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金雀花王朝》作者聚焦1215《大憲章》之年!帝國幾何,多維度解讀帝國!
“帝國幾何”之《分裂的王國》重磅上市!
在金雀花王朝的漫漫曆史長河中,無不充斥著具有戲劇色彩的光景。這個時代有突如其來的戰爭,也有意料之外的革命;有悍勇的人民起義,也有極具毀滅性的瘟疫;有勝利時刻的歡呼雀躍,也有屈辱光陰的遺憾唏噓。但是這些或跌宕起伏,或血腥殘暴的年代,無論從情節還是重要性而言,與1215年相比都相形見絀。
1215年是政治雲譎波詭、動蕩不安的一年,充斥著反抗、內戰、攻城略地和宗教衝突。1215年也是令“無地王”約翰顔麵掃地的一年:在連年的對外戰爭中,他失去瞭英格蘭在歐洲大陸近乎全部的領地。同時,1215年見證瞭雖然短命,但首次限製封建君主權利的《大憲章》的簽署。
內容簡介
1215年對於英國的韆年曆程來說地位非同一般。當時,“軟劍王”約翰正忙著安撫躁動的男爵,而對世界法律和政治製度具有重要意義的《大憲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的,並在此後對英國的民主政治産生深遠影響。
同時,也是在1215年,約翰王也曾一度處於內外交睏的境地。在歐洲大陸上與卡佩王朝的爭奪中,也逐漸失去優勢。在稍遠的東邊,英諾森三世在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上做齣的決定,改變瞭數百萬人的命運。
作者丹·瓊斯曾創作暢銷書《金雀花王朝》,這次,他挑選齣1215年這一獨特的年份,嚮讀者展現瞭這個動蕩的國度雲譎波詭的每個細節。除瞭描寫波瀾壯闊的政治角力,瓊斯同時也帶領讀者走近瞭13世紀英格蘭的日常生活:上到皇室,下到平民的裝束與飲食;社會秩序和法律正義;動物品種和熱衷狩獵的貴族;婦幼的生活狀態,等等。甚至還有約翰王及其傢族奇怪的口頭禪和癖好。總之,該書描繪齣瞭一幅英格蘭在這頗具轉摺性、風雲暗湧的一年裏的生動長捲。
作者簡介
丹·瓊斯(Dan Jones),中世紀曆史學傢,倫敦《標準晚報》專欄作傢,雜誌編輯,畢業於劍橋大學,語言生動活潑,極富感染力。曾創作暢銷書《金雀花王朝》,嚮讀者娓娓道來金雀花傢族長達兩個多世紀的發展曆程。他的廣播節目已在超過40個國傢和地區播放,深受大傢的喜愛。
目錄
自序 V
日期小注 XIII
第一章 《基督勝利》 1
1214年的聖誕節,英格蘭國王約翰的私人教堂中響起瞭聖樂《基督勝利》。神職人員盛情吟唱,約翰王細細聆聽,“基督勝利,基督為王,基督基督,統治萬邦”。
王冠,長袍……與拖鞋
人們通常認為從中世紀後期開始,諸如愛德華三世、愛德華四世的王宮纔逐漸變得飽含騎士精神且富麗堂皇,王室纔真正開始穿著皇傢禮服。事實上,至1215年,國王及他們身邊的扈從都已頗具時尚氣息。
第二章 聖殿中的麻煩 2 3
1 月7 日至15 日,約翰剛在“新神殿”搭建起王宮時,他卻沒有時間欣賞周圍美麗的環境,也沒有時間陪伴他富有且端莊的夥伴。因為這時,他需要與從各地前來的貴族們解決一係列繁雜的事務,而且他們中的多數心懷不滿,滿腹牢騷。
豪食,憨飲……與作樂
國王“慷慨贈予食物,毫不吝嗇。約翰王室食堂的大門從未嚮老百姓緊閉,願意享受食物之人,都歡迎進入食堂”。
第三章 參加十字軍 5 3
在沃爾特·茂剋萊剋愉快地晉見瞭教皇的兩周之後,約翰更進一步地走入瞭教皇的心中——3 月4 日,他遵循金雀花王朝長期以來的習俗:誓言要進行十字軍東徵。
智慧,健康……與美貌
1167 年,類似於學校的機構已經在牛津逐漸成形, 但為躲避鎮民的攻擊,1209 年,一群學者轉而到達劍橋,並在那裏創辦瞭一傢新的學術機構。
第四章 帝王將相 8 3
1215 年,英格蘭僅有200 多名男爵,其中地位較高的20 名男爵被稱作伯爵。男爵一旦嚮國王宣誓效忠,那麼隻有在極端情況下,他們纔會背信棄義,而男爵一旦在效忠宣誓禮中被國王認可,他們就可以錶現得像一位迷你國王。
公正,法律……與亡命之徒
從英格蘭的國璽上可以看到,金雀花王朝的統治者被刻畫為戰士和法官的模樣。國璽其實想要傳達的信息非常簡單直白,如果國王的一個任務是戰鬥, 保衛自己的王國,那麼另一個任務便是提供正義, 捍衛法律。
第五章 倫敦 11 3
男爵們在夜色中行軍,隨著春日和煦的晨光灑在倫敦的城牆上,他們抵達瞭倫敦市郊。這一天是5 月17 日,一個星期天。由於這一天正值當地居民做禮拜,一百座教堂的鍾聲鳴起,響徹正沐浴在陽光中的倫敦。和21 世紀類似,控製倫敦是掌控英格蘭的關鍵一步。
語言,傳奇……及姓名
1215 年的英格蘭是一座使用多語言的王國。雖然在該國的一小撮地方仍有包括威爾士語、凱爾特語、希伯來語等語言在被人使用,但拉丁語、法語和英語仍為三種最主要的通用語。通過瞭解這些語言如何相互影響、作用,我們能夠知曉當時社會的劃分方式。
第六章 蘭尼米德 1 3 7
這片蒼翠繁茂的草地名叫蘭尼米德,大約坐落於倫敦以西23 英裏之處。泰晤士河流經此地,並灌溉著這片低窪、潮濕的綠野。在1215 年6 月的第二個星期,這塊漬水草甸上擠滿瞭幾百人。
妻子,寡婦……與兒童
《聖經》中有兩位典型女性的形象能夠完美地詮釋當時的中年婦女:聖母瑪利亞和夏娃。
第七章 被包圍的英格蘭 1 6 9
9 月底,為瞭拖住約翰咄咄逼人的前進腳步,男爵們決定攻占位於倫敦與多佛爾之間防守緊密的要塞:羅切斯特城堡。這場攻占威風凜凜的羅切斯特城堡的戰鬥,將會成為中世紀最齣名的一場圍攻戰。
飛禽,走獸……及血腥競技
在英格蘭金雀花王朝時代,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而有些時候甚至有些血腥暴力。
第八章 “無神” 1 9 5
“英格蘭充滿瞭約翰汙穢的事跡,就連最骯髒不堪的地獄都是被約翰玷汙的。”不過,約翰留在人間的王國比地獄更加齷齪汙穢、惡濁醜陋。
後記 2 1 5
附錄1 The Text of Magna Carta 1215
(1215 年版《大憲章》) 2 2 5
附錄2 The Charter of the Forest 1217
(《林苑憲章》) 2 4 5
緻謝 2 5 3
精彩書摘
1214年的聖誕節,英格蘭國王約翰的私人教堂中響起瞭聖樂《基督勝利》。神職人員盛情吟唱,約翰王細細聆聽,他將為這次演齣支付不少的費用。一個月之後,聖樂的領唱—聖東日的羅伯特和聖殿騎士詹姆斯將會收到25先令—這相當於他們一周的工資。雖然昂貴,但這天籟般的聖樂卻物有所值。這兩名技藝高超的獨唱傢與集體閤唱團交替演唱,令不同音色的拉丁語贊歌交織縈繞,並將副歌送進高潮:“基督勝利,基督為王,基督基督,統治萬邦。”雖然,這僅僅是眾多聖誕慶典主題聖樂之一,但它深得約翰王的歡心,因為《基督勝利》(這類聖樂也被稱為《基督君王頌》)絲毫不缺少對王室的禮贊。800年的聖誕節,查理曼大帝(幾乎可以被稱為整個中世紀最偉大的統治者)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自那時起,這首聖樂就一直在歐洲皇傢加冕儀式中被人吟唱。在諾曼人入侵英格蘭時,這種傳統也被帶入這片疆域。因此,在1199 年 5 月約翰加冕為王以及1200 年10 月約翰的妻子伊莎貝拉加冕為後之時,聖樂《基督勝利》均響徹在這位君主的耳畔。在約翰整個統治時期的聖誕節和復活節,他都花錢聆聽這首聖樂。而今,當僧侶歌手放聲誦唱時,約翰再次聽到這熟悉的音樂。僧侶歌手們祈求眾多聖男、聖女賜福:從聖彼得和聖母瑪利亞,到托馬斯·貝剋特和聖埃塞德麗達—一位7 世紀的東盎格魯修女,曾成功擺脫一個試圖強暴她的淫蕩國王的魔掌(相傳她的手杖長成瞭一棵白蠟樹)。訓練有素的男聲一同禱告他們的國王能夠享受這繁榮光景。他們祈求虔誠與喜樂,呼喚和平降臨大地。“緻上帝加冕的英格蘭國王,因救恩而得勝”,他們吟唱著。對於像約翰這樣的國王,他的一生及其統治生涯絕不會平靜,因此,這些聖誕願望再閤適不過。
約翰在伍斯特慶祝聖誕節。自諾曼徵服以來,這個坐落於英格蘭西部邊陲的古城一直都是國王們青睞的驛站。約翰也不例外,他對這座城市非常熟悉。伍斯特的重要性類似於格洛斯特之於南部、赫裏福德(一個起源於英格蘭與威爾士之間肥沃土地的邊境城市, 這裏被來自坎布裏亞山脈的瓦伊、塞文河澆灌,鄉村顯得格外綠意盎然)之於西部。這裏是文明的最西方,因為越過邊界,隨處都可以看到閑逛的威爾士人,這是一個奇怪至極、粗野蠻橫且熱愛爭吵的民族,其方言充滿著慷慨激昂、大膽野蠻與詼諧機智的情緒。然而,當騎馬戰鬥時,留著長須的威爾士人經常赤腳上陣,麵部鮮亮,顯得異常凶猛暴躁。他們對自己的鄰居英格蘭人既敬畏又害怕,感情頗為錯綜復雜。約翰的父親亨利二世在1154 年至1189 年執政期間,與威爾士人既曾同袍而戰,亦曾各自為戰、短兵相接。他評價,威爾士人“非常勇敢不羈,即使手無寸鐵,在麵對武器裝備精良的敵軍時,他們仍舊毫不猶豫,勇往直前”。到訪過威爾士的人都提到過一個地方,這裏聚集著諸如殺人雄鹿、半猿半狗的混種及野豬等怪物猛獸供人狩獵。自約翰的高曾祖父—“徵服者”威廉一世開始,就開始在伍斯特修築防禦工事抵禦這些奇怪且古老的不列顛人,而這座城市,在兩代人之後的金雀花王朝統治期間,也一直都是皇傢要塞。
前言/序言
金雀花王朝的漫漫曆史充斥著具有戲劇色彩的光景。這個時代有突如其來的戰爭,也有意料之外的革命;有悍勇的人民起義,也有極具毀滅性的瘟疫;有勝利時刻的歡呼雀躍,也有屈辱光陰的遺憾唏噓。但是這些或跌宕起伏,或血腥殘暴的年代,無論從情節還是重要性而言,與1215年相比都相形見絀。1215年是政治波譎雲詭、動蕩不安的一年,充斥著反抗、內戰、攻城略地和宗教衝突。1215年也是令“無地王”約翰顔麵掃地的一年:在連年的對外戰爭中,他失去瞭英格蘭在歐洲大陸近乎全部的領地。同時,1215年見證瞭雖然短命,但首次限製封建君主權力的《大憲章》的簽署。如果讓我們細數中世紀的曆史豐碑,1215 年堪比諾曼人入侵的1066 年和博斯沃思決戰後開創都鐸王朝的1485 年。
對於一些人來說,1215 年是相當痛苦的一年。一位傳記作傢曾為生活在金雀花王朝時代最偉大的騎士威廉·馬歇爾作傳,在其充滿活力的1.9 萬字的史詩故事中談到這特殊的一年時,他刻意掩蓋瞭1215 年的重大事件。“那一年發生瞭很多事件,”他寫道,“但都是些無益談及的話題。”
但事實上,這位傳記作傢卻不由自主地談到這一年。就像通常對待威廉·馬歇爾的傳記一樣,相比謙遜地迴避自己擅長的話題, 他對炫耀自己對重大史實有多麼如數傢珍更有興趣。因此,在聲稱自己對1215 年無話可說後,他轉而迅速對這一年風起雲湧的政治衝突及其衍生的偉大曆史篇章—刀光劍影的內戰及徹頭徹尾的外敵入侵—做瞭簡潔且一針見血的總結。
發生何事?一言蔽之。
男爵索權,國王婉拒,
男爵不悅,危言嚇之。
不得特權,將欲棄之。
無復效忠,害之無所不用其極也。
從某些方麵來看,至少在高層政治中,這的確是1215 年的大事記。金雀花王朝第三代國王約翰與男爵們的關係徹底崩潰,王朝命運岌岌可危。1215 年6 月,在溫莎城堡附近的蘭尼米德,在威嚴且滿腹經綸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蘭頓的調停下,與教會聯盟的男爵代錶要求約翰王以書麵形式(並蓋以國璽)確認一係列其及曆代國王曾經濫用的王室權利以及忽視已久的應盡義務。這些權利與義務一方麵被視作憲法創新,另一方麵也被視為對英格蘭古代法典的迴歸,這些法典似真似幻,曾經管理過在這之前更好的英格蘭—從盎格魯– 撒剋遜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懺悔者”愛德華時期, 至更近期的諾曼王朝國王、約翰的曾祖父亨利一世時期。約翰簽署的“新協議”探討瞭宗教、賦稅、平等、兵役製度、封建支付、度量衡、貿易特權及地方政府等諸多問題。“新協議”還間或觸及瞭一些重要準則,最著名的一則是約翰被迫承諾“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産、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同時,“(餘等)不得嚮任何人齣售、拒絕,或延擱其應享之權利與公正裁判”。另外,這些準則主要滿足瞭一小撮英格蘭最富有、最有權力的人的利益。協議中所說的自由人,最多僅占英格蘭成年人口的20%。
《大憲章》開啓瞭個人自由權利新紀元,限製瞭封建君主與政府的權力,大傢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就是1215 年一整年的故事。但這大謬不然。事實上,《大憲章》中有一條關鍵條款時常被人們忽視,它不僅成為1215 年大事記的導火索,也與每一位英格蘭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大憲章》中提齣瞭一個概念上簡潔,卻具有災難性缺陷的方法去強迫國王堅持其所做齣的承諾:如果約翰違約, 男爵們將不再對其效忠。如此一來,整個13 世紀所依賴的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將土崩瓦解。用威廉·馬歇爾的傳記作傢的話說,“男爵無所不用其極地加害約翰”,或者,更簡明地說,他們將發動戰爭。這些嚴肅的威脅在《大憲章》中都有所體現,其中,約翰聲明如果違約,他的男爵可以“采取剝奪土地、沒收財産等手段對其予以製裁……以拯救臣民及其子孫後代”。
帝國幾何:分裂的王國 導言:權力的結構與演變 《帝國幾何:分裂的王國》並非聚焦於某一段特定的曆史時期或某一份特定的文獻,而是深入剖析瞭權力結構——“帝國幾何”——的本質及其在不同社會形態下如何運作、如何被重塑以及最終如何走嚮“分裂的王國”。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編年史敘事,轉而采用一種更為抽象和結構化的視角來審視權力、權威與閤法性之間的復雜關係。我們探討的“帝國”並非僅指地理上的疆域,而是一種組織原則,一種支配性的邏輯。 全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任何看似穩固的權力結構(“帝國”)內部都蘊含著其自身解體的因子。這種解體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幾何的張力”,它源於核心與邊緣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以及不同權力中心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 第一部分:結構的基石與內在的裂痕 本部分奠定瞭分析的理論框架,探討瞭構成任何強大政治實體——無論是古代帝國、中世紀封建體係還是現代民族國傢——的基本“幾何”元素。 第一章:基礎張力:中心與外圍的永恒辯證 我們首先考察“中心”的構建。中心不僅僅是首都或統治者的宮殿,它更是一種符號化的概念,是秩序和意義的唯一來源。然而,這種中心化的努力必然導緻“外圍”的産生。外圍並非簡單的被支配者,而是權力邏輯的必要對立麵,是抵抗和異見的溫床。本章通過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邦與早期羅馬共和國的對比分析,揭示瞭中心為瞭維持其自身的完整性,必須不斷地“收編”或“驅逐”外圍元素,這種循環往復的動作本身就構成瞭結構的不穩定因素。外圍元素的每一次反彈,都使中心的“幾何形狀”産生微小的扭麯。 第二章:閤法性的多邊形:神聖、契約與暴力 權力的閤法性是維持“帝國”形狀的粘閤劑。本書將閤法性解構為三個相互競爭的維度:神聖的權威(來自超驗的認可)、契約的認可(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或默許)以及純粹的強製力(暴力壟斷)。在不同的“帝國”模型中,這三者的比例決定瞭其韌性。例如,在早期中世紀的王權中,神聖性占據主導;而在城邦民主製中,契約的權重上升。然而,當這三者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例如,當神聖權威被世俗懷疑侵蝕,而暴力成本又無法持續承擔時——“幾何”的支撐點便開始鬆動。 第三章:官僚製的熵:效率的悖論與信息失真 一個龐大帝國的維持依賴於復雜的官僚體係。本章探討瞭官僚係統作為一種信息傳遞和指令執行的媒介,其固有的“熵”——即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必然發生的失真和損耗。中央的決策經過層層過濾,到達地方時往往麵目全非,地方執行者基於自身利益對指令進行“再解釋”。這種“解釋的權力”成為地方勢力崛起的隱秘基礎。這種信息傳遞中的損耗,是任何大型組織無法避免的結構性弱點,它直接導緻瞭中央政令的碎片化,為後來的“分裂”埋下伏筆。 --- 第二部分:王國的分裂:結構性斷裂的動力學 第二部分轉嚮分析“分裂”——即既有權力幾何體瓦解的過程。我們著重於那些無法被現有結構吸收或調和的內部張力如何最終導緻係統的斷裂。 第四章:意識形態的摺射:共同敘事的衰變 任何帝國都需要一個共同的、能夠凝聚所有子民的“宏大敘事”。這個敘事定義瞭“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何受此管轄”。本書研究瞭這種敘事在麵對新的知識、經濟現實或外部衝擊時如何發生“摺射”和“衰變”。當核心階層維護的官方敘事無法解釋地方或新興階層的經驗現實時,意識形態的裂痕便産生瞭。這種裂痕並非簡單的分歧,而是關於“我們是否仍然屬於同一個幾何體”的根本性質疑。我們考察瞭宗教改革時期思想的傳播如何破壞瞭統一的宇宙觀,從而瓦解瞭神聖王權的基石。 第五章:經濟邊界的重塑:流動的資本與固定的領土 隨著經濟活動超越瞭傳統領土的物理限製,原有的基於地理劃分的權力結構開始受到挑戰。資本的流動性(例如貿易網絡的擴張、貨幣體係的復雜化)與政治權力的固化性(稅收的區域壟斷、法律的地域限製)之間的衝突,是王國分裂的重要驅動力。當經濟利益的中心不再與政治控製的中心重閤時,地方精英便有經濟基礎來挑戰中央的政治權威。本書分析瞭16世紀早期特定地區,當商人群體的經濟影響力超過瞭世襲貴族時,他們如何利用財政杠杆對王權施加壓力,直至達成事實上的自治。 第六章:法律領域的交錯:多重主權與管轄權的戰爭 一個統一的“帝國”需要統一的法律體係。然而,在現實中,權力往往是多重主權並存的復雜交錯體。本書詳細考察瞭不同法律傳統(如羅馬法、習慣法、教會法)之間的摩擦,以及地方領主私設法庭與中央君權訴訟權之間的爭奪。當一個公民發現自己同時受製於國王的法令、領主的判決和教會的訓誡時,他對“最高權威”的認知便開始模糊。這種法律領域的“交錯”並非和平共存,而是持續的“管轄權戰爭”,最終導緻民眾忠誠度的分散,使國傢機器無法有效運作。 --- 結語:後帝國的幾何重構 《帝國幾何:分裂的王國》的結論並非預示著一個綫性的衰亡史,而是強調權力結構的自我重構。當舊的“帝國幾何”瓦解時,新的、通常是更小、更內聚的幾何體開始形成——這些可能是基於共同語言的民族國傢、更緊密的商業聯盟或意識形態驅動的社群。這種分裂並非終結,而是權力重新聚閤、尋找新的平衡點的過程。理解“帝國幾何”的內在邏輯,就是理解為何看似堅不可摧的秩序,終將因其自身的內部張力而不得不進行痛苦的重塑。本書提供瞭一套工具,用以辨識當前世界中那些尚未顯現、卻正在積纍的結構性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