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墾地:詩選1966—1996(套裝上下冊)

開墾地:詩選1966—1996(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愛爾蘭] 謝默斯·希尼 著
圖書標籤:
  • 詩歌
  • 當代詩歌
  • 詩選
  • 北島
  • 中國當代文學
  • 文化
  • 藝術
  • 文學
  • 思想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91035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354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輕型紙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希尼本人喜愛的一部詩選。
  ● 希尼親自編選的能反映自己一生成就的重要詩集。
  ● 1999年愛爾蘭時報文學奬獲奬作品。
  【詩選中所收錄的詩集先後獲以下奬項】
  1966年獲埃裏剋·格雷戈裏奬。
  1967年獲喬濛德利奬。
  1968年獲薩默塞特·毛姆奬和傑弗裏·費伯紀念奬。
  1973年獲美國愛爾蘭基金會文學奬、丹尼斯·德夫林紀念奬。
  1975年獲美國文學藝術學院E. M. 福斯特奬。
  1975年獲杜夫·庫伯紀念奬。1976年獲W. H. 史密斯奬。
  1990年獲藍南文學奬。
  1997年獲惠特布瑞德圖書奬……
  ● 著名詩人、翻譯傢黃燦然前後二十年“經地獄一般”打磨、多人審核的重磅譯本。
  ● 中文譯本附有詳細題解、導讀,為廣大讀者真正理解希尼提供瞭一條便捷的路徑。

內容簡介

  《開墾地:詩選1966—1996》是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希尼的自選集,精選瞭12部詩集的代錶作品、兩部重要譯作的精華部分以及一些以前未結集的作品。這些作品涵蓋瞭詩人30年寫作生涯,呈現瞭詩人寫作的整體風貌以及詩人多年來情感、風格和特色的變化。這裏有優美的、田園式的抒情詩,也有許多蘊含噗通卻又神奇的愛的詩篇,還有一些發掘自身、自我投射的作品。它們也探索恐懼和暴力的主題,揭示一個“鄰裏相殺”的愛爾蘭,一個受曆史和殘酷的宗派主義威脅的世界。這些作品充分體現瞭希尼所遵奉的詩歌定義,既“忠實於外部現實的衝擊”,又保持著“對詩人生命內部規律的敏感”,在希尼手中,萬物的樣貌都發生瞭根本變化,一個拼字闆,一個鞦韆,一個風箏,無數小小的瞬間,都變成瞭既是現實又是飛升的令人沉醉的神話。這部自選集是一種必需——一種深入萬物根源的方法。

作者簡介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劇作傢、評論傢、翻譯傢。1939年生於北愛爾蘭德裏郡,1961年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當過中學教師,後迴母校任文學教師。二十多歲即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聞名詩壇。1972年和傢人移居愛爾蘭都柏林。曾任美國哈佛大學修辭學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詩學教授。獲艾略特詩歌奬、毛姆文學奬、史密斯文學奬等重要奬項,1995年因“其作品飽含抒情之美以及對倫理的深刻理解,凸顯瞭日常生活的奇跡和曆史的現實性”而獲諾貝爾文學奬,被稱為“繼葉芝之後偉大的愛爾蘭詩人”。

精彩書評

  “(這本詩選)雄辯地奠定瞭他(希尼)在當今英語世界中具有技藝和深刻的詩人地位。”
  ——《紐約時報書評》(愛德華·門德爾鬆)
  
  對希尼異常豐富、多樣的作品而言,也許好的描述來自詩人自己的作品。希尼創作瞭一係列引人注目的詩歌,它們有著“對外部現實影響的忠誠”,同時還保持著“對詩人內在規律的敏感”。
  ——《紐約時報》(首席書評人角榖美智子)
  
  “通過重讀他的大部分詩作,我發現自己對他越來越感興趣,並且深信,我纔剛開始探索它們的內在……這些詩銘刻心中,這是他大部分詩歌的本質特徵。”
  ——《國傢》(傑·帕裏尼)
  
  “希尼緻力於他的藝術的獨立性,緻力於追求形式感、豐富性和模糊性,這也是對公共生活質量的一種深刻的承諾……在黑暗時,希尼……已經把邊界和分界綫轉變成瞭富饒的邊疆。”
  ——《紐約書評》(費坦·奧圖爾)
  
  如果你負擔不起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希尼早期的12部作品,那麼這裏是一個涵蓋30年的選本。希尼在他所測量的、冥想的詩歌中,貼近地麵,並沉醉於日常生活,當愛爾蘭的每一天都意味著宗派暴力,也有黑暗的邊緣。
  ——《圖書館雜誌》

目錄

【選自《一個自然主義者之死》(1966)】

挖掘
一個自然主義者之死
榖倉
摘黑莓
攪乳日
跟隨者
期中假
占蔔者

個人的詩泉

安泰(1966)

題解

【選自《進入黑暗之門》(1969)】
日常生活,當愛爾蘭的每一天都意味著宗派暴力,也有黑暗的邊緣。
——《圖書館雜誌》

精彩書摘

  挖掘*
  在我的食指與拇指之間
  夾著粗短的筆;舒適如一支槍。
  我窗下,傳來清脆的銼磨聲
  當鐵鏟切入含砂礫的地麵:
  父親在挖掘。我往下看
  直到他綳緊的臀部在花圃間
  彎下去又挺起來,恍若二十年前
  他有節奏地弓身於馬鈴薯壟
  在那裏挖掘。
  粗陋的靴踩著鏟頭,柄
  貼著膝蓋內側使勁撬動;
  他鋤掉高高的葉莖,將明亮的鏟邊深深埋進去,
  把新馬鈴薯掀到四下裏,我們拾起,
  喜歡它們在我們手裏冷硬的感覺。
  上帝作證,老頭還能揮舞鐵鏟。
  如同他的老頭。
  祖父一天裏在托納沼澤地
  鏟的泥炭比任何人都要多。
  有一次我給他送一瓶牛奶,
  用紙隨便塞住瓶口。他直起身
  喝瞭,又立即開始乾活,
  利落地又切又割,把草泥[1]
  拋到肩後,不斷往深處
  尋找好泥炭。挖掘。
  馬鈴薯黴的冷味,濕泥炭的嘎紮聲
  和啪嗒聲,切下活根莖的短促刀聲
  在我頭腦裏迴響。
  但我沒有像他們那樣乾活的鐵鏟。
  在我的食指與拇指之間
  夾著這支粗短的筆。
  我將用它挖掘。
  ……

《開墾地:詩選1966—1996》(套裝上下冊) 內容梗概 《開墾地:詩選1966—1996》是一部跨越三十載光陰的詩歌集結,它如同一個時代的縮影,以詩意的筆觸,記錄瞭在中國社會經曆深刻變革的三十年間,個體生命經驗與時代洪流交織碰撞的痕跡。本書收錄瞭1966年至1996年間,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詩人創作的詩歌作品。這些詩篇,或深沉,或激昂,或內省,或抒情,共同構建瞭一幅豐富而立體的中國當代詩歌圖景。 上冊:時代的激流與個體的心聲(1966-1985) 上冊的詩歌,多半承載著那個特定年代的印記。從“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蕩,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潮湧動,詩人們以各自的方式,或直麵曆史的創傷,或探尋失落的價值,或憧憬嶄新的未來。 曆史的迴響與反思: 這一時期的詩歌,不可避免地會觸及那段特殊的曆史。一些作品以沉痛的筆觸,描繪瞭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迷茫、掙紮與失落。它們不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以詩意的語言,試圖理解和消化那些深刻的傷痛。詩人不再是宏大敘事的傳聲筒,而是開始關注個體命運,反思曆史的意義。例如,一些詩歌會描繪鄉村的景象,但背景中卻透露齣集體化生産的痕跡,以及個體在其中的渺小與無力。城市中,高音喇叭的呼喊,標語的橫陳,也可能成為詩歌中壓抑的背景音。 對真善美的追尋: 盡管時代風雲變幻,但對真善美的追求始終是詩歌的重要主題。在壓抑的環境下,詩人們將目光投嚮自然,在山川草木中尋找慰藉與寄托。一朵小花的綻放,一次清晨的露珠,都可能被賦予深刻的象徵意義,成為對生命頑強意誌的禮贊。他們也會歌頌純真的情感,描繪愛情的美好,友誼的珍貴,以及親情的溫暖。在一些作品中,甚至能感受到對遙遠國度的嚮往,對西方哲學和藝術的模糊認知,以及對更自由、更開放精神世界的憧憬。 改革開放的序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新的氣息開始在詩歌中湧動。人們的視野逐漸開闊,思想的禁錮開始鬆動。一些詩歌開始大膽地錶達個體的獨立思考,質疑舊的觀念,擁抱新的可能性。朦朧詩的齣現,就是這一時期的一個標誌。它們以其含蓄、象徵、意象豐富的手法,打破瞭過去直白、口號式的錶達,為詩歌注入瞭新的活力和想象力。這些詩歌可能描繪初春的微風,暗夜的星辰,或者水中的倒影,用更加細膩、感性的語言,觸及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體驗。對知識的渴望,對現代化進程的思考,對未來社會的期盼,也開始在詩歌中顯現。 日常生活的迴響: 即使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從未缺席。詩人們用真摯的筆觸,描繪瞭他們在平凡日子裏的喜怒哀樂。一頓簡單的飯菜,一次鄰裏間的閑聊,孩子們純真的笑臉,都可能成為詩歌的素材。這些詩歌,以其樸實無華的力量,展現瞭生活本身的質感,以及人們在其中堅韌的生活態度。它們可能描繪集市的喧囂,火車站的離彆,或者工廠車間的忙碌,讓讀者感受到時代的脈搏,以及個體在其中真實的存在。 下冊:個體意識的覺醒與多元的詩學探索(1985-1996) 下冊的詩歌,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瞭一個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使得詩人們擁有瞭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和更自由的錶達方式。 個體意識的勃發: 這一時期的詩歌,顯著的一個特徵是個體意識的強烈覺醒。詩人更加關注自身的內心世界,深入挖掘個人情感、思想和存在的意義。他們不再僅僅是時代的見證者,更是積極的探索者和錶達者。對自我身份的追問,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對孤獨、存在、死亡等宏大命題的探討,在詩歌中比比皆是。一些詩歌可能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直接袒露內心的焦慮、睏惑、甚至絕望,但同時又在其中尋找著超越的可能性。 語言的實驗與突破: 詩人們在語言上進行瞭大膽的嘗試和創新。他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詩歌韻律和錶達方式,而是積極探索新的意象、新的結構、新的句法,力圖以更具衝擊力和錶現力的語言,捕捉和傳達復雜的內心體驗。從口語化的日常錶達,到充滿哲思的抽象意象,再到藉鑒西方現代詩歌技巧的嘗試,都展現瞭詩人豐富的藝術追求。例如,一些詩歌可能會使用大量的比喻、象徵、隱喻,甚至打破語法規則,來創造獨特的詩歌韻味。對詞語的精準錘煉,對聲音的敏感捕捉,也成為創作的重要考量。 都市經驗與現代生存: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都市成為詩歌創作的重要母題。詩人們以敏銳的觀察力,捕捉都市生活的種種景象:高樓林立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霓虹閃爍的夜空,以及都市人在其中體驗到的繁華、疏離、快節奏與焦慮。這些詩歌描繪瞭現代人在物質富足與精神空虛之間的掙紮,對虛擬世界的迷戀,以及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孤獨。它們也可能反映齣商品經濟對人的異化,以及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身份睏境。 民間寫作與先鋒探索: 在主流詩歌之外,民間寫作的力量也日益壯大。這些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寫作者,以其樸素、真誠、貼近生活的語言,記錄著普通人的故事與情感。他們的詩歌可能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充滿瞭生命的力量和真摯的情感。與此同時,一些前衛的詩歌流派和實驗性寫作也在不斷湧現。這些作品可能挑戰讀者對詩歌的固有認知,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拓寬瞭中國當代詩歌的邊界。 女性詩歌的崛起: 這一時期,女性詩人的聲音也愈發響亮。她們以獨特的視角,抒發對生活、情感、性彆認同的體驗。她們的詩歌可能更加細膩、感性,也可能更加尖銳、批判。她們的寫作,不僅豐富瞭中國當代詩歌的內涵,也為理解女性經驗提供瞭重要的文本。 整體而言,《開墾地:詩選1966—1996》是一部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詩歌選集。它以其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現瞭中國當代詩歌三十年的發展曆程,以及一代又一代詩人在時代變遷中的探索與抒發。本書的上、下冊相互映照,共同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詩歌史畫捲,為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提供瞭獨特的視角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僅是一部詩歌的匯集,更是一份時代的記憶,一份個體生命的宣言,一份對語言和思想的不斷開墾。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套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上冊,那種期待感簡直難以言喻。正如書名所暗示的,“開墾地”象徵著一種充滿挑戰與希望的領域,而這本詩選,就如同在這片沃土上播撒下的無數顆思想與情感的種子。我被詩人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所打動,無論是街角一個不起眼的擦鞋匠,還是黎明前寂靜的街道,都能在他筆下煥發齣彆樣的生命力。那些詩句,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喜歡詩人處理情感的方式,不激進,不矯情,而是像緩緩流淌的溪水,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有時,我會因為一句詩而陷入長久的沉思,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生命的價值。書中的一些篇章,則充滿瞭對曆史的迴望與反思,那些曾經的歲月,那些時代的印記,都被詩人用一種沉澱的目光重新審視,並轉化為充滿智慧的詩句。這是一種超越個人的、對時代的深刻體悟,也讓我對那個年代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我一直覺得,詩歌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個體與集體的橋梁。“開墾地”這個名字,自帶一種開拓與耕耘的意味,非常吸引人。這套書,就是那個年代一扇珍貴的窗口。上冊的詩歌,更像是對外部世界的觀察與記錄,詩人用敏銳的目光捕捉著時代的脈搏,無論是自然的景象,還是人間的百態,都化作瞭筆下的生動符碼。我被那些描繪生活片段的詩句所打動,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蘊含著溫暖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而下冊,似乎將目光更多地轉嚮瞭內心深處,以及更廣闊的宇宙。一些篇章,觸及到瞭人生的迷茫與追尋,對存在意義的探索,以及對理想的堅守。我特彆欣賞詩人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即使在最沉重的題材麵前,也保持著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姿態。讀這套書,就像在與一位穿越時光的靈魂對話,感受著思想的碰撞與情感的共鳴。

評分

當我拿到這套厚重的詩集時,一股名為“經典”的氣息便撲麵而來。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心靈軌跡。“開墾地”這個名字,既有土地的質樸,也有精神的開拓,非常貼切。讀上冊的時候,我尤其被詩人對日常生活的描繪所吸引。那些看似平凡的場景,在詩人的筆下卻變得生動而富有哲理。例如,他對一場雨的描寫,不僅僅是雨滴落下,而是其中蘊含著洗滌、滋養,甚至是失落的情緒。我喜歡他在詩歌中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洞察力,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與無奈。而下冊,則似乎更加側重於一種對內心的挖掘與對世界的思考。一些詩句,直接觸及瞭存在的睏惑,個人的掙紮,以及對真理的追尋。我發現,即使在不同的年代,人們的情感和思考,在根本上是有共通性的。這套書,讓我仿佛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

這套《開墾地:詩選1966—1996》給我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閱讀沉浸感。不同於快餐式的閱讀體驗,這裏的每一首詩都值得慢慢品味,細細揣摩。我更偏愛其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篇章,它們不講究宏大的敘事,卻能在尋常巷陌中挖掘齣最動人的情感。比如,詩人對童年迴憶的描繪,那種純真而略帶傷感的筆觸,瞬間將我帶迴瞭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我喜歡他用簡潔的語言,勾勒齣鮮明的意象,讓人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而另一部分詩歌,則充滿瞭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與思考,它們沒有直接的批判,卻通過含蓄的比喻和象徵,傳達齣深刻的見解。我能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慮與關懷,以及他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注。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在靜靜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沒有炫技,隻有真誠。

評分

這套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曆經滄桑的厚重感,深邃的藍色搭配著模糊的遠山剪影,像是曆史的迴聲。我最初是被“開墾地”這個名字吸引的,總覺得裏麵蘊含著某種開拓、探索的精神,一種在荒蕪中創造生機的美好願景。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便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湧動,那些文字像是一顆顆飽滿的種子,在我的腦海裏生根發芽。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自然景象的篇章,它們不是簡單地勾勒山川湖海,而是將自然與人的情感融為一體,那種淡淡的憂傷,或是偶發的喜悅,都隨著筆觸在文字間流淌。有時,讀到一些意象鮮明的詩句,會忍不住停下來,一遍遍地品味,仿佛在咀嚼一塊陳年的糖,甘甜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書中的一些敘事詩,更是像一部部微型電影,讓我沉浸在那個年代的故事裏,感受人物的悲歡離閤。我常常覺得,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情感的傳遞,而這套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用最樸素的語言,勾勒齣最動人的心靈風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