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阳明后学李贽的思想观点为何能在几百年后引起毛泽东共鸣?
2. 晚年毛泽东亲自辑录李贽《史评纲要》23条,旨趣何在?复旦老教授朱永嘉结合史事详尽解读,评释之间,思接千载,洞幽烛微。
3. 作者以八十七岁高龄,精梳史料,抚今追昔,小至生活行止,大至社会风尚、政治走向,诸多议论,极具历史穿透感。
4. 作者是历史学者,又曾经历宦海沉浮,其一贯秉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读史旨趣,行文时有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之处。
本书是朱永嘉先生解读明代思想家李贽的重要论著。朱永嘉先生以八十七岁高龄,精梳史料,抉幽发微,剖析了李贽的出身、仕途、交往以及为人宗旨和思想发展脉络,尤其结合史事,详尽解读了李贽《史纲评要》二十三条有关古代历史人物的评点,展现了这位独立启蒙思想家的言论风采。作为明史专家,作者也对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作了深入阐述。朱永嘉先生一贯秉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读史旨趣,行文时有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之处。
朱永嘉,历史学者,前上海市委常委,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31年生,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等文史名家,后从事秦汉史、三国史、明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奉毛泽东指示组织校勘注释大字本古籍。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读史求是》《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等。
前 言 /01
上 篇 李贽的生平、思想与为人宗旨
开场白:从《明史》关于李贽的记载说起 /002
一、李贽的家世及其早年为官经历 /005
二、李贽在云南的任职经历 /014
三、李贽的致仕与出家为僧 /023
四、李贽著述的刊刻及其与耿定向矛盾的爆发 /037
五、关于李贽与耿定向争论的追溯 /047
六、李贽与耿定向的和解 /058
七、李贽的“童心说” /069
八、李贽论何心隐 /073
九、李贽对才、胆、识的议论 /080
十、李贽的佛教生活 /086
十一、李贽论友情 /103
十二、李贽晚年的读书生活 /107
十三、李贽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及其对正史与诸子的评论 /116
十四、李贽晚年的交游 /126
十五、李贽晚年在山西的读书问学 /130
十六、李贽晚年的著述 /138
十七、李贽晚年在南京的三件事 /144
十八、李贽对儒家的批判 /149
十九、李贽《遗言》中的生死观 /157
二十、李贽之死 /165
下 篇 毛泽东晚年辑录《史纲评要》二十三篇释读
说 明:关于毛泽东晚年阅读李贽《史纲评要》 /174
第一条 评管仲 /178
第二条 评吴起 /181
第三条 评商鞅、申不害 /186
第四条 评商鞅不从赵良劝说 /190
第五条 评孟子不言利 /194
第六条 评范雎说秦王 /199
第七条 评荀况之学 /220
第八条 评韩非 /227
第九条 评吕不韦 /239
第十条 评秦始皇置郡县 /250
第十一条 评李斯焚书之议 /261
第十二条 评秦二世胡亥继位 /273
第十三条 评赵高杀李斯 /283
第十四条 评子婴杀赵高 /293
第十五条 评刘邦痛骂郦食其 /297
第十六条 评刘邦击筑自歌 /301
第十七条 评董仲舒 /307
第十八条 评盐铁之议 /313
第十九条 评儒生献谶 /319
第二十条 评曹操 /324
第二十一条 评曹操之陈留起兵 /329
第二十二条 评曹操建安十五年令 /333
第二十三条 评诸葛亮 /341
附:读《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347
前 言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讲李贽的生平、思想及其为人宗旨,后一部分释读毛泽东晚年辑录李贽《史纲评要》二十三条。前后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写作的次序是先释读《史纲评要》的二十三条,后写其生平、思想与其为人宗旨。从阅读的角度讲,先了解其生平和思想,再读《史纲评要》二十三条为宜,便于读者从李贽的生平思想入手,逐渐进入中国古代历史领域。
“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产物,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个标志,然而在明代中晚期,李贽便能提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的命题,以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式。这就值得人们去思考李贽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为人及其思想脉络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叛逆者,他确实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李贽是学而思者,他勤奋读书,又能独立思考,对中国历史有着超前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认真读他的书,确实能启发人去认真思考。这当然不是说他的议论全都正确,任何结论都是可以分析的,既有合理的一面,亦有不完善的一面。他的长处,是启发我们认真思考,去求索为人的宗旨,探求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找到如何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答案。
开场白:从《明史》关于李贽的记载说起
李贽,原姓林,名载贽,明嘉靖六年(1527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晋江,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考中举人后改姓李,为避穆宗讳改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官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 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 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弃官,后寄寓黄安(今湖北红安)、麻城芝佛院。万历三十年(1602 年),以“惑世诬民”罪名被捕下狱后自杀,享年七十六岁。
李贽从幼年起,就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他的思想和为人都反映了这种性格。他的作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和《史纲评要》,《藏书》是依纪传体评论历史人物,《史纲评要》是按编年体评论历史人物,《焚书》大部分是他与时人通信的辑录,以及对自己经历的叙述和所作诗文及史论的辑录,也有一些是表达他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思考 和评论。要了解李贽的思想及其为人,离不开他自己留下的作品。
《明史》没有为李贽立传,只是在耿定向的传记中提到他。耿定向兄弟本来是李贽的朋友,李贽在五十三岁以后,在黄安耿定向家为其子女任教职。李贽与耿定向的弟弟耿定理在思想观念上比较一致,耿定理去世以后,李贽与耿定向之间由于思想分歧而互相对立,从此二人成为两条车道上跑的车,从互相争论到互相指责,到最后李贽被耿定向所逐。《明史·耿定向传》云:“定向初立朝有时望,后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四辅,皆能无龃龉。至居正夺情,寓书友人誉为伊尹,而贬言者,时议訾之。”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耿定向属于在朝执政的阵营,至于他的学术思想,其本传云:“其学本王守仁,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今湖北红安)。”在思想起源上,他与李贽都属于王艮的泰州学派,二人所走的道路则完全相反,实际上耿定向与弟弟耿定理在为人和思想倾向上也不完全一致。从行为上讲,耿定向是在朝为官,谋求仕途的发展,而李贽则是在野,思想倾向于禅宗讲道、讲禅,那么耿定向对李贽的态度发生变化也就容易理解了。史传称:“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从道理上讲,耿定向说不过李贽,就依仗权势来压制他。定向的弟弟耿定理则与其兄不同,《明史》称:“定理终诸生,与定向俱讲学,专主禅机。”耿定理不为官,不谋富贵,一心与李贽讲道,故耿定理一死,李贽便只能离开黄安了。关于李贽本人的经历,在《明史·耿定向传》亦有言及,其云:
贽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发,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黄安,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后北游通州,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
这里所言与事实有出入,李贽剃发是在麻城,是姚安知府任满后致仕,并非“勒令解任”。至于其中指责的“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他当时不是在黄安,而是在麻城,是周友山支持他在麻城安顿。李贽《与周友山书》称“不肖株守黄、麻一十二年矣”,这十二年只有三年在黄安,故主要不是在黄安,而是在麻城。所谓“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说的主要是在麻城的事。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明代社会史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作者显然下了一番苦功,从地方志、私人笔记、乃至当时士人的往来信件中,发掘出了许多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立体而可触摸的李贽世界。例如,书中关于李贽在福建的早期经历以及他与当地士林交往的描述,就远比主流的叙述要丰富得多,这些地方性的史料为我们理解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参照系。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李贽思想的重新定位,更在于它示范了一种如何利用多元史料进行扎实、细致的个案研究的方法论。它不只是关于“李贽”,更是关于“如何做历史研究”的一份优秀教材,其方法论的启示性,甚至超过了其具体结论本身。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文笔简直是一绝。它不像那些充斥着晦涩术语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古典韵味和现代张力。作者对中文的驾驭能力高超,遣词造句既考究又富有情感色彩,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展示学术功底的同时,从未忘记文学的魅力。他对于李贽那些充满激情和反叛精神的文字的引用和点评,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气质。特别是书中关于“情”与“理”的辩证分析,作者采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笔法,将李贽从程朱理学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描绘成一场挣脱缰绳的灵魂远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每一页纸张的质感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让人在阅读时油然而生一种仪式感。
评分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场枯燥乏味的哲学解读,没想到却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到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作者也能用现代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与其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不如说它是一篇精彩的“思想传记”,它没有将李贽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是如何在礼教的重压下,艰难地寻求自我解放的。书中对李贽与万历皇帝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尤为精彩,那不仅仅是君臣之义,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互激赏与彼此成就,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都变得立体而丰满。我几乎是屏息凝神地读完了关于李贽被贬谪、被放逐的那几章,那种深沉的悲剧感,透过作者的文字直击心灵,让人在感叹其思想超前性的同时,也为他坎坷的一生感到唏嘘不已。
评分这部作品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李贽思想的阐释可谓入木三分。他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简单梳理,更是深入挖掘了李贽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思想挣扎与创新。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观点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平衡,既没有一味地美化,也没有过度地贬低,而是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充满时代烙印的李贽形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激荡的明末清初,与李贽及其同时代的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为理解李贽的“童心说”以及他对传统儒学的颠覆性批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晚明思想史,或者对中国早期现代性萌芽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灯塔。它带来的启发,远超出了单纯的学术研究范畴,更触及了人性、自由与个体价值的永恒命题。
评分我一直认为,研究古代思想家,最忌讳的就是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审判古人。而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就是它对李贽的评价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同情与理解。作者清晰地指出了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比如他对女性地位的看法,虽然在当时已属进步,但放在今天看来仍有商榷之处,但作者并没有将其作为攻击的靶子,而是将其视为特定时代社会结构下必然产生的折中。这种成熟、克制的史学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无比可靠和可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每一章的结尾设置的“反思”小节,它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引导读者思考李贽的思想如何能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投射点,这让原本沉重的历史研究变得具有了鲜活的现实意义,仿佛李贽的呐喊至今仍在回响,提醒着我们反思何为“真实”的自我。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羡慕已久的书,今天终于拿到手,很喜欢,装帧精美,排版合理,字迹清晰,很适合好好阅读,收获很多。
评分还是要结合李贽的书,专业书啊
评分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通畅直白
评分正在与李贽的原作对读,有帮助理觧。好书。
评分若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大概只能靠书本、知识、阅读予以解决。从阅读中见出疑问,便能向权威挑战;向权威挑战的过程,也是逼近自己人生极限的过程;在不断的挑战与超越中,身后自然会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于是,我们只有一次的短暂人生,也因此而变得美丽而永恒。
评分京东速度很快,包装完整,如果遇到满减活动会更划算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