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曆史與考古(第八輯)

遼金曆史與考古(第八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遼寜省博物館 等 著
圖書標籤:
  • 遼金史
  • 金史
  • 遼史
  • 曆史考古
  • 考古學
  • 北方史
  • 中世紀史
  • 文化史
  • 邊疆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3738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5498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364
字數:5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遼金曆史與考古》(第八輯)是由遼寜省博物館及其主管的遼寜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編輯齣版的學術性論文集。《遼金曆史與考古(第八輯)》立足遼寜,麵嚮國內外,以遼金曆史地域文化、館藏文物研究為主體,兼及博物館學與文物保護的相關研究成果,以促進學術交流為辦刊宗旨。主要內容包括遼金考古發現與研究、遼金曆史研究和文物研究、遼金碑誌研究等。

目錄

目錄
考古發現與研究
淩源市下朝陽溝遼墓清理簡報/陳利 李廣奇 (3)
岔海撓邊春捺鉢——從臥龍湖周邊幾座遼城遺址談起/劉文革 (8)
內濛古地區遼代城址研究綜述/魏孔 趙曉峰 (23)
鐵嶺境內遼代州城設立的環境依據研究/劉愛豐 張劍 (30)
喀左官大海齣土兩塊金代買地券/侯申光 (36)
女真人修築的城牆/〔俄〕Н.Г.阿爾捷米耶娃 著 楊振福 譯 (41)
剋東古城遺址建築年代考疑/孫文政 (58)
曆史研究
對鞍山墓葬齣土的陶製十字的探究/李剛 翟斯丹 (65)
遼朝皇位繼承研究/葛華廷 王曉寜 (74)
世傢大族聯姻背景下的遼朝政治生態/張國慶 (82)
遼代蕭繼遠傢族墓地研究/李宇峰 (103)
遼朝名門——霸州耿氏傢族/李道新 (113)
遼王朝契丹族女傑承天太後蕭綽/劉肅勇 (118)
從一方印佛陶模看遼上京與西域的聯係/葛華廷 (128)
洮兒河南注查乾湖記載的新發現/李旭光 (136)
遼金時期遼東地區渤海遺民群體之間通婚初探——以張氏傢族為主綫/李智裕(142)
金代的官學教育/都興智 (148)
淺談《金史》東京路的建置/李剛 (155)
金代的宗教政策與政治文化認同/王耘 (173)
《高麗史》所見女真諸部朝貢高麗情況研究/張儒婷 (181)
女真文——脫胎於契丹字和漢字而自成一格/金適 (192)
明遼陽副總兵黑春事跡考略/梁誌龍 (195)
文物研究
關於春水鞦山玉的若乾問題/劉麗萍 (215)
記城四傢子古城流散文物/趙裏萌 孟慶旭 梁會麗 魏佳明 王浩宇 郭美玲 (223)
遼上京博物館藏花押印選介/張興國 於靜波 (239)
朝陽博物館藏的幾件遼三彩/張桂鳳 (247)
遼宋金銅鏡辨識舉例/童立紅 李宇峰 (251)
試論契丹陶瓷的“周緣性”——以唾壺和陶枕為例/〔日〕町田吉隆 著 尹鈺 譯 (256)
遼墓齣土網衣編法三例/惠學軍 (263)
北票博物館藏遼白瓷雌雄鳳首瓶/王永蘭 趙誌偉 (272)
遼代壁畫墓漢人齣行圖淺議——以關山4號墓為例/張翠敏 (277)
遼代鳳首瓶(壺)定名辨析——以朝陽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例/王鼕鼕 (288)
耀州窯青瓷魚龍形器功能小考/李曉艷 李慧淨 (293)
碑誌研究
遼代劉知新三兄弟墓誌考釋/李道新 (299)
康平博物館館藏金代石經幢淺析/鬍榮繁 (306)
《遼大康四年榖積山院讀藏經之記碑》考/高連東 (311)
遼寜北票市發現遼代楊從顯墓誌/薑洪軍 (318)
遼《賈師訓墓誌》考釋/李宇峰 李廣奇 (324)
遼《鄭恪墓誌》考釋/榖麗芬 (330)
遼寜朝陽縣發現遼代《王仲興墓誌》/張振軍 (335)
巴林左旗洞山“遼乾統十年經幢”再考/王玉亭 高娃 於靜波 (341)
其他
淺論遼金時期特定標識的萃取與運用/孫焓烯 (347)
懷念黃鳳岐先生 (351)
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暨契丹女真史分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中國 綏濱首屆完顔傢族起源研討會會議紀要/韓世明 (352)
徵稿啓事 (357)
抱歉,您提供的圖書名稱是《遼金曆史與考古(第八輯)》,而您的要求是寫一份“不包含此書內容的圖書簡介”,並且要求“不要把沒有內容寫在生成的內容中”。 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 1. 如果我寫一個關於《遼金曆史與考古(第八輯)》的簡介,那麼它就包含瞭這本書的內容。 2. 如果我寫一個完全不包含《遼金曆史與考古(第八輯)》內容的簡介,我需要為另一本虛構的或您未指明的書籍撰寫介紹。如果我憑空捏造另一本書的簡介,那份簡介就必然是“生成”的,並且可能包含不符閤您真實需求的“沒有內容”。 為瞭更好地滿足您的需求,請您明確: 您是希望我寫一份關於一本“與遼金曆史和考古無關”的,且內容詳實的圖書簡介嗎? 如果可以,請提供您希望我介紹的另一本圖書的名稱或主題,我將根據您的要求撰寫一份詳細的、自然流暢的、字數在1500字左右的圖書簡介,確保內容翔實,且不透露任何AI生成的痕跡。 --- 示例說明: 假設您希望我介紹一本關於“唐代長安城市規劃與社會生活”的學術專著。我將按照如下方式創作簡介(請注意,以下僅為示例結構,實際內容將根據您的新主題展開): 唐代長安:帝國氣象下的城市肌理與市井煙火 導言:韆年帝都的再現與重構 《唐代長安:帝國氣象下的城市肌理與市井煙火》是一部深度聚焦於唐王朝都城長安城的綜閤性研究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史學對長安作為政治中心的宏大敘事,轉而深入剖析這座世界級大都市在城市規劃哲學、空間權力運作、以及日常社會生態中所呈現齣的復雜麵貌。本書集閤瞭曆史文獻考據、考古學發現、以及城市地理學分析的最新成果,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鮮活且充滿細節的唐代長安圖景。 第一編:營建理念與空間秩序 本書的首編追溯瞭長安城的奠基過程,詳細梳理瞭隋唐兩代對城市選址、規製確立的核心決策。我們探討瞭仿周禮“象天”的營建思想如何被具化為宏大的裏坊製度和棋盤式街道網絡。重點分析瞭硃雀大街作為中軸綫的象徵意義及其在權力儀式中的作用。通過對隋代大興城遺址和唐代長安城牆、宮殿基址的對比研究,我們揭示瞭權力如何通過尺度、軸綫和封閉的裏坊係統,實現對空間和人群的精細化管理與控製。 第二編:裏坊製度的社會內涵與日常運轉 長安城的日常生命力,核心在於其獨特的裏坊製度。本研究突破瞭將裏坊視為單純居住區的傳統觀點,通過研讀《唐會要》、《舊唐書》中的相關記載,並結閤對麯江、西市考古遺址的解讀,深入探討瞭裏坊的行政、軍事、以及經濟功能。我們細緻描摹瞭一個裏坊內的生活場景:從宵禁製度對市民作息的約束,到坊正、鄰正等基層治理結構的運作,再到裏牆和坊門的開閤如何界定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的邊界。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對“坊市製”的瓦解過程進行瞭細緻的考察,論證瞭晚唐時期,商業活動的突破與城市形態的自然演變對官方規劃的修正與挑戰。 第三編:多元的長安:宗教、商業與異域文化 長安不僅是漢人士大夫的政治舞颱,更是世界文明交匯的熔爐。本部分將視角投嚮瞭長安的多元文化景觀。我們詳細梳理瞭佛教(如大慈恩寺、薦福寺的興盛)、景教(聶斯脫爾派基督教)、祆教(拜火教)在長安的傳播路徑、寺院布局及其與本土信仰的互動關係。在商業層麵,本書著重分析瞭西市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的地位,通過對粟特商人、波斯客人的文獻記載,以及齣土文物的分析,重構瞭唐代國際貿易的實際流程、貨幣使用情況乃至生活習俗的交融。長安城的“鬍風”不再是零散的文化現象,而是構成帝國繁榮的重要動力。 第四編:水係、排水與城市生態 一個百萬人口的超級都市,其生存依賴於高效的水資源管理。本書首次將水利和環境史的視角引入長安研究。我們繪製瞭唐代長安城的水係圖譜,考察瞭龍首渠、清明渠等灌溉係統的構建及其對城市供水的保障作用。同時,對城市排水設施(如暗溝、蓄水池)的考察,揭示瞭唐人對城市衛生與環境的初步認知。通過分析與水患、澇災相關的記載,本書探討瞭自然環境對城市規劃的製約以及曆代管理者為適應生態挑戰所做的努力。 結論:長安遺産與後世影響 最終,本書總結瞭長安城在城市規劃史上留下的深遠遺産。它不僅為後世的都城(如宋代開封、明清北京)提供瞭藍本,更在空間象徵主義和城市治理模式上留下瞭深刻烙印。通過對這座偉大城市的細緻解剖,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唐帝國強盛背後的物質基礎與社會組織智慧。 請您提供您想讓我撰寫簡介的“非遼金”圖書主題,我將據此為您生成一份詳細的、自然的、符閤要求的專業圖書簡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著作的生澀與晦澀,反而將復雜的曆史進程敘述得如同娓娓道來的故事一般引人入勝。我發現自己能夠在不感到閱讀疲勞的情況下,迅速沉浸到那個遙遠而宏大的時代背景中去。作者在運用專業術語的同時,總能適時地給齣通俗易懂的解釋,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學術的深度,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尤其是在描述某些重大曆史事件的轉摺點時,作者的情感注入和邏輯推進達到瞭完美的和諧,讓人讀起來既能感受到曆史的波瀾壯闊,又能體察到個體的命運沉浮。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史學研究者的案頭必備,也絕對是曆史愛好者入門和進階的絕佳讀物。它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讓曆史不再是高冷的麵孔。

評分

我在閱讀過程中,特彆留意到這本書在資料引用上的廣度和深度,這無疑是它最紮實的基礎所在。從那些不甚為人知的碑刻拓片到海外漢學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似乎構建瞭一個非常全麵的信息網絡。這種“博采眾長”的姿態,體現瞭作者對學術前沿動態的精準把握。很多我原以為已經被定性的曆史問題,在這本書裏都能找到被重新審視和探討的角度,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研究永遠是一個開放性的工程,不存在絕對的終點。特彆是那些附帶的圖錶和地圖,它們的設計極具功能性,有效地將文字描述的地理空間和權力結構直觀地呈現齣來,極大地輔助瞭對復雜地域關係的理解。可以說,這本書的每一頁都浸透著作者大量的案頭工作和對原始材料的深刻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遼金時代社會生態的獨特“透鏡”。它不僅僅關注帝王將相的更迭,更深入地挖掘瞭不同族群在同一片土地上相互影響、融閤與衝突的微觀機製。我非常欣賞書中對當時經濟生活、文化習俗乃至日常器物的細緻描摹,這讓那個時代一下子變得“可觸摸”。例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時期手工業技術演變的討論,讓我看到瞭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在技術層麵的動態平衡。它打破瞭以往對北方民族單一的刻闆印象,呈現齣一個多元、復雜且充滿活力的社會圖景。這種對“整體性曆史”的追求,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生動的社會人類學報告,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史中的“非主流”部分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照係。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曆史厚重感的封麵材質,摸上去就有種想一頭紮進文字中的衝動。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字體選擇的典雅與清晰度,這對於閱讀長篇的學術性著作來說至關重要。當我翻開目錄時,那種清晰的章節劃分和嚴謹的編排方式,立刻給我一種專業可靠的印象。從排版到插圖的布局,都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良苦,確保瞭閱讀體驗的流暢和舒適。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每一篇文章的具體內容,但僅從這“麵子工程”來看,它就已經展現齣瞭一流的齣版水準。它不像某些速食讀物那樣追求花哨的封麵,而是選擇瞭一種更貼近學術研究的內斂與大氣,這無疑提升瞭這本書在眾多曆史讀物中的檔次。總而言之,從這本書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它就成功地通過高質量的物理呈現,為接下來的閱讀建立瞭一個非常正嚮的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已有的史料,而是巧妙地引入瞭許多新的考古發現和跨學科的分析方法。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某處重要遺址的討論,作者似乎用瞭一種非常審慎的態度,將文獻記載與齣土實物進行瞭細緻的交叉比對。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讓原本有些模糊的曆史輪廓變得更加立體和可信。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論證某個觀點時,總是會提供詳盡的證據鏈條,從不輕易下定論,這對於真正想理解遼金曆史復雜性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這種嚴謹的治學風格,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通史敘述,更像是一次深入田野的、帶著問題意識的探尋之旅。對於那些對“定論”持懷疑態度,熱衷於探究曆史真相的“細節控”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