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说话有道,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用心揣摩和学习说话之道,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必修课。鬼谷子的说服辩论技巧教我们学说话技巧、懂说话之道、提说话底气!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说话有道,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用心揣摩和学习说话之道,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必修课。本书分为“立形:树立良好的沟通形象”“揣情:开口之前察言观色”“飞箝:这样说服就对了”“合情:当众说话很简单”“顺说: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慎言:说话不易,且说且珍惜”“抵巇:留意说话中的陷阱”七个部分,语言生动,案例丰富,将鬼谷子的说服辩论技巧精华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给读者,教我们学说话技巧、懂说话之道、提说话底气!
廖晨,祖籍湖南,现为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纵横家论证思想研究。已发表论文《纵横家说理理论研究——以<鬼谷子·捭阖>为例》、《微观权力、法家思想与管理控制研究。
第一章 立形:树立良好的沟通形象 / 1
关系融洽,一句顶一万句 / 3
充满自信,告别“气短” / 7
言行一致,咱有一说一 / 11
告别啰唆,我们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15
态度平静,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 19
尊重对方,做一个合格的听众 / 22
第二章 揣情:开口之前察言观色 / 29
饭可以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 / 31
前后对比的方法——反覆 / 35
检验对方诚意的办法——捭(bǎi)阖(hé) / 40
通过情绪了解对方——揣情 / 48
第三章 飞箝:这样说服就对了 / 53满足对方需要,别人才会听你的 / 55
说服讲技巧,不能硬碰硬 / 61
事有“阴阳”之分,说话也要讲“阴阳” / 66
做不出这道题,就别想说服别人 / 71
把握时机,让对方亮出底牌 / 80
激将法——谁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 85
飞箝(qián)——说服的最高技巧 / 91
逃情——你的黑锅我不背 / 97
第四章 合情:当众说话很简单 / 103
要——演说内容简明扼要 / 105
利——一开口就要抓住听众的心 / 110
辨——让对方明白我们到底在讲什么 / 114
势——来一场富有激情的演说 / 117
谦——高高在上的演说不是好演说 / 122
等。。。。。。。。。。。。。。。。。。
关系融洽,一句顶一万句
《鬼谷子》说:“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意思是说,君臣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受重用;有的离去以后还受聘请。如果将其套用在现代职场,同样也是适用的。
战国时期,赵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大发雷霆,带兵攻打乐乘,乐乘逃走。迫于叛军身份,廉颇只能投奔魏国。然而,魏王只是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而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打败,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唐玖(jiǔ)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魏国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当时年事已高)。廉颇的仇人郭开却担心廉颇再次得势,打击报复自己,于是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见到唐玖以后,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在唐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身体健朗,还可有用。但唐玖回来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没过一会,就跑了三趟厕所。”赵王以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这个例子一方面体现出鬼谷子所言的“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同时也体现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廉颇与郭开结仇,最终葬送了廉颇的前程。由此看来,使者的一句话,顶廉颇的一万句。
那么,怎样才能塑造良好形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呢?鬼谷子开出了良方:“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意思是说,凭借道德、党友、财物、采色这四种方式均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形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不仅仅指德行高尚,也可引申为能力出众,社会地位高,名气大等等。比如对方是极具权威的老教授,还没见面,我们就已经开始尊敬他了。“党友”其实就是人脉。“财货”则不用多说,指钱财和货物。至于“采色”,则可引申为娱乐方式,比如打高尔夫、聚餐、品茗等等。
当然,使用这四种途径是有一定要求的。使用“道德”途径就需要我们要么有一定的名声,要么能力出众,比如刘备就算再落魄,到哪儿都备受尊敬,原因在于他有仁德之名、又是皇叔,名声在外,不尊敬不行。而使用“党友”途径,则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比如需要认识A的时候,即便不认识他,可以通过我们认识的B、C、D来认识A,以此极大程度减少社交成本,毕竟引荐和毛遂自荐,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使用“财货”、“采色”途径,则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比如说宋江,平时就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后来落魄的时候,到哪儿都有人帮,就算被山贼抓了,一听他是宋江,立刻好生伺候。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方法并不一定都要使用,使用其中一种往往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运用这四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暴力,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形象,进而促进沟通和交流。至于具体如何应用,大家都懂,这里就不再赘述。
然而,仅仅用这四种方法,就足够了吗?
东汉末年,坊间传言: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指诸葛亮,“凤雏”则是庞统。庞统之才,可谓名声在外。然而,庞统在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却碰壁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当时是孙权亲自面试庞统,乍一见,惊呆了!此人朝天鼻,脸太黑,颜值太低了,身为外貌协会的会长,孙权当然很不高兴了。不过,庞统有大才,孙权是知道的,姑且看看再说。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面映照自身沟通缺陷的哈哈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细腻笔触。他没有提供一招鲜吃遍天的万能公式,因为生活中的沟通场景是流动的、充满变数的。他更侧重于构建一种“应变心智”。比如,在处理意见分歧时,作者并没有主张“辩论胜利”,而是倡导建立一个“共同的理解平台”。他通过一系列假设性的对话案例,展示了如何巧妙地将对抗性的语言转化为探索性的提问,如何将“你的观点是错的”转化为“我们能否从另一个角度看看这个可能性”。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职场新人或者长期处于高压沟通环境中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没有浮夸的形容词,每一个论断都像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砝码,精准地落在了需要重量的地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回味刚才读到的那句话,试图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对应的场景来验证其有效性。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真诚”与“技巧”之间平衡的探讨上。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口才的书籍,它们往往极力推崇某种标准化的表达模式,比如著名的“三点论”或“黄金开场白”。但《善说》这本书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似乎在暗示,过度的雕琢反而会形成一道冰冷的屏障,将听者拒之门外。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卡壳”现象,作者没有将其归咎于词汇量不足或紧张,而是指向了信息不对称和情感预设的冲突。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机械性的练习,而是要求读者先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审视——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你的听众此刻最需要听到的又是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修正过程,无疑是艰难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我觉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沉默的力量”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写得极其精妙,它将沉默从一种社交尴尬,提升为一种积极的沟通工具,是思想发酵和情感沉淀的必要空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哲理的挖掘,让这本书的层次远超同类作品。
评分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体验,那或许是“去魅”。它剥离了成功沟通中那些虚浮的光环,直击其内核的本质。我发现书中对“非语言信息”的分析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深度。作者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微笑很重要”或“眼神接触要坚定”,而是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面部肌肉的细微抽动如何被接收方解读为威胁或接纳。他甚至用到了大量的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观察,使得整本书的论证体系非常扎实,绝非空中楼阁。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对待“失败”的态度。它不回避沟通失误,反而将每一次失败的对话视为一次宝贵的、不可复制的数据采集。作者鼓励读者去分析那些“砸了”的谈话,去解构自己当时的情绪反应和对方的防御机制。这种科学而又富有同理心的视角,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尝试新方法的心理门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害怕开口的“哑巴”,而是一个愿意主动去实验、去探索语言边界的实践者。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刚翻开的时候,差点就把它扔回书架了。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甚至有些土气,完全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装帧精美的作品吸引眼球。我本来对“善说”这个名字也没抱太大期望,感觉可能又是那种老生常谈的成功学或者演讲技巧的陈词滥调。然而,当我强迫自己读完前三章后,情况开始微妙地变化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沟通障碍,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的场景展现出来。他不是在教你如何背诵华丽的辞藻,而是在解剖我们日常对话中的那些微妙的心理博弈。比如,他深入探讨了“倾听的艺术”,不是指那种礼貌性的点头,而是关于如何在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到那些未说出口的需求和恐惧。读到这部分时,我猛然意识到自己过去与人交流时,有多少次是忙着组织自己的反驳,而错过了真正的交流机会。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壁炉边慢慢跟你聊天,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反而让你感到一种被理解的舒适。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使得那些深刻的洞见,不是被“灌输”给你,而是如同自己“发现”的一样,更容易被内化。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像是一场持续的、但极其愉悦的智力体操。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始终坚持以听者的视角来构建他的理论框架。许多关于表达的书籍,最终都落入了“如何更好地推销自己”的窠臼,但《善说》的立足点始终是“如何有效地连接另一个心智”。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善说”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伶牙俐齿,而是为了降低信息传递的损耗,构建共识的桥梁。书中对于“反馈回路的优化”这一概念的阐述,尤其值得称道。它不像技术文档那样生硬,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拆解成了日常可以操作的步骤,比如如何设置“确认点”、如何使用“同理心回溯”来校验信息的准确性。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深度、广度以及其实用性,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能精通的指南,而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工具箱”,里面的工具锋利而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