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春秋

少帅春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一荻,顾维钧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传记
  • 少帅
  • 张学良
  • 民国史
  • 军事
  • 政治
  • 人物
  • 东北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ISBN:97875538073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785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1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国现代史的丰富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蒋廷黻回忆录》《一个女人的自传》《亦云回忆》等!
新一辑《赵元任早年自传》《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少帅春秋》《问学谏往录》《王映霞自传》《陈布雷回忆录》《富有意义的人生》再续佳作!

2.本书作者既有张学良的侍卫、女佣、英文教师,又有与其有过密切交往的外国记者、东北大学老校长、政界闻人顾维钧、蔡孟坚等,还有学界唐德刚等,资料全面,价值巨大,且均为国内首次发表,意义重大。

3.本书对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对张学良和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和蒋介石的关系,都有所涉及,能够为读者了解民国史提供众多崭新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余位亲历者对中国现代史传奇人物张学良沉浮一生的集体回忆,涉及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众多历史事件,以及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演变、与于凤至和赵四小姐的情感纠葛,为读者了解民国史提供了众多崭新视角和鲜见资料。这些亲历者,既有张学良的侍卫、女佣、英文教师,也有与其有过密切交往的外国记者、东北大学老校长,还有顾维钧、唐德刚等政、学界闻人,资料新颖全面,史料价值重大

作者简介

赵一荻(1912—2000),又名绮霞,张学良第二任妻子,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而被称为“赵四小姐”。其父赵庆华,在北洋政府时代,官至交通部次长。赵一荻幼年随父移居北京,就读于教会学校,1928年赵与张学良相识于天津。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长期幽禁,赵一直陪侍其左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
顾维钧(1888-1985),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曾任袁世凯英文秘书,后任国民政府驻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等职。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了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67年定居纽约,开始退休生活,1985年病逝

目录

1. 张老帅和张少帅

2. 郭松龄反奉/张作霖被炸/枪毙杨宇霆常荫槐
 ——记耳闻目睹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二三事

3. 张学良改造兵工厂与杨宇霆之死

4. 最新发现张学良早年史料 普赖德助张调停直奉战争

5. 张学良突袭中东铁路
——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主持人鲍惠尔回忆录之一六

6. “九一八”前后与张学良的接触

7. 张学良与中原战争资料举要

8. 张学良驻武昌趣闻

9. 西安事变两主角:蒋介石与张学良

10. 早年女佣回忆张学良与于凤至

11. 大丈夫之气概
——写于张学良先生九秩华诞前夕
12. 闲话张学良九十寿
——蒋公去世时,张学良的挽联说明一切:
“关怀之殷,有如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13. 张学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14. 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
——序传虹霖女士著《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精彩书摘

一九二八年六月三日深夜,北京城的上空,万里无云,月明如镜(正当阴历的四月十六日)。由西城后沟沿的顺承王府到前门东车站,沿路上奉军的卫队,岗哨林立,警备森严。午后一时十五分,大元帅张作霖的车队到达了车站,军乐队立刻奏起军乐。车队中的第一辆车是军政府总理潘复,他首先下车,接着是各部总长、侍从武官以及其他重要府院的文武百官。张作霖的座车是第四辆的黄色大轿车,他下车时,着蓝色的大元帅常服,腰间佩剑。
他身材虽然不够魁梧,但步履间却是英挺飒爽。
这时,他的儿子张学良,当时担任第三方面军军团长和第四方面军军团长的杨宇霆以及甫由南京前线败退下来的第一方面军军团长孙传芳等人,都候在站台上欢送大元帅的离京出关。张作霖和他们一一握别。军政府撤退专车一共三十辆,当张作霖踏上车门时,便准时徐徐开动了。张作霖伫立车门的台阶上向送行者一一答礼,一直到专车开出站台,他这才走进车厢。张作霖面上虽然一直维持着镇静的微笑,
显然的,他的内心则是不胜其感慨的了。
这是张作霖以大元帅名义入主北京中枢的最后一幕。由上一年六月十六日成立以来勉强算是一年的军政府,就此宣告收场了。
这时的张学良,却比他老子有着另一种感受。车站上送行的一幕,他固然不无曲终人散的唏嘘,与此同时,他却也不无一种万般有了解脱的安堵。也许应该说,他如其兴奋地有感于最后这一幕,毋宁是在迷茫中观赏了这一幕;当然,他不会一开始时便期待着有这一幕。不过,事实上他可也并不觉得这一幕来得太属意外。
张学良是一直不以张作霖进关参与中原内争为然的。东北大学前任教务长王卓然便曾撰文指出,张学良曾向老子苦谏过,但老子不听,他做儿子的又只得服从地来做他父亲实现野心的工具。实际上,就在这种安排之下,当他老子离开北京的时候,他便奉命暂留北京,来处理军事上的这一场残局。
当时,张学良所面临的军事形势,已经是三方面处于国民革命军的包围之下了。晋军威胁到察北,并隔着北拒马河呈直薄北京之势,而津浦路上的直鲁联军,在由徐州北上的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部西北军的压力之前,竟一泻而下,使得天津前线的奉军大为动摇。
在这种情形之下,张学良自然不能在北京久待下去。他和杨宇霆暂且留守北京,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指挥他们统辖的第三、第四两个方面军的队伍,安全地向滦河一带集中,然后,再考虑如何安全地撤到关外。
这天晚间,张学良由天津的电话报告中,得知张作霖在天津逗留了一整天后,已于午后六时五十二分离开天津,不久便驶出山海关,奔向锦州了。山海关外,是他们张氏父子的老地盘,听说他老子出了关,便有一大半业已回到家的安全感了


《烽火岁月:一个时代的回响》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历史长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字数: 约1500字 书籍装帧: 精装,附带珍贵历史照片集 --- 内容简介 《烽火岁月:一个时代的回响》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历史人物的起落浮沉,而是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经历的那场波澜壮阔、血与火洗礼的时代图景。本书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以及不同阶层民众命运的细致梳理,展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复杂而真实的肌理。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层层递进,力求还原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第一部分:旧邦凋零与新芽初萌(约1900-1915年) 这一部分追溯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态。我们不再关注晚清的宫廷秘闻,而是将笔触投向了广袤的民间。从江南水乡的传统商贾,到北方边陲的屯垦戍边者,社会结构正经历着肉眼可见的松动与瓦解。书籍详细考察了新式教育的兴起如何挑战了科举制度的权威,以及西方思潮如何通过租界和通商口岸悄然渗入。重点探讨了辛亥革命前后,不同地域的知识分子群体对“共和”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实践。作者没有将革命描绘成一蹴而就的胜利,而是细致分析了地方势力、会党以及新军在权力真空形成过程中的复杂博弈。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长江流域新兴的实业家们,如何在政治动荡中努力维系经济命脉,他们的“实业救国”理想与现实政治的残酷摩擦。 第二部分:军阀混战的底层逻辑(约1916-1927年) 北洋政府的解体,标志着中央权威的进一步衰弱,地方军事强人的崛起成为主旋律。本书深入剖析了军阀集团的形成机制,他们并非简单的盗匪,而是带有特定地域色彩、权力基础和派系利益的政治实体。通过对皖系、直系、奉系等主要军事集团的权力网络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控制税收、盐铁专营以及发行军票来维持庞大的军事机器。叙事重点放在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实际影响上,如流离失所的农民、被强征入伍的青年,以及在不同军阀统治下更换信仰的知识分子。书中详述了两次直奉战争前夕,各方势力在外交上与外国列强的周旋,以及这些外部干预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国内的战局走向。 第三部分:思潮的激荡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约1919-1927年) 这是思想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潮如何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扎根。我们不再仅仅讨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而是考察了工人运动的初步兴起、农民运动在南方的探索,以及不同政党(包括国民党和新兴的共产党)在组织路线和群众工作上的差异。书中详细比较了上海的进步文学团体与北京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作用。一个重要的章节聚焦于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危亡时,如何进行痛苦的理论选择与实践投身。 第四部分:革命的十年与社会重塑(约1927-1937年)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在南京实现了初步的集中,并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建设与改造。本书客观评价了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如交通、金融体系的初步规范化,以及在特定区域推行的乡村改革实验。然而,叙事并未止步于此。书中同时详细记录了在集中统一过程中,地方势力被边缘化所产生的冲突,以及不同政治力量之间持续的摩擦。对于社会底层而言,新的赋税制度、治安管理以及扫除旧有陋习的努力,都带来了复杂的适应过程。一个显著的篇幅用以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如无线电、航空)在这一时期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军事部署的效率。 第五部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全民抵抗(约1937-1945年) 与着重描述重大战役的传统史书不同,《烽火岁月》更关注战争对社会结构的深层冲击。本书着力于展现“人民战争”的广阔图景,从后方工厂的内迁与艰难维持,到大后方知识分子的坚持办学,再到沦陷区民众在夹缝中的生存智慧。书中包含了对不同抗日力量(正规军、游击队、民众自卫组织)之间协同与隔阂的细致观察。一个感人的部分描述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普通家庭如何通过互助来维系生存,以及医疗卫生系统在战火中如何艰难地维持基本运转,救助伤员。 第六部分:尾声:黎明前的最后较量(约1945-1949年) 战争结束后,社会的重建工作伴随着新的政治角力。本书以冷静的笔触审视了战后经济的崩溃、通货膨胀的失控,以及围绕国家未来走向的最后阶段的军事与政治谈判。重点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包括战后归来的海外归国人员、重获土地的农民、以及经历多年战乱的城市工人,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以及最终的抉择。书籍在描述决战的最后阶段时,强调了社会心理的变化——从对和平的极度渴望到最终接受新的秩序的建立。 本书特色: 《烽火岁月:一个时代的回响》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去中心化”的叙事策略。它避免了对任何单一“英雄”的过度聚焦,而是致力于从社会学、经济史和文化史的交叉视角,重构一个时代的完整光谱。书中大量引用了未曾公开或鲜为人知的日记、书信、地方志和口述材料,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让读者得以真切感受到那个伟大而悲怆的年代,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选择所蕴含的沉重重量。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而是一部关于“活下去”与“如何重建家园”的宏大群像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被厚度吓到,但一旦沉浸进去,时间仿佛被抽离了。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非常出色,在紧张激烈的冲突场面和缓慢沉思的人物内心独白之间,切换得游刃有余,使得整部作品既有爆发力又不失韵味。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史诗般的宏大背景,但同时,又紧紧抓住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这种大与小的完美结合,是很多历史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性事件时的克制与冷静,他没有将历史事件简单地浪漫化或戏剧化,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人性博弈中去审视,使得作品的深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历史小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永恒的主题:忠诚、背叛、牺牲与救赎,这些主题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功力简直是神乎其技,作者仿佛是一位时间旅行者,将读者瞬间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年代。情节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次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读得手心冒汗,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落入传统历史小说的窠臼,没有将人物脸谱化,每一个重要角色的内心挣扎、道德困境,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打磨,无论是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还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都构建得无比真实可信。读完合上书页时,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厮杀声和士绅阶层的低语,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久久萦绕心头,让人忍不住想要再去翻阅,重新品味那些被时光冲刷却依然鲜活的片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堂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课,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历史洪流,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仿佛是一幅巨幅的工笔画,由无数精细的场景和对话片段拼接而成,但整体脉络却清晰有力,绝不显得散乱。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运用“留白”,很多关键的转折和人物命运的走向,并不直接点明,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人物的眼神、或者几句意味深长的对话来暗示,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参与感和想象空间。我喜欢那种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和解读的叙事手法,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探索和享受。而且,书中对不同地域风貌和生活习俗的描写,也显示出作者扎实的考据功底,这种真实感为虚构的故事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线索和隐藏的伏笔,这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重读价值,每一次翻开,都能带来全新的感悟和体味。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它没有刻意去美化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反而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他们决策背后的权谋算计和情感的脆弱面。读起来,你会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书中那些关于智慧、关于策略的交锋,比任何武打场面都更引人入胜。作者对政治哲学的探讨,似乎是通过角色的行动和对话自然流淌出来的,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给读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才是真正高明的叙事技巧。合上书,留下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结局,而是一连串关于抉择、关于代价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每一次咀嚼,都能从中咂摸出历史的况味与人生的不易。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笔下的人物并非完美的英雄或纯粹的恶人,他们身处乱世,各有各的不得已,也各有各的信仰与挣扎。情感的描写细腻入微,那种复杂交织的爱恨情仇,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的痛苦,都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书中对权力斗争的描绘更是精妙绝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命运,展现了权力的腐蚀性与吸引力。我尤其欣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配角,他们同样拥有饱满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视角,共同编织出了一个立体且富有层次感的时代画卷。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有力的,不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精准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那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和武将们的心灵景观,那种深沉的宿命感,让人在慨叹之余,也多了几分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评分

岳麓这套传记文学还不错,就是价格略贵

评分

很好的书,封面设计漂亮,绘图精美,纸质精良,很好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东西非常棒,京东物流非常好。售后服务也好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目前出了的——传记文学书系已经全部收齐,开心开心ヽ(○^?^)??

评分

帮朋友下单买的书。…一直信赖京东。很满意。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

评分

主要是有顾维钧,太崇拜他,所以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