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过去一百年的大部分时候,社会科学的共识就是人类演化很久以前就停止了。按照最新的版本,演化在大约五万年前人类开始扩张并走出非洲前就停止了。这意味着世界各地人类的头脑都该是一样的,即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致性”。这要是真的就好了。可惜,如果演化在那时就停止了,那么世界各地人类的体质也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明显不是这样。共识明显是错的,人类演化一直持续,依照现代的进化理论,很难想象还有别的解释。
看起来社会科学(尤其是人类学)没给自己添光加彩,我们决定用一种新的方式写这本书,认真对待进化理论的种种提示,同时欢乐地摒弃未经证明的人类学教条。我们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依靠遗传学。由于当下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遗传信息的积累速率极为惊人,所以我们相信这个方法将卓有成效。同时我们也应用古生物学、考古学和经典历史学来支持我们的论点。我们认为不应该忽视任何相关信息。
我们的许多工作可被称作“遗传历史学”。这是一种新型史学:我们承认这些平常的事实,但我们用一种非常不同的框架来解释。传统史学述说关于战争、王国和伟人的故事,同时有观念史和科技史的研究。计量历史学家研究商业和人口发展趋势。我们则特别关注影响人类自然选择的历史因素,特别是那些有利于创造和传播新的等位基因的因素。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国家雇用外国军队,我们感兴趣的是雇佣军的数量,他们来自何方,以及雇佣军定居和与本地人口混合的程度。只要雇佣军活下来并繁衍生息,我们不会太关心他们打赢了仗没有。同时我们也不理会他们带来的文化,除非这些文化改变了自然选择的压力或影响了基因流。
传统社会科学,比如历史或人类学,主要关注头脑的软件,意思是无形的文化的演变,比如习俗、神话或社会结构。遗传历史学关注的是关于基本硬件的变化,即身体和大脑的变化,这些也很重要。如果这些硬件的变化不重要,狗都可以玩扑克了。
对人类学家来说,观察一个地方的农民在一段时间内如何生活大概是很重要的;但对遗传历史学家来说,真正有意思的是自然选择为何会允许农业的出现,和在这以后,农业生活方式形成的新选择压力如何确立和传播群体基因组成。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考虑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还是一万年前的农业演化,又或是欧洲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现代演化—这一犹太人群体经历了中世纪特殊的自然选择压力后,一跃到了西方智力阶梯的顶端。
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得到了同样的研究方法。格列高利·柯赫伦(Gregory Cochran)是物理学家,而我们将要展示的理论,无论看起来有多奇怪,对物理学家来说是很自然的。亨利·哈彭丁(Henry Harpending)博士毕业后曾热情地投入社会科学事业,但多年的理想幻灭经历和社会科学诸研究领域的现状都促使他转向人口学和遗传学。他相信这两个学术领域有真正的理论,能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密切联系起来。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的认知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更根本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让智人成为了现在的样子?仅仅是工具的发明吗?显然不是。作者提供的证据链条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早期人类的迁徙模式,到农业革命后人口密度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每一个环节都被巧妙地嵌入到一个更大的、关于“信息处理效率提升”的框架内。这种多层次的解释,使得这本书的厚度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消读物,而是那种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在脑海里进行“重放”和“整合”的深度思考之作。我对那些关于认知革命和技术反馈回路的论述特别着迷,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物理学定律的严谨性来解析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新颖且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时间感”的重塑。我们通常习惯于以百年、千年为单位来衡量历史,但作者似乎把时间轴拉得更长、更细致,然后从中精准地定位了那些非线性的、指数级增长的拐点。这种观察角度的切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生活方式、思维定势,其实都只是最近极短时间内才固定下来的“新事物”,而在更漫长的演化史中,人类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审慎的态度,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平衡“决定论”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承认了环境、基因和文化互动作用的复杂性。这种不走极端、力求平衡的论证风格,让整本书显得异常扎实和可信。它不是一本贩卖焦虑的书,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潜能的史诗,提醒着我们,我们现在的状态并非终点,而是一个仍在加速演化中的动态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组织方式有一种令人上瘾的节奏感。你会被那种不断发现新联系、新模式的快感所驱动着向前阅读。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可能非常枯燥的、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转化为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探险。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这些宏大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巧妙地将这些历史力量投射到了我们当代社会中。你会开始理解,为什么如今的技术迭代速度如此之快,为什么社会变革会如此剧烈——原来,我们正处于一个被历史惯性推动着的、前所未有的“加速带”上。这种将遥远历史与当下现实紧密相连的叙事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更像是一份关于“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预判报告,只是它建立在扎实的、横跨数万年的证据之上。读完后,对世界的看法确实有了一种微妙但深刻的调整。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抓人了!我一直觉得人类历史的发展速度似乎并不像教科书里描绘的那样平稳线性的,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来解释这种“加速感”。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那些关键的、似乎是触发点一样的时刻,这些时刻是如何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推动着技术、社会结构乃至我们基因层面的变化。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了过去数万年间,那些看似分散的碎片是如何被一股强大的、看不见的动力串联起来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那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他似乎游刃有余地穿梭于考古学、遗传学和人类学之间,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解释力的叙事。这种宏大叙事往往很难写得不空泛,但这本书似乎成功地做到了,它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对具体历史细节的关注。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始终,让我忍不住想把书里提到的每一个观点都拿出来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碰撞和验证。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本书会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毕竟“万年”这个时间尺度听起来就非常宏大,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是,作者的叙事技巧着实高明。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堆砌篇幅,而是用一种极其清晰、甚至带着点故事性的方式来引导读者。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不是在读一本研究报告,而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智者,娓娓道来关于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这段漫长而精彩的旅程。尤其是关于某些技术突破点被社会文化接受和内化的过程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力量,更是技术如何重塑了人类的认知模式和社会组织结构,从而为下一次飞跃奠定了基础。这种动态的、互为因果的分析,让我对“进步”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进化。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看似寻常的社会现象,试图从中找出那些潜藏的、推动文明加速的“引爆点”。
评分书很好,值得一读!快递很给力!
评分挺好的,质量没得说,内容也挺好的。
评分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物流快捷包装完整印刷精美
评分正版图书,京东值得信赖,超级赞!
评分Very Good~
评分京东买书,全新正品,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评分京东买书,全新正品,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