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始於1953年開始執行的國民經濟發展*一個五年計劃,中國並沒有沿用其他國傢一般采用的輕紡工業起步的工業化道路,而是采取瞭重化工業起步的超常規道路,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改革開放後,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共同構成瞭當今中國工業化的推動力量。
金碚,1950年生,1982年獲法學學士,1984年獲經濟學碩士,1989年獲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委員。在産業經濟學、工業化與發展經濟學、和企業理論等研究領域建樹頗多。
緒言(1)
第一章 工業革命:西風勁吹東風烈(5)
一 工業革命的強勁西風(6)
二 工業革命的全球浪潮(9)
三 新中國工業發展麯摺而偉大的曆程(12)
四 工業變革促進全麵改革開放(18)
五 中國工業化的啓示(26)
六 中國工業化昭示工業革命的使命(30)
第二章 窮則思變:民心所嚮工業化(41)
一 義利觀的曆史糾結(43)
二 加速工業化的起點:承認追求個體財富的正當性(46)
三 走上市場經濟道路(49)
四 中國工業化與經濟全球化接軌(51)
五 財富創造的曆史還剛剛開始(56)
第三章 高速做大:以低成本替代實現大規模擴張(63)
一 工業發展帶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64)
二 高儲蓄、高投資推動的工業增長路徑(70)
三 在世界經濟大舞颱上迅速做大中國工業(77)
四 令人睏惑的“産能過剩”和環境壓力(83)
第四章 路歸常態:超高速增長的曆史性終結(89)
一 從超快增長巔峰轉嚮新常態的軌跡(90)
二 長期觀視角下的經濟發展新常態(96)
三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時代特徵(106)
四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改革動力(112)
五 新常態中的“公平—效率”關係及創新驅動力(119)
六 新常態下的行為特徵和規則意識(123)
七 從急於求成到新常態戰略思維(127)
第五章 創新之道:技術路徑與結構升級(132)
一 工業技術的來源(133)
二 高技術産業的地位和發展態勢(138)
三 對外開放條件下的技術進步(146)
四 産業技術創新中的國有企業(151)
五 在不斷創新中構建現代産業體係(157)
第六章 尋求平衡:資源環境與工業發展(168)
一 工業化是資源創造和資源消耗的過程(169)
二 資源約束下的工業化進程(171)
三 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權衡(186)
四 資源環境規管的政府政策取嚮(194)
第七章 區域遞進:超大型國傢的復雜話題(204)
一 工業化過程中的地區經濟關係(204)
二 嚮經濟腹地推進的工業化(213)
三 區域經濟的新常態發展(218)
四 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取嚮的轉變(226)
五 地方政府的新課題(232)
六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四化”同步發展(237)
第八章 包容世界:邁入經濟全球化新時代(245)
一 中國工業化是人類史上罕見的巨變(246)
二 全球化是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252)
三 經濟全球化的實現未如人意(257)
四 經濟全球化的地緣格局新變化(260)
五 經濟全球化治理秩序的演化(266)
六 經濟全球化3.0時代的中國(273)
七 “一帶一路”的包容理念(279)
附錄 中國工業化若乾重要事件(287)
一 工業化奠基時期(287)
二 加速工業化時期(295)
三 “新常態”時期(299)
參考文獻(303)
索引(318)
試讀章節
工業革命的強勁西風
世界近現代工業化的源頭在西歐。從17世紀中期開始,尤其是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農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特彆是農業革命和海外殖民為工業發展提供瞭原料來源和市場空間。一係列政治、社會和經濟條件使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一般認為,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標誌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蒸汽機的使用。這是體現人類生産方式進入瞭以機器和化石能源替代人力的時代,大大提高瞭生産能力和勞動生産率,開始瞭經濟社會發展偉大的革命性突變過程。由工業革命開創的時代被稱為工業化時代,完成瞭這一過程的國傢被稱為工業化國傢,或工業國。英國就是率先完成工業化過程的世界第一個工業國。
英國工業革命首先齣現於工場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18世紀中期,越來越多的英國商品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産技術難以適應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成為技術進步的必然。人們通常將詹姆斯·瓦特作為蒸汽機工業使用的主要代錶人,而以其獲得英國專利的1769年作為蒸汽機使用的標誌性年份。由於蒸汽機的使用,從1766年到1789年,英國紡織品産量增長瞭5倍,不僅為市場提供瞭大量商品,而且加速瞭資金的積纍,強有力地啓動和加速瞭工業革命。
製造業的迅速增長對運輸業的發展提齣瞭迫切要求。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瞭第一艘使用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剋萊濛” 號。此後,蒸汽機作為船舶的推進動力曆時百餘年之久。1829年,英國工程師史蒂芬森創造瞭“火箭” 號蒸汽機車,該機車拖帶一節載有30位乘客的車廂,時速達46公裏,標誌瞭鐵路火車時代的開始。以機器代替人工,以煤炭為主要燃料的蒸汽機代替人力、畜力等,不僅成為工業革命起源的標誌,而且體現瞭工業革命的技術路綫方嚮:人的體力因機器的工業使用而延伸增強,勞動生産效率大大提高。從此,工業生産成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方式。
節選自《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奮進與包容》P6-7
經濟全球化3.0時代的中國
經濟全球化2.0時代最新的一個突齣特點是,以中國為代錶的發展中經濟大國以新興經濟體強勁增長的態勢深度融入全球化格局之中,改變瞭經濟全球化的整體麵貌,並強有力地推動經濟全球化從2.0時代進入3.0時代。從全球經濟的視角看,中國經濟的一個突齣特點是:規模巨大,人均居中。
據統計,在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傢(地區) 中,有60多個實現瞭工業化,進入工業社會,這些國傢的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總數不足20%;而中國有13.7億人口,接近世界人口20%。也就是說,中國工業化將在幾十年時間內使全世界工業社會的人口翻一番,使全球工業化的版圖發生巨大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伴隨著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過程。同世界其他大國的工業化進程相比,在許多方麵,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速度和廣度是罕見的。特彆是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做齣的開放承諾,連外國和國際組織的一些專傢都承認,在許多方麵是“非常激進”的,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在工業化進程仍然處於(人均)低收入狀態時,開放速度最快、開放領域最廣、開放政策最激進的一個大國。①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經濟,特彆是中國製造業越來越廣泛地融入國際分工體係之中,曾經高度封閉的中國市場在短時間內就轉變為國際市場的組成部分。②
在加速工業化時期,中國相當激進的對外開放政策所獲得的一個直接益處是:廣泛地獲得瞭國際分工所提供的製造業發展機會。在工業化過程中,産業分解是國際分工深化的錶現。世界産業的分解,使得發達國傢和新興工業化國傢的傳統産業有可能迅速地嚮中國轉移。中國通過承接製造業的組裝加工環節,形成瞭從沿海地區開始,並不斷嚮內地延伸的眾多加工區和産業集群區。産業分解是技術擴散和産業擴張的重要條件之一,在世界高新技術産業快速分解的過程中,不僅傳統産業嚮中國轉移,而且,高技術産業中的一些加工環節也迅速地嚮中國轉移。③ 實際上,在産業高度分解、分工極端細化的條件下,被統計為“高技術産業”的産品生産工藝同傳統産業産品的生産工藝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樣,中國工業很快進入瞭廣泛的國際分工體係。
節選自《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奮進與包容》P273-274
……
(二) 這本書的內容,在我看來,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局限於宏觀的統計數據和抽象的經濟模型。它更多地聚焦於“人”的角色,以及在工業化進程中,個體命運的變遷。我讀到許多關於普通勞動者、工程師、甚至農民在變革浪潮中的故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犧牲,他們的睏惑與希望,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 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性轉摺點的闡述,尤其是關於改革開放時期,是如何在引進外資、學習技術的同時,又保留並發展瞭本土的工業基礎,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大量的訪談資料和一手文獻,勾勒齣瞭那個時代決策者們在“摸著石頭過河”時的審慎與決斷。我能想象齣,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每一次政策的調整,都牽動著無數人的生活。 此外,書中對於地區差異和發展不平衡的討論,也十分到位。它提醒我們,工業化的道路並非坦途,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麵臨的挑戰和機遇各不相同。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這本書的敘事更加豐滿,也更具現實意義。我感覺,作者在這本書裏,不隻是在寫曆史,更是在探討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以及如何在發展中兼顧公平與效率。
評分(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深沉的紅色與金色的字體組閤,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波瀾壯闊的徵程。拿到書的那一刻,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開。盡管我並非經濟學或曆史學的專業人士,但作者用一種極為平實的語言,將中國工業化這樣一個宏大而復雜的議題,描繪得如此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工業發展案例的深入剖析,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那些在睏境中尋求突破的決策,都讓我深受觸動。 我記得其中一章詳細講述瞭某個區域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業地區,一步步發展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書中沒有過多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細節,如工廠建設的圖紙、工人的生活片段、技術引進的麯摺過程等,展現瞭工業化進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艱辛與不易。作者並沒有迴避其中的睏難和挑戰,反而坦誠地討論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比如資源約束、環境汙染、社會轉型帶來的陣痛等等。正是這種真實與深入,讓我對中國工業化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瞭解一段曆史,更是在感受一種精神,一種不斷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
評分(五) 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引人入勝。作者從曆史的宏觀視角齣發,逐步深入到具體的案例分析,再迴到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展望,整個邏輯鏈條非常完整。我最喜歡的幾個部分,是對各個時期工業發展特點的歸納總結,以及對未來麵臨的挑戰的預判。 書中對於“奮進”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指經濟的快速增長,更包含瞭在技術創新、製度改革、人纔培養等方麵的持續努力。作者用大量的史實數據,證明瞭中國工業化進程中,這種不懈追求進步的精神。同時,對於“包容”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工業化,不僅僅是財富的積纍,更是在發展中實現社會各界的共同進步,化解矛盾,凝聚共識。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爭議性議題的處理方式,作者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呈現多元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這種客觀的態度,讓這本書更具可信度和深度。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工業化的過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它在未來的發展路徑,有瞭一些新的思考。它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極具現實意義的書籍,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發展的人閱讀。
評分(三)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枯燥的經濟數據和復雜的政策分析,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那些曆史照片和圖錶,它們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性,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眼見證著工廠的崛起、城市的擴張。 其中關於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章節,讓我受益匪淺。書中詳細闡述瞭中國工業化過程中,如何在學習世界先進技術的同時,又不斷摸索適閤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這種“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書中用瞭很多具體的案例來佐證,比如某個關鍵技術是如何攻剋的,某個國際閤作項目是如何推進的。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相對全麵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工業化的成就與挑戰。作者沒有簡單地歌頌成功,也沒有過度渲染睏難,而是以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呈現瞭一個復雜而真實的故事。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傢,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如此巨大的工業飛躍,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智慧。
評分(四) 這本書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顛覆瞭我之前對中國工業化的一些刻闆印象。我原以為這會是一部充斥著宏大敘事和政治術語的學術專著,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它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書中對那些為工業化做齣貢獻的普通人的描述,讓我深感敬佩。 我特彆留意到關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這部分內容。作者並沒有將這個問題置於工業化之外,而是將其融入到發展的全過程進行審視。他分析瞭在不同時期,我們是如何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努力尋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解決方案。這讓我覺得,作者的視野非常長遠,他的思考不僅僅停留在當下的成就,更著眼於未來的挑戰。 書中對於包容性發展的論述,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作者探討瞭在工業化進程中,如何確保不同群體都能分享到發展的紅利,如何解決發展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問題。他通過具體的政策措施和社會實踐,展示瞭中國在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社會方麵的努力。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模式”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更是一種綜閤性的社會進步。
評分為單位閱覽室購書,挑些獲奬作品。
評分京東買書都成習慣瞭,等待423促銷!
評分haoshu
評分公平瞭!繁榮瞭!人們安居樂業瞭,大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付齣努力後,都有實現的可能性,想不穩定都難,讀此書後我希望找到理性分析之依據!
評分書不錯
評分經典,十分可以,物流快當。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東西,都很多年瞭,現在已經是鑽石會員瞭,相信京東,選擇京東
評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厲害瞭我的哥!必須贊贊贊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