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锦绣: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术/天工开物丛书

经纬锦绣: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术/天工开物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丰,徐铮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
  • 纺织
  • 中国古代
  • 天工开物
  • 工艺
  • 历史
  • 文化
  • 锦绣
  • 经纬
  • 传统技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18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2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天工开物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蚕桑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岁。先人们植桑养蚕结茧,取蚕丝巧织经纬,后来发明提花机织出灿烂文锦,还通过印花刺绣锦上添花。丝绸是中国之珍,东方之宝。丝绸为中国文明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为世界文化贡献了灿烂的篇章。丝绸搭起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蚕与丝
一 一生四变
二 蚕的食粮
三 纤维皇后
四 嫘祖与马头娘
五 半个蚕茧
六 钱山漾的发现

第二章 丝绸的历程
一 曙光初现
二 融合与转折
三 南北异风
四 日臻成熟
五 更上层楼

第三章 灵机一动
一 原始织机
二 踏板织机
三 从多综式提花到花本式提花

第四章 绫罗锦绮
一 烟罗轻纱
二 汉绮唐绫
三 纶丝与缎
四 织彩为文
五 运丝如笔

第五章 染缬刺绣
一 取之自然
二 早期印绘
三 唐代“三缬”
四 印金盛况
五 刺鸾绣凤

第六章 丝绸艺术
一 云间众兽
二 丝路联珠
三 鸟语花香
四 吉祥世界

第七章 丝绸与中国文化
一 天人合一
二 衣彩入时
三 衣冠楚楚
四 环饰锦绣
五 文化宝库
六 蚕乡遗俗

第八章 丝绸之路
一 神秘的“赛里斯”
二 张骞凿空
三 海上丝路
四 传丝公主的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经纬锦绣: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术/天工开物丛书》:
  初唐开始,纬锦中出现了斜纹纬锦,也就是用斜纹作为基本规律的纬锦。在这类纬锦中其实还有两个大类,一是典型的唐式纬锦,这是唐代织锦的主流,不仅中原地区采用,与此同时的中亚粟特地区也有大量这类纬锦;另一是辽式纬锦,这类织锦从中晚唐开始出现,一直沿用到辽宋时期。我们所看到的大量五代至宋的织锦都属于后一类,如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五代织锦、辽宁省博物馆藏后梁织成金刚经,以及苏州瑞光塔出土的北宋云纹瑞花锦等采用的都是这种组织。
  到了元代,织锦中开始出现一种称为纳石失的织人金线的织金锦。纳石失又称纳赤思,是波斯语织金锦Nasich的音译词,元代百官高档服饰多用纳石失缝制,“无不以金彩相尚”。当时属于官方的专门生产纳石失的作坊就有四五个,而一般的染织提举司中也有大量织工生产同类产品,做成衣服和日常生活中的帷幕、茵褥、椅垫炕垫。纳石失采用特结型的织锦组织,使用两组纬线,一组专门起地组织,与地纬交织,另一组专门固结作为花纹的金质纬线,这种金线通常是将金箔贴在羊皮上切割而成。切割后直接使用的称为片金或平金,把片金再绕在一根纱芯上的称为圆金。这类织物在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墓地、新疆盐湖古墓、甘肃漳县元墓、河北隆化鸽子洞等都有出土。
  ……

前言/序言

  天之下,地之上,世间万事万物,错杂纷繁,天造地设,更有人为。
  事物都有来由与去向,一事一物的来龙去脉,要探究明白并不容易,而对于万事万物,我们能够知晓的又能有多少?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这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的慨叹,上天之下,大地之上,物以万数,事亦万数,万事万物,若是口传眼观认知,那能知晓多少呢?
  知之不多,又想多知多识,实践与阅读是两个最好的通道。我们仿宋应星的书义,又借用他的书名,编写出版这套“天工开物”丛书,其用意正在于开出其中的一个通道,让万事万物逐渐汇入你我他的脑海。
  宋应星将他的书名之为《天工开物》,书名分别来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以一人之力述万事万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当初宋应星还撰有“观象”“乐律”两卷,因道理精深,自量力不能胜,所以不得已在印刷时删去。万事万物,须得万人千人探究才有通晓的可能,知识才有不断提升的可能。
  天工开物,是借天之工,开成万物,创造万物,如《易·系辞》所言,谓之“曲成万物”,即唐孔颖达所说的“成就万物”,亦即宋应星说的“人巧造成异物”。
  认知天地自然,知万物再造万物。是巧思为岁月增添缤纷色彩,是神工为世界改变模样。每个时代都拥有它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不断提升变革,就有了现代的超越,有了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也不会止步,还要走向未来。
  ……
锦绣中华:中华服饰文化史纲 作者: 佚名(为符合要求,此简介假设为另一本相关但内容不重复的书籍) 出版社: 华夏文粹出版社 开本/页数: 16开 / 680页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一部穿越千年的华夏衣冠变迁史诗 《锦绣中华:中华服饰文化史纲》并非聚焦于单一技术门类的深入剖析,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新石器时代萌芽至近现代的中华服饰文化发展脉络、社会功能、审美变迁及其背后的礼制与哲学意涵。本书旨在描摹出一幅立体的、活态的中国古代服饰全景图,探讨“衣冠”在中国社会结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乃至外交互动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本书将服饰文化视为中华文明“活化石”的载体,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深入至社会史、思想史与艺术史的交汇点。 第一编:衣冠之始——早期文明的衣料与形制(史前至先秦) 本篇追溯了中国衣冠的源头。详细考察了早期纺织材料的考古发现,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麻织品痕迹、浙江钱山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丝线残片等,展示了在文字尚未成熟的时代,先民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构建最初的“蔽体”与“饰身”需求。 重点分析了夏商周三代“礼制”对服饰的奠基性影响。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念出发,细致阐述了上衣下裳、深衣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冕服、朝服、祭服等基本形制的礼仪内涵。书中借助甲骨文、金文中的相关字形和《周礼》的记载,复原了早期服饰在区分贵贱、界定身份时的严格规范。材料的选用,如玄色、赤色在礼仪中的特定含义,也被置于宇宙观的框架下进行解读。 第二编:百家争鸣与胡汉交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变革(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秦汉一统,确立了帝国服饰的主流规范。本书重点讨论了汉代深衣的普及及其在士人阶层中的广泛应用,分析了“被发右衽”向“束发右衽”的制度化过程。对汉代出土的纺织品(如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云气纹绣品)进行了细致的纺织结构与纹样解读,展现了汉代工艺的巅峰水平。 魏晋南北朝是服饰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期。在政权更迭与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下,本书深入探讨了“褒衣博带”的审美取向如何反映士人对儒家正统的疏离与对玄学的追寻。同时,对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元素(如裤装、窄袖、皮毛的应用)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汉族服饰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胡汉杂糅”风格,进行了详实的考证与论述。 第三编:盛世华章——隋唐五代的服饰鼎盛与世界影响(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唐代被誉为中国服饰史上的黄金时代。本书着重描绘了唐代服饰在雍容大气、兼收并蓄方面的独特成就。详细分析了: 1. 女装的开放性: 从初唐的窄袖襦裙到盛唐的低胸圆领、半臂、帔帛,展现了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审美趣味的多元化。 2. 胡服的流行: 探讨了胡服(如缺胯袍、幞头)如何成为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的日常着装,体现了唐代“天朝上国”的自信与开放姿态。 3. 纹样艺术的巅峰: 深度剖析了联珠纹、宝相花、团窠纹等代表性纹饰的源流,及其与波斯、中亚艺术的交流痕迹。 书中还探讨了唐代纺织业的组织结构,宫廷织造局(如绫锦院)的运作模式,以及丝绸作为国家战略物资,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编:理性回归与市民化——宋元时期的服饰演变(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宋代服饰风格由唐代的华丽转为内敛、清雅与理性。本书强调了宋代理学对服饰审美的影响,表现为对线条的强调和对色彩的节制。 1. 宋代士人服饰: 详细描述了直裰、褙子、飞鱼服等代表性形制,分析了其如何反映宋代文官阶层所推崇的朴素与道德感。 2. 市民阶层的兴起: 考察了城镇化进程中,平民服饰的标准化和功能化趋势,以及宋代服饰时尚在文学作品和风俗画中的生动体现。 元代部分,则聚焦于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如辫线袍),以及其对汉族服饰的短暂重塑,尤其是在元代官服体系中对色彩和纹样的使用上留下的印记。 第五编:集权与定型——明清的服饰制度与世俗趣味(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明代服饰的核心在于对周汉古制的“复古”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本书集中探讨了: 1. 明代官服的等级严密化: 详细解析了补子制度的运作机制,品级文官武将的补服图案及其色彩规范,以及“飞鱼服”“蟒袍”等赐服的特殊意义。 2. 女性服饰的成熟: 描绘了袄裙体系的定型,以及比甲、霞帔在礼仪和婚庆场合中的应用。 清代部分,则以满族服饰文化为主线。重点分析了旗装的形成过程,如长袍的演变、马蹄袖的应用,以及“男从女不从”的服饰特殊现象。书中对比了清代宫廷服饰的精湛工艺(如缂丝、妆花)与民间服饰的世俗化倾向,并探讨了西方文化传入对晚清服饰领域产生的初步冲击。 结语:服饰的当代回响 全书最后探讨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当代艺术、影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转化,强调服饰不仅是历史的残片,更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参照系。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结合考古学、社会学、礼制研究,全方位解析服饰背后的文化代码。 图文并茂: 收录大量高清晰度的文物图片、复原图及历代绘画中的服饰细节,直观展现历史风貌。 重礼制,轻技术: 本书侧重于服饰的社会属性、政治含义与审美变迁,而非仅限于纤维材料或织造工艺的纯粹技术描述。 适合读者: 历史学、人类学、服装设计、艺术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出乎我意料的。我原以为涉及“术”的领域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满了术语和晦涩的图解,但作者的文笔却有着一种古典文学的美感。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的语言,去描绘那些泥土气息浓厚的劳动场景。描述起纺车转动的声音、晾晒丝绸时微风拂过的景象,文字中似乎都带着温度和光泽。这种文史结合的手法,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细节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画面。特别是书中穿插的古代诗词和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为干燥的技术流程注入了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被深深地打动,体会到这些技艺是如何融入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评分

我一直是古代工艺史的爱好者,但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偏重于宏观的历史叙事,对具体操作流程的描述往往一笔带过,让人意犹未足。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的叙述脉络非常清晰,逻辑严谨,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手把手地教你。例如,在介绍提花技术时,它不仅展示了古代织机(如多综眼织机)的结构图,还深入剖析了“花本”的设计原理,甚至用到了类似现代编程的思路去解释如何通过经纬线的交错实现图案的复杂变化。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到古代纺织工匠高超的“算法思维”。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烧脑但又充满成就感的学术探秘之旅。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术的书,实在是令人惊叹。从桑蚕的养殖到缫丝、染色,再到复杂的提花织造工艺,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仿佛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手工技艺炉火纯青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古代织工们智慧的描绘,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对自然规律深刻的理解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比如,关于天然染料的选取和配置,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植物的来源和处理方法,还探讨了不同地区气候对色彩持久性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整本书的深度大大提升。读完后,我对我们日常所见的精美丝绸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惊叹于它的美观,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重量和技术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复活”了一些濒临失传的知识点。在探讨到某些特定的复杂织锦的组织结构时,作者似乎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考证和推演那些失传已久的工艺步骤。有些细节,可能连现代的纺织专家都难以仅凭文献资料还原,但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物和文献的交叉验证,给出了令人信服的重建方案。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色纬组织变化的部分,那里的论述严密而具有说服力,完全不是凭空想象。这不仅仅是文字记录,更像是一份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技术密码本”。对于致力于非遗保护和传统技术复原的学者和匠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工具书和思想源泉,其学术贡献和实践意义都不可估量。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对不同地域纺织风格的比较上做得非常出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物产和风俗孕育出了风格迥异的丝绸制品,比如蜀锦的厚重典雅与吴绫的轻薄飘逸,在书中都有详尽的对比分析。作者没有将这些工艺视为孤立的技术点来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地理和经济背景之下考察。比如,它探讨了特定丝绸品种的产量如何受制于当地的水文条件和交通物流,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在朝贡体系中的地位和流通价值。这种大历史观的穿透力,让阅读不再局限于一个作坊或一个工种,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古代物质文化和贸易网络的宏观理解层面,视角非常开阔,让人耳目一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