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力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格律
  • 诗词常识
  • 古典诗词
  • 诗词鉴赏
  • 文学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名家讲座
  • 诗歌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4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111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诗词常识名家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简单扼要地叙述了诗词的格律。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诗律;词律;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等。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作者自己的意见。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第二节 四声
第三节 平仄
第四节 对仗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第二节 律诗的韵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二)七律的平仄
(三)粘对
(四)孤平的避忌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六)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三)首联对仗
(四)尾联对仗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六)长律的对仗
(七)对仗的讲究
第五节 绝句
(一)律绝
(二)古绝
第六节 古体诗
(一)古体诗的韵
(二)柏梁体
(三)换韵
(四)古体诗的平仄
(五)古体诗的对仗
(六)长短句(杂言诗)
(七)入律的古风

第三章 词律
第一节 词的种类
(一)词牌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第二节 词谱
第三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二)词的平仄
(三)词的对仗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诗词的节奏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二)词的特殊节奏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一)不完全句
(二)语序的变换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四)炼句
结语
附录一 诗律馀论
附录二 诗韵举要
附录三 词谱举要


精彩书摘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这里也不必详细讨论,只拣重要的几点谈一谈。

  (一)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同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鄢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品味古典韵律,领略诗词精髓 诗词,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以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悠扬的格律,穿越千年,至今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哲思的载体,民族精神的传承。然而,对于许多现代读者而言,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往往面临着一道道门槛:晦涩的字词、繁复的格律、陌生的典故,这些都可能成为阻碍我们深入品味诗词之美的障碍。 正是出于对这一现状的体察,《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诗词选集,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著。它以一种亲切、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邀请您走进诗词的殿堂,在名家们的智慧引领下,一同探索诗词的奥秘,感受其无尽的魅力。本书旨在成为您通往诗词世界的得力向导,让古诗词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好。 一、 格律之美:严谨中见灵动,约束中出自由 诗词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格律。平仄、对仗、粘对、韵脚……这些看似冰冷的技术性词汇,却是成就一首首千古名篇的基石。许多读者在接触诗词时,常常对这些格律感到困惑,甚至望而却步。本书将以极其详尽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您层层剖析诗词格律的要义。 首先,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声律谈起。您将了解到,平仄并非生硬的死规则,而是基于汉字天然的声调高低,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中形成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规律。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平仄如何巧妙地变化,营造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诗句如歌如诉,引人入胜。您会发现,一句诗的平仄安排,往往蕴含着诗人对情感表达的精妙考量,抑扬之间,情绪的起伏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对仗。对仗不仅仅是词语的简单对等,更是意境的呼应,哲理的碰撞。本书会详细讲解对仗的种类,如词性对、意义对、流水对等,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对仗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感和表现力。例如,当“春风得意马蹄疾”与“一日看尽长安花”对仗时,何以如此工整,又何以如此有力地描绘出诗人登科后的喜悦与自信?本书将为您揭示其中的妙处。 粘对与韵脚则是格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书将讲解粘对在联接诗句、形成内在逻辑和音乐性上的作用。而对于韵脚,我们不仅会介绍不同诗体(如律诗、绝句)的押韵规则,更会探讨韵母选择如何影响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感基调。您会明白,为何某些诗句的押韵会带来回味无穷的余韵,而另一些则显得平淡无奇。 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规则的罗列,而是通过“名家谈”的视角,引入诸多诗词大家在创作和评论中的真知灼见。他们将结合自身的诗词创作经验,或通过对历代名篇的精细解读,阐释格律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您将了解到,真正的诗歌大师,是如何在格律的框架内,挥洒自如,创造出既符合规范又充满生命力的杰作。格律并非束缚,而是赋予诗歌形式美感的翅膀,帮助诗意在高空中自由翱翔。 二、 常识之光:拨开迷雾,洞悉诗意之源 除了格律,理解诗词的另一大障碍在于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常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前朝典故、地理风物、风俗习惯……这些都是构成诗词意象的重要元素。如果不了解这些常识,很多诗句将变得晦涩难懂,甚至产生误解。本书将以一种系统而又生动的方式,为您梳理这些关键的诗词常识。 我们将从历史与人物切入。许多诗词都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著名的人物息息相关。例如,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解“鸿门宴”的典故,才能体会刘邦的谨慎与项羽的刚愎。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介绍,并将其与具体的诗篇相结合,让您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领略到诗词中蕴含的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也是诗词创作的灵感源泉。从“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到“精卫填海”,这些耳熟能详的传说,在诗词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本书将对这些经典的传说进行解读,分析它们如何在诗人的笔下被融入,成为寄托情感、表达志向的载体。例如,“白发三千丈”的夸张,与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何以如此契合?了解相关的传说,将有助于您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地理风物与民俗风情同样是构成诗词意境的重要元素。一提到“江南”,我们会想到什么?“塞北”又会浮现怎样的景象?本书将带领您走进诗歌中的山川河流、亭台楼阁、城市乡村,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我们会解读诗人笔下的“大漠孤烟”、“小桥流水”,理解它们如何烘托诗人的心境,寄托不同的情怀。同时,对“折柳送别”、“登高思亲”等民俗的解读,也将帮助您理解诗歌中浓厚的人文关怀。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邀请“名家谈”的智慧。诗词大家们在解读诗篇时,往往会旁征博引,将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知识信手拈来,并巧妙地融入诗词的分析之中。他们会指出,理解这些常识,如同给诗歌插上了翅膀,让读者能够真正飞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本书将汇集这些名家的解读精华,为您提供最权威、最生动的常识讲解,帮助您拨开历史的迷雾,洞悉诗词意境的源头。 三、 名家之声:大家风范,领略诗词鉴赏的极致 “名家谈”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我们汇聚了当代和近现代在诗词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和大家。他们以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对诗词的格律、常识进行解读和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场又一场高水准的诗词盛宴。 这些名家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而是结合当代的语境,以新的视角审视古诗词。他们或许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或许会从美学的角度探讨诗歌的艺术技巧,又或许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诗歌的社会价值。他们的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古老的诗篇焕发出新的生机。 例如,某位大家可能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剖析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想象力是如何超越自然的;另一位学者或许会细腻地梳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蕴含的深沉家国情怀。他们会引导您关注诗歌的细节,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感受意境营造的精妙之处。 本书将精选这些名家的精彩论述,将其有机地融入格律和常识的讲解之中。您将在阅读中,如同置身于一场高端的诗词研讨会,与众多大家对话,聆听他们对诗词的深刻洞见。他们的声音,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诗词热爱和敬意的传承。通过他们的视角,您将学会如何去欣赏一首诗,如何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如何去品味诗歌带来的精神愉悦。 四、 目标读者与阅读价值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诗词感兴趣的读者。 初学者: 如果您是诗词领域的初学者,本书将为您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您克服入门的障碍,建立起对诗词格律和常识的基本认知。 进阶者: 如果您已对诗词有一定了解,本书将帮助您深化理解,从表层走向更深层,领略诗词艺术的精妙之处,提升鉴赏能力。 诗词爱好者: 对于热爱诗词的读者,本书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案头必备。您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获得新的启发,进一步拓展您的诗词视野。 学生与教师: 本书的内容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以及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见解。 阅读本书,您将获得: 清晰的格律认知: 掌握诗词格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理解其形式美。 丰富的文化知识: 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人物、神话、民俗等,为理解诗歌提供坚实的背景。 专业的鉴赏指导: 学习名家的鉴赏方法和视角,提升对诗词艺术的敏感度和鉴赏水平。 深厚的文化自信: 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心灵的滋养与升华: 在品味诗词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启迪。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扇窗,引领您窥探中华文化的深邃;它是一座桥,连接您与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一盏灯,照亮您探索诗词的道路。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精彩的诗词之旅,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品味千年诗韵的悠长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我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我个人一直对古诗词很感兴趣,但总感觉隔靴搔痒,很多时候读到一首好诗,虽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但对于它为什么好,背后的结构是怎样的,总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点点地解开我心中的疑惑。比如,一开始我对“平仄”这个概念就头疼不已,总觉得是枯燥的规则,但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句分析,将平仄的运用和诗句的音乐性、节奏感紧密结合起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平仄并非死板的束缚,而是为了让诗歌更具韵律美和表现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规则背后的逻辑和美学意义,让我从“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原来如此”。而且,书中对常见诗词常识的讲解也相当到位,比如词牌的起源、格律的演变等等,这些知识点虽然看似是“旁枝末节”,但它们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发展脉络,让读诗不再是孤立的感受,而是能够与历史、文化建立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让诗词变得遥不可及,反而拉近了我和古诗词的距离,让我觉得那些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是可以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所理解和欣赏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诗词,就像学习一门艺术,需要有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有实践的积累。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它的理论部分,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说教,而是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姿态,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我以前对“粘对”的概念总是搞混,这本书用了非常直观的比喻,把诗句之间的关系比作乐句之间的呼应,瞬间就清晰明了了。而且,书中提供的很多练习和思考题,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们引导我主动去分析和体会,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直接告诉我答案更能加深我的理解。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朝代诗词风格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诗词发展的时代烙印和艺术演变。比如,唐诗的雄浑大气,宋词的婉约细腻,在书中都有很精彩的阐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时期诗词的特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格律和常识,它更是一种诗词鉴赏的启蒙,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一首诗,而不仅仅是“认识”它。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名家谈”这几个字。我一直觉得,学习诗词,听听真正懂诗的人怎么说,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讲解,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对诗词的热爱,但又不失趣味性。他会在分析一首诗的时候,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或者作者的生平轶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格律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诗篇的细致剖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深入到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安排、意象的营造,甚至是对作者当时心境的揣摩。这种“由表及里”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诗歌创作的精妙之处,也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有了更深的敬意。举个例子,书中对李白《静夜思》的分析,虽然这首诗我们都太熟悉了,但通过作者的讲解,我才发现原来“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指的是什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这个动作转换,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是如何被精准地传达出来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在阅读时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感,也让我对如何欣赏和鉴赏诗词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层次又提升了一个维度。它不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赏析,而是能够触及到诗歌创作的骨子里。书中对“意境”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具体诗句、意象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构建一个充满感染力的精神世界。我以前读诗,可能更多的是关注故事或者情感表达,而这本书则教会我如何去品味诗歌的“形”与“神”的结合,是如何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诗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情感真挚,更因为它在形式上也达到了高度的完美。书中的一些对仗、炼字等技巧的讲解,都让我看到了诗歌创作的匠心独运,也让我对那些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更深的崇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智慧去解读。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消除了我过去对诗词的一些误解和畏难情绪。我总觉得古诗词离我们太遥远,那些复杂的格律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亲切和接地气的方式,把这些“硬核”知识讲得一点都不枯燥。比如,它在讲解“粘”的时候,并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专业术语,而是先从“押韵”讲起,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粘”的概念,让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一种逻辑推演,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规则。而且,书中在讲解一些“冷门”的诗词常识时,也做得非常有意思,比如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或者对某些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都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我曾经因为某个字词的含义不确定而对一首诗望而却步,但有了这本书,我就可以对照着查阅,找到准确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意。这本书就像一个随身的诗词助手,随时可以翻阅,解决我的疑问,让我更有信心去探索更广阔的诗词世界。

评分

首先书品不错,纸张装订都好,满意

评分

物超所值,读书万卷,受益非浅。

评分

研究词

评分

喜欢诗词 学习一下 折扣优惠大啊 非常喜欢 一次就买了好多书

评分

王力的力作,俗务缠身,暂时没看,先好评。

评分

名家著作。好好学习

评分

名家著作。好好学习

评分

发货速度真厉害 包装也完好无损?

评分

物流非常快,不错,准备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