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筆下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各係的學生各有特點,中文係的不衫不履,帶點名士氣。工學院的同學挾著畫圖闆、丁字尺,一個個全像候補工程師。從法律係二三年級的學生身上已經可以看齣一位名律師或大法官的影子。商學係的同學很實際,他們不愛幻想。從舉止、動作、談吐上,大體上可以勾畫齣我們的同學可能經曆的人生道路。但這隻是相對而言。
中文係的學風和彆的係也差不多:民主、自由、開放。當時沒有“開放”這個詞,但有這個事實。中文係似乎比彆的係更自由。工學院的機械製圖總要按期交捲,並且要嚴格評分的;理學院要做實驗,數據不能馬虎。中文係就沒有這一套。記得我在皮名舉先生的“西洋通史”課上交瞭一張規定的馬其頓帝國的地圖,皮先生閱後,批瞭兩行字:“閣下所繪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似乎這樣也可以瞭。總而言之,中文係的學生更為隨便,中文係體現的“北大”精神更為充分。
聯大教授講課從來無人乾涉,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劉文典先生講瞭一年莊子,我隻記住開頭一句:“《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他講課是東拉西扯,有時扯到和莊子毫不相乾的事。倒是有些罵人的話,留給我的印象頗深。他說有些搞校勘的人,隻會說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應該作什麼?”罵有些注釋傢,隻會說甲如何說,乙如何說,“你怎麼說?”
西南聯大中文係教授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嚴格的。除瞭一些基礎課,如文字學(陳夢傢先生授)、聲韻學(羅常培先生授)要按時聽課,其餘的,都較隨便。比較嚴一點的是硃自清先生的“宋詩”。他一首一首地講,要求學生記筆記,背,還要定期考試,小考,大考。有些課,也有考試,考試也就是那麼迴事。一般都隻是學期終瞭,交一篇讀書報告。聯大中文係讀書報告不重抄書,而重有無獨創性的見解。有的可以說是怪論。有一個同學交瞭一篇關於李賀的報告給聞先生,說彆人的詩都是在白底子上畫畫,李賀的詩是在黑底子上畫畫,所以顔色特彆濃烈,大為聞先生激賞。有一個同學在楊振聲先生教的“漢魏六朝詩選”課上,就“車輪生四角”這樣的閤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寫瞭一篇很短的報告《方車輪》。就憑這份報告,在期終考試時,楊先生宣布該生可以免考。
聯大教授大都很愛纔。羅常培先生說過,他喜歡兩種學生:一種,刻苦治學;一種,有纔。他介紹一個學生到聯大先修班去教書,叫學生拿瞭他的親筆介紹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繼侗先生。介紹信上寫的是“……該生素具創作夙慧……”一個同學根據另一個同學的一句新詩(題一張抽象派的畫的)“願殿堂毀塌於建成之先”填瞭一首詞,作為“詩法”課的練習交給王瞭一先生,王先生的評語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處不須論。”具有“夙慧”,有“仙骨”,這種對於學生過甚其辭的評價,恐怕是不會齣之於今天的大學教授的筆下的。
聞一多先生講課“圖文並茂”。他用整張的毛邊紙墨畫齣伏羲、女媧的各種畫像,用摁釘釘在黑闆上,口講指畫,有聲有色,條理嚴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揚,引人入勝。聞先生是一個好演員。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題,但聽聞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纔華的美。聽這樣的課,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夠像聞先生那樣講唐詩的,並世無第二人。他也講初唐四傑、大曆十纔子、《河嶽英靈集》,但是講得最多,也講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聯係起來。講李賀,同時講到印象派裏的pointllism(點畫派),說點畫看起來隻是不同顔色的點,這些點似乎不相連屬,但凝視之,則可感覺到點與點之間的內在聯係。這樣講唐詩,必須本人既是詩人,也是畫傢,有誰能辦到?聞先生講唐詩的妙悟,應該記錄下來。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上課從不記筆記。聽說比我高一班的同學鄭臨川記錄瞭,而且整理成一本《聞一多論唐詩》,齣版瞭,這是大好事。
瀋從文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瞭一個作品,他除瞭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傢的作品看。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裏上燈以後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散散漫漫。瀋先生就介紹我看瞭幾篇這樣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寫的《腐爛》。學生看看彆人是怎樣寫的,自己是怎樣寫的,對比藉鑒,是會有長進的。這些書都是瀋先生找來,帶給學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課,走進教室裏時總要夾著一大摞書。
瀋先生就是這樣教創作的。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彆的更好的方法教創作。我希望現在的大學裏教創作的老師能用瀋先生的方法試一試。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瀋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錶。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瀋先生就乾著給彆人的作品找地方發錶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齣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瞭。我在1946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瀋先生寄齣去的。他這輩子為彆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瞭。為瞭防止超重太多,節省郵費,他大都把原稿的紙邊裁去,隻剩下紙芯。這當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戰時期,百物昂貴,不能不打這點小算盤。
泡茶館對聯大學生有些什麼影響?
答曰:第一,可以養其浩然之氣。聯大的學生自然也是賢愚不等,但多數是比較正派的。那是一個汙濁而混亂的時代,學生生活又窮睏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卻能自許清高,鄙視庸俗,並能保持綠意蔥蘢的幽默感,用來對付惡濁和窮睏,並不頹喪灰心,這跟泡茶館是有些關係的。第二,茶館齣人纔。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瞭瞎聊,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讀書的。聯大圖書館座位不多,宿捨裏沒有桌凳,看書多半在茶館裏。聯大同學上茶館很少不挾著一本乃至幾本書的。不少人的論文、讀書報告,都是在茶館寫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講師的“哲學概論”期終考試,我就是把考捲拿到茶館裏去答好瞭再交上去的。聯大八年,齣瞭很多人纔。研究聯大校史,搞“人纔學”,不能不瞭解瞭解聯大附近的茶館。第三,泡茶館可以接觸社會。我對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都發生興趣,都想瞭解瞭解,跟泡茶館有一定關係。如果我現在還算一個寫小說的人,那麼我這個小說傢是在昆明的茶館裏泡齣來的。
不得不說,這次的《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聯大》在選材上真是令人驚喜。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西南聯大的那群人,他們身上有一種特彆的氣質,一種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風骨和樂觀的精神。汪曾祺先生作為其中一員,他的視角無疑是獨特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從書中找到他對於那個時代、那段經曆的細緻描繪。我並非專業研究者,隻是一個熱愛閱讀的普通讀者,我希望從他的文字中,讀到一些鮮活的細節,一些不為人知的往事,一些關於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生活圖景。我想象著,在炮火連天的背景下,他們如何在教室裏孜孜不倦地學習,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如何在艱難的生活中尋找樂趣,保持內心的平和。我更期待看到,那些後來成為文化巨匠的人物,在年輕時是如何相處的,他們之間發生瞭怎樣的故事,又如何互相啓迪,共同成長。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記錄,一份關於理想、關於奮鬥、關於人生智慧的寶貴遺産。
評分當《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聯大》這本書展現在我麵前時,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杯溫潤的茶,總是能在我疲憊的時候,給予我一種撫慰和力量。這次的集子,特彆側重於他早年在西南聯大的那段時光,這讓我充滿瞭好奇。我想象著,在那個烽火連城、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年輕的知識分子們,是如何在簡陋的環境下,依然保持著對學術的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這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和多麼堅定的信念?我期待能從書中,找到那些關於師長教誨的溫暖瞬間,關於同學情誼的純真迴憶,關於文學創作的早期萌芽。我想知道,在那樣的背景下,年輕的汪曾祺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錶達情感,又是如何開始瞭他那獨樹一幟的文學之路。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一段個人經曆,更是一幅展現那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精神風貌的生動畫捲。它將帶領我一起,穿越時空的阻隔,去感受那段屬於中國的,充滿艱辛與希望的歲月。
評分翻開這本《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聯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特有的,仿佛穿越時空的質樸。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從來不追求辭藻的華麗,也不刻意製造情節的跌宕起伏,他隻是靜靜地陳述,卻能在最尋常的事物中,挖掘齣最動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道理。這一次,我聚焦的主要是書中關於他身處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字。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我想象著,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群熱血青年,在簡陋的校捨裏,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著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化的傳承。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和信念?我期待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艱難睏苦,玉汝於成”的精神力量,感受到年輕的汪曾祺,是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觀察師友,體驗生活,並逐漸形成他自己獨特的文學風格。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在戰火紛飛的背景下,又會摺射齣怎樣的光輝?或許是課桌上的一抹陽光,或許是飯桌上的一聲談笑,又或許是與同學的一次徹夜長談。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體現一個人真實的生活態度和精神狀態。我相信,這本集子,會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也是一次與一位偉大靈魂的近距離接觸。
評分剛拿到這本《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聯大》,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這套書的裝幀就很有質感,紙張的觸感溫潤,字體大小也正閤適,讀起來十分舒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是目錄和封麵上那熟悉的筆觸,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對汪曾祺先生的敬意。我一直很喜歡他那種“煙火氣”十足的文字,仿佛帶著食物的香氣,帶著人情味,帶著一種淡淡的、卻又無比深刻的對生活的眷戀。總覺得他的文章,讀起來就像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卻能在字裏行間透露齣對世事人情的洞察,以及對人生的通透。這次的“小全集”,我尤其期待能更深入地瞭解他早期在西南聯大的那段經曆。我知道那段時期,國傢動蕩,戰火紛飛,但正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卻孕育瞭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也塑造瞭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匠。我很想知道,在那個物質匱乏、環境惡劣的年代,年輕的汪曾祺是如何感受生活,如何觀察周圍的世界,又是如何通過筆端去記錄和思考的。我總覺得,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在年輕時的經曆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套書,就像是一個寶藏,等待我去一點點挖掘,去感受那位文壇巨匠少年時代的思考與成長。
評分拿到《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聯大》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樸實而又內斂的設計所吸引。這似乎也恰好呼應瞭汪曾祺先生一貫的寫作風格。我一直認為,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不在於其辭藻有多麼華麗,而在於它能否觸及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能否在平淡中見深刻。而汪曾祺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大師。這次的選題,將目光投嚮瞭他在西南聯大時期的經曆,這對我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我渴望從中一窺那個特殊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如何在那樣的睏境中,依然能夠堅守學術的陣地,傳承文化的薪火。我希望在書中,能夠看到年輕的汪曾祺,是如何觀察他周圍的世界,他是如何看待他的老師、同學,以及那個時代賦予他的獨特經曆。我尤其對那些關於日常生活,關於師生情誼,關於學術討論的片段充滿期待。因為我相信,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構成瞭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基石,也塑造瞭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閱讀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評分很好的書,而且也優惠瞭不少,是正版
評分對這段曆史很感興趣,看看看
評分老先生的文字讀起來,輕鬆中不乏重量。
評分老先生的文字讀起來,輕鬆中不乏重量。
評分裝訂不錯
評分我心中的汪曾祺,書好看
評分速度快,質量好,和描述的一樣。
評分618買書湊單湊的,還沒開始看
評分對這段曆史很感興趣,看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