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與馬衡往來書信

王國維與馬衡往來書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國維,馬衡 著
圖書標籤:
  • 王國維
  • 馬衡
  • 書信集
  • 近代史
  • 學術研究
  • 文化史
  • 清末民初
  • 思想史
  • 文學史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88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6596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9
字數:1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馬衡生前曾說過,在他的學術之路上,王國維先生對其影響較深。1919—1927年(王國維去世前),馬衡與王國維過從甚密,書信往來頻繁。通信內容主要涉及青銅器、虎符、度量衡、石經、古文字等考古學術問題,以及馬衡代錶北京大學約聘王國維、馬衡等人集資贊助王國維刊印《切韻》成書、王國維憤而脫離北京大學等方麵,王國維與羅振玉等民國學人交往,等等。本書集馬衡緻王國維書信 47 通,王國維緻馬衡書信 40 通,共87通信劄。

這些珍貴遺墨,不僅見證瞭王國維、馬衡二人在學術與人生道路上的惺惺相惜之情,更展示瞭那一代學人在亂世中堅持學術研究的精神風貌。

書中信劄目前收藏於故宮博物院與國傢圖書館等處。本書為首次將原件影印輯注刊行。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1927),浙江省海寜人。字靜安,晚號觀堂。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學者。在文學、美學、詞麯戲劇、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麵均有深詣和創新。著有:《》《》《》《靜安文集》等。

馬衡:(1881— 1955),浙江人,字叔平,彆署無咎、凡將齋主人。金石考古學傢、書法篆刻傢。曾任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主任委員。主持過的發掘,對由金石考證嚮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著有:《中國金石學概要》《》《》等

馬思猛:馬衡先生的長孫,由馬衡一手撫育成人,故盡悉馬衡一生中所涉的人與事。著有《金石夢故宮情:我的爺爺馬衡》《攢起曆史的碎片》等。

目錄

1919年12月12日(農曆己未年十月廿一日)
1919年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初一日)
1920年1月12日(農曆十一月廿二日)
1920年1月18日(農曆十一月廿八日)
1920年1月20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
1920年1月29日(農曆十二月初九日)
1920年2月16日(農曆十二月廿七日)
1920年2月21日(農曆庚申年正月初二日)
1920年12月31日(農曆十一月廿二日)
1921年2月6日(農曆十二月廿九日)
1921年3月6日(農曆辛酉年正月廿七日)
1921年3月15日(農曆二月初六日)
1921年4月14日(農曆三月初七日)
1921年11月2日(農曆十月初三日)
1921年11月9日(農曆十月初十日)
1921年11月30日(農曆十一月初二日)
1921年12月8日(農曆十一月初十日)
1921年12月13日(農曆十一月十五日)
1921年12月20日(農曆十一月廿二日)
1921年12月25日(農曆十一月廿七日)
1922年1月11日(農曆十二月十四日)
1922年2月7日(農曆壬戌年正月十一日)
1922年2月13日(農曆正月十七日)
1922年3月12日(農曆二月十四日)
1922年3月14日(農曆二月十六日)
1922年4月16日(農曆三月二十日)
1922年7月28日(農曆六月初五日)
1922年8月1日(農曆六月初九日)
1922年8月17日(農曆六月廿五日)
1922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初二日)
1922年9月27日(農曆八月初七日)
1922年12月12日(農曆十月廿四日)
1923年1月31日(農曆十二月十五日)
1923年2月8日(農曆十二月廿三日)
1923年3月12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廿五日)
1923年5月4日(農曆三月十九日)
1923年6月28日(農曆五月十五日)
1923年7月14日(農曆六月初一日)
1923年7月14日(農曆六月初一日)
1923年7月26日(農曆六月十三日)
1923年8月14日(農曆七月初三日)
1923年8月15日(農曆七月初四日)
1923年8月15日(農曆七月初四日)
1923年8月16日(農曆七月初五日)
1923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初七日)
1923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初九日)
1923年9月21日(農曆八月十一日)
1923年9月29日(農曆八月十九日)
1923年11月8日(農曆十月初一日)
1923年12月8日(農曆十一月初一日)
1924年2月16日(農曆甲子年正月十二日)
1924年2月17日(農曆正月十三日)
1924年2月26日(農曆正月廿二日)
1924年3月2日(農曆正月廿七日)
1924年5月26日(農曆四月廿三日)
1924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一日)
1924年11月13日(農曆十月十七日)
1924年11月17日(農曆十月廿一日)
1925年8月11日(農曆乙醜年六月廿二日)
1925年8月12日(農曆六月廿三日)
1925年9月2日(農曆七月十五日)
1925年9月8日(農曆七月廿一日)
1925年9月9日(農曆七月廿二日)
1925年9月14日(農曆七月廿七日)
1925年9月14日(農曆七月廿七日)
1925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初二日)
1925年9月21日(農曆八月初四日)
1925年9月22日(農曆八月初五日)
1925年9月24日(農曆八月初七日)
1925年9月27日(農曆八月初十日)
1925年11月2日(農曆九月十六日)
1925年11月3日(農曆九月十七日)
1926年7月18日(農曆丙寅年六月初九日)
1926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二日)
1926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二日)
1926年8月1日(農曆六月廿三日)
1926年8月10日(農曆七月初三日)
1926年8月20日(農曆七月十三日)
1926年8月22日(農曆七月十五日)
1926年8月26日(農曆七月十九日)
1926年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一日)
1926年9月9日(農曆八月初三日)
1926年9月11日(農曆八月初五日)
1926年10月15日(農曆九月初九日)
1926年12月1日(農曆十月廿七日)
1927年1月17日(農曆十二月十四日)
1927年1月19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我所知道的王靜安先生馬衡
跋馬思猛
史海鈎沉:近代中國文化精英的往來與交鋒 一部描摹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文化圖景的鴻篇巨製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學者的個人學術生涯,而是以一種更為宏大、更具生態學視野的視角,重新審視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界、學術界乃至文化政治領域中錯綜復雜的互動網絡。它以一係列重量級曆史人物之間的書信、日記、私人會晤記錄為基礎,穿透瞭官方史冊的刻闆敘事,力求還原一個充滿張力、活力與深刻焦慮的“活的”文化現場。 第一部分:風雨交匯中的學術群像 本書的開篇,將時間軸拉迴到清末民初,一個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的時代。不同於以往聚焦於“新文化運動”或“某某學派”的單綫敘事,此書旨在描繪一個更接近真實的麵貌:文化精英群體內部的多元化與復雜性。 我們看到的是,一批在京、滬、津、蘇等地同時活躍的學者、教育傢、官員與實業傢,他們如何在一封封往來的信函中,探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爭論如何演變為對中國文化何去何從的深刻反思。書中細緻梳理瞭多位重量級人物,如從古典學研究轉嚮現代學術規範構建的先驅者們,他們之間的通信往來,不僅是學術觀點的交流,更是對彼此研究路徑的審視與砥礪。例如,對某位以小學考據見長的學者,如何與那位主張引入西方哲學體係的同儕,在“如何看待國故整理”這一議題上,展開瞭跨越數年的、充滿敬意與保留意見的論辯。這些辯論的細節,往往體現在信劄中對於某一版本、某一考據細節的反復推敲,摺射齣那個時代學者對“真理”的虔誠追求。 第二部分:跨越藩籬的文化政治角力 隨著軍閥混戰乃至抗日戰爭的爆發,文化界人士的命運與國傢政治的劇變緊密交織。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展現瞭文化精英群體在麵對政治風雲變幻時的復雜心態與應對策略。 這裏沒有簡單的“忠誠”與“背叛”的標簽,而是呈現瞭大量個體在道德睏境中的掙紮。部分學者,原本專注於純粹的象牙塔研究,卻不得不通過書信往來,嚮掌握資源的政治力量尋求贊助,以維係圖書館的運轉、資助學生的培養。信件內容不僅涉及款項的申領,更有對當下時局的隱晦評論,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學術自由可能受損的憂慮。 同時,書中也深入剖析瞭不同文化派係之間,如何利用私人關係網絡來推廣自己的學術主張,或是在特定時期,如何通過“聯名”等形式,在政治壓力下維護學術機構的獨立性。例如,對某大學校長與教育部次長之間的書信往來梳理,揭示瞭在經費短缺和人事任命的拉鋸戰中,教育界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在理想與生存之間走鋼絲的。 第三部分:知識傳承與代際對話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知識的傳承機製,探討瞭老一輩學者與新興的年輕學人之間的精神連接與分野。 通過梳理那些著名的“師門信劄”,我們看到瞭大師們對後輩學人的殷切期望與嚴苛要求。這些信件往往是教育理念的微縮展現: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與精華;如何平衡西方方法的藉用與本土經驗的總結;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保持學者的獨立人格。 書中特彆關注瞭幾組具有代錶性的師生關係,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記錄瞭從初期對導師學術的仰視、模仿,到後來在特定領域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過程。這種代際對話,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塑造與再確認。例如,一位在海外留學歸來的青年學者,如何通過書信嚮遠在故土的導師請教關於“中國文學史分期”的宏觀框架,而導師的迴信中,則充滿瞭對地域性、民俗學視角重要性的再強調,形成瞭一種既尊重又有所超越的對話張力。 結語:流動的文化生態史 本書最終試圖構建的,是一個動態、立體、充滿張力的近代文化生態係統圖景。它拒絕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通過這些私密的、未曾公開發錶的文本,還原瞭他們作為有血有肉的知識分子的喜怒哀樂、取捨進退。這些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信件,如同一條條隱形的絲綫,將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化界形形色色的力量、思想、焦慮與希望,編織成一幅豐富而厚重的曆史畫捲,為理解彼時彼刻的中國思想轉型,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微觀視角。它昭示著,真正的學術史,往往隱藏在那些被精心保管、卻又鮮有人觸及的私人信函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些信件的脈絡,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那種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們所共有的精神氣質和學術追求,清晰可見。它們像是一扇扇小小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兩位大傢在治學上的深入探討與個人情感的細膩交流。信件中那種字斟句酌、推敲反復的筆法,體現瞭那個時代對文字的敬畏。與其說是簡單的信息交換,不如說是一種思想的碰撞與靈魂的共鳴。通過這些零散的片段,我仿佛能拼湊齣他們各自的學術地圖和人生軌跡,感受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自己的精神傢園,那種執著與孤傲,讓人肅然起敬。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塊精美的琥珀,凝固瞭特定時空下的真知灼見,是研究相關曆史時期學術生態的絕佳一手材料。

評分

從文獻整理的角度來看,這部書的編校工作功不可沒。信件的年代、收發雙方的署名以及重要的注釋都標注得非常清晰。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當時學界典故或人物的引文,附帶的簡要解釋極大地便利瞭當代讀者去理解和消化那些復雜的曆史語境。編輯者顯然沒有滿足於簡單地照搬原件,而是做瞭大量的背景梳理工作,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平易近人。這錶明瞭整理者對學術嚴謹性的高度重視,使得這批珍貴的史料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價值。對於後來的研究者來說,這份詳盡的注釋係統簡直是福音,省去瞭大量的交叉考證時間,真正做到瞭尊重原貌與服務讀者的完美結閤。

評分

細細品味這些書信,最讓我震撼的還是其中蘊含的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雖然信件的往來存在時間差,但那些關於“學問之道”的探討,其核心精神似乎從未過時。他們對於真理的探求、對學術規範的堅守,以及那種不為世俗所動的定力,是今天任何一個追求專業精深的人都值得深思和學習的。每當讀到關於某個重要概念的辯析時,我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思自己當前的研究和思考路徑。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難得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繞過二手解讀,直接接觸到思想的源頭。它像是一座精神燈塔,照亮瞭在喧囂中尋找方嚮的後來者,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學術成就,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於持之以恒的探索和與良師益友的砥礪前行。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所展現的“人情味”。在那些看似嚴肅的學術探討背後,穿插著對日常瑣事的關懷,對彼此健康的問候,甚至是對傢中瑣事的提及。這種張力非常迷人——如何在頂尖的學術思考與接地氣的生活細節中自然切換。它打破瞭我以往對“大師”形象的刻闆印象,將他們還原成瞭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個體。讀信時,我時常會腦補齣他們執筆時的情景:或許是在昏黃的燈光下,或許是在清晨的微風裏,帶著什麼樣的心境落筆。這種代入感極強,讓我對書信雙方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不僅僅是同儕間的相互切磋,更是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深厚友誼,是真正意義上的“交心”。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是下瞭一番功夫,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著沉穩的墨綠色封麵,一下子就將人帶入瞭一種懷舊的氛圍之中。初拿到手時,我本能地想起瞭民國時期那些知識分子在書信往來中流露齣的那種嚴謹與浪漫。文字的排版也顯得格外考究,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篇的信劄,讀起來也不會感到壓迫。裝幀上的小細節,比如扉頁上燙金的紋飾,都透露齣一種對古典美學的尊重。整體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內容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尤其是考慮到信劄內容的珍貴性,如此精緻的呈現方式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讓人在翻閱的每一個瞬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見證曆史瞬間的旁觀者。這種對實物美感的追求,在當今快餐式的閱讀時代,顯得尤為難得和珍貴。

評分

趁雙十一搞活動,果斷入手

評分

很不錯,三聯品質一直不錯

評分

見證瞭王國維、馬衡二人在學術與人生道路上的惺惺相惜之情,更展示瞭那一代學人在亂世中堅持學術研究的精神風貌。

評分

物流快,質量高,正版書做活動均價3摺,贊

評分

好書

評分

質量很不錯,快遞服務態度很好

評分

全新正版,發貨快捷。

評分

書信裏的信息很有價值,但是解讀正確需要功夫。

評分

書好,還沒有時間看,也不知道什麼時間會去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