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被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正式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集刊”(CSSCI),與美國多傢史學雜誌閤作,注重國外史學理論的發展,加強國內與國傢間的交流。
本書以文集形式整閤瞭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的文化與社會史研究、理論和評述,討論瞭15和16世紀存在的社會和政治機構,並剖析瞭這個以非凡藝術創造力而著稱的時期的特殊思維方式和審美方式。
王劉純,編審,碩士研究生導師, 新聞編輯齣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任中國編輯學會理事,全國大學齣版社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從事中國古典文學、齣版學、中國書法等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先後在河南人民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瞭《書法通用教程》、《齣版學思錄》等書法、古典文學、齣版專業的學術專著,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
陳恒,196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主任。1993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孫道天先生門下學習希臘史,從此與希臘化研究結下瞭緣分。
1996年畢業後到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工作,講課之餘情係希臘化研究。把碩士論文的一部分《關於希臘化時代的若乾問題》投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發錶。是為其一篇學術論文,而且得到瞭認可,《新華文摘》(1997年第7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1997年第6期)等報刊做瞭全文轉載,這更加激勵其繼續研究這一課題。
1998年又到復旦大學曆史係隨張廣智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得到瞭導師的諸多鼓勵與悉心指導。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又齣版之,即《希臘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
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現任上海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
專題研究
1 有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國傢嗎? [意]費德裏科?沙博
16 近代均勢外交的起源 [英]恩斯特?尼爾森
31 15 世紀意大利宮廷社會的倫理和風俗
———城市統治傢族的日常生活 [英]切西利亞?M. 阿迪
52 近代早期意大利的文明、性與暴力:關於諾貝特?埃利亞斯理論的反思
[英]彼得?伯剋
64 意大利人文主義 [英]喬治?霍爾姆斯
81 意大利文學與社會:1350—1650 年 [英]彼得?伯剋
111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口述文化與印刷文化 [英]彼得?伯剋
124 街角的聖母:意大利城市的神聖之地 [英]愛德華?繆爾
141 中世紀歐洲大學生學習與生活費用來源之考察 徐善偉
史學史與史學理論
164 20 世紀西方曆史哲學劃分問題再探析 呂和應
179 法國卡佩王朝史研究的新進展
[美]肖恩?L. 菲爾德、[美]M. 塞西莉亞?加波施金
206 湯因比的曆史文明觀
———一種主體確定性範式 倪 凱
218 20 世紀法國城市史研究綜述 滕子辰
229 二戰後英語世界裏柯林武德研究動態 姚漢昌
243 阿瑪納時代敘巴城市國傢的興衰 孫寶國
254 “實際”與“概念”
———從古地圖看“中國”陸疆疆域認同的演變 成一農
266 帝 國 [英]約翰?羅伯特?西利
276 帝國的觀察員
———英國古典學傢阿諾德?休斯?馬丁?瓊斯 白英健
288 華人移民:一部全球史
———讀孔飛力的《他者中的華人》 伍 斌
301 “古代世界的宗教與教派”學術討論會述要 劉 博
光啓學術
306 從馬剋斯?韋伯所說的“堅硬如鋼的外殼”說起 金壽福
311 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中兩大陣營的衝突與第三種力量的行為
[意]瑪爾塔?索爾蒂
讀完這冊書稿,我仿佛被捲入瞭一場關於“人”的重新定義的辯論之中。它巧妙地捕捉到瞭人文主義思潮如何在教會的傳統權威之外,構建起一種以古典知識和現世成就為核心的新價值體係。書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它對早期大學和人文主義學者圈子的細緻描摹。那些為復興拉丁文和希臘文而爭論不休的學者,他們與新興商人階層的結閤,催生齣一種既世俗又充滿理想主義的張力。作者對彼特拉剋和薄伽丘等先行者的分析,不再是簡單地肯定其文學地位,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社會動蕩和城市化進程的背景下考察其思想的“生産性”。這種對思想史脈絡的梳理,尤其是在討論“公民人文主義”時,展現瞭極強的洞察力——即知識分子如何試圖將古典美德與城邦的實際治理需求相結閤,盡管這種結閤充滿內在的矛盾和妥協。文字的筆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掙紮的深刻同情,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能聞到羊皮紙和墨水的味道。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行文的流暢性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喜的平衡點。它並非一本輕鬆的通俗讀物,但其語言的精準和例證的豐富,使得即便是麵對復雜的社會經濟模型或晦澀的拉丁文引述,讀者也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尤其在總結部分,作者對文藝復興遺産的“再評價”頗具啓發性。他並沒有簡單地為文藝復興“唱贊歌”,而是審慎地討論瞭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非歐洲世界的無知之上,以及其高雅文化與普通民眾日常經驗之間的鴻溝。這種對曆史成果進行動態、批判性反思的態度,使得整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史實梳理,上升到瞭對曆史解釋學的探討。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進步”這個概念也有瞭更審慎的理解,真正體會到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是一部讓人受益匪淺的佳作。
評分本書的論證架構,與以往許多聚焦於“偉人”的傳記式史學作品截然不同,它采用瞭一種微觀切入、宏觀把握的策略,尤其在探討社會階層流動性方麵,提供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作者將注意力投嚮瞭那些通常被忽視的群體:工匠的行會組織、城市中的女性(盡管受到的限製重重,但她們在傢庭經濟和文化傳承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覷),乃至受雇傭的文書和抄寫員。例如,關於印刷術在意大利北部的傳播及其對知識民主化的影響,書中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它沒有將印刷術視為一個純粹的技術革新,而是探討瞭它如何被不同社會群體所利用,從而挑戰瞭原本由僧侶和貴族壟斷的知識傳播渠道。這種從“底層”或“邊緣”視角重新審視文化建構過程的做法,有效地解構瞭文藝復興精英敘事的神聖性,使得曆史的麵貌更加立體、更具生活氣息,令人在贊嘆藝術成就的同時,也對其社會根源産生瞭更具批判性的認識。
評分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在處理地域差異和城市間競爭的描述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意大利文藝復興絕非鐵闆一塊的統一現象,威尼斯的海上霸權、羅馬的教廷中心地位、米蘭的軍事強權,以及佛羅倫薩的商業和藝術巔峰,它們各自發展齣瞭迥異的文化景觀和政治邏輯。作者成功地運用對比分析的手法,勾勒齣瞭這些主要城邦在贊助模式、對古典遺産的繼承方式乃至對外擴張策略上的微妙分野。這種“多中心”的敘事避免瞭將佛羅倫薩視為唯一的參照係,從而更真實地反映瞭半島內部的活力與衝突。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威尼斯共和國獨特“共共和製”背景下文化生産的探討,展示瞭商業利益與政治穩定如何塑造齣與佛羅倫薩截然不同的藝術品味和公共美學,這對於理解文藝復興的整體性提供瞭至關重要的補充視角。
評分這本關於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文化與社會變遷的著作,著實讓人領略到那個黃金時代的復雜與光輝。作者並非停留在對藝術傑作的簡單羅列與贊美,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些創造力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以及錯綜復雜的人際網絡。比如,書中對佛羅倫薩美第奇傢族贊助模式的剖析,就極為精彩。它不僅僅描述瞭美第奇如何齣資委托米開朗基羅或波提切利創作,更重要的是,揭示瞭這種贊助行為背後隱藏的政治權謀、傢族榮耀的維護,以及市民階層對“美”的集體渴望如何被上層精英巧妙地引導和利用。讀來讓人不禁思考,那些我們今天視為永恒的藝術品,在當時是如何作為一種社會貨幣、一種政治宣言被創造和流通的。書中的論述邏輯嚴密,引用瞭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檔案資料,比如銀行傢的賬簿、市政廳的會議記錄,使得對“文化精英”的描摹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紮根於真實的商業活動和日常政治鬥爭之中。那種將藝術史、社會史和經濟史熔於一爐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拓寬瞭對文藝復興的理解維度,讓人感覺到,曆史的紋理遠比教科書上描繪的要細膩和多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