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嘉励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
  • 田野调查
  • 文化遗产
  • 历史人生
  • 考古发现
  • 中国考古
  • 纪实文学
  • 历史文化
  • 个人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4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4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0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考古专家郑嘉励曾因一句“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于上坟”而引爆微信朋友圈,也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考古界网红”。本书展现了他多年的求索与漫游之旅,还原第一线的墓葬发掘场景,力图让读者全面地领略考古工作的魅力和趣味。

著名艺术史学者缪哲先生作序并推荐。

全方位地深入展现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用双脚丈量世界,与历史对话;让被岁月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秘密重见天日;将古人逝去的生命再次化为生动的故事;使世人走近历史,体验过往,从而认识自己。

既具有游记散文的感性气息,也具有田野调查笔记的理性气质。

“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只能依靠历史文献和文物遗迹。我是个考古工作者,依然认为认识历史的捷径是读书,文物遗迹固然重要,终究只是片段,欲拼凑起完整的历史图景,不能不读书。考古工作*大的好处,在于跑的地方多,而且可以扎根下来,深入当地的生活。到什么地方读什么书,是我的一贯做法。”


  

内容简介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寻墓记》,主要记述了对古墓葬的研究发现,还原了第一线的墓葬发掘场景,可使读者切实感受到考古工作艰辛之中的乐趣。第二部分《行路记》,以考古工作为线索,展现了多地的特色风物和世事变迁,既有游记散文的感性气息,也具有田野调查笔记的理性气质。第三部分《品物记》,探析古迹,展现器物之美,以及古人造物的匠心独运。第四部分《怀人记》,以淡笔写浓情,追忆了那些无法忘却的人,如“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恩师、兢兢业业的同事、考古现场的考古技工等,透出对人间温情与善意的珍惜。这些看似主题各异的作品,兼具学术韵味与田野气息,将一位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心路历程和发现之旅,清晰而完整地予以呈现。


  

作者简介

郑嘉励,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91至199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5年7月,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的调查、发掘与研究,2010年被聘为研究馆员。主要著作有《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丽水宋元墓志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业余从事杂文写作,结集出版有《考古的另一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既为个人抒情遣怀,也为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情感、趣味和思想的连接。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吸引人的地方,原不在题材之显赫,而在叙事之得宜、文字的有致与文间所弥漫的人情世味。孟子说,“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人之所业,多影响性格;现代考古工作的工程化特点,往往泯灭人对世味的感受。嘉励兄为辅助发掘,颇留意发掘地方的掌故,对方志与乡邦文献,又尤所用心。

——缪哲(艺术史学者)

他的本职工作是考古但一起聊天的时候往往都是听他谈“文学”甚至是很专业的“咬文嚼字”而通常很有道理教人不能不服。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每一个考古学家都是某种程度的福尔摩斯,经由推理把器物编织成事件,把事件编织成行为的类型,然后将其与特定的社会群体联系起来。历史的面目早已模糊不清,而历史的信息却隐约可循。

——晓林子悦(书评人)


  

目录

寻墓记

寻墓记??/003

 附录 吕祖谦的肖像??/037

盗墓笔记??/041

杜范墓??/045

史嵩之墓??/051

妾之命运??/057

黄岩南宋赵伯沄墓发掘记??/063

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记??/075

行路记

越窑、沙僧及其他??/095

樊岭??/101

龟山??/107

子城??/115

基业??/121

古邑永嘉??/127

渤海纪事??/133

嘉兴读书记??/147

品物记

南宋:一个王朝的背影??/155

访碑札记??/165

竹口??/177

古物丛谈??/193

龙公庙??/207

长安道上??/211

玉环文旦??/227

怀人记

这些人,那些事??/239

*后的美德??/257

去者??/261

代后记 考古者说??/279

鸣 谢??/289


精彩书摘

《寻墓记》(节选)

中国传统家族社会,崇尚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即所谓“生同室,死同穴”的理想。

家族,由家庭构成。家庭,由夫妻、父子、兄弟构成。夫妻,是家庭的首要因素。说合葬,首先是夫妻合葬。

考究一点的南宋墓,多为夫妻合葬墓。双穴并列的长方形墓室,夫居左穴,妻居右穴。比如赵伯沄夫妻合葬墓,砖椁石顶的双穴墓室,男左女右,中间以隔墙分开。

有的隔墙上开有“小窗”,夫妻的灵魂在地下由此相通。苏轼《东坡志林》称为“同坟而异葬”或“同垅而异圹”,是“*为得礼”的夫妻合葬形式。夫妻死有先后,葬后死之人,如见先死之人尸首腐败,恐伤孝子之心,两圹之间开小窗则能满足“彀则异室,死则同穴”的要求。同坟或同垅(垄),坟或“垄”,本义指墓上封土,即两圹同戴一个封土。

● 龙游寺底袁南宋墓,夫妻合葬的左、右墓室,高下错落

● 福州南宋赵与骏夫妇墓。

有的左右夫妻两圹,略有高下错落,夫圹较妻圹高出一头,如龙游寺底袁墓例。墓室左右并列,表明夫唱妇随、相敬如宾,而“左高右低”的位次安排,又不失男尊女卑的分寸,宜乎其自诩为“*为得礼”也。

假如丈夫先后有原配、继室两任妻子,原配夫人位于丈夫右侧,夫妻之间,依然首先遵循“男左女右”的顺序。继室只能在丈夫另一侧,添葬一圹。如福州南宋赵与骏夫妇墓,原配黄昇墓室保存完好,出土大量衣物,如今仍为福建博物院的重要藏品。该墓坐南朝北,赵与骏淳祐九年(1249)卒葬中室,原配黄昇淳祐三年(1243)先葬东室,继室李氏淳祐七年(1247)葬于西室。

还有另一种情形,如桐庐象山桥南宋墓所示:丈夫居中,原配葬其左首下,继室葬其右首下,三穴位次,各有高下错落。正如元人赵昞《族葬图说》:“其墓居茔之中北首,妻没则祔其右。有继室则妻居左而继室居右,二人以上则左右以次而祔焉”,因为“《周礼》昭穆之制,昭穆尚左,故不得不遵用焉”。以《周礼》昭穆之制,安排墓穴位次,元明时期在江南大行其道,但由象山桥南宋墓观之,其源头或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 桐庐象山桥南宋墓,丈夫居中,原配葬左首下,三穴位次,各有错落,呈现“昭穆葬”的形式。

昭穆,是复杂的、流动的历史概念,不同的经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更有不同的实践。昭穆的理解,可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昭穆”墓地,即北宋大儒程颐有感于当时“不分昭穆,易乱尊卑”的状况,在《葬说》中提出的“葬之穴,尊者居中,左昭右穆,而次后则或东或西,亦左右相对而启穴也”的“昭穆葬法”,即以尊穴(祖坟)居中,次穴与卑穴,依次形成左昭右穆的形态;而广义的、宽泛意义上的“昭穆”,落实到具体的墓地中,就是在合葬活动中以墓穴位次的区别,规范不同人之间的身份差异与长幼尊卑,所谓“昭穆次序”即“尊卑次序”的别称,“昭穆原则”即指宽泛的伦理层面的“尊卑原则”。

严格按照程颐的定义来规划位次的墓地,在南宋极其罕见;如果把“昭穆”广义地理解为“尊卑”,那么,这样的墓地则是大量存在的。宽泛一点的定义,也许更符合宋人的观念。

照此定义,夫妻合葬的位次安排,就体现了“昭穆启穴”的原则,即以位次区别身份差异。墓地之中,众人之间,昭穆秩然,宛如生前聚首于一堂。

需要说明的是,姬妾不属于正式的婚姻关系,并无“妻”之名分,原则上,不与男主人合葬。



好的,这是一本聚焦于中国古代艺术与哲学思想的综合性研究著作的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完全无关。 --- 《观物内思:魏晋风度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卷首语:在物象与心性之间寻求回响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独特的文化思潮、美学范式及其对后世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我们并非仅仅梳理史料的更迭,而是试图在那个社会动荡、思想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捕捉士人阶层如何通过对“物”的观察、对“境”的体悟,构建起一套内化于心的精神图谱,最终凝结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魏晋风度”与古典美学内核。 全书的结构设计,力求在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艺术细节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政治压抑与个体解放的张力中,艺术家、文人如何以“内观”的方式,将外在的自然、社会现象,转化为具有高度哲学意味和审美张力的心性表达。 第一编:时代的风暴与士人的觉醒 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史和艺术史上一个关键的断裂与重建期。在汉代宏大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瓦解之后,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真空。 第一章 汉末的“失序”与玄学的兴起: 本章详细分析了东汉末年经学衰微、谶纬之学泛滥的社会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玄学”——特别是老庄思想的复兴与改造——如何成为士人应对乱世的精神武器。重点剖析了王弼的“名教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竹林七贤等群体如何以“谈玄”的方式,确立了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体系。这种对“自然无为”的追求,直接为其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第二章 容貌、言谈与“风度”的建构: “魏晋风度”并非空洞的姿态,而是特定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命哲学的具象化表现。本章将审视魏晋士人如何通过服装、发式、饮酒、抚琴等仪式性行为,来彰显其内在的“清峻”与“疏狂”。我们引述了《世说新语》中大量关于人物品评的记载,结合当时的服饰制度变迁,探讨“风度”如何从一种私密的自我修养,演变为一种公开的、具有审美指示性的文化符号。 第二编:山水与人格的互映:山水诗画的哲学根基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题材从文学配角跃升为中国艺术最高主题的决定性时期。本书认为,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士人对个体精神栖居地的迫切需求。 第三章 郭璞与早期山水诗中的“物我同一”: 详细分析了郭璞、谢灵运等早期山水诗人的作品。不同于汉乐府的写实叙事,魏晋山水诗开始强调主体情感对景物的投射与渗透。我们关注“幽”“远”“空”等意象的反复出现,并论证这些意象并非单纯的地理描述,而是对“心斋”状态的模拟。例如,谢灵运在描绘永嘉山水时,其对“径路开辟”的执着,实则反映了他们在儒家伦理困境中,试图为自我开辟一条精神出路的努力。 第四章 顾恺之与“传神写照”的本体论: 在绘画领域,顾恺之是绕不开的焦点。本章集中探讨“传神写照”理论的内涵。我们辩证地考察了“形似”与“神似”的关系,指出魏晋画家追求的“神”,实则是将个体生命的主观体验(心)注入到客体形象(物)之中的过程。通过分析《洛神赋图》中的动态捕捉与氛围营造,揭示了这种美学取向如何为后世人物画奠定了“气韵生动”的早期形态。 第三编:书法中的“力度”与“中和”之辩 书法在魏晋时期被提升至与诗歌、绘画并驾齐驱的地位,这不仅仅是书写工具的进步,更是哲学观念在线条结构上的物化。 第五章 王羲之:从“法度”到“天真”的超越: 王羲之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巅峰。本章侧重于剖析《兰亭集序》等代表作中蕴含的动态平衡。我们认为,王羲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极度成熟的笔法(法度)基础上,实现了对法度的彻底超越,达到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境界。其用笔的“提按顿挫”,被解读为士人于乱世中保持内在节奏感与生命韧性的体现。我们尤其关注其行草中的“欹侧”与“归正”,探讨这是如何象征着传统伦理的倾斜与个体意志的回归。 第六章 钟繇与“古质”的坚守: 相较于王羲之的“妍美”,钟繇代表了早期书法中对“古拙”和“质朴”的坚守。本章通过比较早期碑刻与钟繇、卫夫人等人的风格演变,探讨了在审美趋向“流便”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对笔画的“硬朗”处理,来表达对汉代浑厚气象的缅怀与继承。这是一种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内敛的抵抗”。 第四编:哲学意象的物质化:器物与园林中的审美观念 魏晋美学的影响并非仅限于笔墨丹青,它深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器用和空间营造之中。 第七章 魏晋瓷器与青瓷的“幽玄”之色: 本章将视角转向物质文化。东晋至南朝时期,越窑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分析了当时盛行的“釉色如冰”、“粉青”等审美追求,指出这种偏冷的、内敛的色调,与玄学思潮追求的“空”和“静”高度契合。瓷器光滑、纯净的表面,成为士人对超越尘嚣的理想环境的物质投射。 第八章 园林初探:士人精神的“非人造”空间: 探讨了早期园林(如米芾、王羲之的审美取向)的雏形。魏晋园林追求的不是秦汉宫苑的恢弘气势,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模拟和重现。我们考察了假山、池沼在空间布局中的哲学意义,认为园林开始成为一个“可游、可居、可思”的内在宇宙,是士人将“自然”从外部世界彻底内化为个人精神领地的一次重要尝试。 结语:风骨与余韵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指出,魏晋时期的艺术与哲学,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时间流逝和个体价值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其所确立的“风骨”、“气韵”、“自然”等核心范畴,构成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层母题,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观照与体悟。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综合运用哲学史、艺术史、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构建全面而立体的魏晋画卷。 理论深度: 聚焦于“心性论”与“物象”之间的张力分析,避免流于表面的风流赞颂。 文本细读: 对经典文献(如《世说新语》、谢灵运诗作、顾恺之理论)进行细致的语境化解读。 适合读者: 艺术史、中国哲学史、文学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那是一种混合了敬畏、感叹与一丝丝被触动的温暖。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山涧溪流般轻快流畅,带领读者迅速领略发现的喜悦;时而又如古老城墙上的青苔,沉静而富有年代感,引人深思。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把自己仅仅定位为一个冷静的记录者,而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在场者”。这种“在场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让人仿佛能闻到炎热夏日阳光暴晒下泥土散发的味道,听到风吹过荒野的呼啸。书中对人与环境、人与过去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一种极高的思想穿透力,它超越了单纯的文物陈列,直抵人性的幽微之处。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成功地将“考古”这一相对边缘的专业活动,提炼成了关于“如何面对我们从何而来”的普世命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更像是一张由无数田野经历编织而成的网,每一篇章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互相勾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图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不确定性”的坦诚接纳。在考古工作中,总有太多的谜团无法完全解开,太多假设停留在“或然”的地步。然而,作者并未试图用武断的结论来掩盖这种模糊性,反而将其视为一种迷人的张力所在。这种对知识边界的清晰认知,反而赋予了作品更可靠的学术基调,同时,这种开放的态度也邀请读者加入到对历史的共同想象中。每一次对某个遗址的描述,都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生活场景的窗户,那窗户里映照出的,既有辉煌的文明片段,也有寻常百姓的烟火气息,真实得让人心痛又着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我以往接触的任何历史或考古书籍都大不相同。它拥有散文的优美和纪实的扎实,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将硬性的考古报告打磨成了富有温度的文学作品。他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遗存的对比分析,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专业积淀。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田野生活细节的描摹,那些关于食宿、人际交往,乃至面对恶劣天气的瞬间反应,都让这个充满学术光环的领域变得触手可及、充满烟火气。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有效地消弭了读者与专业研究之间的隔阂。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一位智者对生命、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那种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的探寻路径,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引人深思。

评分

这部著作,初见书名便觉其厚重与坦诚,它没有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反而带着一种直面历史、直面人生的朴素力量。读罢,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踏入了那些尘封的遗址,亲手拂去了时间的灰尘。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对脚下土地的深沉敬意,那种对细节的捕捉,对一抔黄土、一块陶片所蕴含的千年秘密的敏感,让人深深折服。叙述中,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鲜活的、充满呼吸感的生命体验。每一次挖掘,都像是一次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对未知的好奇。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体生命轨迹的写法,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的哲学思考。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艰辛的田野工作时,那种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浪漫情怀的笔触,让人体会到考古工作者背后的孤独与执着。

评分

这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的语言风格显得克制而有力,他避免了夸张的辞藻堆砌,而是用精准、凝练的词汇去描摹那些耗费数年心血的考察历程。在描述那些漫长、枯燥的等待与期望的落空时,笔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学问的坚韧与耐性,令人由衷地敬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与耐性”的寓言。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理解往往需要极大的时间投入和心力的打磨。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伟大的发现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个日出日落的坚守。这种对过程本身的尊重,使得全书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持久的魅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现了什么”,更是阐释了“如何去发现”的内在精神。

评分

很棒哦

评分

吸引人的地方,原不在题材之显赫,而在叙事之得宜、文字的有致与文间所弥漫的人情世味。

评分

好书总是值得反复来读的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不错的商品 很好 值得推荐

评分

闲来无事可以一阅

评分

刚出的好书,感谢京东的速度!

评分

东西还不错东西还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