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一部通俗性史学著作。原汁原味呈现历史典故,真正了解历史的真相。
★用另一种严谨,品味三国味道,带你跳出演义之外,收获历史真相。
内容简介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著作中颇为少见的文史普及读物,《三国史话》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吕思勉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不仅分析了三国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主要著作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精彩书评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历史学家严耕望
史学大师吕思勉既有代表其学术高度的《两晋南北朝史》,又有通俗读物《三国史话》,各擅胜场,令人叹绝。比起吕思勉那样著作等身、创见迭出的大师,我等只有汗颜的份儿。
——知名学者虞云国
吕先生的这本《三国史话》,看似平常无奇,其背后都有他一番求索考证的功夫,尤其是要纠正一些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观念,揭示了一些为人忽视的史事真相。
——知名学者张耕华
目录
楔 子 001
宦 官 004
外 戚 010
黄 巾 015
历史和文学 021
后汉的地理 023
董卓的扰乱 028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035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043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048
赤壁之战的真相 055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062
替魏武帝辨诬 070
从曹操到司马懿 077
替魏延辨诬 082
姜维和钟会 088
三国史话之余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094
司马懿如何人 098
司马氏之兴亡 102
晋代豪门斗富 106
附录
诸葛亮南征考 110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114
张纯之叛 118
边章、韩遂 119
关羽欲杀曹公 120
李邈 121
姜维不速救成都 122
奖率三军,臣职是当 123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124
君与王之别 125
罢 社 127
吞 泥 128
袁曹成败 129
论魏武帝 133
曹嵩之死 136
马钧 138
孙策欲袭许 139
三国之校事 141
精彩书摘
书中精彩语段:
○“道”底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底道与宗教方面底道。
○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这思想自与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底道教。唐代之佛教思想,及宋代之佛儒思想,皆为中国民族思想之伟大时期,而其间道教之势力却压倒二教。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后汉书》(宋刻本)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做《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他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然则古人没有应用的知识技能么?不然。我们知道:所谓三代之世,已有较高度的文明,其时有许多事情,已非有专门知识技能不能办,就是现在所传的几部先秦子书,其中包含专门的知识技能也颇多,不能说全是后人伪造的。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从宦之中得来。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这二者就是一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且学习而得的,从其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面说,就是学。
读者诸君,总还有读过《论语》的,《论语》的《先进篇》有一段,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再鲁莽些,也不会主张人不学就可以办事。子路只是看重且办事且练习,而反对不能直接应用的知识,和现在的人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一般。这就是重视宦而轻视学。汉时皇室的藏书,由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编成一部书目,谓之《七略》。班固《汉书》的《艺文志》,大部分就是抄录他的。他对于每一类的书,都有推论这种学问从何发源及其得失的话。其论先秦诸子之学,都以为是出于一种官署,就是为此。然则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做公务员。公务员中,自然有出类拔萃,有学术思想的,就根据经验,渐渐地成立一种学术了。
话越说越远了,这和后世所谓太监者何干呢?不错,听我道来。刚才所说的,只是宦的正格。譬如现在机关中正式办理公务的公务员。现在机关中不有名为公务员,而实在无事可办;或者只是替长官办理私事的么?在古代亦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时,有一个人唤做嫪毐的,和他的母亲奸通了,嫪毐自然阔起来了,于是“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秦始皇像。这句话,见于《史记》的《吕不韦列传》里。这所谓宦,哪里是在什么机关里学习什么公务?不过在他家里做他的门客罢了,所以要称为舍人。嫪毐的舍人固然极一时之盛,然而古代的贵族,决不止嫪毐一个人有舍人。这种在贵族家里做舍人的,都谓之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个训释是“养”。“养”字可从两方面解释。他们是他们主人的食客,是他们的主人养活他的,所以谓之养。亦可以说:他们是以奉养他们的主人为职务的,所以谓之养。
此等门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这便是所谓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汉时,并不一定都用阉割过的人,到后汉光武帝之后,才专用此等人。所以《后汉书?宦者列传序》要说: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了。
然则阉割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说到这里,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义的事情。诸位知道刑字是怎样讲的呢?在下发这个问,逆料诸位一定会说:刑字不过是惩罚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来,剥夺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种。然而古代的刑字,却不是这样讲的。在古代,必须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使之成为不能恢复的创伤,然后可以谓之刑。
“十三经”里,有一部书,唤做《周礼》。《周礼》全是记古代所设的官及各官的职守的。其体例,极似明清时的《会典》。须知《会典《周礼》(宋刻本)》原是依据《周礼》的体例编成的。不但《会典》的体例是摹仿《周礼》,就是隋唐以后的官制,其大纲也是摹仿《周礼》制定的。《周礼》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后世就摹仿之而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周礼》的地官司徒,就是后世的户部,是管理人民的。治理地方的官,都属司徒管辖。他们都可以治理狱讼。狱便是现在所谓刑事,讼便是现在所谓民事。然而他们所用的惩罚,只能到拘禁和罚作苦工为止。如要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那是要移交司寇办理的,司寇便是后世的刑部,其长官称为司寇,寇是外来的敌人。听讼之官谓之士,其长官谓之士师,师字的意义是长,士师就是士的长,士则本是战士的意思。然则古代用兵器伤害人的肉体,使其蒙不可恢复的创伤,其根本,实在是从战争来的,不是施之俘虏,就是施之内奸。后来社会的矛盾渐渐深刻了,才有以此等惩罚施之于本族,用之于平时的。然而管理本族人民的机关里,还是不能用。这一因其为习惯之所无,一亦因此等施刑的器具及其技术,本非治理本族的机关里所有,所以非把他移交到别一种机关里不可。把现在的事情比附起来,就是从司法机关移交军法审判了。
……
《浮沉录:乱世英雄的兴衰沉浮》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或具体的战争谋略,而是深入探究了在历史洪流中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那些在乱世中崛起、挣扎、最终归于沉寂的英雄、谋士、将领乃至寻常百姓的命运轨迹。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命运多舛的人物群像,揭示了在权力的角逐、理念的碰撞与时代的巨变面前,人性的复杂、选择的艰难以及历史的无常。全书围绕“浮沉”二字展开,探讨了成功与失败、荣耀与耻辱、忠诚与背叛等永恒主题,旨在呈现乱世之下,个体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与悲歌。 第一章:初露锋芒与理想的重量 乱世的开端,总是伴随着理想主义的激情。本章选取了几位在早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他们或许出身寒微,却胸怀济世之志;或许家世显赫,却不甘于沉沦。 重点刻画了王侯之子李承的挣扎。他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却对世袭的权力感到窒息。他渴望的是建立一个不同于旧制度的理想国度,为此他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每日在清谈中勾勒着宏伟蓝图。然而,理想的宏大与现实的残酷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书中细致描绘了他在早期的一次政治尝试——推行一项旨在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如何因为触动了地方豪强的利益,而在推行过程中步履维艰,最终以尴尬的妥协收场。这次失败,如同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展示了在旧秩序尚未瓦解时,任何超前的理念都可能成为压垮自身的重负。 同时,本章也描绘了出身低微的武将赵坤,如何凭借一股莽劲和对“义气”的执着,在一次小规模的冲突中力挽狂澜,一战成名。他的成功,更像是时代给予的偶然眷顾,而非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他的故事,是对“能力”与“时运”关系的初步探讨。 第二章:权力的熔炉与人性的蜕变 随着局势的稳定和势力的扩张,早期的理想主义逐渐被现实的权力斗争所侵蚀。本章聚焦于在权力中心环境中,个体心性的微妙变化。 我们深入剖析了谋士张弘的沉浮。张弘以其过人的洞察力成为某方势力的核心智囊。他起初以“辅佐明主,安定天下”为己任,但随着他参与的决策越来越影响无数人的生死荣辱,他的内心开始产生裂痕。书中描绘了他为达目的,不得不采取的一些阴谋手段。例如,为了孤立政敌,他设计了一出精妙的“连环计”,虽然成功地清除了障碍,却也使得他不得不亲手毁掉了一位曾经的挚友。这次事件的描写极为细致,重点在于张弘在完成计谋后,独坐书房,面对一盏孤灯,手中摩挲着那件与友人生前共赏的玉佩,内心煎熬的场景。他的蜕变,不再是简单的黑化,而是被环境逼迫,为了“大局”而不断牺牲个人良知的过程。 这一章还描绘了家族内部的倾轧。当财富与领地汇聚,亲情往往成为最易碎的纽带。通过记录一个大家族内部对继承权的争夺,展现了欲望如何将血缘亲情扭曲成最锋利的武器。 第三章:战火中的抉择与“忠”的代价 战争的阴影笼罩大地,个体必须在忠诚、生存和道义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本章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军事人物,探讨“忠诚”在不同维度下的含义。 重点刻画了老将陈彪的故事。陈彪一生追随一位君主,对“君臣之义”的理解近乎迂腐。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他收到君主发出的两道相互矛盾的军令:一道要求死守某处险隘,另一道则要求立即撤退以保存主力。前一道命令明显是基于错误的判断,执行必将全军覆没;后一道则意味着放弃既得的荣誉和战略要地。书中细腻地描绘了陈彪面对军令时的内心冲突——是盲目服从“天职”,还是为了部下的生命而违抗君命?最终,他选择了后者,率部撤退,并因此被君主视为“不忠”。然而,正是这次“不忠”,保全了数千将士的性命。陈彪的晚景凄凉,他被软禁,最终郁郁而终。他的结局,是对传统忠君思想的深刻反思:真正的忠诚,究竟是服从命令,还是对大局和道义的维护? 此外,本章还记录了一批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被迫反目成仇的同窗好友,他们在战场上的相遇与对峙,充满了历史的讽刺意味。 第四章:边陲的寂寞与时代的遗忘者 历史的聚光灯往往只照耀在权力中心,而广阔的疆域和角落里,同样上演着挣扎与坚守。本章将视角转向了那些在边陲或幕后默默奉献,却终被时代遗忘的人物。 描写了一位长期驻守偏远关隘的文官林远。他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屯田、安抚少数民族,维持当地的和平与稳定。他一生中从未参与过京城的权力斗争,也未曾建立赫赫战功,却在十数年的时间里,以近乎一人的力量,将一片荒芜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乱世中难得的一方安宁之地。然而,当新朝建立后,他因“缺乏政治功绩”而被边缘化,最终在寂寞中老去。书中通过他书写给远方友人的信件,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对自身价值的迷惘,以及对“功名”二字的淡然。 本章还记录了一批在战乱中沦为难民、后又努力重拾生活希望的手工业者群体。他们不关心谁是霸主,只关心下一季的收成和家人的安全。他们的故事,以一种极其微观的视角,展现了历史的底色——无论君王如何更迭,普通人的生存挣扎始终是历史最坚实的基础。 结语:历史的幽光与人性的回响 全书的收尾部分,不再着眼于任何个体的成功或失败,而是从一个更高的维度进行审视。当所有的争斗尘埃落定,昔日的英雄化为尘土,权力也终将易手。本书认为,真正的历史遗存,并非疆域的扩大或制度的更迭,而是那些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与人性弱点。 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口号最终消散,但他们做出的艰难抉择、承受的内心痛苦,以及对理想的最后一次尝试,都如同幽光一般,在历史的长廊中低声回响。本书旨在邀请读者放下对胜者的盲目崇拜,转而关注那些在历史的巨轮下,无力掌控自己命运,却以血肉之躯体验了那个时代所有悲欢的普通灵魂。他们的浮沉,构成了历史最真实、最深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