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辽宁省博物馆 等 著
图书标签:
  • 辽金史
  • 金史
  • 辽史
  • 历史考古
  • 考古学
  • 北方史
  • 中世纪史
  • 文化史
  • 边疆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3738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49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364
字数:5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是由辽宁省博物馆及其主管的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论文集。《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立足辽宁,面向国内外,以辽金历史地域文化、馆藏文物研究为主体,兼及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主要内容包括辽金考古发现与研究、辽金历史研究和文物研究、辽金碑志研究等。

目录

目录
考古发现与研究
凌源市下朝阳沟辽墓清理简报/陈利 李广奇 (3)
岔海挠边春捺钵——从卧龙湖周边几座辽城遗址谈起/刘文革 (8)
内蒙古地区辽代城址研究综述/魏孔 赵晓峰 (23)
铁岭境内辽代州城设立的环境依据研究/刘爱丰 张剑 (30)
喀左官大海出土两块金代买地券/侯申光 (36)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俄〕Н.Г.阿尔捷米耶娃 著 杨振福 译 (41)
克东古城遗址建筑年代考疑/孙文政 (58)
历史研究
对鞍山墓葬出土的陶制十字的探究/李刚 翟斯丹 (65)
辽朝皇位继承研究/葛华廷 王晓宁 (74)
世家大族联姻背景下的辽朝政治生态/张国庆 (82)
辽代萧继远家族墓地研究/李宇峰 (103)
辽朝名门——霸州耿氏家族/李道新 (113)
辽王朝契丹族女杰承天太后萧绰/刘肃勇 (118)
从一方印佛陶模看辽上京与西域的联系/葛华廷 (128)
洮儿河南注查干湖记载的新发现/李旭光 (136)
辽金时期辽东地区渤海遗民群体之间通婚初探——以张氏家族为主线/李智裕(142)
金代的官学教育/都兴智 (148)
浅谈《金史》东京路的建置/李刚 (155)
金代的宗教政策与政治文化认同/王耘 (173)
《高丽史》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张儒婷 (181)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金适 (192)
明辽阳副总兵黑春事迹考略/梁志龙 (195)
文物研究
关于春水秋山玉的若干问题/刘丽萍 (215)
记城四家子古城流散文物/赵里萌 孟庆旭 梁会丽 魏佳明 王浩宇 郭美玲 (223)
辽上京博物馆藏花押印选介/张兴国 于静波 (239)
朝阳博物馆藏的几件辽三彩/张桂凤 (247)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童立红 李宇峰 (251)
试论契丹陶瓷的“周缘性”——以唾壶和陶枕为例/〔日〕町田吉隆 著 尹钰 译 (256)
辽墓出土网衣编法三例/惠学军 (263)
北票博物馆藏辽白瓷雌雄凤首瓶/王永兰 赵志伟 (272)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张翠敏 (277)
辽代凤首瓶(壶)定名辨析——以朝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王冬冬 (288)
耀州窑青瓷鱼龙形器功能小考/李晓艳 李慧净 (293)
碑志研究
辽代刘知新三兄弟墓志考释/李道新 (299)
康平博物馆馆藏金代石经幢浅析/胡荣繁 (306)
《辽大康四年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碑》考/高连东 (311)
辽宁北票市发现辽代杨从显墓志/姜洪军 (318)
辽《贾师训墓志》考释/李宇峰 李广奇 (324)
辽《郑恪墓志》考释/谷丽芬 (330)
辽宁朝阳县发现辽代《王仲兴墓志》/张振军 (335)
巴林左旗洞山“辽乾统十年经幢”再考/王玉亭 高娃 于静波 (341)
其他
浅论辽金时期特定标识的萃取与运用/孙焓烯 (347)
怀念黄凤岐先生 (351)
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 绥滨首届完颜家族起源研讨会会议纪要/韩世明 (352)
征稿启事 (357)
抱歉,您提供的图书名称是《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而您的要求是写一份“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不要把没有内容写在生成的内容中”。 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1. 如果我写一个关于《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的简介,那么它就包含了这本书的内容。 2. 如果我写一个完全不包含《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内容的简介,我需要为另一本虚构的或您未指明的书籍撰写介绍。如果我凭空捏造另一本书的简介,那份简介就必然是“生成”的,并且可能包含不符合您真实需求的“没有内容”。 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请您明确: 您是希望我写一份关于一本“与辽金历史和考古无关”的,且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吗? 如果可以,请提供您希望我介绍的另一本图书的名称或主题,我将根据您的要求撰写一份详细的、自然流畅的、字数在1500字左右的图书简介,确保内容翔实,且不透露任何AI生成的痕迹。 --- 示例说明: 假设您希望我介绍一本关于“唐代长安城市规划与社会生活”的学术专著。我将按照如下方式创作简介(请注意,以下仅为示例结构,实际内容将根据您的新主题展开): 唐代长安:帝国气象下的城市肌理与市井烟火 导言:千年帝都的再现与重构 《唐代长安:帝国气象下的城市肌理与市井烟火》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唐王朝都城长安城的综合性研究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史学对长安作为政治中心的宏大叙事,转而深入剖析这座世界级大都市在城市规划哲学、空间权力运作、以及日常社会生态中所呈现出的复杂面貌。本书集合了历史文献考据、考古学发现、以及城市地理学分析的最新成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鲜活且充满细节的唐代长安图景。 第一编:营建理念与空间秩序 本书的首编追溯了长安城的奠基过程,详细梳理了隋唐两代对城市选址、规制确立的核心决策。我们探讨了仿周礼“象天”的营建思想如何被具化为宏大的里坊制度和棋盘式街道网络。重点分析了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权力仪式中的作用。通过对隋代大兴城遗址和唐代长安城墙、宫殿基址的对比研究,我们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尺度、轴线和封闭的里坊系统,实现对空间和人群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 第二编:里坊制度的社会内涵与日常运转 长安城的日常生命力,核心在于其独特的里坊制度。本研究突破了将里坊视为单纯居住区的传统观点,通过研读《唐会要》、《旧唐书》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对曲江、西市考古遗址的解读,深入探讨了里坊的行政、军事、以及经济功能。我们细致描摹了一个里坊内的生活场景:从宵禁制度对市民作息的约束,到坊正、邻正等基层治理结构的运作,再到里墙和坊门的开合如何界定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边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坊市制”的瓦解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论证了晚唐时期,商业活动的突破与城市形态的自然演变对官方规划的修正与挑战。 第三编:多元的长安:宗教、商业与异域文化 长安不仅是汉人士大夫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文明交汇的熔炉。本部分将视角投向了长安的多元文化景观。我们详细梳理了佛教(如大慈恩寺、荐福寺的兴盛)、景教(聂斯脱尔派基督教)、祆教(拜火教)在长安的传播路径、寺院布局及其与本土信仰的互动关系。在商业层面,本书着重分析了西市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的地位,通过对粟特商人、波斯客人的文献记载,以及出土文物的分析,重构了唐代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货币使用情况乃至生活习俗的交融。长安城的“胡风”不再是零散的文化现象,而是构成帝国繁荣的重要动力。 第四编:水系、排水与城市生态 一个百万人口的超级都市,其生存依赖于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本书首次将水利和环境史的视角引入长安研究。我们绘制了唐代长安城的水系图谱,考察了龙首渠、清明渠等灌溉系统的构建及其对城市供水的保障作用。同时,对城市排水设施(如暗沟、蓄水池)的考察,揭示了唐人对城市卫生与环境的初步认知。通过分析与水患、涝灾相关的记载,本书探讨了自然环境对城市规划的制约以及历代管理者为适应生态挑战所做的努力。 结论:长安遗产与后世影响 最终,本书总结了长安城在城市规划史上留下的深远遗产。它不仅为后世的都城(如宋代开封、明清北京)提供了蓝本,更在空间象征主义和城市治理模式上留下了深刻烙印。通过对这座伟大城市的细致解剖,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唐帝国强盛背后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组织智慧。 请您提供您想让我撰写简介的“非辽金”图书主题,我将据此为您生成一份详细的、自然的、符合要求的专业图书简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生涩与晦涩,反而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叙述得如同娓娓道来的故事一般引人入胜。我发现自己能够在不感到阅读疲劳的情况下,迅速沉浸到那个遥远而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去。作者在运用专业术语的同时,总能适时地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尤其是在描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时,作者的情感注入和逻辑推进达到了完美的和谐,让人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又能体察到个体的命运沉浮。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史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也绝对是历史爱好者入门和进阶的绝佳读物。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历史不再是高冷的面孔。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已有的史料,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许多新的考古发现和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某处重要遗址的讨论,作者似乎用了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将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进行了细致的交叉比对。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原本有些模糊的历史轮廓变得更加立体和可信。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证某个观点时,总是会提供详尽的证据链条,从不轻易下定论,这对于真正想理解辽金历史复杂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这种严谨的治学风格,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通史叙述,更像是一次深入田野的、带着问题意识的探寻之旅。对于那些对“定论”持怀疑态度,热衷于探究历史真相的“细节控”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材质,摸上去就有种想一头扎进文字中的冲动。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的典雅与清晰度,这对于阅读长篇的学术性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当我翻开目录时,那种清晰的章节划分和严谨的编排方式,立刻给我一种专业可靠的印象。从排版到插图的布局,都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用心良苦,确保了阅读体验的流畅和舒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仅从这“面子工程”来看,它就已经展现出了一流的出版水准。它不像某些速食读物那样追求花哨的封面,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学术研究的内敛与大气,这无疑提升了这本书在众多历史读物中的档次。总而言之,从这本书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它就成功地通过高质量的物理呈现,为接下来的阅读建立了一个非常正向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辽金时代社会生态的独特“透镜”。它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深入地挖掘了不同族群在同一片土地上相互影响、融合与冲突的微观机制。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当时经济生活、文化习俗乃至日常器物的细致描摹,这让那个时代一下子变得“可触摸”。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手工业技术演变的讨论,让我看到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技术层面的动态平衡。它打破了以往对北方民族单一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一个多元、复杂且充满活力的社会图景。这种对“整体性历史”的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社会人类学报告,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史中的“非主流”部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

评分

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留意到这本书在资料引用上的广度和深度,这无疑是它最扎实的基础所在。从那些不甚为人知的碑刻拓片到海外汉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似乎构建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信息网络。这种“博采众长”的姿态,体现了作者对学术前沿动态的精准把握。很多我原以为已经被定性的历史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被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角度,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永远是一个开放性的工程,不存在绝对的终点。特别是那些附带的图表和地图,它们的设计极具功能性,有效地将文字描述的地理空间和权力结构直观地呈现出来,极大地辅助了对复杂地域关系的理解。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浸透着作者大量的案头工作和对原始材料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