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中國戲麯史傢自選集”叢書旨在全麵匯聚和展示新時期海內外中國戲麯史研究成果,由在該領域有卓越成就和廣泛影響的中國戲麯史傢遴選自己具代錶性、水平高的學術論文,結集齣版。本書是我國著名學者杜桂萍教授的自選集。
《海內外戲劇史傢自選集·杜桂萍捲》是“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傢自選集”叢書中的一本,它是是著名學者杜桂萍教授對清代戲劇及戲劇傢研究的集成性質的書稿。在縱觀中國戲劇發展的總曆程的基礎上,作者以獨特的研究視角將清代戲劇創作從元明清戲劇史的整體格局中摘齣,獨立編著此書,具有很高的學術意義和學術價值。
杜桂萍,黑龍江伊春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傢社科基金中文學科評審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8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008 年、2011年兩次受聘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2012 年度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先後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奬二次(2009 年、2013 年)、黑龍江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奬四次(2009 年、2010 年、2013 年、2015 年)。現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代詩人彆集叢刊”、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明清戲麯宗元研究”、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項目“清代雜劇敘錄”等。先後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産》《文獻》等學術期刊發錶學術論文 60 餘篇,齣版專著《清初雜劇研究》《文獻與文心:元明清文學論考》《清代雜劇作傢論考》等,主編《明清文學與文獻》《勵耘學刊》等。兼任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戲麯學會副會長、中國散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遼金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等。
文心?文獻?文體
———杜桂萍教授清代戲麯研究評述 張小芳
上 編
抒情原則之確立與明清雜劇的文體嬗變
一、一人主唱:從代人立言到自我寫心
二、小品之格:從單摺敘事到短劇之完成
三、南北閤套:從舞颱搬演到案頭閱讀
遺民心態與遺民雜劇創作
一、遺民雜劇創作麵麵觀
二、遺民雜劇作品的主題建構
三、遺民心態與戲麯創作
論清代雜劇對徐渭《四聲猿》 的接受
一、主旨的建構與題材的接受
二、形式的創構與“意味”的達成
三、心理的共鳴與精神的皈依
從“臨川四夢” 到《臨川夢》
———湯顯祖與蔣士銓的精神映照和戲麯追求
一、去“詞人”化與身份焦慮
二、釋“情”:“不是情人不淚流”
三、史筆與詩心:“世間隻有情難訴”
四、餘論
明末纔子湯傳楹與尤侗《鈞天樂》 傳奇
一、湯傳楹其人及與尤侗的友誼
二、懷纔不遇:纔子情結的藝術建構
三、懷情不遇:《鈞天樂》中的女性世界
四、餘論
論袁枚與乾嘉時期戲麯作傢的交往
一、袁枚對戲麯的態度
二、與戲麯作傢的交往
三、文人交往與袁枚的戲麯因緣
論“短劇完成” 與《吟風閣雜劇》 的藝術創獲
一、“藉端節取”於尺幅之間
二、“轉益多師”的藝術訴求
三、“案頭場上,兩得其便”
徐 《寫心雜劇》 的轉型特徵及其戲麯史意義
一、寫心之旨
二、自傳之意
三、小品之格
詩性人格與桂馥《後四聲猿》 雜劇
一、青藤遺響:“恨海茫茫又一聲”
二、詩化文本:“北羽南宮展新謔”
三、文人情懷:“興酣落筆無束縛”
經學思維與俞樾戲麯創作
一、化民成俗與戲麯觀念
二、題材的選擇與經學思維
三、抒懷寫憤與雜劇創作
四、結語
下 編
《雜劇三集》 編纂問題考論
一、鄒式金“仕清”考
二、鄒漪參編《雜劇三集》及其事跡略考
三、《雜劇三集》編選原則論
葉奕苞《經鋤堂樂府》 相關史實考
一、劇作之著錄
二、劇本之彆名
三、劇情之本事
四、劇本之序跋
楊潮觀生平創作若乾問題考論
一、作品存佚及相關問題
二、與袁枚關係評議
三、詿誤內情試析
清代戲麯《離騷影》 作者考
一、“大庾鈍夫”即楊宗岱
二、楊宗岱生平概況
三、《離騷影》相關問題獻疑
乾嘉學者及戲麯傢鬍重生平事跡考述
一、籍貫、字號、生年、傢世考
二、生平事跡係年
三、生活和學術狀態
徐燨生平事跡及雜劇創作新考
一、關於徐燨的生平
二、關於徐燨的創作
三、關於《寫心雜劇》版本
《小豆棚》 作者曾衍東事跡考
一、曾衍東生卒考
二、曾衍東父親、業師考
三、曾衍東事跡履曆考
四、《小豆棚》評點人考
五、《小豆棚》相關疑點考
呂星垣年譜簡編
後記
這部書的選篇實在令人耳目一新,它似乎更像是一部梳理近現代中國戲麯思想變遷的“側影集”,而非傳統意義上那種按時間或地域劃分的宏大史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那些非主流或邊緣化戲麯實踐的關注。比如其中一篇關於某個地方小劇種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應對都市文化衝擊的論述,那種深入田野調查的紮實感撲麵而來。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傳統戲麯視為一個靜態的符號進行描摹,而是將其放置在社會變遷的巨大熔爐中去考察其“活態”的生命力與掙紮。它成功地揭示瞭“曆史”往往是被主流敘事所過濾掉的那些細微聲響,讀來讓人在驚嘆於昔日戲麯繁榮的同時,也對今天我們如何理解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産有瞭更深一層的反思。整體而言,它提供瞭一種“去中心化”的史學視角,非常適閤那些對中國戲劇史研究已有所涉獵,渴望挖掘更深層次、更具批判性解讀的讀者。
評分初翻開這本集子,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深度和廣度讓人心生敬畏,但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那近乎“考古學傢”般細緻入微的求證精神。那些關於戲麯文本流變與演齣實踐之間張力的探討,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特彆是其中關於某個清代傳奇劇目在不同地域的“地方化”改編過程的分析,簡直是一場精彩的文本解構盛宴。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料,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偵探,通過蛛絲馬跡,重建瞭當時觀眾的審美趣味和權力結構對舞颱藝術的影響。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潛入曆史深處的潛水員,親眼目睹瞭那些已經被塵封的舞颱上的每一次光影變化和演員的呼吸節奏。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遠非一般理論著作所能比擬,它讓冰冷的史實瞬間鮮活瞭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風格是如此的鮮明,它完全摒棄瞭那種僵硬的、教條式的學術腔調,轉而采取瞭一種近乎“文學評論”的敘事手法來處理嚴肅的戲劇史命題。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作者在講述這些故事時的那種激情和對藝術的熱愛。例如,其中關於某位民初著名伶人的“角色塑造哲學”的探討,行文間充滿瞭對藝術天纔的贊嘆與冷靜分析的完美結閤。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評判,而是用一種近乎“同行交流”的姿態,與讀者一同揣摩舞颱背後的那些微妙的藝術決策。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錶演理論的愛好者來說,這種帶有溫度和人文關懷的論述方式,無疑是久旱逢甘霖,它提醒我們,戲劇史的背後,永遠是活生生的人和他們創造的瞬間奇跡。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相對較高,它不是那種適閤睡前放鬆隨便翻翻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儀器,需要讀者拿齣足夠的時間和精神去細細校準每一個參數。其中對特定時期戲麯理論思潮交叉影響的梳理,邏輯鏈條之復雜,信息密度之高,令人嘆為觀止。作者顯然耗費瞭巨大的心力去梳理那些散落在不同期刊、不同檔案中的碎片化信息,並將它們編織成一張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學術之網。每一次深入閱讀,都會發現新的層次和新的連接點。它不是提供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是提供瞭一套思考問題、解析復雜文化現象的工具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瞭你什麼“標準答案”,而在於它如何巧妙地引導你質疑已有的“標準答案”。
評分這本選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其強烈的“世界眼光”與“本土關懷”的奇妙平衡。作者並沒有將中國戲麯孤立地置於本土脈絡中進行內循環式的研究,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戲劇理論對中國文人及戲麯改良運動所産生的復雜影響。其中幾篇關於劇場現代化進程中的“審美衝突”的分析,視野開闊,見解獨到。它不僅僅是在討論“演什麼”,更是在探討“如何看”——即觀眾的接受機製是如何被時代和跨文化交流所重塑的。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看到瞭中國戲麯藝術在麵對全球化浪潮時,那種既堅守又求變的艱難而光榮的曆程。這種兼具深度與宏觀視野的作品,在當下的學術界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