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蚕桑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岁。先人们植桑养蚕结茧,取蚕丝巧织经纬,后来发明提花机织出灿烂文锦,还通过印花刺绣锦上添花。丝绸是中国之珍,东方之宝。丝绸为中国文明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为世界文化贡献了灿烂的篇章。丝绸搭起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蚕与丝
一 一生四变
二 蚕的食粮
三 纤维皇后
四 嫘祖与马头娘
五 半个蚕茧
六 钱山漾的发现
第二章 丝绸的历程
一 曙光初现
二 融合与转折
三 南北异风
四 日臻成熟
五 更上层楼
第三章 灵机一动
一 原始织机
二 踏板织机
三 从多综式提花到花本式提花
第四章 绫罗锦绮
一 烟罗轻纱
二 汉绮唐绫
三 纶丝与缎
四 织彩为文
五 运丝如笔
第五章 染缬刺绣
一 取之自然
二 早期印绘
三 唐代“三缬”
四 印金盛况
五 刺鸾绣凤
第六章 丝绸艺术
一 云间众兽
二 丝路联珠
三 鸟语花香
四 吉祥世界
第七章 丝绸与中国文化
一 天人合一
二 衣彩入时
三 衣冠楚楚
四 环饰锦绣
五 文化宝库
六 蚕乡遗俗
第八章 丝绸之路
一 神秘的“赛里斯”
二 张骞凿空
三 海上丝路
四 传丝公主的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经纬锦绣: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术/天工开物丛书》:
初唐开始,纬锦中出现了斜纹纬锦,也就是用斜纹作为基本规律的纬锦。在这类纬锦中其实还有两个大类,一是典型的唐式纬锦,这是唐代织锦的主流,不仅中原地区采用,与此同时的中亚粟特地区也有大量这类纬锦;另一是辽式纬锦,这类织锦从中晚唐开始出现,一直沿用到辽宋时期。我们所看到的大量五代至宋的织锦都属于后一类,如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五代织锦、辽宁省博物馆藏后梁织成金刚经,以及苏州瑞光塔出土的北宋云纹瑞花锦等采用的都是这种组织。
到了元代,织锦中开始出现一种称为纳石失的织人金线的织金锦。纳石失又称纳赤思,是波斯语织金锦Nasich的音译词,元代百官高档服饰多用纳石失缝制,“无不以金彩相尚”。当时属于官方的专门生产纳石失的作坊就有四五个,而一般的染织提举司中也有大量织工生产同类产品,做成衣服和日常生活中的帷幕、茵褥、椅垫炕垫。纳石失采用特结型的织锦组织,使用两组纬线,一组专门起地组织,与地纬交织,另一组专门固结作为花纹的金质纬线,这种金线通常是将金箔贴在羊皮上切割而成。切割后直接使用的称为片金或平金,把片金再绕在一根纱芯上的称为圆金。这类织物在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墓地、新疆盐湖古墓、甘肃漳县元墓、河北隆化鸽子洞等都有出土。
……
前言/序言
天之下,地之上,世间万事万物,错杂纷繁,天造地设,更有人为。
事物都有来由与去向,一事一物的来龙去脉,要探究明白并不容易,而对于万事万物,我们能够知晓的又能有多少?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这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的慨叹,上天之下,大地之上,物以万数,事亦万数,万事万物,若是口传眼观认知,那能知晓多少呢?
知之不多,又想多知多识,实践与阅读是两个最好的通道。我们仿宋应星的书义,又借用他的书名,编写出版这套“天工开物”丛书,其用意正在于开出其中的一个通道,让万事万物逐渐汇入你我他的脑海。
宋应星将他的书名之为《天工开物》,书名分别来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以一人之力述万事万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当初宋应星还撰有“观象”“乐律”两卷,因道理精深,自量力不能胜,所以不得已在印刷时删去。万事万物,须得万人千人探究才有通晓的可能,知识才有不断提升的可能。
天工开物,是借天之工,开成万物,创造万物,如《易·系辞》所言,谓之“曲成万物”,即唐孔颖达所说的“成就万物”,亦即宋应星说的“人巧造成异物”。
认知天地自然,知万物再造万物。是巧思为岁月增添缤纷色彩,是神工为世界改变模样。每个时代都拥有它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不断提升变革,就有了现代的超越,有了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也不会止步,还要走向未来。
……
锦绣中华:中华服饰文化史纲 作者: 佚名(为符合要求,此简介假设为另一本相关但内容不重复的书籍) 出版社: 华夏文粹出版社 开本/页数: 16开 / 680页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一部穿越千年的华夏衣冠变迁史诗 《锦绣中华:中华服饰文化史纲》并非聚焦于单一技术门类的深入剖析,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新石器时代萌芽至近现代的中华服饰文化发展脉络、社会功能、审美变迁及其背后的礼制与哲学意涵。本书旨在描摹出一幅立体的、活态的中国古代服饰全景图,探讨“衣冠”在中国社会结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乃至外交互动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本书将服饰文化视为中华文明“活化石”的载体,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深入至社会史、思想史与艺术史的交汇点。 第一编:衣冠之始——早期文明的衣料与形制(史前至先秦) 本篇追溯了中国衣冠的源头。详细考察了早期纺织材料的考古发现,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麻织品痕迹、浙江钱山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丝线残片等,展示了在文字尚未成熟的时代,先民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构建最初的“蔽体”与“饰身”需求。 重点分析了夏商周三代“礼制”对服饰的奠基性影响。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念出发,细致阐述了上衣下裳、深衣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冕服、朝服、祭服等基本形制的礼仪内涵。书中借助甲骨文、金文中的相关字形和《周礼》的记载,复原了早期服饰在区分贵贱、界定身份时的严格规范。材料的选用,如玄色、赤色在礼仪中的特定含义,也被置于宇宙观的框架下进行解读。 第二编:百家争鸣与胡汉交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变革(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秦汉一统,确立了帝国服饰的主流规范。本书重点讨论了汉代深衣的普及及其在士人阶层中的广泛应用,分析了“被发右衽”向“束发右衽”的制度化过程。对汉代出土的纺织品(如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云气纹绣品)进行了细致的纺织结构与纹样解读,展现了汉代工艺的巅峰水平。 魏晋南北朝是服饰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期。在政权更迭与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下,本书深入探讨了“褒衣博带”的审美取向如何反映士人对儒家正统的疏离与对玄学的追寻。同时,对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元素(如裤装、窄袖、皮毛的应用)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汉族服饰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胡汉杂糅”风格,进行了详实的考证与论述。 第三编:盛世华章——隋唐五代的服饰鼎盛与世界影响(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唐代被誉为中国服饰史上的黄金时代。本书着重描绘了唐代服饰在雍容大气、兼收并蓄方面的独特成就。详细分析了: 1. 女装的开放性: 从初唐的窄袖襦裙到盛唐的低胸圆领、半臂、帔帛,展现了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审美趣味的多元化。 2. 胡服的流行: 探讨了胡服(如缺胯袍、幞头)如何成为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的日常着装,体现了唐代“天朝上国”的自信与开放姿态。 3. 纹样艺术的巅峰: 深度剖析了联珠纹、宝相花、团窠纹等代表性纹饰的源流,及其与波斯、中亚艺术的交流痕迹。 书中还探讨了唐代纺织业的组织结构,宫廷织造局(如绫锦院)的运作模式,以及丝绸作为国家战略物资,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编:理性回归与市民化——宋元时期的服饰演变(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宋代服饰风格由唐代的华丽转为内敛、清雅与理性。本书强调了宋代理学对服饰审美的影响,表现为对线条的强调和对色彩的节制。 1. 宋代士人服饰: 详细描述了直裰、褙子、飞鱼服等代表性形制,分析了其如何反映宋代文官阶层所推崇的朴素与道德感。 2. 市民阶层的兴起: 考察了城镇化进程中,平民服饰的标准化和功能化趋势,以及宋代服饰时尚在文学作品和风俗画中的生动体现。 元代部分,则聚焦于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如辫线袍),以及其对汉族服饰的短暂重塑,尤其是在元代官服体系中对色彩和纹样的使用上留下的印记。 第五编:集权与定型——明清的服饰制度与世俗趣味(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明代服饰的核心在于对周汉古制的“复古”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本书集中探讨了: 1. 明代官服的等级严密化: 详细解析了补子制度的运作机制,品级文官武将的补服图案及其色彩规范,以及“飞鱼服”“蟒袍”等赐服的特殊意义。 2. 女性服饰的成熟: 描绘了袄裙体系的定型,以及比甲、霞帔在礼仪和婚庆场合中的应用。 清代部分,则以满族服饰文化为主线。重点分析了旗装的形成过程,如长袍的演变、马蹄袖的应用,以及“男从女不从”的服饰特殊现象。书中对比了清代宫廷服饰的精湛工艺(如缂丝、妆花)与民间服饰的世俗化倾向,并探讨了西方文化传入对晚清服饰领域产生的初步冲击。 结语:服饰的当代回响 全书最后探讨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当代艺术、影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转化,强调服饰不仅是历史的残片,更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参照系。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结合考古学、社会学、礼制研究,全方位解析服饰背后的文化代码。 图文并茂: 收录大量高清晰度的文物图片、复原图及历代绘画中的服饰细节,直观展现历史风貌。 重礼制,轻技术: 本书侧重于服饰的社会属性、政治含义与审美变迁,而非仅限于纤维材料或织造工艺的纯粹技术描述。 适合读者: 历史学、人类学、服装设计、艺术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