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文筆清新淡雅,結構彆緻,深為後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林語堂、俞平伯等傾情推薦的國學經典,至美經典與現代人文的碰撞。
★“我們要學會用美的眼光,去發現周遭的一切”著名主持人汪涵在節目中念念不忘。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瀋復寫作的自傳散文,演繹賈寶玉、林黛玉的非貴族式生活,屬於寫正式夫婦閨房題材的開創之作。
★林語堂先生盛贊蕓是“中國文學史中一個很可愛的女人”, 被文學界譽為“晚清小紅樓夢”
★1924年以來,《浮生六記》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的各類版本有160多種。
★時代變遷,經典之風采不衰,文化演進,民國原文欣賞,伴你更好讀懂中國摯美經典!
★《浮生六記》是一部流傳極廣影響極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本書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綫,描寫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傢生活,以及到各處旅遊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瞭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閤,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睏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
★在中國文學史上,描寫情愛的詩文很多,但大多或寫宮廷艷史,或寫權勢禮法淫威下的愛情悲劇,或寫風塵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間的纏綿,很少涉及夫妻之情。瀋復創作的《浮生六記》,將夫妻生活描寫得淋灕盡緻。
★林語堂將《浮生六記》四捲翻譯成英文,並作長篇序言。
瀋復,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傑齣的文學傢。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齣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傢。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各地。著有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六捲(後佚兩捲),影響甚大,1936年林語堂曾將這部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齣版。
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可愛的女人。……她隻是我們有時在朋友傢中遇見的有風韻的麗人,因與其夫伉儷情篤令人盡絕傾慕之念,我們隻覺得世上有這樣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隻顧認她是朋友之妻,可以齣入其傢,可以不邀自來吃午飯,或者當她與她丈夫促膝暢談書畫文學腐乳鹵瓜之時,你們打瞌睡,她可以來放一條毛氈把你的腳腿蓋上。也許古今各代都有這種女人,不過在蕓身上,我們似乎看見這樣賢達的美德特彆齊全,一生中不可多得。
——林語堂
譯文
捲一 閨房記樂
捲二 閑情記趣
捲三 坎坷記愁
捲四 浪遊記快
附錄 序、跋、題記
原文
捲一 閨房記樂
捲二 閑情記趣
捲三 坎坷記愁
捲四 浪遊記快
附錄一 序、跋、題記
附錄二 僞作二捲(《中山記曆》、《養生記逍》 )
《浮生六記》:
閨房記樂 精彩片段譯文
自從吃粥事件被傳為笑柄,我以後再到她傢去,蕓每次都藉故避開,我清楚她躲避我的原因,是怕彆人嘲笑。
乾隆庚子年(1780年)正月二十二日,是我們的大喜日子,洞房花燭之夜,她瘦弱的身材與以往沒有兩樣,揭開紅蓋頭後,我倆四目對視,她嫣然一笑。喝完交杯酒,我倆並肩坐著一起吃夜宵,我悄悄地在桌子下麵先握住她的手腕再握住她的手,感覺到她的手溫軟而細膩,心裏不禁怦怦跳個不停。我曾請她吃肉食,不巧的是當時正是她的齋期,她吃齋的習慣已經堅持很多年瞭。於是我記下她吃齋的最初時間,這正好是我長齣水痘之時,因此我笑著說:“現在我皮膚十分光潔,沒什麼可以擔憂的,淑姐可以從此開戒瞭吧!”蕓眼裏閃著溫暖的笑意,點瞭點頭。
二十四日是我的姐姐齣嫁之日,二十三日是民俗中忌諱的日子,這一天不能奏樂慶祝,因此就把姐姐的婚宴提前到二十二日的晚上,蕓在宴會上陪客人,我陪伴娘喝酒,猜拳行令,我輸多贏少,喝得酩酊大醉。等我醒來的時候已是清晨,蕓正在梳妝打扮,不過還沒有弄完。
這一天,來自各地的親朋好友絡繹不絕,天黑掌燈之後開始奏樂慶祝,二十四日的子夜,我以新娘兄弟的身份送姐姐齣嫁,淩晨三點纔返迴到傢中,此時沒有瞭先前的熱鬧景象,已經是燈殘人靜瞭。我輕手輕腳地走入內室,看到陪伴的僕女躺在床下已經睡著瞭,蕓卸下妝容還沒有到床上入睡,高腳燭颱上燃著蠟燭,燭影搖曳下,蕓粉頸低垂,正在聚精會神地看著書,連我進來她都不知道。我輕輕撫摸著她的肩膀,說:“姐姐,這些天辛苦你瞭,這麼晚瞭,為什麼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蕓急忙轉過頭,站瞭起來,說:“剛纔我正準備睡覺,打開書櫥後,發現瞭這本書,不知不覺讀瞭起來,就忘記瞭疲憊。《西廂記》這個書名以前經常聽到,今天總算是看到瞭,不愧為纔子所寫,但是裏麵描寫得太過於尖利刻薄瞭吧。”我笑著說:“正因為是纔子所寫,筆墨纔顯得尖刻啊。”
我倆的對話吵醒瞭僕女,僕女催促我們上床睡覺,我讓僕女關上房門先去睡覺。我和蕓肩並著肩坐在一起嬉戲調笑,恍惚間就好像久彆重逢的密友一樣。我一邊嬉戲一邊伸手探入她的懷中,感覺到她的心口在急促地跳動著,我貼在她的耳旁悄悄地說:“姐姐為什麼這樣激動,心跳得這樣快呢?”蕓扭臉衝我微微一笑,我感覺到一縷情絲融入魂魄,擁抱著她進入床帳,不知不覺中東方已白,天已亮瞭。
蕓剛做新媳婦時,比較沉默,不怎麼愛說話,但整天都看不到她不高興的樣子,和她說話,她也隻是微笑。她十分賢惠,以恭敬的態度對待長輩,與晚輩交流也非常融洽,做起事來井井有條,沒有絲毫的差錯與閃失。每天早晨隻要朝霞照在窗戶上,她就立刻披上衣服急忙起床,這個樣子,好像是有人催她呢。
我笑著說:“如今我們是夫妻,不是當年吃粥時的情形瞭,怎麼還怕彆人嘲笑呢?”
蕓迴答道:“以前藏粥招待郎君,被人傳為笑柄,現在不再擔心彆人嘲笑,是擔心公公婆婆說新娘懶惰,不勤快。”
我雖然貪戀春宵,想和她在床上多睡一會兒,但卻被她的高尚品德所感動,覺得她做得對,也就隨她一起早早地起床瞭。從此,兩個人耳鬢廝磨,親密無間,形影不離,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們之間的深厚愛戀。
《浮生六記》成書於1808年,是一本影響力頗大、水平極高的自傳體隨筆,作者瀋復(1763~1825年),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傢。該書以作者夫妻生活為主綫,描寫他和妻子陳蕓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普通的快樂。書中文字清新自然,無造作雕刻痕跡,情感錶達真摯豐沛,將發生在夫妻之間的種種趣事描繪得生動傳神。若觀瀋復一生,他可謂是前半生衣食無憂,後半生生活拮據,他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雖曆經坎坷,但總能以樂觀、坦然的心態麵對,還能於不經意間在樸素的日子中調節齣高雅的情調。正是由於《浮生六記》是瀋復看清瞭生命的本真之後的傾情之作,所以本書從某種意義上成瞭許多人追求雅趣和品味的生活指南。自問世以來,一直備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與追捧,且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流傳於海外。
可惜的是,由於作者生前經濟睏頓,一直沒有機會刊行,僅以抄本的形式在民間流傳,而且流傳不廣。光緒三年(1877年),楊引傳首次發現時,“六記已缺其二,猶作者手稿也”。所以,傳世的隻有前四記,《浮生六記》宛如斷臂的維納斯,實在是件憾事。後來,坊間齣現《足本浮生六記》,增補瞭第五記《中山記曆》和第六記《養生記逍》,但是經學者多方考證,此兩記雖“形”與前四記有所相似與關聯,但“神”卻相去甚遠,且已認定乃後人僞作。
盡管《浮生六記》後兩記已經失傳,但這並不影響後人對該作品的喜愛,而且後人對其探索與發現的腳步亦從未停止,近來有人發現瞭瀋復同時代人,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傢錢泳的《記事珠》手稿,發現其中有與《浮生六記》相關的重要綫索,尤其是《冊封琉球國記略》一篇,許多學者認為是錢泳抄錄已經失傳的《海國記》(《中山記曆》的初稿本)。另外,《記事珠》中有一條專門談到瀋復與他的著作,對我們瞭解他的創作曆程,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為瞭讓更多讀者參與討論,發現更多綫索,及早還原後兩記,我們參考諸多版本,再聽取多方建議,故而將《冊封琉球國記略》直接用篇名為《中山記曆》列為附錄二,至於前文所提到的僞作《養生記逍》,我們又考慮到瀋復不可能不懂養生的生活狀態,決定亦將其收入,與《中山記曆》並列為附錄二。
我們齣版該書,一方麵希望讀者能走進瀋復的心靈世界,品味他文字中的樂趣與生活的格調;另一方麵則是希望能對研究《浮生六記》的人士有所幫助。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淡”與“真”。“淡”不是蒼白無力,而是一種洗盡鉛華的從容;“真”不是直白粗俗,而是一種觸及靈魂的坦誠。作者用最樸素的語言,記錄下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我喜歡它沒有刻意去追求戲劇性的衝突,也沒有試圖去描繪宏大的敘事。它隻是靜靜地講述著,那些關於人生的點滴,那些關於情感的流轉。我從中看到瞭生命中那些最珍貴的東西: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這些情感,雖然看似平凡,卻構成瞭我們生命的基石。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深沉的智慧,它讓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審視自己的情感。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忽略的,那些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也喚醒瞭我對生活的熱情。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於外物的追逐,而在於內心的豐盈。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裏,偶然拾起的一件古老的物件。它沒有華麗的外錶,沒有耀眼的裝飾,卻散發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質感和故事。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那些遙遠年代的生活圖景,沒有過多的渲染,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而真實。讀這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個時代的先賢們進行思想的交流。我仿佛看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聽到瞭他們的歡聲笑語,也感受到瞭他們的無奈與辛酸。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將那些早已消逝的往事,重新鮮活地呈現在我的眼前。那些細緻入微的觀察,那些飽含深情的敘述,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明白,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著不平凡的人生;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摺射齣人性的光輝。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傳承,它將那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一點一滴地傳遞給我,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便被一種淡淡的、似有若無的韻味所吸引。作者的筆觸如同陳年的女兒紅,初入口時或許有些許澀,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醇厚與綿長。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尋常日子,在作者的筆下卻生齣瞭不尋常的光彩。它不像那些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愛恨情仇,隻有瑣碎的生活細節,卻又字字句句都透露著一股子真摯與溫柔。讀著讀著,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那份簡樸而又充實的生活。那些關於柴米油鹽的點滴,那些關於日常起居的描摹,都帶著一種令人安心的溫度。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捧著這本書,沉浸在其中,仿佛能聽見窗外的蟲鳴,聞到屋內的飯香,感受到歲月的靜好。這本書像一位老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輕輕地遞上一杯熱茶,讓你卸下一身的疲憊,找迴內心的平靜。它教會我,即使是在最平凡的日子裏,也能發現生活的美好,也能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那種淡然處之的態度,那種對生活的熱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這本讀物,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像一陣清風,吹散瞭我心中的浮躁;又像一泓泉水,滋潤瞭我乾渴的心靈。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獨特,不是綫性推進,也不是章節分明,而是一種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的感覺。然而,正是這種看似散漫的筆法,卻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我仿佛置身於書中,與作者一同經曆瞭那些喜怒哀樂。書中對人物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寥寥數筆,便能勾勒齣鮮活的形象。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性格,理解他們的行為,甚至能體會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多樣,也讓我看到瞭人與人之間那份難以割捨的情感羈絆。它讓我明白瞭,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人物,也有著他們獨特的價值和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修行,它引導我去思考,去感悟,去升華。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心中湧起的並非是意猶未盡的悵然,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它就像一段悠揚的樂章,在我的腦海中久久迴蕩,揮之不去。作者的文風,時而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時而又如涓涓細流,婉轉動人。他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並賦予它們深刻的內涵。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瞭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感悟,以及對人性的探索。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人類依然能夠展現齣堅韌與樂觀的精神。這本書所傳遞的,是一種積極嚮上的人生態度,一種寵辱不驚的處世智慧。它鼓勵我去珍惜當下,去感恩生活,去擁抱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不再畏懼生活的挑戰,而是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去麵對。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心靈的慰藉。
評分馬上暑假瞭,趁著年中活動,給娃準備瞭一批精神食糧,假期夠用瞭,娃很開心?
評分一如既往的好,繼續努力吧
評分看瞭十幾頁,感覺很好,古文原版也有,可以看完翻譯再讀讀古文
評分其實電子書已經讀過,不過還是紙質書可以信手拈來,讀一段很有趣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這本書還不錯,物流很快,包裝很好
評分買來看看書,還是可以的,雖然纔開始淺讀,總歸不錯的。
評分京東的書價格浮動很快,隻有大促的時候書價格纔優惠。退拒收還扣我京豆,有貨不發貨,好幾天啦!
評分多讀書,祛除俗見鄙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