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尋幽:考古重建與視覺再現

龜茲尋幽:考古重建與視覺再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恩之,魏正中 著,王倩 譯
圖書標籤:
  • 龜茲
  • 考古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 絲綢之路
  • 新疆
  • 視覺文化
  • 佛教
  • 中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642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749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0
字數:36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書稿為譯著,由何恩之、魏正中著,王倩譯。經過中國考古學熏陶的魏正中和經過佛教、藝術史學術傳統訓練的何恩之閤作,對公元之初至650年左右的龜茲地區石窟寺院進行瞭研究,從而對龜茲地區佛教僧團生活和修行禮拜方式産生瞭新的認識。兩位作者各自所學知識和擅長領域不同,但正是這份不同産生瞭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而在龜茲石窟和僧團生活、修行上得到瞭新見解。
  譯稿翻譯水平較高。

內容簡介

  本書將石窟及壁畫視作當地僧團獨特修行方式的再現,目標是復原龜茲境內數處石窟寺院中僧團的生活。前兩章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對龜茲古國八處主要石窟寺院遺址進行瞭復原研究,特彆關注其布局和演變。他檢討瞭單座洞窟的相關問題,尤其重視曾受到較少關注的講堂窟、大像窟和禪定窟。他探索瞭洞窟組閤與組閤類型以及組閤構成區段的模式,認為每處石窟寺院是構築龜茲國佛教有機體的一塊基石。本書認為石窟整體,包括建築、壁畫及現已不存的塑像,是僧侶們精神生活的創造,是他們特定修行實踐的有形展示。何恩之(Angela F. Howard)在第三、四章主要探尋串聯龜茲中心柱窟內所有裝飾的統一綫索,她的研究重點在於特殊圖像。
  本書對龜茲佛教特質的解讀不僅依靠可以獲取的考古資料,而且包括遺址中發現的文書殘捲。第四章何恩之將這些殘捲與特定的部派思想聯係起來,以闡明龜茲國流行的佛教部派。除采用龜茲地區齣土的殘捲外,作者還主要參考瞭梵文文獻,必要時也引用瞭漢譯梵文原典。
  本書對龜茲佛教的研究幾乎全部基於當地資料——洞窟、壁畫、文書。然而也不忽略周鄰佛教地區的可能影響,以印度為主,中原次之,我們嘗試從龜茲作為接受者和轉化者的角度來解讀,進而指明龜茲佛教及其藝術在中亞的發展自成體係。

作者簡介

  魏正中(Vignato Giuseppe),意大利籍,美國芝加哥天主教神學聯盟宗教學學士、碩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新疆佛教、地中海、羅馬帝國、絲綢之路等領域的考古研究,發錶有專著《區段與組閤——龜茲石窟寺院遺址的考古學探索》(上海古籍齣版社,2013年),主編譯著《梵天佛地》(圖齊著,全八冊)等。

目錄

  序言 i
  凡例 iii
  前言 v

  龜茲古國的石窟寺院
  剋孜爾尕哈 7
  森木塞姆 19
  瑪紮伯哈 29
  剋孜爾 36
  托乎拉剋艾肯 54
  溫巴什 60
  颱颱爾 62
  庫木吐喇 66
  庫木吐喇溝口區 67
  庫木吐喇窟群區 72
  龜茲石窟寺院的構成單元
  洞窟命名 83
  前室與連通結構 84
  僧房窟 92
  中心柱窟 95
  講堂窟 99
  大像窟 108
  禪定窟 123
  洞窟組閤 138
  區段 142
  石窟寺院之間的關係 145
  禪修的視覺語言
  不淨觀: 龜茲壁畫中與僧侶持戒有關的禪修 154
  中心柱窟裝飾的新程序: 禪修的無聲之語 157
  捨衛城雙神變的圖像變化: 從敘事到符號 177
  捨衛城大神變的“特殊圖像”: 其在洞窟中的錶現、布局及從佛 182
  大像窟中化佛是否為捨衛城大神變的另一種解釋 199
  從施演神通到視覺力量: 宇宙佛 202
  剋孜爾第175 窟的佛陀是宇宙佛的另一種錶現還是同源的另一形象 213
  禪修産生的神奇地景 219
  視覺語言的起源
  奧秘文本與圖像錶現 229
  龜茲藝術是否為犍陀羅文本與圖像的再現 242

  結束語 253
  附錄 258
  附圖說明 260
  附錶說明 272
  參考文獻 273


龜茲石窟:絲路重鎮的佛教藝術史詩 作者: [此處留白,通常為作者姓名] 齣版社: [此處留白,通常為齣版社名稱] 齣版時間: [此處留白,例如:2024年春] ISBN: [此處留白]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剋孜爾韆佛洞(即龜茲石窟)藝術遺産的學術專著。它不僅係統梳理瞭龜茲石窟自公元3世紀至9世紀間,跨越近六個世紀的開鑿、演變與藝術風格的流變,更將這一佛教藝術寶庫置於中古絲綢之路上東西文明交流的宏大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 作者以嚴謹的考古學方法為基石,結閤對現存壁畫、塑像及窟形形製的細緻分析,重構瞭龜茲在佛教藝術史上的核心地位。全書聚焦於壁畫中的“病樹”“飛天”“本生故事”與“佛傳故事”等核心母題,剖析瞭其深受犍陀羅、笈多藝術影響,並逐漸融閤中原、西域本土元素的復雜過程。通過對不同洞窟(如拜廳窟、中心柱窟、禪窟等)的個案研究,本書揭示瞭龜茲佛教信仰的演變軌跡,以及它如何成為連接印度、中亞與中國佛教藝術傳播的關鍵樞紐。 本書不僅麵嚮專業敦煌學、佛教考古學研究者,更旨在嚮廣大曆史、藝術愛好者清晰展現龜茲藝術的輝煌,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多元文化對話的深刻意義。 --- 詳細章節概述 本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層層遞進,從宏觀背景鋪陳至微觀細節分析。 第一部分:絲路上的佛教東漸與龜茲的興起 (約300字) 本部分首先確立研究的地理和曆史坐標。龜茲(今庫車一帶)作為西域“安西四鎮”之首,其地緣優勢使其成為佛教東傳的最前沿陣地和核心中轉站。 絲路上的十字路口: 論述公元2世紀至4世紀,佛教沿著商貿路綫如何穩定地傳入龜茲。分析瞭龜茲王室對佛教的推崇,以及佛教如何在當地建立起強大的寺院係統。 早期藝術的淵源: 重點考察龜茲石窟藝術的“前身”——犍陀羅藝術和笈多藝術對早期壁畫(如剋孜爾第1、2洞)風格的影響,錶現為對人體結構、衣紋錶現的寫實性追求。 石窟的初創階段: 梳理龜茲地區最早一批洞窟的開鑿年代、供養人情況及初期的壁畫內容布局,奠定其作為區域藝術中心的基調。 第二部分:形製與空間的考古學解讀 (約350字)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石窟建築本身,探討洞窟形製如何服務於佛教儀軌和教義的傳達。 中心柱窟的分析: 詳細研究龜茲石窟最具代錶性的中心柱窟(如著名的“八壁畫洞窟”),分析其須彌山式的結構如何模擬佛教宇宙觀,以及“塔”的象徵意義如何融入窟內布局。 僧侶的修行場所: 考察禪窟(如供養窟)的結構特點,推測其作為僧侶集體或個人禪修空間的實際用途,並結閤壁畫內容分析禪修實踐的圖像學意義。 窟頂藻井與“天人閤一”: 深入分析不同時期藻井圖案的演變,從早期的幾何圖案到後期繁復的花卉和飛天組閤,揭示宗教宇宙觀在建築空間中的具象化。 第三部分:壁畫的母題與風格流變:從寫實到意韻 (約400字)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細緻解剖龜茲壁畫的視覺語言和敘事策略。 “本生故事”的視覺敘事: 對《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彌勒下生》等標誌性題材的構圖、筆法、色彩進行詳細的比較研究。闡明龜茲匠師如何運用“全景式敘事”的手法,將復雜的佛教典籍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圖像文本。 飛天與樂舞: 集中討論龜茲飛天的獨特風格。分析其在色彩運用(特彆是礦物顔料的選用)、肢體動態以及服飾飄帶的處理上,如何體現齣強烈的動感與西域特色,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後來的敦煌飛天藝術。 中原影響的介入: 探討隋唐之際,隨著中原王朝對西域影響的增強,龜茲壁畫中“病樹”圖案的淡化、“說法圖”中漢風元素(如漢地服飾、亭颱樓閣)的滲透與融閤過程。 第四部分:雕塑藝術的宗教功能與美學價值 (約250字) 本部分關注石窟中的塑像群,分析其在不同時期的材質變化與藝術風格的轉變。 泥塑工藝的精湛: 考察龜茲泥塑的底層結構(木骨或藤編)與錶麵彩繪技術。重點分析早期佛像的“瘦骨清像”與盛唐時期佛像的“豐腴健美”之間的對比。 供養人和脅侍像: 探討脅侍菩薩像在造型上如何逐漸脫離印度母體,吸收中亞乃至初唐的審美情趣,體現齣世俗化與人性化的傾嚮。 殘件的修復與保護: 結閤現代考古報告,對目前殘存塑像的修復曆史和保護現狀進行評估。 第五部分:龜茲藝術在絲路上的輻射與影響 (約150字) 本部分將龜茲置於更廣闊的區域藝術網絡中考察其傳播力。 對河西走廊的影響: 論證龜茲藝術如何通過絲綢之路的東綫(如樓蘭、敦煌早期洞窟)對中原佛教藝術産生直接的技術和樣式輸入。 西傳的可能路徑: 探討龜茲藝術對中亞費爾乾納盆地、粟特文化圈的影響,分析其在絲路中段的藝術橋梁作用。 結語:永恒的文化遺産 (約50字) 總結龜茲石窟作為東西方文明交匯點的不可替代性,強調其作為研究絲綢之路藝術史的活態博物館的當代價值與保護意義。 --- 推薦理由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體係性與細節性的完美結閤。它避免瞭對單一壁畫的過度渲染,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完整的龜茲佛教藝術生態圖景。作者通過紮實的田野調查和對檔案資料的精細梳理,將過去分散的研究成果匯集成一部可供深度閱讀的通史。對於希望瞭解絲綢之路藝術如何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創造齣獨特美學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指南。其語言風格樸實嚴謹,邏輯清晰,力求還原曆史現場的復雜性與厚重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最終效果,遠超齣瞭我最初對一本專注於某一特定曆史區域的學術專著的預期。它成功地將專業性與普適性做到瞭完美的平衡。對於專業人士而言,它提供瞭紮實的研究基礎和前沿的思考路徑;而對於普通曆史愛好者,它也構建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長廊,讓人在吸收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一種探索人類文明起源的激情。讀完閤上書本時,我的腦海中沒有留下任何生硬的學術術語的堆砌,反而留下瞭對那個遙遠時代鮮活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智慧的深刻印象。這種能夠跨越門檻,有效溝通復雜信息並激發讀者深層思考的能力,是這本書最可貴的價值所在,它無疑是該領域內值得反復閱讀的裏程碑式的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引言部分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敘事方式既有曆史學傢的嚴謹,又不乏文學傢的浪漫筆觸。他巧妙地搭建瞭一個宏大的背景框架,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那種如同身臨其境般的描述,讓我仿佛能聞到古老城池中風沙的氣息,感受到文明更迭的磅礴力量。他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研究領域,這種娓娓道來的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我特彆欣賞他那種對未知保持謙遜的探索精神,沒有將復雜的曆史問題簡單化,而是坦誠地展示瞭考古工作中的諸多不確定性與挑戰。這種真誠的態度,讓讀者在跟隨他的思考過程中,也仿佛參與瞭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使學習的過程充滿瞭樂趣和啓發。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那些圖錶和輔助材料。作者對細節數據的處理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那些經過精心整理和繪製的平麵圖、剖麵圖,簡直就是一把把開啓曆史迷宮的鑰匙。我原以為這類學術性較強的論述會顯得枯燥乏味,但齣乎意料的是,圖文結閤的方式極其有效地避免瞭這一點。每當文字描述遇到睏難時,一張精準的圖示就能瞬間點亮我的理解,將那些抽象的考古發現具象化。尤其是一些關鍵遺址的復原圖,想象力與科學分析完美地結閤在一起,讓我對那個失落的文明有瞭更具體、更立體的認知。這錶明作者在技術層麵和解讀層麵都下瞭極大的功夫,不是簡單地羅列資料,而是在構建一個可供思考和驗證的模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溫潤,配閤著燙金的文字,在光綫下呈現齣一種低調而奢華的質感。特彆是那個仿佛曆經歲月洗禮的紋飾,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背後蘊藏的故事。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大小、行距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疲勞。作者在細節上的用心,從書脊的裝訂到扉頁的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深沉的熱愛與尊重。拿到手時,分量感十足,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它讓閱讀體驗從視覺、觸覺上得到瞭極大的升華,讓人在尚未深入內容之前,就已經被這本書的氣質所吸引。對於那些注重書籍本身價值和美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預示著內部蘊含的知識與探索的深度。

評分

這本書在處理跨學科內容的融閤方麵,展現齣超乎尋常的功力。它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考古報告,而是將人類學、藝術史乃至環境科學的視角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每當涉及到對某種器物或建築風格的分析時,作者總能迅速切換視角,從材料的來源追溯到當時的社會結構,再到宗教信仰的演變,邏輯鏈條清晰而有力。這種全景式的考察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代社會復雜性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曆史研究絕非孤立的碎片拼接,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生態係統。特彆是他對某些文化符號的解讀,既尊重瞭既有的學術觀點,又提齣瞭自己獨到且富有洞察力的見解,讓人在贊嘆之餘,也引發瞭對自身知識體係的反思和重構。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快遞快

評分

探討瞭古龜茲的曆史,特別是寺窟,銅版紙印刷,比較精美,不過價格不便宜。

評分

今天收取瞭一大考古重建與視覺再現堆京東書

評分

不錯,值得看看

評分

書是好書

評分

探討瞭古龜茲的曆史,特別是寺窟,銅版紙印刷,比較精美,不過價格不便宜。

評分

19世紀俄中關係:資料與文獻(套裝上中下冊)

評分

書是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