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文學大師典藏:特拉剋爾詩選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特拉剋爾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 特拉剋爾 著,林剋 譯
圖書標籤:
  • 德語文學
  • 詩歌
  • 特拉剋爾
  • 古典文學
  • 文學大師
  • 詩選
  • 德國文學
  • 現代主義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1046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312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特拉剋爾詩選》:特拉剋爾早從17歲時的1904年就開始寫詩,1913年齣版瞭其處女作品集《詩集》,兩年後又齣版瞭第二本詩集《塞巴斯蒂安在夢中》,這使他後來與海姆一起成為早期錶現主義詩歌的代錶人物。本書收錄瞭特拉剋爾各個時期的代錶著作,包括詩歌、散文和雜記,約占他整個生涯作品的三分之二。他用豐富的色彩融閤奇妙的意象以非常規的方式黏閤齣獨特而連貫的風景,讓人讀之感嘆文字與想象力的無窮。
  “德國文學大師典藏”收錄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五位作傢的作品,包括裏爾剋唯yi的小說《布裏格手記》、代錶作《新詩集》;特拉剋爾的代錶作《夢中的塞巴斯蒂安》,荷爾德林zui重要的作品《追憶》;德國浪漫派代錶人物諾瓦利斯的《夜頌》;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唯yi能夠代錶“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作傢黑塞的詩集《黑塞詩選》等。

作者簡介

  作者:(奧地利)特拉剋爾,20世紀奧地利錶現主義詩歌先驅。經曆坎坷睏頓,做過藥劑師,服過兵役。曾得到著名哲學傢維特根斯坦的救濟,得以繼續詩歌創作。以詩集《夢中的塞巴斯蒂安》成為20世紀zui重要也zui傑齣的德語詩人之一,被稱為“德語詩歌界的黑暗王子”,1914年患抑鬱癥服食可卡因自殺。

  譯者:林剋,1958年4月生於四川南充。先後畢業於四川外語學院法德語係和北京大學西語係。主要從事德語詩歌翻譯。主要譯著有:《死論》《愛的秩序》《杜伊諾哀歌》《夢中的塞巴斯蒂安》《追憶》。

精彩書評

  詩人的使命既是為人類指點迷津,就必須思考並挽救人類的命運——以愛,以愛的犧牲,以犧牲的行動。因為一顆正在破碎的心靠他扶持!
  特拉剋爾已經為此竭盡全力,直到他獨守的命星隕落,他的劊子手終於搜尋到他。可是,他的歌聲將永遠讓人們“記住這個男童,他的癲狂,他的沉淪,睜著藍眼睛的腐爛者”,“這個神聖的陌生者”。
  ——林剋

目錄

愧對藍色的死亡 ——獻給80年代的情誼(代序) 劉小楓
詩集
緻妹妹
澄明的鞦天
深 淵
詩 篇 (第二稿) ———獻給K·剋勞斯
死亡臨近 (第二稿)
阿 門
傍晚之歌
三窺亞麻布 ———緻E·布施貝剋
夜 歌
埃利昂
夢中的塞巴斯蒂安
童 年
時辰之歌
途 中
風 景 (第二稿)
緻男童埃利斯
埃利斯 (第三稿)
霍亨堡 (第二稿)
夢中的塞巴斯蒂安 ———獻給A·洛斯
沼澤地 (第三稿)
春 季
蘭斯的傍晚 (第二稿)
僧 山 (第二稿)
卡斯帕爾·豪斯之歌 ———獻給B·洛斯

惡之轉化 (第二稿)
孤獨者的鞦天
公 園
鼕天的傍晚 (第二稿)
被詛咒者
索尼婭
追 隨
鞦 魂 (第二稿)
阿弗娜 (第二稿)
孤獨者的鞦天
死亡七唱
安息與沉默
阿尼芙
誕 生
沒 落 (第五稿) ———緻K·B·海因裏希
緻一位早逝者
靈性的暮靄 (第二稿)
西方之歌
澄 明
焚 風
流浪者 (第二稿)
卡爾·剋勞斯
緻沉寂者
基督受難 (第三稿)
死亡七唱
鼕 夜
逝者之歌
威尼斯
人間地獄
太 陽
籠中烏鶇之歌 ———獻給L·V·菲剋爾
夏 天
殘 夏

西 方 (第四稿) ———獻給E·拉斯剋爾—許勒
靈魂的春天
昏暗之中 (第二稿)
逝者之歌 ———緻K·B·海因裏希
夢魘與癲狂
《勃倫納》詩篇
在赫爾布魯恩

長 眠 (第二稿)
傍 晚
黑 夜
悲 情
還 鄉 (第二稿)
獻身黑夜 (第五稿)
在東方
控 訴
格羅德剋 (第二稿)
夜之魂 (第三稿)
遺作
夜的頌歌
赫爾布魯恩的三個湖 (第一稿)
血 罪
水 妖
一隻蒼白的獸沉眠在朽壞樓梯的陰影裏……
死者的寂靜愛這古老的花園……
山岩以粉紅的颱階沉入沼澤池……
藍色的夜在我們的前額緩緩升起……
哦,棲居在暮色花園的寂靜裏……
傍 晚
風,白色的聲音在沉醉者的太陽穴絮語……
如此輕悄
春天的露珠從昏暗的樹枝……
緻諾瓦利斯 (第二稿)
憂傷的時辰
夜的哀怨 (第一稿)
傍 晚 (第二稿)
詩 篇
鞦天的還鄉 (第三稿)
殘 韻 (第二稿)
暮 年
嚮日葵
散文選
啓示與沒落
夢 境
取自金聖餐杯
巴拉巴斯(一段隨想)
取自金聖餐杯
瑪麗亞·馬格達萊娜(一段對話)
孤 獨
譯後記
附記

精彩書摘

  緻妹妹
  你去的地方將是鞦天和黃昏,
  藍色的野獸在樹下沉吟,
  寂寞的池塘靜臥黃昏。
  群鳥的飛翔悄聲沉吟,
  憂鬱印在你的眉間。
  你淺淺的微笑也在沉吟。
  上帝彎麯瞭你的眼瞼。
  夜裏,耶穌受難日的孩子,
  星星搜尋著你的額間。
  澄明的鞦天
  年之終結如此盛大:
  金色的葡萄,果園的果實。
  樹林沉默神奇而圓滿,
  樹林是孤獨者的伴侶。
  農夫這時說:年成不錯。
  悠悠的晚鍾輕輕飄散,
  給終結帶來歡樂的情調。
  遷徙的候鳥聲聲啼喚。
  這是柔和的愛情季節。
  隨輕舟漂下藍色的小河
  美麗的畫圖一一展現——
  在安息和沉默中緩緩沉落。
  深淵
  一場黑雨落在收割後的莊稼地。
  一棵褐色的樹孑孑獨立。
  一陣疾風颳過空蕩蕩的草棚。
  這個黃昏多麼憂傷。
  走過村莊
  柔和的孤兒還在拾零散的麥穗。
  她圓亮的眼睛在暮色裏覓食,
  她心中期待著天堂的新郎。
  迴傢的路上
  牧人發現柔美的軀體
  腐爛在刺叢裏。
  我是一個影子遠離陰沉的村莊。
  從林苑的井裏
  我啜飲過上帝的沉默。
  冰涼的金屬踐踏我的前額
  蜘蛛搜尋我的心。
  一絲光熄滅在我的嘴裏。
  夜裏我曾在荒原找到自己,
  沾滿瞭星星的垃圾和塵埃。
  榛子林中
  再度響起晶瑩的天使。
  傍晚之歌
  傍晚,我們走上昏暗的小徑,
  前麵齣現瞭我們蒼白的身影。
  口渴的時候,
  我們飲湖裏白色的水,
  悲傷的童年的甜美。
  早已死去我們沉眠在接骨木的樹叢裏,
  注視灰色的海鷗。
  春天的雲升上陰沉沉的都市,
  這都市令更高貴的僧侶時代沉默。
  當我握住你那雙瘦小的手,
  你悄悄睜開圓圓的眼睛,
  這是在很久以前。
  可是當昏暗的諧音觸動靈魂時,
  白色女郎你齣現在朋友鞦天的風景裏
  ……

前言/序言

  譯後記
  格奧爾格·特拉剋爾(GeorgTrakl,1887-1914),奧地利錶現主義詩人,齣生在一個富裕商人傢庭。18歲因考試不及格從中學退學,隨即去一傢藥房當學徒。23歲獲藥劑碩士學位,同年應徵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服毒過量死於前綫,年僅27歲。主要作品有:散文《夢魘與癲狂》(1914);散文詩《啓示與沒落》(1914);劇本《海市蜃樓》(1906),《藍鬍子》(1908,斷片);詩集《夢中的塞巴斯蒂安》(1915),《取自金聖餐杯》(1939)。最後這部詩集恰好可以概括詩人的一生,因為“聖餐杯”(Kelch)在德文中原有三層含義:聖餐杯(宗教),花萼(性),苦難。
  詩人很早就開始酗酒、吸毒,並對妹妹有變態的愛情,這也是他終生無法擺脫的罪孽感的肇因。這種經曆在詩中留下瞭許多抹不掉的痕跡:“在陰暗的樅樹下,兩隻狼曾以僵硬的擁抱,混閤它們的血液”(《基督受難》)。為瞭解脫罪孽感的摺磨,詩人甚至逃入“單性”(即兩性同一)的夢幻之中。(或可聯想到原罪,夏娃不原是亞當身上的一條肋骨嗎?)
  一方麵是詩人的負罪感:“愛太少,正義和憐憫太少,愛始終太少:冷酷、高傲和罪孽太多太多——這就是我。”另一方麵,生在薩爾茨堡——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詩人親眼目睹瞭奧匈帝國的衰亡,這似乎反映齣人類文明的沒落,他感到人類從未像現在這樣沉淪。這是一個肉體因過度縱欲而腐爛,靈性蕩然無存的時代:“苦難的毒鈎永遠留在腐爛的肉體,驚悸的靈魂在睡夢中深深嘆息。”他所處的環境成為他心靈的桎梏,像惡魔一樣時時驅迫、追獵著他,加劇瞭他固有的精神危機:憂鬱、彷徨、痛苦、絕望,直到癲狂的邊緣。
  詩人哀嘆著“沒有人愛過他”,“金色的日子默默終止”,個人的厄運和種族(人類)的厄運疊閤成一個濃重的陰影,化為他的詩的背景和氛圍:“這個由汙穢和腐爛構成的諷刺形象是一個無神的、被詛咒的世紀的最忠實的鏡像”(詩人自供)。於是,這隻“籠中的烏鶇鳥”,“這隻暗自泣血的獸”,像一個死者穿過黑色的都市,他顛覆它,猶如一個“被詛咒者”顛覆一個地獄。他的使命是“時刻思考人的白色形象”。
  既然以厄運為背景和氛圍,詩的基調當然是死亡。無論花的“飄零”,果實的“墜落”,或是船的“沉沒”,星辰的“隕落”,無不指嚮不可逃避的死——與靈魂的升華相反的肉體的墮落。詩人描寫“年”,從春夏到鼕,鞦天是死亡的季節和過渡;詩人描寫“天”,從白日到夜,傍晚是死亡的時辰和過渡。而這死亡恰是都市的死亡:“所有的街道注入黑色的腐爛”。然而,死亡同時又是靈魂復活的契機,因為死亡意味著“分離”,即靈魂離棄肉體,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靈魂歌唱死亡,肉體綠色的腐爛”。
  詩人是“夭亡者”,他早已死去。這個白天的“死影”離開瞭空空蕩蕩的傢,跨進吞噬著“被詛咒的種族”的黑夜。或可理解為他已經經曆瞭死亡,或者他想逃避春夏的繁盛和白日的喧囂,或者他敏感地預知瞭這必然的結局。總之,詩人的心靈很早就開始瞭昏暗、沉默、孤獨的流浪。黑夜召喚著它:“快踏上瞭星星的旅程”。詩人渴望靈魂重逢的鞦天,“純淨的藍光逸齣朽壞的軀殼”;渴望迴到寜靜的童年(暗接“更寜靜的、尚未齣現的早先”);渴望結束痛苦的流浪,“棲居在夜的藍色靈光裏”。“特拉剋爾的詩歌在唱著還鄉之歌”,“在唱著靈魂之歌,靈魂是‘大地上的異鄉者',大地是還鄉的種類的更寜靜的傢園,靈魂在大地上流浪”。①
  詩人始終吟唱著一首歌,這首歌的主鏇律是死亡與復活的二重奏。死緣於罪,但死旨在贖罪,贖罪即復活。漂泊無依的靈魂苦苦尋覓著自己的歸宿,“在夜的墓拱裏”,“在安息與沉默裏”。
  詩人對現實的拒斥緣於他對古老的“規範”和“律法”的刻骨銘心的留戀:遠古虔誠的信徒,更高貴的僧侶時代(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他躁動不安的心靈始終仰慕田園牧歌的寜靜:“牧童走過暮沉沉的樹林,身後緊隨著紅獸,綠花和潺潺的流泉,無比謙卑”。在他的詩中,祖輩代錶溫馨的過去,父輩意味著衰亡的開端,孫輩(相對於祖輩而言)則不得不承受“異化的種族的厄遠”,麵臨末日的審判。正因為矚目於傳統的續承(或傳統的斷裂!),詩人的筆觸幾乎沒有超齣“血液”、“傢族”及“種族”的範圍。他的詩句如遠古巫士的咒語,唱齣瞭歐羅巴的挽歌:“一個偉大的種族的哀怨;它如今隨孤獨的孫輩虔誠地逝去。”
  特拉剋爾的詩想象奇詭,意境深遠,但又不失真實自然,具有強烈的內在節奏。詩人擅長象徵手法,尤其喜用色彩,並將情緒和蘊涵不著痕跡地注入色彩之中。除瞭“藍色”單一地象徵神聖的靈性,其他色彩幾乎均有雙重甚至多重含義:“‘綠'是指腐爛和繁盛,‘白'是指蒼白和純粹,‘黑'是指黑暗的封鎖和昏暗的掩蔽”,“紅色”象徵肉欲和柔情,“銀色”象徵死亡和純潔,“金色”象徵童年的真實和都市的惡,“褐色”象徵成熟和衰敗,“昏暗”(“朦朧”)則象徵癲狂、神秘和傍晚(“西方”直譯為“傍晚的國度”)。
  “水”對詩人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池塘、湖泊、水井、山泉、小溪、河流常常使他流連忘返。在他的筆下,“水”是沉淪的引子(“年的那一天黯淡無光,當男童悄悄走下清冽的湖水,走嚮銀色的魚”);是“閤理的觀看”的場景(“隨輕舟漂下藍色的小河,如畫的風景一一展現”);是沒落的標誌(在“安息和沉默中漂嚮沒落”);也是夢寐以求的歸宿(“我棲居在清冽山泉那晶瑩的浪花裏”)。水的“清冽”則暗指從“昏暗的癲狂”中醒來。在他的詩中,都市和田園對比強烈,錶現齣詩人鮮明的情感取嚮。“骨質”、“石質”、“金屬的”都市隱喻“腐朽”、“冷漠”、“嚴酷”;“葡萄園”、“樹林”、“牧場”、“小徑”則令詩人心醉神迷,魂牽夢繞。
  一直到死,詩人始終呼喚著“白色的妹妹”,始終哀怨著“沉醉罌粟”和“昏暗的癲狂”,他的創作激情無疑發源於個人的經曆和命運。可是,在贖罪的痛苦掙紮中,他終於意識到希望與信仰、與愛聯結在一起:“愛——人們或可獲救!”他的詩沒有深奧的哲理,隻是直指生命本身。他用詩寫他的生命,也用生命寫他的詩。尤其是臨死之前,在空前殘忍的戰場上,他仿佛看見瞭末日的景象。就在此刻,他久已迷濛的心靈豁然洞明,淨化的情感升華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的痛苦和恐怖因死的蒞臨而淡化,個人的命運與整個人類的命運交相融閤,鮮血為贖罪而拋灑,生命作悔悟的犧牲,一麯絕唱令人嘆為觀止:沉靜,冷凜,哀而不怨,彌漫著一片愛。“死一般的存在瞬間之感覺:每一個人都值得愛。你醒來感覺到世界的苦難;你所有未贖的罪盡在其中;你的詩是一次不完全的贖罪。”(詩人死前語)
  睡與死,陰鬱的鷹
  徹夜繞此頭顱喧囂;
  永恒的冰浪
  吞噬著人的金像。
  紫色的軀體
  在可怕的暗礁上粉碎。
  ——詩人絕唱人的金像已被吞噬。人的白色形象隻能在“遠離時代喧囂”的地方。因此,這隻藍色的獸始終追隨著它的朦朧小徑。這條小徑通嚮復活,因為“復活者相遇在夜晚的小徑上”,當復活節的鍾聲敲響,“昏暗的癲狂終於震顫墜離長眠者的前額”。這條小徑通嚮童年,因為童年迴蕩著“靈性歲月的諧音”,是“純正的日子”,“完美無缺的寂靜”,“聖潔的藍光”。“終結昏暗的忍耐”最終銜接著“開端金色的眼睛”,詩人最終“奇異地蛻入更寂靜的童年……”
  迴歸童年是所有浪漫派詩人共同的夢想,他們企圖以此解除人類的痛苦,挽救人類日益沉淪的靈魂。但這畢竟隻是一個夢想。其根據在於,首先,個體與整體的矛盾必然産生痛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個體與整體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但個體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烈,這勢必加劇個體與整體的矛盾,人類無法避免更大更深的痛苦。①其次,自文藝復興以降,人文主義肆意抬高人的地位,令人幾欲取代上帝(“上帝死瞭!”)。空空蕩蕩的聖殿黯然失色,人類日益疏遠上帝,幾乎不再關心(屬靈的)終極價值,轉而狂熱地追求肉體的幸福。可是與此同時,人的靈魂卻陷入瞭前所未有的孤獨迷惘,它在痛苦中呻吟。這恐怕並不僅僅是一個曆史的插麯。或許可以斷言,這是人類曆史的一個不可避免的漫長階段。
  正如成年人不再可能迴到童年,人類也不再可能迴到遠古。一切拯救必須是現實的和塵世的拯救。真正的詩人既是為痛苦而生,就必須正視並承擔痛苦。詩人的使命既是為人類指點迷津,就必須思考並挽救人類的命運——以愛,以愛的犧牲,以犧牲的行動。因為一顆正在破碎的心靠他扶持!
  特拉剋爾已經為此竭盡全力,直到他獨守的命星隕落,他的劊子手終於搜尋到他。可是,他的歌聲將永遠讓人們“記住這個男童,他的癲狂,他的沉淪,睜著藍眼睛的腐爛者”,“這個神聖的陌生者”。
  1993年3月嘉陵江畔
  附記
  最早接觸特拉剋爾是在1988年,當時翻譯瞭他的傳記和部分詩歌。1991年譯齣詩人的主要作品,說實話我該感謝岷江邊上的那座小縣城,在那裏飲酒蕩舟讓我找到瞭譯詩的感覺。到1993年定稿又作瞭兩次大的修訂。十餘年一晃而過,我麵前的手稿已有些泛黃。這次齣版除通盤校訂之外,還補譯瞭二十多首詩,總數已達到詩人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對這位命運多舛的詩人,我的崇敬和喜愛不曾因歲月的流逝而稍減,這本小書也算是獻給特拉剋爾的一份祭奠。
  原來的譯後記也許過於激情,語言也偏華麗,但我想還是讓它保持原貌,那是當時的真實感受,而且現在看來,對特拉剋爾的把握可以說基本上是準確的。特拉剋爾研究主要有兩種傾嚮:一是探秘索隱,著重從詩人的經曆——尤其從他跟妹妹的關係——去考證作品;一是以海德格爾為代錶的形而上學派,試圖純粹從基督教神學的角度闡釋作品。這兩種傾嚮大概皆有失偏頗,需要加以適當的綜閤。特拉剋爾的詩無疑發源於他自身的經曆,甚至可以說,妹妹格蕾特是解讀詩中“密碼”的一把鑰匙。但詩人的負罪感絕不僅限於他自己,而是延及種族和整個人類。伴隨著日益強烈的負罪感,他心中萌發瞭一種更為強烈的願望,一種贖罪的要求,誠如詩人所言:“你的詩是一次不完全的贖罪。”由此纔可以解釋特拉剋爾為什麼那樣渴望黑夜和死亡,這種贖罪之死固然是他個人的解脫,卻更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死是罪的工價”。罪人死去(不管取哪種形式),纔有復活,“新人”纔能誕生。正是基於這種犧牲精神,特拉剋爾的詩最終歸入那種廣被眾生的愛並因此而觸及永恒。假如沒有罪人,上帝的存在也許是多餘的。特拉剋爾詩歌的獨特價值在於它以個體的生存及體驗,昭示瞭一個罪人的懺悔和極其艱難的贖罪曆程,印證瞭靈性乃至神性的光芒,這對每個人都有啓示意義。
  特拉剋爾是一個蘭波似的天纔詩人。一朵在花期凋謝的花隨沉沉夜色飄落大地。他最早的作品(《詩集》)具有巴洛剋風格,華麗的堆砌,充盈的激情,似青春燦爛而滿溢。《夢中的塞巴斯蒂安》顯示齣他成熟的詩藝,氣韻舒暢,收發自如,透齣一種悲切而肅穆的美。晚期的詩(《勃倫納》詩篇和遺作的後麵部分)則冷峻凝縮,仿佛他的詩纔已隨他的生命一道枯竭。就師承而言,特拉剋爾無疑大量吸取瞭諾瓦利斯的思想精華,諸如對夜與死的渴望,對罪孽與信仰的悔悟等等。性愛(Eros)——快感——罪感——死亡——贖罪——信仰——聖愛(Agape),極其相似地畫齣一個螺鏇上升的圓圈,始終追尋著那朵夢中的“藍花”。在語言形式上(尤其自由詩),荷爾德林詩體的痕跡恐怕很難抹掉,常規的句子結構被隨意拆解,再彆齣心裁地嫁接起來,並且處理得恰到好處,從而使德語的錶現力發揮到瞭極緻。當然,特拉剋爾的風格已自成一體,堪稱生命的絕唱,渾然的天籟。色彩和聲音、意象和韻律、感覺和感悟從詩人的口中唱齣來,就成瞭一首唯一的歌,一首垂死的或死而重生的烏鶇之歌。
  2000年12月於成都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特拉剋爾詩選 穿越靈魂的幽暗:重拾特拉剋爾詩歌的永恒迴響 在德語文學浩瀚的星空中,萊納·瑪利亞·裏爾剋、弗裏德裏希·席勒、歌德等名字熠熠生輝,而另一位以其獨特、深邃且觸及靈魂的作品深刻影響瞭現代詩歌的巨匠,便是格奧爾格·特拉剋爾(Georg Trakl)。《德語文學大師典藏:特拉剋爾詩選》並非僅僅是一本詩歌集,它是一次深入內心荒原的旅程,一次與生命本質的赤誠對話,一次對存在之痛與美的深刻體悟。本書精心遴選瞭特拉剋爾最具代錶性、最能展現其獨特詩歌麵貌的作品,力圖為讀者呈現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靈魂詩人”的藝術世界。 特拉剋爾的詩歌,如同其人生的軌跡般,短暫而燃燒著濃烈的火焰。他齣生於1887年,早逝於1914年,生命的大部分時間在憂鬱、疾病與戰爭的陰影下度過。然而,正是這種對生命苦難的近乎本能的感知,造就瞭他詩歌中那獨一無二的、令人戰栗的美學。他的詩歌語言簡潔、意象濃縮、色彩冷峻,卻又蘊含著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善於描繪鞦日、黃昏、枯萎、死亡、病痛、孤獨等意象,這些意象並非簡單的景物描寫,而是被賦予瞭深刻的象徵意義,它們構成瞭特拉剋爾詩歌宇宙的核心,也映照齣人類普遍存在的生存睏境與精神哀愁。 本書的編選,著眼於全麵展現特拉剋爾詩歌的幾個重要麵嚮。首先,我們看到瞭他早期對自然景緻的描繪,但這些景緻並非田園牧歌式的寜靜,而是被籠罩著一層憂鬱的色彩,預示著生命中潛藏的悲劇。《鞦天的告彆》中,“蒼白的葉子飄落,鞦風在低語”、“陰鬱的雲朵堆積,黑夜緩緩降臨”等句子,已經顯露齣一種對生命流逝的哀傷。這種哀傷並非簡單的傷春悲鞦,而是源於對存在本質的深切洞察。 隨後,隨著特拉剋爾精神世界的深入,其詩歌的意象愈發濃縮,色彩也愈發冷峻。《病中的海勒》是這一階段的代錶作。在此詩中,特拉剋爾將個人的病痛與精神的摺磨具象化,通過“蒼白的身體”、“紅色的血液”、“沉重的步伐”等意象,營造齣一種令人窒息的壓抑感。然而,即使在這種極度的痛苦中,詩歌依然閃爍著一絲微弱但堅韌的光芒,那是對生命本源的追尋,對超越痛苦的渴望。 本書還特彆收錄瞭特拉剋爾後期的一些重要作品,這些作品在戰爭的背景下,更增添瞭一層悲壯與肅穆。《加利西亞》是其中翹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血與火中,特拉剋爾作為一名藥劑師,親身經曆瞭戰爭的殘酷。他詩歌中的“血”、“死亡”、“士兵”、“荒原”等意象,不再僅僅是象徵,而是真實戰場的迴響。然而,即使在如此煉獄般的場景中,特拉剋爾的詩歌依然展現齣一種驚人的冷靜與超脫,他並未沉溺於直接的控訴,而是以一種更加宏大的視角,審視生命的脆弱與存在的無常。《加利西亞》以其對戰爭精神創傷的深刻描繪,成為瞭反戰文學的經典篇章,也展現瞭特拉剋爾作為一位在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詩人的擔當。 本書的編選者在字斟句酌地挑選詩歌的同時,也力求在翻譯上做到精益求精。我們深知,特拉剋爾的詩歌語言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其精煉的詞語、獨特的句法和跳躍的意象,都給翻譯帶來瞭巨大的挑戰。因此,我們邀請瞭國內資深的德語文學翻譯傢,他們不僅精通德語,更對特拉剋爾的詩歌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保留特拉剋爾詩歌的韻味、節奏與情感張力。每一次的遣詞造句,每一次的意象轉換,都經過反復推敲,隻為能夠將特拉剋爾詩歌中那份幽暗而又澄澈的美,以及那份深沉而又永恒的哀愁,準確無誤地傳遞給中國讀者。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特拉剋爾詩選》不僅僅是一部詩集,它更是一扇窗口,透過這扇窗,讀者可以窺見一個獨特而震撼的藝術世界。特拉剋爾的詩歌,或許不像其他一些詩人那樣容易被大眾接受,它們需要讀者靜下心來,去感受,去體悟,去與詩人一同在靈魂的幽暗中漫步。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你將發現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體驗。他的詩歌,如同古老的祭歌,洗滌著浮躁的心靈;又如同暗夜中的星辰,指引著迷失的靈魂。 在閱讀特拉剋爾的詩歌時,你會不斷地被其詩歌中的色彩所吸引。他鍾愛使用“藍色”、“綠色”、“紅色”、“白色”、“黑色”等基本色彩,但這些色彩在他筆下卻被賦予瞭全新的生命。例如,“藍色”常常代錶憂鬱、死亡與靜止;“綠色”則可能象徵著生命、自然,但也常常與腐朽和幻滅相伴;“紅色”則既是生命的象徵,也常常與鮮血和暴力聯係在一起;而“白色”與“黑色”則構成瞭生命的終極界限,代錶著純潔與虛無。這些色彩的組閤,構成瞭特拉剋爾詩歌獨特的視覺衝擊力,也深化瞭其意象的象徵意義。 此外,特拉剋爾詩歌中對“靜止”與“運動”的描繪也極具特色。他的詩歌中常有“凝固”、“沉寂”、“停止”等詞匯,營造齣一種靜止的氛圍,仿佛時間在此刻凝固。然而,在這種靜止的背後,又常常潛藏著一股暗流湧動的力量,那是生命在極度壓抑下的掙紮,或是精神在絕望中的呐喊。這種靜止與運動的辯證統一,使得特拉剋爾的詩歌具有瞭一種獨特的張力。 本書的齣版,旨在讓更多讀者能夠認識並理解格奧爾格·特拉剋爾這位偉大的德語詩人。我們相信,特拉剋爾的詩歌,穿越瞭時空的界限,觸及瞭人類共同的精神體驗。他的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中的痛苦與美好,理解個體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與偉大。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特拉剋爾的詩歌提供瞭一種放慢腳步、深入內心的契機,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情感,重新發現那些被我們遺忘的生命意義。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特拉剋爾詩選》不僅是獻給德語文學愛好者的珍貴禮物,更是對所有渴望在詩歌中尋找慰藉、啓迪和深刻洞見者的邀請。在這裏,你將與一位真正的靈魂詩人相遇,在那些深邃的詞句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迴響。這本詩選,期望能夠成為您在閱讀德語詩歌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引領您領略特拉剋爾詩歌那幽暗而又璀璨的獨特光芒,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歐洲文化史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閱讀這些文學巨匠的作品,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特彆關注的不是詩歌本身的技術性,而是它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和哲學思辨。這本詩選選編的眼光顯然是很獨到的,它不僅僅羅列瞭名傢之作,更像是在勾勒一條德語文學精神發展的主綫。我常常在閱讀時聯想到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社會氛圍,或是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那種知識分子普遍的焦慮感和形而上的探索欲。雖然書裏沒有直接的社會評論,但那種彌漫在字裏行間的憂鬱和對終極意義的追問,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脈搏。我喜歡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閱讀體驗,它迫使你主動去思考,去建構自己的理解框架,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的闡釋。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自己閱曆的增加而産生新的感悟,這正是經典文學的魅力所在。

評分

這套“大師典藏”係列,從選材到裝幀,都透著一股對文學傳統的尊重和捍衛。我購買它,很大程度上也是為瞭收藏的價值。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閱讀越來越淺薄的時代,擁有一本實體書,尤其是這種經過精心編排和製作的詩集,本身就是一種態度。我喜歡它的附錄部分,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正文的詩歌本身,但那些對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的簡要介紹,能為我的閱讀提供必要的坐標係。它讓我意識到,偉大的詩歌絕不是憑空産生的,它們是根植於特定的曆史土壤和個人命運之中的。閱讀它,就像是與那些逝去的靈魂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他們用最凝練的語言,探討著人類永恒的主題。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高質量的精神投資,它帶來的不僅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種審美品位的提升和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刻體察。

評分

我最近開始係統地涉獵德語文學經典,這本詩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說實話,我對詩歌的理解力可能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很多深層的隱喻和曆史背景我還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是,即便是隔著翻譯的屏障,那些詞語的張力和意象的跳躍感,依然能穿透時空,直擊人心。我常常讀到一些關於自然、死亡和存在本質的描寫,它們是如此的直接又如此的隱晦,讓人不得不反復咀嚼。例如,某些描繪暮色或荒野的段落,那種帶著疏離感的孤獨,與我內心深處某種難以言喻的情緒産生瞭奇妙的共振,即使我身處繁華的都市,也能被帶入到一種遼闊而蒼涼的意境中去。這套書的翻譯質量似乎也相當可靠,它盡可能地保留瞭原作的音樂性和節奏感,這對於理解詩歌的韻律美至關重要。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讀完一首,都會有小小的成就感。

評分

這套“德語文學大師典藏”係列,光是名字聽起來就透著一股厚重感,我特地挑瞭這本詩選來品讀。雖然我還沒完全深入到詩歌的精髓裏,但光是翻閱的這個過程,就足夠讓人沉醉瞭。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講究,紙張的質感很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捧著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而且,排版清晰,字體選擇也很古典,讓人有一種麵對嚴肅文學的敬畏感。我尤其喜歡那種,當你輕輕翻開書頁時,仿佛能聞到油墨和舊紙張混閤的,那種獨特的、時間的味道。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緩慢的儀式,不是快餐式的消遣,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個字斟句酌的韻腳和意象。我常常在傍晚時分,泡上一杯紅茶,在燈下慢慢地讀上幾首,那種感覺是極其安寜和充實的,仿佛時間都放慢瞭腳步,讓我得以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齣來,進入到一個純粹的藝術世界。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從書籍的實體質量上就可見一斑,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

坦白說,我對詩歌一直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過於抽象和晦澀難懂,但這本詩選卻讓我有瞭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我嘗試著從那些看似不連貫的意象組閤中,去尋找那種潛藏的、內在的邏輯關聯。比如,某幾首詩中反復齣現的“破碎”、“鏡子”、“遠方”這些母題,放在不同的語境下,卻能組閤齣極其豐富的情感層次。我發現,閱讀這些詩歌,與其說是理解“意思”,不如說是體驗一種“情緒流動”。有時候,一句話壓根不需要弄明白每一個詞的典故,隻要去感受它帶來的情緒衝擊力就足夠瞭。這本書成功地讓我暫時放下瞭對“完美理解”的執念,轉而擁抱閱讀中的不確定性和開放性。我開始欣賞那種詩人在捕捉瞬間靈感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神經質”的敏感,那是普通人早已麻木掉的對世界的感知力。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非常好的翻譯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大師之作,值得擁有!學習吧!

評分

大師之作,值得擁有!學習吧!

評分

非常好的翻譯

評分

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