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诞生也就意味着城市史的诞生,城市史研究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研究城市的起源、嬗变,研究城市本身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城市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研究城市设施、居民生活与礼俗的变迁,而且还要研究那些有关城市的理论。本稿从社会进程、理论渊源、学科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城市史学产生的内在逻辑;从有关城市史期刊、城市史研究组织、城市史研究主题、城市史理论与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城市史学的蓬勃发展。具有显着跨学科性质的城市史学综合了各门学科的优势,吸收不同的观念与方法,以独特的视角研究城市的历史、现状并审视未来。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伴随这一进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这一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人类关怀的现实意义。
陈恒,196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文科处处长。出版有《希腊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译着多种。
第一章 城市起源
第一节 权势创造城市——论农业时代的城市起源在农业文明时代,城市普遍地由统治者的权力所缔造。城市是各种非农业活动的汇聚之地,其中,政治及与政治相联系的军事、宗教活动对于城市的兴起最为重要,最早一批脱离农业生产并能够聚集于城里的人,首先就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阶级社会中的统治者,统治阶级连同为统治者服务的军队、僧侣等,构成早期城市的主体。城市中的工商业是以政治中心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并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工商业活动追随权势而发展,围绕权势的消长而兴衰。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资本对城市的命运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权力开始屈从于资本。城市的起源不是一个新问题,它是研究城市的学者着力探讨的三大主题之一。
这一问题已有不少答案。起初,学者们倾向于从经济方面去阐述城市的起源,因为城市繁荣的工商业活动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是工商业起源说的代表, 他不仅用工商业发展解释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起源,而且把它当成是一切时代、所有地方城市起源的基本原因,他说,“在任何一种文明中,城市生活的发展都必须依靠工商业。……过去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帝国或阿拉伯帝国的城市是这种情况,今天欧洲、美洲、印度、日本或中国的城市也是这种情况”。
皮雷纳的思路和观点在学术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一些人看来,城市似乎就天然地成了工商业中心:农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出现剩余,人们就开始用剩余的产品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工商业中心。后来,也有学者不同意皮雷纳的观点,但依然从经济方面去分析城市的兴起。当然,也有学者反对单纯地从经济方面解释农业时代的城市起源,认为中世纪的城市有多种类型,城市因为不同的性质而有不同的兴起原因。 还有人认为,城市兴起并不只有一个原因,而是贸易、政治、宗教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上各种解释体现了在城市起源这一主题上的学术进步。但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们倾向于根据城市生活中某一个或某些突出的特点,去探讨城市兴起的原因,这就容易为表象所蒙蔽。本文认为,在农业文明时代,城市普遍地由统治者的权力所缔造,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是如此,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是各种非农业活动的汇聚之地,其中,政治及与政治相联系的军事、宗教活动对于城市的兴起最为重要,工商业活动追随权势而发展,围绕权势的消长而兴衰。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封面选用了那种带着微微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沉静,深沉的墨绿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历史的深巷。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排版上的用心,正文采用了一种非常清晰易读的宋体变种,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别提那些精美的插图了,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更像是对每一座城市过往辉煌的侧面描摹。那些蚀刻版的城市轮廓图,线条的精细度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中世纪街道上泥土与柴火混合的气味。装订的工艺也堪称业界典范,书脊平整而坚固,即便我反复翻阅查阅特定章节,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于“阅读体验”这件事的尊重与执着。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散发出的那种古典而内敛的气质,与那些追求快速消费的轻薄读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愿意慢下来,去感受每一页纸张带来的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本身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我通常不喜欢在阅读正文时被脚注频繁打断,但这本书的注释系统设计得非常精妙。它们被巧妙地安排在页脚,内容详实,引文精准,而且许多注释本身就是对某个次要但有趣的史实进行的补充说明,读起来就像是作者在正文之外,私下里向你透露的更多独家内幕。我曾为了一句关于某个中世纪工匠公会秘密会议地点的描述,去查阅了书后的那一长串德语和拉丁文文献索引,发现作者引用的资料来源极其广泛,涵盖了档案记录、地方志、甚至考古学报告。这让我对作者研究的严谨程度产生了极大的信赖感。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它所呈现的叙述本身,更在于它背后那套近乎于“吹毛求疵”的研究方法和材料积累,这为任何想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的人,提供了一个坚实到近乎完美的起点。它体现了学者对知识的敬畏心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专业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感。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术语和建筑学术语时,展现出了高超的“翻译”技巧。他会先用严谨的定义铺垫,紧接着立刻引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进行佐证。比如,在讲解“巴洛克”风格如何服务于绝对君主制的权力展示时,他没有停留在对立面构图和夸张装饰的描述上,而是详细对比了凡尔赛宫与某一处市民广场的公共空间使用权,这种对比手法立刻让枯燥的风格分析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权力博弈的张力。对于像我这样,虽然对历史感兴趣,但并非专业研究人员的读者来说,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又保证了知识的深度和准确性。它让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一种被温和引导的阅读乐趣,而不是被一堆生僻词汇活活卡住喉咙的挫败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实在令人咋舌,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导览手册,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内部,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考古式解剖。作者的行文逻辑极其严密,从早期的聚落形态演变,到罗马城邦的规划原则,再到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崛起如何重塑了城市空间,每一个论断都有详实的数据和文献作为支撑。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啃完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商业模式对城市景观影响的那一章,作者对行会制度下建筑规范的分析,细致到连窗户的朝向和材料的选用都纳入了考量范围,这绝非泛泛之谈,而是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每次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比如工业革命对伦敦泰晤士河两岸功能分区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时,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那个三维立体的空间模型,去想象那种剧烈的社会震荡是如何被固化在街道的格局和建筑的风格之中的。这本书的深邃之处,就在于它把抽象的历史进程,通过具体的、可触摸的城市形态,进行了极其生动的物化呈现。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交织的韵律。它并非按照单纯的编年史来叙述,而是以“主题性空间”作为锚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切割。比如,它会用专门的章节来探讨“水系与城市生存”这个跨越了数千年历史的主题,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系统,到威尼斯的水城防御逻辑,再到现代城市的水污染治理困境,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考维度。我之前看相关书籍时,总是把不同时期的城市问题割裂开来,读完这本书后才意识到,许多困扰现代城市规划的难题,其实在古罗马或中世纪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亮点之一。它不再是简单地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回响”,阅读体验极具启发性,仿佛在和历代的城市规划者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严肃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