甚武后之时。
  公元七一○年,中宗竟为韦后所弑。玄宗起兵定乱。奉其父睿宗为皇帝。睿宗立玄宗为太子。时韦后及安乐公主已死,惟武后女太平公主仍在。公主当武后时,即多与秘谋,后来中宗复辟,及玄宗讨韦后之乱,又皆参预其事。属尊而势力大,在朝的人,都有些怕他,附和他的亦很多。公主惮玄宗英明,竭力谋危储位,睿宗又不能英断。其时情势甚险。幸而玄宗亦有辅翼的人,到底把他除去。而睿宗亦遂传位于玄宗。这是公元七一二年的事。
  当睿宗在位时,贵戚大臣的奢侈,二氏营造的兴盛,还是同武、韦时一样。而从中宗时,韦后和上官婕妤、太平、安乐公主等,都可以斜封墨敕授官。仕途的混杂,尤其不可思议。直到玄宗即位,任姚崇为宰相,才把他澄除掉。
  玄宗初相姚崇,后相宋璟。崇有救时之才,璟则品性方刚,凡事持正。宋璟之后,又相张九龄,亦是以风骨著闻的。武韦以后的弊政,到此大都刬除。自高宗中叶以后,失坠的国威,到此也算再振。这个于下一章中叙述。
  从贞观到开元,虽然中经武韦之乱,然而又有开元的中兴,总算是唐之盛世。自天宝以后,则又另是一番局面了。
  ……

世界的尽头与文明的起源:一部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 书名: 《寰宇史诗:从宇宙大爆炸到数字时代的文明演进》 作者: 佚名(或以笔名“观星者”署名) 出版社: 沧海文库 装帧: 精装典藏版,内含多幅手绘星图与历史地图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试图描摹人类文明整体脉络的雄心之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单一族群的兴衰,而是以宇宙的尺度为起点,追溯生命在地球上的萌发,继而以全球化视角审视人类社会结构、思想范式和技术革命的相互作用。全书不拘泥于传统史学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交叉、跨文化比较的结构,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奏。 本书的叙事逻辑,始于“大爆炸”的余晖,过渡到恒星的诞生与元素的炼成——这是所有物质文明的基石。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地球的远古海洋,那里孕育了生命的奇迹。不同于聚焦于特定区域的史籍,本书将“文明的摇篮”视为多个并行的实验场,细致比较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尼罗河畔的象形、印度河谷的规划布局,以及东亚早期农业社会的组织形态,它们如何独立或相互影响地发展出早期的文字、法律与信仰体系。 在古典时代,本书拒绝将叙事中心固定于任何单一的“轴心时代”中心。我们详细探讨了希腊哲学对理性逻辑的构建,但同时也并重分析了孔子对人伦秩序的重塑,以及古印度“梵我”思想对生命轮回观的深刻影响。重点在于分析不同思想体系如何回应其特定地理环境和社会挑战,以及它们对后世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塑造。例如,书中将详细对比古罗马的工程技术与汉代水利工程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分配模式。 中世纪的叙事被重新定位为“连接的时代”,而非“黑暗时期”。本书着重描绘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和天文领域的飞跃,强调了其作为欧亚大陆知识枢纽的关键作用。同时,对拜占庭帝国在保存古典遗产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中国隋唐时期成熟的官僚制度和开放的文化格局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我们探讨了商品、疾病、信仰和技术(如造纸术与火药)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航道和撒哈拉贸易网络实现跨区域的互动与融合。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全球范围内的结构性变革。当“地理大发现”的航船驶出海平面时,它带来的不仅是新物种和新疾病,更是一场全球财富和权力基础的重新分配。我们详细剖析了重商主义的兴起、圈地运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科学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理解自然和自身的范式。卢卡斯·帕奇奥利对复式记账法的确立,与伽利略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在本书中被视为同一股“精确化”与“量化”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工业革命部分,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史叙事,深入探讨了煤炭、蒸汽机与工厂制度对人类时间观念、家庭结构乃至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冲击。我们考察了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对比了日本明治维新在吸收西方技术与维护本土文化连续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在近现代部分,本书的视野更为广阔,聚焦于民族国家的兴起、意识形态的冲突(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较量)。两次世界大战被视为全球体系内部的“内爆”,它们暴露了现代技术理性在服务于非理性目标时的巨大破坏力。本书力图以冷静的笔调,分析殖民体系的瓦解过程,以及新兴的区域性权力中心如何塑造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冷战格局。 最终,全书导向数字时代。我们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知识传播、社会组织乃至个体身份认同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本书的终章并非对未来的简单预测,而是对人类文明“信息处理能力”与“伦理约束能力”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从洞穴壁画到互联网代码,从泥板铭文到量子计算的理论基础,我们试图揭示的,是人类在追求理解世界和掌控自身的永恒努力中,那些不变的驱动力与反复出现的周期性危机。 《寰宇史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单一的解释框架,它将所有历史事件置于一个宏大的、相互联系的背景之下,旨在提供一个既包含细节的丰富性,又具有全局观的认知地图。 读者将跟随这部作品,完成一次真正的“身临其境”的全球历史漫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进行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作者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冷静且富有思辨性的,他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抛出多个角度的史料和解释,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认知框架。这一点,在论述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困境时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党争和外患的双重压力,书中对不同派系言论的引述和对比,精妙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与妥协。我特别喜欢这种“留白”的处理,它给予了现代读者思考的空间,避免了“定论式”的历史叙述带来的僵硬感。这使得整部作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智识上的激发,让人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原始文献,进行二次探索。

评分

阅读这部史著的过程,是一场对历史哲学的沉浸式体验。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总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贯穿始终的、具有普适性的文化主题。他探讨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什么特质”。在论及明清交替时,那种对权力结构与社会心理深层机制的剖析,极具穿透力,仿佛透过历史的表象,直抵人性幽暗的角落。这种对历史深层规律的探寻,赋予了这部作品超越一般教科书的价值。它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与命运,读罢令人心头沉重,却又充满对未来的审慎理解。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被这本书的“雄心”所吸引的。要试图勾勒出一部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历史画卷,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这部作品在处理历史的“断裂点”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整合能力。例如,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那段被视为“黑暗时期”的混乱,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衰败,而是着力分析了文化基因的重组与地方势力的崛起,揭示了其内在的活力与必然性。这种结构性的洞察力,将看似破碎的片段编织成了一张有机的历史网络。它的叙事逻辑是如此严密,以至于当我合上书卷,再回望整个历史长河时,那些原本零散的知识点突然间找到了彼此的连接点,形成了一种清晰的脉络感。

评分

这部厚重的卷帙,初翻开时,便被那扑面而来的历史烟云所震撼。它仿佛一座精心构建的迷宫,蜿蜒曲折,每一步都通向一个全新的朝代更迭或文化高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陷入空泛的赞美或无谓的批判,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细致入微地打磨着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纹理。比如,对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分析,并非简单地将其归因于统治者的意志,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结构、思想流变以及士人阶层的心态变化,层层剥笋,才得以展现其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默默回味那些对关键人物决策的剖析,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阅读历史的至高享受。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扁平化的历史图像,相反,它逼迫你直面历史的矛盾性与多面性,让人感到一种知识的重量与满足。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对这种“通史”题材是抱有一丝警惕的,总觉得要嘛是走马观花,要嘛就是过度简化。但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那些关于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的描写,简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我记得读到关于唐代长安城坊制度的描述时,那种井井有条、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跃然纸上,从宵禁的规定到米价的波动,无不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这种对“人”的历史的关注,远胜于仅仅罗列帝王将相的功过。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书本上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柴米油盐汇聚而成的巨大河流。这种将宏大历史与微观个体叙事完美结合的手法,极为高明,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不觉拖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