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是一册有1000余幅彩图,辅于简明文字说明,集学术性、直观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图谱。书中主要描述人体运动的结构和执行体系(运动器官系统)的骨、骨连结(关节)和骨骼肌(肌肉)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以关节为中心结合体育技术动作描述关节的运动形式,并对运动关节的肌肉机能进行具体分析,提出锻炼身体主要肌肉的手段和方法。
在介绍运动器官系统的基础上,对上肢、下肢、头颈、躯干等部分关节和骨骼肌的机能作了综合性概述,并对肌肉工作进行了分析。为了体现人体的整体性,对人体活动起物质摄取、输送和废物排除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脉管系统(心、血管等)和对人体活动起控制、调节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感觉器官,以及起人类繁衍功能的生殖系统用彩图作了简明介绍。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还选辑了儿童少年时期骨龄的X线照片。关节滑膜囊的形态和部位图像、支配人体运动器官的主要运动神经图表。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还附有运动系统英汉解剖学常用名词英文索引和运动系统汉英解剖学常用名词汉语拼音索引。
作者简介
丁山,1960年出生,祖籍江苏镇江。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出版专著《素描》《色彩》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展示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人体(运动)解剖挂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运动解剖学图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于1990年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丁誉声,1930年出生,祖籍江苏镇江。南京医科大学绘图工程师。毕业于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出版专著《人体解剖学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连续层次解剖图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运动解剖学图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人体(运动)解剖挂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中《运动解剖学图谱》1990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缪进昌,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24年7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1951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本科(现南京医科大学)。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和第七军医大学任助教,1954-1992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担任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工作,创建了北京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标本陈列室。1955-1959年曾担任苏联专家助手,协助培养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曾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人体(局部和系统)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组织学、人体发生学、神经解剖学、人体测量学、关节生理学、医用解剖拉丁文等课程,并编写了相应课程的讲义。在四十多年中培养了一批运动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访问学者、留学生。其中不少成为本学科学术骨干。
1980-1995年曾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运动医学学会常务委员、运动解剖学学科组组长、《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体育科学》杂志编委、北京解剖学会理事。1960-1992年,曾担任全国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本科和中专(体育运动学校)统编教材编写组组长、副组长和顾问。
主要著作有《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图谱》(与顾德明合作)、《运动解剖学挂图》《体育卫生图谱》等。其中《运动解剖学图谱》1990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大辞典——体育卷》《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和《体育科学词典》等著作的有关运动解剖学方面条目的撰写工作。曾担任《中国体育辞书系列——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一书的副主编和条目主要撰稿人。
科学研究方向为“体力负荷对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发表的论文有《运动训练对线粒体的影响》《不同体力负荷对股骨和肱骨的影响》《跳跃运动对跖骨和趾骨的影响》《不同运动负荷对手掌骨形态的影响》《肌节模型的制作》等。
1985年获国家体委“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章、1988年在运动解剖学学术会上获“新中国运动解剖学开拓者”称号、1998年获中国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运动解剖学组授予的“中国运动解剖学学科发展贡献奖”、1999年获中国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运动医学杰出贡献奖”、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顾德明,1934年生,祖籍江苏常熟。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授。
曾就读于江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南京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专业和在北京体育学院进修运动解剖学。
主编出版《运动解剖学图谱》《人体(运动)解剖挂图》《运动解剖挂图》《男子健美训练》《健美训练》。其中《运动解剖学图谱》,1990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参编出版《运动解剖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体育运动学校通用教材)、《人体解剖学》(江苏体育专业教材)。
1985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章和证书。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
《运动解剖学图谱》的出版,深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将著者辑入《国际传记词典》第23册序列(1993年版),“以褒奖他在解剖学领域内作出的创新性贡献,这在我国体育界首次获此殊荣”,为中国解剖学跻身于世界学术之林做了贡献,这也是这个小型团队的荣光。其学术成就,被辑入1994年版《南京年鉴》。
内页插图
目录
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人体解剖学的定位术语
第一篇 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
第一章 骨
骨的概况
骨的形状
骨的构造
人体全身骨骼及其在体表的标志
躯于骨
脊柱
脊柱骨(椎骨)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骨尾骨
胸廓
胸廓骨
肋骨与胸骨
上肢骨
上肢带骨(肩带骨)
锁骨
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
上臂骨
肱骨
前臂骨
尺骨桡骨
手骨
腕骨掌骨指骨
手骨掌侧面
手骨背侧面
下肢骨
……
第二篇 人体运动的管理协调保证体系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一张通往身体奥秘的沉浸式旅程 人体,一个由无数精妙结构交织而成的奇迹,其运动的和谐与力量,更是令人着迷的科学。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身体如何运作、为何能完成复杂动作的学者、教练、运动员、康复师,乃至任何对生命运动之美充满好奇的个体而言,《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无疑是一座宝库。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的名称,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直观和深入的方式,将静态的解剖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运动理解,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身体运动奥秘的沉浸式旅程。 视觉盛宴,直观呈现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最令人称道的特质之一,便是其卓越的视觉呈现。全书贯穿了大量高分辨率、精美绝伦的解剖学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以高度的逼真度和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从宏观的骨骼系统,到精密的肌肉纤维,再到错综复杂的神经网和血管通路,每一幅图像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绘制,力求准确传达解剖学的每一个细节。 但这本书的视觉魅力远不止于此。它巧妙地将静态插图与动态运动相结合,通过“运动系列”插图,直观地展示了特定动作下,身体各部位的骨骼、肌肉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在描述跑步动作时,读者可以看到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等主要肌群在蹬踏、摆腿过程中的收缩与舒张,以及骨骼在关节处的相应运动。这种动态展示,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解剖学教材的不足,让抽象的肌肉收缩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此外,书中还引入了三维渲染技术,呈现出更加立体逼真的解剖结构。读者可以通过旋转、缩放等操作,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身体的层次结构,这对于理解解剖学空间关系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肩关节时,读者不仅能看到肩胛骨、肱骨的相对位置,还能清晰地观察到周围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袖肌群)如何围绕关节囊附着,提供稳定性和运动能力。 深度解析,功能联动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它更侧重于深度解析,将解剖学知识与运动功能紧密结合。书中每一章节都围绕着身体的特定区域或系统展开,如上肢、下肢、躯干、头部等。在介绍每个区域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时,都会深入探讨它们在各种运动中的具体作用。 以“下肢”章节为例,在介绍股四头肌时,书中不仅会展示其解剖位置、起止点和神经支配,还会详细阐述它在站立、行走、跑步、跳跃等核心运动中的收缩模式和功能贡献。它会说明股四头肌的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如何协同发力,完成膝关节的伸展,以及它们在维持身体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书中还会提及股四头肌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以及这些损伤如何影响运动表现,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指导。 书中对于关节的描述也尤为细致。对于每一个重要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髋关节等,都会详细解析其骨性结构、韧带附着、关节囊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的肌肉和肌腱如何共同提供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例如,在讲解踝关节时,书中会详细描述距骨、胫骨、腓骨之间的关节面,以及其上、下胫腓联合的结构。同时,会重点分析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等外翻和内翻肌群的作用,以及它们在行走、跑步、跳跃落地时的稳定性贡献。 超越基础,关注运动实践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并非一本仅限于理论讲解的教材。书中大量的内容都直接关联到实际的运动表现、训练和康复。每一章都可能包含“运动学原理”、“常见运动损伤”、“训练建议”等板块,将晦涩的解剖学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指导。 例如,在介绍肩袖肌群时,书中不仅会展示其解剖结构,还会强调它们在投掷、游泳、举重等需要肩部大幅度活动的运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不当的训练方式或过度的负荷容易导致的肩袖损伤。书中可能会提供肩袖肌群的强化训练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肩部活动的伸展和放松,以预防损伤的发生。 对于体育教练而言,这本书是设计训练计划的宝贵参考。理解运动员的肌肉发力模式、关节活动度限制,以及潜在的损伤风险,能够帮助教练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训练,最大化运动表现。对于运动员自身而言,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规避运动伤害,提升训练效果。 对于康复师而言,《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评估和治疗运动损伤时,对身体结构的精确理解是诊断和制定康复方案的基础。书中详细的解剖学信息,配合其对功能和运动的阐释,能够帮助康复师更准确地定位损伤部位,理解损伤的力学机制,并设计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结构清晰,易于查阅 尽管内容详实,《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的结构却非常清晰,便于读者查阅和学习。全书按照身体区域和系统进行划分,逻辑严谨,循序渐进。每个章节都包含引言、详细的解剖描述、功能分析、运动应用等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书中大量的图表、标注和索引,进一步提升了其易用性。读者可以快速找到特定骨骼、肌肉或神经的位置和功能,并且通过详细的标注,能够清晰地辨认出图中的每一个结构。这种设计,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系统学习,也能够作为一本随时翻阅的参考工具书。 总结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与人体解剖学的深度对话,一次对运动科学的全面探索。它以无可比拟的视觉震撼,深入的理论解析,以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指导,为所有对身体运动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无论您是学生、教练、运动员、康复师,还是对生命运动之美充满好奇的探索者,这本书都将是您旅途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将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身体的每一个动作,更智慧地运用身体的每一份力量,最终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在运动的世界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