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通史 清代卷

海南通史 清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伟民,唐玲玲 著
图书标签:
  • 海南历史
  • 清史
  • 地方史
  • 海南通史
  • 历史地理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民俗
  • 中外交流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0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697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是6卷本《海南通史》其中的一卷,记述了清朝时期海南岛的发展历程以及清代对海南的统治,包括清代海南地方政权的艰难建立,清政府对黎族地区加强统治,张之洞对海南的整治,政区与户口,职官与吏治,兵制与海防策略,清代海南岛上的海盗,清代社会经济的演变,清代海禁撤除后的海南,清朝时期的南海诸岛,海南的教育活动,海南移民的新趋势,宗教信仰,风俗与方言,自然灾害,在海南岛的部分人物简介,以及人名索引和地名索引等内容。

精彩书摘

  张之洞认为,今日筹琼之要,以治军防海为归宿。琼州一岛,为海疆第一要冲,孤峙大洋,逼近越境,关键中外,地方千里。黎山广深,榛狂未启,林木茂美,矿产颇多,强敌日伺,垂涎已久。盖自英得香港以来,不惟商务殷繁,尤于屯泊修造兵轮为便。泰西各国群相艳羡,于中华洋面诸岛莫不欲探得善地,为开设埠头停顿兵轮之所。是琼岛一隅,在中国则如石田、如赘瘤,然令他人据之则全粤不能一日安枕,非惟一国之觊觎,实为列邦所瞩目。
  他重引曾纪泽的奏折提出,海南岛情形较台湾尤为吃紧,而光绪皇帝对此意见已经采纳,张之洞领旨,他在剿黎告一段落之后,经过一番巡视调查,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二十日,他在上《建筑琼廉海口炮台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在海南修建炮台,以防列强入侵海岛。张之洞提出:“臣前年冬间因出巡各海口,先至琼州海口亲加相度,海滩广阔,敌人巨舰难以驶近,然其船炮甚巨,足可护其登岸舢板。若我之台炮稍弱,则徒受炮而不能击敌,滨海旧有废炮台二座,修造既未合法,地基亦被淹浸,当勘得海口城西五里之秀英山,土人称为水英山,地势最好,距敌较近,岗阜高广,可以东西兼顾,应筑台七座。海口城西十里之西场地亦坚实,其地亦可登岸,应筑台三座。每台各配大炮一尊,均二十四生三十五倍口径长炮,始足及远攻坚。
  ……
《海南通史:清代卷》 内容概要 本书是《海南通史》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海南岛在清代(1644年—1911年)近三百年的历史变迁。本卷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清代海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以及与中央王朝互动等多个层面的发展脉络与深刻变化。 政治建制与行政管理 清代对海南的治理,是中央集权与地方特殊性相结合的体现。本卷详细考察了清初对海南的“改土归流”政策在岛上的具体实践及其影响。开篇部分,重点阐述了清廷如何将原有的土司制度逐渐纳入新的行政体系,设立了琼州府、崖州直隶州等主要行政单位,以及通判、县令等官僚体系的运作机制。 特别关注了清代海南的军事防御体系。海南岛作为南疆重地,其海防建设至关重要。书中详述了清廷在琼州、崖州等地设立的炮台、营汛的沿革与驻防情况,以及水师的组织和职责。通过对这些防御工事和军事调动的分析,展现了清朝维护海洋权益和应对海盗威胁的努力。 此外,本卷对清代海南的官员任用、地方精英的形成与参与地方治理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央权力如何渗透并塑造了地方政治格局。 经济结构与社会民生 清代的海南经济在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逐渐孕育出新的发展方向。本卷细致考察了水稻、黍稷等作物的种植技术进步与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关于山林土地的开垦与产权纠纷。 手工业方面,书中着墨于海南传统制盐业的兴衰,分析了官营盐场和私盐贩运之间的复杂博弈。椰子、槟榔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扩大,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外贸易,虽然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但海南作为南下通道,其走私贸易和与东南亚的隐秘联系依然存在,本卷尝试还原这些“灰色地带”的经济活动。 社会结构方面,本书探讨了汉族移民的持续涌入如何重塑了岛上的人口构成。重点分析了黎族与其他原住民在清代“编户齐民”政策下的社会地位变化、赋税负担及文化适应过程。原住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时而和睦,时而冲突,构成本卷重要的社会议题。对传统宗族组织、乡绅阶层的权力基础及其在地方社会控制中的作用,也有详尽的论述。 文化、教育与宗教信仰 清代是海南传统士人阶层活跃的时期。本卷梳理了清代海南的科举制度发展,记录了涌现出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对地方文化和教育的贡献。海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遭遇,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达,书中收录和分析了当时的诗文、碑刻等一手文献,以重建当时的文化景观。 在宗教信仰方面,儒释道三教在清代的融合与地方神祇的崇拜并行不悖。书中考察了关岳庙、天后宫等公共祭祀场所的修建与管理,以及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乡土情感方面的功能。对民间流行的巫术、风水观念的社会接受度也有所探讨。 对外关系与边疆治理 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清代边疆治理中的特殊地位。本卷专门开辟章节,系统研究了清朝对南洋,尤其是对吕宋(今菲律宾)关系的政策演变。通过对驻岛官员与海外商人的往来记录的解读,展现了清代中国对南海区域的间接影响。同时,也考察了西方列强活动对海南沿海防御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为近代史的开端埋下伏笔。 史料运用与研究价值 本书的撰写,广泛采撷了《清实录》、清代海南地方志(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琼州府志》)、各类奏折档案、官员文集以及后世学者对相关史料的整理成果。通过多源史料的交叉印证,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真实且富有细节的清代海南面貌,为研究中国地方史、边疆史、海洋史的学者提供坚实的参考。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清代中央王朝在特殊地理环境下治理模式的深入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和注释体系也值得称赞,它体现了一种对史料负责任的态度。我特意核对了几个关键人物生平的描述,发现作者对地方文献的交叉验证做得非常扎实,避免了单方面史料带来的偏颇。例如,在描述某位地方官的功过是非时,书中同时参考了官方奏折、地方志的赞誉,以及民间歌谣或士人私札中的批评,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立体且多维的评价。这种审慎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清代海南史的学人来说,光是书末那份详尽的参考书目和档案目录,就已经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为你指明了未来探索的方向。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张精密的地图,标示出了已知的领土边界,同时也清晰地标记出了尚未完全勘探的“未知区域”,这对于激发后来的研究热情来说,是最好的激励。

评分

从一个研究近现代社会变迁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对清末“开港”前后海南社会结构松动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它细致入微地呈现了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新式教育、新式商业模式冲击时的反应。作者没有将“变”简单地归结为外力推动,而是深入探讨了本土精英内部的分化与适应策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土地兼并与佃农问题的论述,书中通过对几个关键县份的田产记录的统计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在社会动荡期,财富是如何重新分配的,以及这种分配如何为后来的社会革命埋下了伏笔。这种将经济数据与社会心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内在驱动力的有机体。读到后面,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旧秩序崩塌前夕的紧张与不安,这正是优秀历史著作所能带给读者的独特体验——不是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而是“感受”到历史是如何发生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种“通史”性质的书会不会写得过于宏大叙事,缺乏鲜活的细节,但这本书成功地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重点关注了关于宗族势力和民间信仰的部分。书中对海南岛上不同族群,比如黎族、汉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互动模式,描述得尤为精彩。它没有采用简单化的“冲突”或“融合”二元对立的视角,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婚俗、祭祀活动中的禁忌与借用,展现了文化张力的微妙之处。比如,书中对“公期”(地方性的庙会和集市)的描述,简直就像一幅流动的风俗画卷,展现了经济交流、社会地位确认以及宗教虔诚是如何在同一场活动中交织作用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引用了大量地方志和民间文书中的只言片语,这些“非主流”的史料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让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闻到庙宇香火的味道,感受到集市上人声鼎沸的活力,而不是干巴巴的年代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清代漫长,事件繁多,很容易让人在时间线上迷失方向。然而,编排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设置“历史的转折点”。每一个大章节的开头,都会有一个强有力的事件或政策作为锚点,引导读者进入下一阶段的理解。比如,在讨论“海禁”松动与贸易复苏时,作者没有平均分配笔墨,而是着重刻画了几个关键的对外贸易口岸在不同时间段的兴衰对比,这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住海南岛在海洋贸易网络中的动态地位变化。我个人觉得,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有重点、有侧重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历史的深度。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你梳理复杂的历史线索,让你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评分

这本鸿篇巨制,从装帧上看就透着一股子沉稳劲儿,纸张的质感相当考究,印刷的字体清晰大气,让人一上手就觉得是本值得细品的大家之作。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地方治理与社会变迁的章节,虽然对清代海南的整体脉络已经有所了解,但书中对具体行政区划调整、赋税制度演革的细致梳理,还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显然是下了番苦功的,大量的史料被系统地整合起来,不再是零散的记载,而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叙事逻辑。特别是对“更名赋”这样带有特定历史背景的税种的分析,不仅描述了它如何产生、执行,更深入探讨了它对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比教科书上的泛泛而谈要深刻得多。书中的地图和插图虽然不多,但选取的点位都非常关键,能很好地辅助读者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制约了历史事件的发生。阅读下来,我深刻感受到清代海南在国家统一进程中的边缘与中心之间的复杂张力,它既是“天涯海角”的边陲,又是漕运与海防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石,让历史爱好者可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索更多未竟的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