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釋內亞史》以作者多年來對內亞史研究的心得為主,對世界著名內亞史研究學者波西和傅禮初、丹尼斯·賽諾等的論著和研究方法進行評書,並對具體的內亞史問題進行解讀。本書從伯希和、丹尼斯·賽諾、傅禮初、烏瑞夫人、王明珂、森部豊六位學者入手,分彆評述他們的內亞研究成果、方法及影響,梳理內亞研究的脈絡。本書隨著評述人物的變化,涉獵的時間、空間範圍比較廣,既有地理意義上的北亞、阿爾泰,又有方法論層麵民族史、曆史人類學等分野,還有日本西域研究的新動嚮等學科前沿。內容豐富、概況性強是本書的優點,本書既可以成為青年學生內亞研究的入門讀物,也是學術界內亞史的一次總結。
鍾焓,男,漢族,籍貫重慶,1976年生。1994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係(今考古文博學院),相繼獲曆史學學士、碩士學位,師從林梅村先生;2002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係專門史方嚮,2005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考古學與民族史的教學與研究,尤緻力於北方民族史領域。
導言
第一章 伯希和及其內亞史研究概觀
第二章 丹尼斯?塞諾眼中的內亞史
第三章 傅禮初在西方內亞史研究中的位置及影響
第四章 烏瑞夫人北亞民族學研究的貢獻與啓示
第五章 王明珂曆史學研究的人類學化
第六章 從森部豊看日本粟特研究的新動嚮
溯往與展望
本書所涉及的“內亞”(“內陸亞洲”的簡稱)誠屬一個界定起來頗費思量的概念。首先,它無疑屬於翻譯成中文的外來詞。以筆者個人粗淺的觀察,“內亞”一詞起初應該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即英語的Inner Asia,日後纔逐漸成為一個在國際上頻繁使用的專用詞。總之,它齣現及流行的時間並不太長。“內亞”(Inner Asia)直到19世紀80年代纔由俄國學者莫希凱托夫(I.Mushketov)正式提齣,而“中亞”(Asie centrale)早在1843年就齣現在洪堡(A von Humboldt)的著作中。與人們耳熟能詳的“中亞”(Central Asia)相比,“內亞”似乎更多的是在學術場閤使用,而“中亞”一詞則不僅在學界流通,甚至也被大眾傳媒廣泛運用。
在作為學術用語的“內亞”一詞流行之前,法國學界長期以來慣於使用“高地亞洲”(la Haute Asie)一詞,這大概是根植於18~19世紀的歐洲地理學觀念。在當時的歐洲地理學傢看來,遠離亞洲海岸綫的內陸腹地都被海拔相對較高的山脈和高原占據。像伯希和撰寫的一本介紹內亞曆史文化的概論性著作就叫作《高地亞洲》。至於俄國、德國學術界,過去則傾嚮於使用“中部亞洲”和“中央亞洲”這兩個含義接近但又彼此區彆的專業術語——前者對應俄語的Средняя Азия、德語的Mittelasien;後者對應俄語的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德語的Zentralasien。
第一個概念主要是包括今天的中亞五國及其鄰近地區,第二個概念起初包括的地區非常廣闊,大緻從裏海東岸一直延伸到濛古高原一帶,不過後來在實際運用中逐漸縮小到專指以濛古高原為中心的亞洲腹地。2008年,一位德國學者齣版的論內亞古突厥人曆史的專著即叫作《中部亞洲和中央亞洲的古突厥人時代》。如此命名,是因為該書的主題主要涉及古突厥人在濛古高原和中亞河中地區(Mawarannahr)兩大區域的曆史活動,同時這位學者認為所謂的“內亞”包括的地理範圍非常廣泛,往往還涵蓋瞭黑海北岸、烏拉爾河-伏爾加河流域、中國的西藏和東北、外貝加爾地區,而上述地區一般來說並非該書在考察古突厥人曆史時所重點關注的區域。
可見“內亞”這個概念,雖然在應用中有其方便之處,但的確包含太廣,很容易遭到質疑,因為所謂的“內亞”竟可以被用來指代西起南俄草原,東抵黑龍江下遊甚至庫頁島一帶的極其廣袤的地區,有時其北限接近北極地區,南界則止於青藏高原。顯然,其中有不少地區間的生態差異很大,如直接瀕臨漫長海岸綫的中國東北和俄屬遠東,就與地理意義上的亞洲腹地明顯不同。將它們共用一個術語來概括,至少從生態環境上來說有些牽強。由此自然引申齣一個問題,即當初這一概念的提倡者是如何處理其定義嚴密性的?
關於這一點,塞諾先後發錶過《論中央歐亞》和《何為內亞?》兩文來詳細介紹其對“內亞”的看法。在他的概念界定中,內亞和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實際上可以相互置換。而他對內亞概念的類似梳理也見於由他主編的《劍橋早期內亞史》的導論。塞諾坦承,內亞這一術語所涉及的空間範圍實在太廣,無法用統一的經濟生態或自然環境來定義;在他看來,內亞作為學術概念的生命力恰在於這一巨大的區域在人類曆史上總是成為挑戰歐亞各大文明的蠻族的活動舞颱。簡言之,在塞諾構建的歐亞大陸曆史觀中,傳統文明的承載者與來自內亞的蠻族之間的衝突對抗與交流互動,構成瞭理解人類曆史發展的一條基本主綫;而在承受蠻族影響這一點上,歐洲與中國在曆史上均未幸免。因此,他在《劍橋早期內亞史》中不僅為影響中國曆史甚大的匈奴、突厥-迴鶻、吐蕃等設立專章,而且把在歐洲曆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匈人、阿瓦爾人以及南俄草原的遊牧民族也一同囊括進來,以此呈現內亞民族作用於整個歐亞大陸曆史進程的全貌。如此看來,“內亞”在塞諾的定義中所展現齣的地理廣袤性也就不難讓人理解瞭。
需要補充的是,早在塞諾之前,拉鐵摩爾已經於1940年齣版瞭《中國的內陸亞洲邊疆》一書,隨後在歐美學界引起極大反響,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這大概是第一部將“內亞”作為關鍵詞嵌進書名並大獲成功的西文學術經典。當然,拉鐵摩爾關注的“內亞”隻限於處在當時中國國境以內西—北邊疆的幾大地理闆塊,遠遠沒有像後來塞諾定義得那樣寬廣。不過正因如此,它纔適宜被定性為一部中國史著作,而非像後來陸續齣現的許多以“內亞”命名的專著那樣,實際上已經部分或者全部屬於世界史的範疇瞭。不過,在拉鐵摩爾所處理的東北、濛古、新疆、西藏這四大闆塊中,隻有濛古草原纔被他視作最典型的邊疆曆史,而其餘三大闆塊所對應的各自社會均被當作濛古草原曆史的各種變形。
基於拉鐵摩爾此書的影響,並結閤國內史學界的通例,我們不妨把狹義的“內亞史”聚焦到對以上四大闆塊及其臨近地區的研究之上。從範圍上看,它仍然與傳統的中國史研究有著較多的交集,尤其是與國內專門史下的民族史研究有著更多的重疊。至於那些以南俄草原、高加索地區以及西伯利亞的曆史為考察對象的內亞史研究,在當前的學科劃分中,則仍應被置於世界史的研究範圍內。當然,在目前國內曆史學大學科中設有三個平行一級學科的基本背景下,也可以嘗試將內亞史打造成溝通中國史與世界史及考古學的一座橋梁。就這一點而言,提倡內亞史的研究,有助於打破長期以來專業設置所造成的中國史與世界史彼此隔閡、缺少交流的封閉局麵。
這本書的視角真是新穎得讓人眼前一亮。它沒有那種傳統史學作品的沉悶說教感,而是以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方式,層層剝開我們對“內亞”這個概念的既有認知。我讀完之後,感覺過去許多被視為“常識”的曆史敘事,其實都建立在某些特定方法論的預設之上,而這些預設往往帶有強烈的地域或文化偏見。作者對於史料的篩選和解讀過程,簡直就像是在解構一座古老的迷宮,每一步都充滿瞭嚴謹的自我反思。這種對研究路徑本身的深刻批判,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曆史敘述,更像是一次方法論的“洗禮”。它迫使讀者停下來思考:我們是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這種內省式的寫作風格,無疑會引發學界對於如何更公正、更全麵地理解中亞曆史的全新思考。
評分我必須承認,初讀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初學者,重新審視著自己曾經掌握的知識體係。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對各種史學流派和理論模型的批判性引用,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寫作”本身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關於“過去發生瞭什麼”,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我們如何被教導去理解過去”。這種元敘事層麵的探討,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也因此,這本書的學術價值非常突齣。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獲是理解瞭研究方法論本身是如何塑造曆史結論的。這使得我對未來閱讀任何關於區域史的著作時,都會不自覺地去審視其背後的方法論基礎,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方法論自覺。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不輕鬆,但絕對是值得投入時間的。它更像是為專業研究者準備的工具箱,而不是給普通愛好者準備的通俗讀物。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的跨文化交流、遊牧民族與定居文明的互動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考量,讓人不得不佩服其學識的深厚。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用一套新的理論去取代舊的框架,而是通過對既有研究的解構,展示瞭不同方法論視角下“內亞”景觀的巨大差異。這就像是拿到瞭一把多功能鑰匙,可以打開理解同一段曆史的多個門鎖。如果你習慣於綫性敘事和明確結論,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有些睏惑,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和對史學邊界的持續追問,纔構成瞭它最核心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與其說是在“講故事”,不如說是在“做手術”。它冷靜、精準,充滿瞭對現有論述的解剖精神。它沒有冗餘的文學修飾,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對核心概念和研究進路的審視上。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內亞曆史研究前沿的學者或高階學生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必讀之作。它提供瞭一種極其誠實的學術態度——承認所有曆史建構都帶有方法論的烙印,因此必須不斷地接受檢驗。這種對自身研究邊界的清醒認知,使得全書散發著一種令人信服的權威感和前瞻性,它不僅迴顧瞭內亞史的研究史,更是在為未來的研究指明一條更具批判性和包容性的道路。
評分這本書的力度在於其徹底的“去中心化”嘗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對中亞曆史的理解,常常是從周邊大帝國的視角(無論是中國的還是俄羅斯的)進行投射和裁剪的。而這本書則像是在曆史地理上架起瞭一座全新的橋梁,它試圖從“內亞”自身齣發,構建一個更自洽的內在邏輯。這種方法論上的大膽嘗試,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族群遷徙、貿易路綫和文化融閤變得清晰可見。讀到關於某些特定曆史事件的重新解讀時,我甚至産生瞭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我們長期以來都被一種過於簡化的模式所束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新的“顯微鏡”,讓我們得以觀察到那些被主流史學所忽略的、細微卻至關重要的曆史脈絡。
評分內亞史越來越受關注
評分經典之作,推薦大傢購買
評分裝13失敗………
評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啊,可以值得一讀的!
評分一直都在京東上給傢人和孩子買東西,搞活動時滿減加券比較劃算,平時價格比較貴,快遞和售後很滿意!
評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啊,可以值得一讀的!
評分京東的物流沒話說,這本書作為內亞史的入門讀物,不論是學術研究入門還是單純的作為瞭解用都非常不錯
評分值得閱讀,豐富有關內亞史的方法
評分在京東買不少書瞭,多讀書,愛學習,勤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