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第二节 四声
第三节 平仄
第四节 对仗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第二节 律诗的韵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二)七律的平仄
(三)粘对
(四)孤平的避忌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六)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三)首联对仗
(四)尾联对仗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六)长律的对仗
(七)对仗的讲究
第五节 绝句
(一)律绝
(二)古绝
第六节 古体诗
(一)古体诗的韵
(二)柏梁体
(三)换韵
(四)古体诗的平仄
(五)古体诗的对仗
(六)长短句(杂言诗)
(七)入律的古风
第三章 词律
第一节 词的种类
(一)词牌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第二节 词谱
第三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二)词的平仄
(三)词的对仗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诗词的节奏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二)词的特殊节奏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一)不完全句
(二)语序的变换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四)炼句
结语
附录一 诗律馀论
附录二 诗韵举要
附录三 词谱举要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这里也不必详细讨论,只拣重要的几点谈一谈。
(一)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同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鄢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这本《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我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我个人一直对古诗词很感兴趣,但总感觉隔靴搔痒,很多时候读到一首好诗,虽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但对于它为什么好,背后的结构是怎样的,总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点点地解开我心中的疑惑。比如,一开始我对“平仄”这个概念就头疼不已,总觉得是枯燥的规则,但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句分析,将平仄的运用和诗句的音乐性、节奏感紧密结合起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平仄并非死板的束缚,而是为了让诗歌更具韵律美和表现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规则背后的逻辑和美学意义,让我从“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原来如此”。而且,书中对常见诗词常识的讲解也相当到位,比如词牌的起源、格律的演变等等,这些知识点虽然看似是“旁枝末节”,但它们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发展脉络,让读诗不再是孤立的感受,而是能够与历史、文化建立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让诗词变得遥不可及,反而拉近了我和古诗词的距离,让我觉得那些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是可以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所理解和欣赏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诗词,就像学习一门艺术,需要有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有实践的积累。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它的理论部分,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说教,而是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姿态,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我以前对“粘对”的概念总是搞混,这本书用了非常直观的比喻,把诗句之间的关系比作乐句之间的呼应,瞬间就清晰明了了。而且,书中提供的很多练习和思考题,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们引导我主动去分析和体会,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直接告诉我答案更能加深我的理解。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朝代诗词风格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诗词发展的时代烙印和艺术演变。比如,唐诗的雄浑大气,宋词的婉约细腻,在书中都有很精彩的阐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时期诗词的特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格律和常识,它更是一种诗词鉴赏的启蒙,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一首诗,而不仅仅是“认识”它。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名家谈”这几个字。我一直觉得,学习诗词,听听真正懂诗的人怎么说,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讲解,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对诗词的热爱,但又不失趣味性。他会在分析一首诗的时候,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或者作者的生平轶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格律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诗篇的细致剖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深入到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安排、意象的营造,甚至是对作者当时心境的揣摩。这种“由表及里”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诗歌创作的精妙之处,也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有了更深的敬意。举个例子,书中对李白《静夜思》的分析,虽然这首诗我们都太熟悉了,但通过作者的讲解,我才发现原来“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指的是什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这个动作转换,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是如何被精准地传达出来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在阅读时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感,也让我对如何欣赏和鉴赏诗词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层次又提升了一个维度。它不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赏析,而是能够触及到诗歌创作的骨子里。书中对“意境”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具体诗句、意象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构建一个充满感染力的精神世界。我以前读诗,可能更多的是关注故事或者情感表达,而这本书则教会我如何去品味诗歌的“形”与“神”的结合,是如何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诗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情感真挚,更因为它在形式上也达到了高度的完美。书中的一些对仗、炼字等技巧的讲解,都让我看到了诗歌创作的匠心独运,也让我对那些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更深的崇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智慧去解读。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消除了我过去对诗词的一些误解和畏难情绪。我总觉得古诗词离我们太遥远,那些复杂的格律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亲切和接地气的方式,把这些“硬核”知识讲得一点都不枯燥。比如,它在讲解“粘”的时候,并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专业术语,而是先从“押韵”讲起,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粘”的概念,让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一种逻辑推演,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规则。而且,书中在讲解一些“冷门”的诗词常识时,也做得非常有意思,比如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或者对某些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都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我曾经因为某个字词的含义不确定而对一首诗望而却步,但有了这本书,我就可以对照着查阅,找到准确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意。这本书就像一个随身的诗词助手,随时可以翻阅,解决我的疑问,让我更有信心去探索更广阔的诗词世界。
评分首先书品不错,纸张装订都好,满意
评分物超所值,读书万卷,受益非浅。
评分研究词
评分喜欢诗词 学习一下 折扣优惠大啊 非常喜欢 一次就买了好多书
评分王力的力作,俗务缠身,暂时没看,先好评。
评分名家著作。好好学习
评分名家著作。好好学习
评分发货速度真厉害 包装也完好无损?
评分物流非常快,不错,准备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