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簡史

唐詩簡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酈波 著
圖書標籤:
  • 唐詩
  • 詩歌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學史
  • 唐朝
  • 文化
  • 曆史
  • 鑒賞
  • 經典
  • 詩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林齣版社
ISBN:978754861348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3687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6
字數:26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為什麼《黃鶴樓》登頂唐詩榜首位?

為什麼金陵懷古數李白?

經曆瞭“安史之亂”的詩人們在想什麼?

一本《唐詩簡史》告訴你唐代文藝青年的52種浮沉命運


詩詞大會的教授男神酈波又一力作


內容簡介

唐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偉大時代。本書通過52位唐代詩人的一人一詩,聯成一部雄渾壯麗的唐詩簡史。在書中,酈波帶你去讀52位唐代詩人的浮沉命運。遇見發愁的李白,和他一起登上金陵的鳳凰颱;品嘗王翰的葡萄美酒,在盛唐剛健的時代風貌裏體會健兒們的狂歡;跟隨王維的行跡,走近“安史之亂”的事件現場;藉用羅隱的銳利目光,在唐代市井中觀察世間百態……近看唐代詩人精彩紛呈的人生經曆,細聽大唐社會角落的喧嘩眾聲,咀嚼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文化菁華。


作者簡介

酈波,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博士,國內首位文牘學研究方嚮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全民閱讀形象大使,“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文化嘉賓,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主講人,著有《評說曾國藩傢訓》《五百年來王陽明》《人生自有境界》《詩酒趁年華》。

目錄

[初唐]


打開盛唐大門的鑰匙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儒生 儒將 讀書人

——楊炯《從軍行》

我選擇站在命運的身後,思考、嘆息、微笑

——盧照鄰《元日述懷》

麯項嚮天而歌

——駱賓王《在獄詠蟬》

繁華落幕 思念登場

——瀋佺期《獨不見》

如有詩心,請遠離名利場

——宋之問《渡漢江》

人之為人的思考、情懷與追求

——劉希夷《代悲白頭吟》

落淚的子昂

——陳子昂《登幽州颱歌》

孤篇橫絕 壓倒全唐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盛唐]


風度、氣度與溫度

——張九齡《望月懷遠》

天地之間 一點浩然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絢爛之極 歸於平淡

——王維《終南彆業》

我流淌 我清澈 我生活

——儲光羲《詠山泉》

政事堂上 盛唐代言

——王灣《次北固山下》

迴望韆年,看他獨立鸛雀樓上

——王之渙《登鸛雀樓》

酒神精神的中國氣質

——王翰《涼州詞》

所謂英雄

——王昌齡《齣塞》(其一)

純粹理性批判

——李頎《古從軍行》

一代文人俠士的大唐傳奇

——高適《燕歌行》

苦寒的生活 壯大的歌唱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思緒飛鏇 青春盛唐

——崔顥《黃鶴樓》

一個人,一座城,一首詩

——李白《登金陵鳳凰颱》

一個王朝的流離命運

——杜甫《登嶽陽樓》


[中唐]


魂兮歸來 歸去來兮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用詩 呼吸瞭多年

——韋應物《滁州西澗》

自然的審視 命運的目光

——張繼《楓橋夜泊》

萬頃波中得自由

——張誌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假如愛有天意

——顧況《葉上題詩從苑中流齣》

纔子冠冕 好詩佳釀

——盧綸《和張僕射塞下麯》(其二)

一念彼此 歲月斑斕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當時遇見,青青在否?

——韓翃《章颱柳》

最後的邊塞詩人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浩然而獨存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難忘慈與愛

——孟郊《遊子吟》

人生的夾縫

——賈島《劍客》

人間自有情詩 此愛不關情事

——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偉大的詩與並不偉大的詩人

——李紳《憫農》(其二)

最深的愛 最好的你

——元稹《離思》(其四)

未果初戀 永世傷痕

——白居易《夜雨》

韆萬孤獨的境界

——柳宗元《江雪》

英雄本色

——劉禹锡《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不可不信緣

——崔護《題都城南莊》

唐詩中的女性聲音

——薛濤《牡丹》

豐滿的理想 悲哀的現實

——李賀《南園》(其五)


[晚唐]


唐詩中的女性命運

——張祜《宮詞》

茶之道 茶之境

——盧仝《七碗茶歌》

我用生命 用華年 撥動心弦

——李商隱《錦瑟》

清明之謎

——杜牧《清明》

入骨相思知不知

——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其二)

晚唐詩人的不屈與堅持

——羅隱《蜂》

人生的感傷、感懷與感慨

——韋莊《颱城》

一寸光陰一寸金

——王貞白《白鹿洞》


精彩書摘

一個人,一座城,一首詩


——李白《登金陵鳳凰颱》



我們前麵講瞭崔顥的《黃鶴樓》,而且提到瞭與李白比較的韆古公案,接著就要來講一講李

白的那首韆古名作《登金陵鳳凰颱》。詩雲:


鳳凰颱上鳳凰遊,鳳去颱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登金陵鳳凰颱》在李白的詩作中是非常獨特的。


李白現存的詩歌近韆首,七言律詩最少。曆代詩話裏多有論及這一首《登金陵鳳凰颱》,尤其是大傢喜歡把它和崔顥的《黃鶴樓》放在一起。我們知道,崔顥的那首《黃鶴樓》被認為是唐人七律第一,這樣的話,李白作不作七律和作七律的水平,尤其是和整個唐人七律第一的《黃鶴樓》放在一起比較,就是學者特彆熱衷的話題。


暫時放下這些問題,我們還是先來看這首詩。


第一聯確實很神奇,這裏就可以看齣它和崔顥《黃鶴樓》的關係來。“鳳凰颱上鳳凰遊,鳳去颱空江自流。”一聯兩句,連著齣現瞭三個“鳳”字——兩次“鳳凰”,一個“鳳去颱空”,就像《黃鶴樓》前四句裏寫瞭三個“黃鶴”。我們知道,律詩最忌簡單的重復,而崔顥偏偏一上來就來三個“黃鶴”,李白更厲害,你四句裏三個“黃鶴”,我兩句裏就有三隻鳳凰瞭。這到底是偶然的巧閤,還是刻意的仿擬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所謂“龍鳳呈祥”的說法,鳳凰的意義非比尋常,從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和女婿蕭史騎龍弄鳳而去,到司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又有《鳳求凰》的麯與辭盛傳於民間,說明在中國古代,鳳凰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祥瑞。


因為有鳳凰來集的祥瑞,金陵當地有建鳳凰颱以記之的傳說。後世也有學者考證,當時建的是鳳凰樓,不是鳳凰颱,說本來就有鳳凰颱,因為這個地方本來就是一塊高崗之地。現在南京西南還有一條著名的路叫鳳颱南路,而明城牆的內側就是著名的三山街,這一片地方其實就是鳳凰颱原址所在的地方,長江當時就在鳳凰颱外的西側。


不過,今天到南京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景象,因為長江在韆百年來已經不斷西移。現在這裏是南京的高架和環城公路。晚上,我經過那裏的時候,看著長長的燈河和滾滾而去的車流,感覺那好像是一條燈的江流一樣,便會突然産生李白式的金陵懷古之感。


李白在鳳凰颱上看大江東去,就像崔顥在黃鶴樓上看到長江一樣,他們看到的是同一條長江。不論是在黃鶴樓還是在鳳凰颱外,不論是在崔顥的眼中還是在李白的眼中,任曆史滄桑變幻,那浩渺的長江無聲東流。不過,崔顥是求仙之嘆,他所說的昔人是仙人,而李白所生的卻是曆史之嘆。“鳳凰颱上鳳凰遊”,暗指鳳凰來棲的典故,而“鳳去颱空江自流”已然說盡瞭曆史的滄桑變幻轉眼成空。


接下來的頷聯,則以兩個更深沉的典故直入曆史的內心深處。“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在金陵的鳳凰颱上所想到的金陵的風光曆史,最突齣者莫過於三國的孫吳與東晉。至於“花草”與“衣冠”到底是實指還是虛指,曆來也有不同看法。虛指則以為“花草”當指吳宮的美女,而“衣冠”則當指東晉的士大夫;而實指者則以為“衣冠”是指東晉郭璞的衣冠塚。郭璞是兩晉時最有名的方士,他的《遊仙詩》名重一時。當時晉明帝為郭璞修衣冠塚,豪華無比。但到唐代,曾經無比豪華的衣冠塚已經成為一個土丘,在曆史的淘洗中終成塵埃。


李白既有這麼深刻的曆史感知與認識,放眼望去,自然就有更廣闊的空間格局與宇宙視野。接下來頸聯說:“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這一句也有“二水中分白鷺洲”的版本,其實說“二水”“一水”都可以理解。水就是長江之水,“二水”就是江水環洲流過,被分開兩部分;而“一水”則是指江流整體而言。這兩句詩對仗工穩,氣象壯麗,是韆古難得的佳句。因為太過有名,所以後來南京雖然山川地貌改變很大,長江故道西移,但至今還有三山街的街道之名,還有白鷺洲公園作為紀念。


當然,後代詩話評論李白此詩最突齣也是最好的一句,便是尾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從句式上看,和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非常相似,甚至結篇都有“使人愁”的句子。可是境界格局卻有很大的不同。


“浮雲蔽日”用到瞭《世說新語》中的一個典故。晉明帝年幼時,他的父親晉元帝問他:“是長安近,還是太陽近?”這位皇太子的答案是太陽近。父親問他理由,他說:“現在我抬頭隻見太陽,不見長安。”而李白用此典故作比,其寓意更為深刻。當年李白被唐明皇請齣山的時候,“仰天大笑齣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何等意氣飛揚、何等壯誌淩雲;後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又是何等瀟灑,何等飄逸絕倫;再後來高力士、楊國忠等權奸當道,最終被賜金放還,此時的李白又是何等落寞、何等失意;再到後來,“安史之亂”突如其來,“為君談笑靜鬍沙”,卻站錯瞭隊,選錯瞭陣營,被流放夜郎,最終雖遇赦而返,但人生晚景淒涼,又是何等孤獨、何等悲憤!


所以說,“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一句,是李白發自肺腑的感慨,糅閤瞭他人生的悲痛與命運的坎坷,所以尤其深重。


細細地看,這首詩的前四句和《黃鶴樓》一樣,在律詩的要求上都是不閤律的,或者說是失粘、失對的。但和《黃鶴樓》不一樣的是,李白詩前四句也不是古體,而是用瞭格律詩中一種特殊的體式,叫作摺腰體。摺腰體打破固有的粘對,自成一格。可見,從詩律的角度上來看,李白應該也是刻意比照瞭崔顥的《黃鶴樓》,前四句用摺腰體,而後四句用瞭典型的律詩的格式,也屬於一種拗體七律。


因此從詩本身來看,李白與崔顥鬥詩的公案看來並不是無中生有。


事實上,李白除瞭這首《登金陵鳳凰颱》,還有一首名曰《鸚鵡洲》的七律,這首《鸚鵡洲》則更能看齣和崔顥《黃鶴樓》的比較來。詩雲:“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嚮誰明?”後人評價李白《鸚鵡洲》仿效崔顥《黃鶴樓》,卻格調卑弱。以此詩而論,確乎如此。


當時他還不是太白,他還是小白,是年輕氣盛的小白,是憑三尺劍走終南捷徑的小白,是未經世事坎坷與命運浮沉的小白,所以任他遣詞弄句,任他騰挪跌宕,當時的李白不僅“眼前有景道不得”,即使離去之後,所作《鸚鵡洲》也再難超越《黃鶴樓》。可是後來,曆經歲月的淘洗,曆經命運的坎坷,在荒涼醜惡的現實麵前,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仍不改本色的青蓮居士,在滄桑命運裏終於從小白升華為李太白的青蓮居士,在他登上金陵鳳凰颱的那一刻,當他吟齣“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時候,他那一顆充滿瞭憂患、充滿瞭滄桑感的赤子之心,終於在崔顥的“日暮鄉關”前得到瞭升華、得到瞭飛躍。


事實上,年輕時的李白和年輕時的崔顥一樣,他們的性格都跳脫通達,又豪俠任性,甚至在情感經曆上都有頗多相似之處。《新唐書》和《唐纔子傳》都記載崔顥好博嗜酒,更好美女,曾經有三四次的再婚經曆;而李白一生也好酒如命,也有四次情感經曆,這一點看來絲毫不遜於崔顥。在詩歌創作上,不僅有《鸚鵡洲》《登金陵鳳凰颱》與崔顥《黃鶴樓》的比較,李白至金陵還寫有《長乾行》,某種意義上也是與崔顥的《長乾行》組詩有高下之較。


李白《長乾行》的頭六句是大傢最熟悉的“妾發初覆額,摺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乾裏,兩小無嫌猜”,所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六句詩裏頭沉澱齣兩個成語。這是長乾女在迴憶往事,迴憶純真歡樂的兒時生活。


“十四為君婦,羞顔未嘗開。低頭嚮暗壁,韆喚不一迴。”這四句寫的特彆妙,寫這個女孩子人生的角色發生瞭變換,也更體現瞭她的純潔與純粹。“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颱。”多麼漫長的適應啊,結婚一年後纔變得大方起來,所有的幸福也終於在眉眼間流淌。“十六君遠行,瞿塘灧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可是他們畢竟是住在長乾裏的人傢,新婚兩年之後,丈夫終於要遠行經商瞭。“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鞦風早。”丈夫走後,她常常倚門而望,等待變成瞭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事。鞦風來的是那麼早啊。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傢。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這其實就是內心的呼喊,你快迴來吧,無論什麼時候,隻要捎個信來,我就去迎接你,再遠都不遠,我會一直走到七百裏外的長風沙。這是什麼?這就是最長情的告白啊。


為什麼李白會寫齣這樣一個與很多思婦詩截然不同、彆具形象的長乾女呢?


我每次走過長乾裏,走過長乾橋都會感慨萬韆。事實上,長乾裏可以算南京這座名城最早的記憶之一。《建康實錄》裏記載,南京人之所以會把古長乾裏這一帶稱為長乾,是因為山垅之間曰乾。秦淮河流經這一段平原地區,嚮南有群山倚仗,而這一帶平原地區又有河流經過,並最終匯入長江,因此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宜於居住。範蠡在此建越城,這裏迅速就成瞭百姓聚集之地。尤其是到瞭後來,三國吳立大市,更是商賈雲集,而南京城也正是因為有瞭越城,有瞭長乾裏,有瞭這片長長的河岸地帶,肥沃的土地,聚集的人氣,纔迅速發展起來。


更為關鍵的是,當時長乾裏的河水直通古中國最重要的運輸黃金水道——長江,當時的長江故道也緊靠著南京城西側。古人說“行商坐賈”“商賈雲集”的“賈”,就是開店做買賣;而“商”呢,主要是貨運。長乾裏這個地方在古中國,可以算當時最大的物流中心瞭。所以長乾裏的人傢大多以舟為傢,以販為業,詩中那個小新郎結婚兩年之後就要溯江而上去從商,而身為長乾女的小新娘在長期的愛情告白中,也毅然決然溯江而上,為瞭迎接她心愛的人,“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李白寫的是怎樣的一首《長乾行》啊,他寫的又是怎樣一個長乾女啊!因為長乾女在中國古代城市史與貨運史上的獨特性,自漢樂府以來就是很多詩人吟詠的一個話題。所以《長乾行》《長乾麯》本就是樂府雜麯歌辭中的名篇。比如崔顥的《長乾麯》四首,“傢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乾人,自小不相識”,又如無名氏的《長乾麯》古辭,“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搖。妾傢揚子住, 便弄廣陵潮”,長乾裏中其實住著的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批具有市民精神的商賈兒女。而這種精神、這種純粹是到瞭李白的《長乾行》,纔終於把它淋灕盡緻地錶現瞭齣來。


迴頭來看,李白的《長乾行》可以說不僅為古代的商賈精神張目,還為金陵這所名城的城市精神張目,在這一點上,李白的《長乾行》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說是遠超崔顥《長乾麯》在內的此前所有的作品的。因為對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李白另闢蹊徑,用人生的閱曆與滄桑、用命運的坎坷與生命的時光,去積澱登金陵鳳凰颱的沉痛與深刻!無意間,他便開啓瞭一扇大門,一扇名曰“金陵懷古”的大門。


金陵對於李白來說,應該是一種歸宿:他生於長江之頭,晚年卻居住於長江之尾。據考證,李白一生七下金陵,尤其是晚年落魄失意時,大多選擇居於金陵,或遊曆於金陵周圍地區,在金陵城中寫下大量懷古之作。除瞭這首《登金陵鳳凰颱》,還有《金陵懷古三首》《月夜金陵懷古》《金陵新亭》《東山吟》《金陵鳳凰颱置酒》《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等。據粗略統計,李白寫金陵的詩有近百首之多,他的《金陵三首》更是被公認為金陵懷古第一詩。


正是因為李白的開闢,金陵懷古詩詞之作便成瞭後世文學史上一種奇特的文學現象。從李白的《金陵懷古》,到劉禹锡的《金陵懷古》,再到王安石的《金陵懷古》,再到宋詞元麯中,大量的金陵懷古之作,金陵懷古成為古詩詞中詠史之作中的一個典型的現象。它們不僅賦予瞭金陵城一種彆具滄桑的哲理意蘊,也讓我們這個詩詞國度裏的詩與詞彆具一種氣韻沉雄、蒼涼悲壯之感。可以說,正是李白打開瞭這扇奇跡的大門,他的《登金陵鳳凰颱》和《金

陵三首》正是打開這扇大門的鑰匙。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白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實在不遜於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甚至更有過之。

因為崔顥的愁雖是悠遠的,而太白的愁卻是深刻的。


如今我住在金陵城,走過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仿佛偶爾能看到太白的身影。雖然仙人都已乘黃鶴而去,雖然“鳳去颱空江自流”,雖然曆史滄桑變幻,連長江都已不再是一韆多年前的模樣,可李白和他的詩、他的人生感慨,卻與這座城、這片土地一起永不磨滅。


因為一個人,因為一首詩,所以愛上一座城。


前言/序言

自 序


在當今這個忙碌而焦躁的時代,一傢人能在一起做一件大傢都感興趣的事情,無疑是最快樂、最幸福的。做完“中國詩詞大會”以後, 我發現瞭一個現象,那就是許多傢庭老、中、青三代又坐在一起看電視瞭。這說明詩詞的話題能激發我們幾代人的情感共鳴,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悸動。同時,這也讓我們不由得要去追問,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為什麼詩詞的生命力如此旺盛!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不論哪個年齡段,也不論當下身處何方,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我們都背過“春眠不覺曉”,都背過“床前明月光”。詩詞總會在我們的成長記憶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給我們以高雅的氣質,給心靈以美的熏陶,並能夠給我們的靈魂以甜美的休憩。想象一下,若沒瞭崔顥、李白、孟浩然、杜甫,黃鶴樓上、晴川閣下該缺失多少韻味,登高望遠又何來壯懷激烈?

詩詞文化還與每個傢庭的教育息息相關。我常跟中小學教師和傢長們交流,我們有一個共識,都認為語文教育的關鍵目標便是喚醒孩子的母語感知能力,但是今天的教育卻離這個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要承認,年輕一代的母語感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在下降。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這將會影響每一個個體乃至一個族群的素質,這也是目前很多文化問題的癥結所在。

對於中國文化來講,能訓練母語感覺、提升感知和運用母語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閤中庸之道的,莫過於唐詩宋詞。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有它的基因,詩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遺傳基因。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這樣的傳承有過中斷,但隻要有機會喚醒它,親近它,它就會立即引燃我們這個族群血液中所蘊藏的文化火種,重新點亮我們的人生,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助力。

我有一個觀點,華夏文明發展的最大特色不是空間的擴張,而是時間的延續。因此,我在講詩詞時並不僅僅局限於唐詩宋詞,而是上下搜羅,古今貫通。但這次做這樣一個設計,寫這樣一本《唐詩簡史》,自然首先是由於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自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建立而觀之,2018年將是大唐建國1400周年。

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偉大時代,那是直到今時今日還依然活在我們心中的盛世大唐。唐詩,生動而全麵地展現瞭彼時身份復雜的詩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終極思考,蘊藉著大唐神韻,盡顯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巔峰氣象,濃縮瞭華夏文明發展史上所積纍的文化精華,堪稱世界文學史上難以超越的經典。

經典最大的作用是什麼?我覺得所謂經典,就是可以把它融進血脈裏、骨子裏,隨著人生的成長,就像造血乾細胞,可以在漫長的一生中不停地為我們提供滋養。事實上,不論得意還是失意,站在詩人曾經站過的地方,迴眸詩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們的靈魂會瞬間被激活,和曆史、自然、社會、文化以及我們這個族群中的所有人達成一種和諧共振。

這本書有一個副題,叫做“一個人,一首詩,一種人生,一部大唐”。書中我選瞭五十二位唐代詩人,每個人選一首詩,連李白、杜甫也隻選一首詩。這些詩人和他們的詩以及他們的生命軌跡和人生感悟,穿越瞭韆年,讓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精彩紛呈的人生經曆,聽到來自大唐各個角落的聲音,接續上那曾經被淡忘的文化血脈,迴望那一段盛世年華,觸摸到華夏文明的精髓所在。當然,就唐詩而言,能選、可選、想選的詩人和詩太多瞭,但既然是簡史,也就無法麵麵俱到。相信以後,還會有緣有各種方式,和同好們在一起品讀更多的唐詩。

在中國的各種文學形式中,詩歌在民間的傳播應該是最廣泛的,而其中唐詩尤甚。我以為,這不僅緣於唐詩藝術上的偉大成就,更在於唐詩所呈現齣來的一種博大胸懷,萬韆氣象。當我們誦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時候,當我們誦讀“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的時候,當我們誦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時候,我們胸中升騰起的該是一種怎樣磅礴的氣象!當我們誦讀“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時候,當我們誦讀“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時候,我們又感受到瞭怎樣的生命張力,體悟到與自我、與他人、與天地自然的大和諧!而當我們誦讀“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時候,當我們誦讀“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彆離”的時候,當我們誦讀“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時候,撲麵而來的則是唐人那生動的喜樂與悲歡。

在考察瞭唐詩的流傳曆史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詩詞乃是全民的財富,是大眾的財富。就像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的版本我見過的就有八九種之多,還有人說找到瞭五十多種。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在詩歌的流傳過程中,全民都參與瞭作品的再創作。根據版本學研究的成果,李白原詩應為“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現在流行的版本則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應該說,這樣的改變,更好地體現瞭漢語的特色,將母語錶現力強的優點發揮到瞭極緻。漢語是一種分析性語言,它重實詞,而輕助詞、虛詞,哪怕連動詞都省略瞭,也能很好地錶情達意,甚至更能體現齣至純的境界。“看月光”,多瞭個動詞,顯得不那麼純粹;改成“明月光”後,境界瞬間得到瞭升華。“舉頭望山月”,最後改成“望明月”,省卻瞭與月亮這個意象可能相互乾擾的“山”的意象,變得更純粹,所錶達的思鄉之情也就更醇厚瞭。

還有一個例子。張繼寫《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當時的姑蘇城外原本沒有楓橋而是封橋,就是封建的“封”,馬上封侯的“封”。封橋的意思不是取景,而是取功名。《楓橋夜泊》寫完以後,因為這首詩影響太大瞭,“封橋”就被改成瞭“楓橋”。但問題是,楓橋是後齣現的,為什麼詩題卻是《楓橋夜泊》呢?那是因為張繼寫的時候,詩題根本就不叫《楓橋夜泊》,而是《夜泊鬆江》。因為這首詩,當地把名字改成瞭楓橋;而詩題到瞭《唐詩三百首》,就已經改成《楓橋夜泊》,因此我們今天所讀到的就是《楓橋夜泊》瞭。這個事例不僅再次說明中國目前流傳的許多詩歌作品是全民參與的結果,而且還讓我們看到瞭文學作品反過來影響乃至改變社會現實的奇特現象。

2017年,中國電視上的詩詞節目很熱,有許多朋友問我這個熱勁兒還能堅持多久?我覺得它能熱多久,接下來是否還有新的熱點,都沒有太大關係。它隻要熱過瞭,作為一個文化的引子,在社會上能夠引發一種共鳴、共識,對於中華文明的復興起到一種積極的推進作用,它的曆史使命就達到瞭。這本小書的作用也是如此。

人生就是在路上。隻要我們內心有堅定的信仰,又能在紅塵的喧囂中隨時清空自我,去快樂地感受自然與人生,這就說明我們悟到瞭詩詞的真諦,也找到瞭自己的那顆心。


一句詩

一種心情

一個人

一處風景

人生自有詩意

活齣自己

便是照破黑暗的光明


我們都是李白,我們都是張繼,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詩詞的靈魂。



酈波

丁酉年鼕至日於金陵水雲閣



《江山幾度:大唐風華詩篇錄》 序言 大唐,一個光耀古今的時代,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唐詩,更是這個偉大時代最動人的注腳,它們是那個時代人民的呼吸,是士子的心聲,是盛世的縮影,也是韆古流傳的瑰寶。當曆史的塵埃落定,當繁華的宮闕化為斷壁殘垣,唯有那些飽含深情的詩句,穿越時空,依然在我們的耳邊低語,在我們的心中迴響。 《江山幾度:大唐風華詩篇錄》並非是簡單意義上的詩歌選集,更不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考證。它是一次深刻的生命體驗,是一場沉醉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與大唐精神的靈魂對話。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一同撥開曆史的迷霧,追溯那些膾炙人口的詩篇誕生的前因後果,探尋那些偉大詩人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悲歡離閤,感受他們如何將個人情感與傢國命運緊密相連,又如何用漢字的韻律和意象,勾勒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 我們將從長安的喧囂繁華齣發,漫步於洛陽的煙柳之下,穿越塞北的冰天雪地,抵達江南的煙雨朦朧。我們會在邊塞將士的慷慨悲歌中,感受到他們保傢衛國的壯誌豪情;在宮廷貴婦的婉約愁思中,體會到她們深宅大院裏的寂寞與無奈;在隱士高人的清逸絕塵中,領略到他們超脫世俗的豁達與智慧;在市井小民的粗獷質樸中,聽見他們對生活最真摯的渴望。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唐詩的“現場”,從曆史的縱深處挖掘詩歌的生命力。我們不會止步於對詩句字麵的解讀,而是試圖穿透文字的錶象,深入到詩人所處的時代,去理解他們為何而歌,為何而泣,為何而笑。我們將深入分析唐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風貌等各個層麵,探討這些宏觀因素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詩人的創作,又如何體現在他們的詩歌之中。從“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動蕩,到盛唐開元盛世的輝煌,再到晚唐時期的衰敗與轉型,每一個曆史的節點,都孕育瞭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詩歌,而這些詩歌,又反過來成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最生動、最鮮活的載體。 《江山幾度》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它試圖展現唐詩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文學發展,以及它如何滲透到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我們將在書中穿插對比,探究唐詩的哪些特質成為瞭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又有哪些意境和錶達方式被後世詩人不斷藉鑒和創新。唐詩中的山水意象、離愁彆緒、邊塞豪情、田園風光,早已成為我們文化語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塑造瞭我們的審美情趣,豐富瞭我們的情感錶達,甚至影響瞭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書的敘述方式,力求生動而不失嚴謹,感染力強而不失學術性。我們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不迴避詩歌創作的多樣性。我們期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品味詩句的優美,更能感受到詩人穿越韆年的靈魂。希望《江山幾度》能夠成為您在大唐精神海洋中一次令人難忘的航行,讓您在領略詩歌之美的同時,也更能深刻地理解那個輝煌而又充滿魅力的時代。 第一章:開元盛世的輝煌序麯——初唐氣象與詩壇勃興 盛唐,如同一輪冉冉升起的旭日,將中華文明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初唐時期,正是這輪旭日初升前的霞光,預示著一個輝煌時代的到來。在這個百廢俱興、氣象萬韆的時代,詩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開始展現齣蓬勃的生命力。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唐初的政治舞颱。經曆瞭隋末的戰亂,李唐王朝的建立者們勵精圖治,開啓瞭“貞觀之治”的黃金時代。這種政治上的穩定與繁榮,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瞭肥沃的土壤。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情感得以抒發,思想得以碰撞。 在這個時期,湧現齣瞭一批開創性的詩人,他們承襲南北朝遺風,又銳意創新,為唐詩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魏徵、房玄齡等政治傢,雖然以政績聞名,但他們的詩歌也體現瞭那個時代的政治抱負和傢國情懷。而“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 सांगतात,更是初唐詩壇上璀璨的明星。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開篇即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氣勢恢宏,意境開闊。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更是超越瞭地理的限製,錶達瞭深厚的友誼,成為瞭韆古名句。這句詩的背後,是初唐時期交通的便利和人文的交流,是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的體現。我們將在書中深入探討王勃的生平,分析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如何在詩歌中注入青春的活力與對遠方的憧憬。 楊炯的詩歌,以其雄渾的氣魄和對現實的關懷而著稱,如《從軍行》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展現瞭邊塞將士的英勇與決心。我們將分析這種邊塞詩風的興起,與當時唐朝對外戰爭的頻繁,以及邊疆將士的艱辛生活息息相關。 盧照鄰的詩歌,則充滿瞭憂患意識和對人生的感慨。他身患重病,早逝的命運也為他的詩歌增添瞭一抹悲涼的色彩。我們將在書中探討他的《長安古意》,感受他如何在繁華的長安城中,尋覓詩歌的靈感,又如何體悟人生的無常。 駱賓王的《詠鵝》,雖然看似童稚,卻以其質樸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展現瞭初唐詩歌的另一麵——貼近生活,充滿童趣。而他晚年的《在獄詠蟬》,則以其淒婉動人的筆觸,傾訴瞭遭受冤屈的痛苦,展現瞭詩人內心的堅韌與絕望。我們將分析這位纔華橫溢的詩人,如何在政治漩渦中掙紮,他的詩歌又如何成為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除瞭“初唐四傑”,我們還會介紹陳子昂等詩人的貢獻。陳子昂的詩歌,尤其是《登幽州颱歌》中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以其蒼涼雄渾的意境,突破瞭當時詩壇的藩籬,被譽為“漢魏風骨”的繼承者。我們將深入剖析他“感時傷事,懷古思歸”的創作主題,以及他對詩歌理論的貢獻,他如何提倡“詩教”,對後世詩歌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初唐的詩歌,雖然在題材和風格上還在探索與融閤,但它們已經展現齣瞭唐詩獨有的那種雄渾、開闊、昂揚的氣魄,以及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思考。它們如同春天的嫩芽,預示著一個更加繁盛的詩歌時代的到來。 第二章:盛世風華,百花齊放——唐詩黃金時代的壯麗圖景 當曆史的指針撥嚮開元、天寶年間,大唐王朝迎來瞭其最為輝煌的時期——盛唐。這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強盛的時代,也是唐詩創作最為繁榮、成就最高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名傢輩齣,群星璀璨,唐詩呈現齣前所未有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首當其衝的,無疑是詩歌史上最耀眼的名字——李白。這位“詩仙”,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奔放的纔情和浪漫的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詩歌,充滿瞭對自由的嚮往、對壯麗山河的熱愛,以及對人生的激昂詠嘆。《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將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而《將進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更是以其豪邁奔放的氣勢,錶達瞭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和對及時行樂的追求。我們將深入探究李白的人生經曆,分析他為何能在盛唐的背景下,依然保持著如此獨特的、充滿叛逆精神的創作風格,他的詩歌又是如何體現盛唐時期文人精神的解放與張揚。 與李白並稱“詩仙”與“詩聖”的,是杜甫。如果說李白是浪漫的遊俠,那麼杜甫便是現實的記錄者。他的詩歌,深刻地反映瞭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尤其是“安史之亂”後,他親身經曆瞭戰亂的苦難,因此他的作品充滿瞭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對國傢命運的擔憂。《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寥寥數語,卻道盡瞭戰亂的殘酷與詩人內心的悲愴。而《茅屋為鞦風所破歌》,則以其樸實無華的語言,展現瞭詩人“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偉大胸懷。我們將仔細研讀杜甫的《三吏》《三彆》等作品,分析他如何以如椽巨筆,記錄下那個時代的苦難,他的詩歌又如何成為“詩史”。 除瞭這兩位巨匠,盛唐時期還湧現瞭無數纔華橫溢的詩人。孟浩然,以其田園詩的清新自然著稱。《春曉》中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以其簡潔的語言,勾勒齣一幅寜靜優美的春日圖景,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經典。我們還將探討他的《過故人莊》,感受他與朋友之間的淳樸情誼,以及他隱逸山林的生活情趣。 王維,這位“詩佛”,將詩歌與繪畫、音樂融為一體,創造齣意境悠遠、韻味無窮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山居鞦暝》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鞦”,描繪瞭一幅清新自然的鞦日山水畫捲,讓人心曠神怡。我們將深入分析王維的佛教信仰如何影響瞭他的詩歌創作,以及他如何通過詩歌錶達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禪意的追求。 高適和岑參,則是邊塞詩派的傑齣代錶。他們的詩歌,以其雄渾壯闊的意境,粗獷豪放的風格,展現瞭邊塞將士的英勇無畏和保傢衛國的壯誌。《燕歌行》中的“漢傢煙塵在,漢將大名沉”,充滿瞭悲壯的英雄氣概。我們將分析邊塞詩的特點,探討它為何能在盛唐時期得以蓬勃發展,以及它如何反映瞭那個時代開放進取的精神風貌。 此外,我們還將介紹王昌齡的七絕、李頎的樂府民歌、杜牧的詠史懷古詩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展現盛唐詩歌的豐富多彩。我們會分析不同詩人的創作風格,探討他們如何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殿堂中,各自占據瞭獨特的地位。從豪邁奔放的李白,到沉鬱頓挫的杜甫,從清新自然的孟浩然,到意境悠遠的王維,再到雄渾壯闊的邊塞詩人,他們共同構成瞭唐詩黃金時代最壯麗的圖景。 盛唐詩歌,不僅僅是優美的文字,更是那個時代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它們反映瞭時代的輝煌,也揭示瞭潛藏的危機;它們謳歌瞭盛世的繁榮,也抒發瞭個人淡淡的憂愁。這些詩歌,如同璀璨的寶石,鑲嵌在中華文明的皇冠上,至今依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第三章:流轉的時代,不變的情懷——中晚唐詩歌的沉思與轉型 盛唐的輝煌如同煙火,絢爛奪目,但也終將落下帷幕。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王朝進入瞭一個漫長的轉型時期,政治動蕩,社會變革,這些都在詩歌創作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中晚唐時期的詩人,在繼承盛唐詩歌的基礎上,開始將目光更多地投嚮內心的世界,以及更為復雜的社會現實。 “安史之亂”成為瞭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它不僅改變瞭唐朝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響瞭詩人的創作心態。曾經的昂揚與自信,逐漸被憂患與感慨所取代。白居易,這位偉大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詩人,便是這一時期的代錶。他的詩歌,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對現實的深刻關注,贏得瞭廣泛的贊譽。《長恨歌》和《琵琶行》,以其細膩的情感和動人的敘事,講述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以及一個藝人的身世漂泊,深刻地反映瞭盛世之下隱藏的悲涼與無奈。我們將深入分析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探討他如何試圖用詩歌來反映民生疾苦,錶達“為君、為臣、為民、為事、為人”的創作理念。 與白居易風格迥異的,是李商隱。他的詩歌,以其含蓄朦朧、淒美哀婉的風格著稱,充滿瞭象徵與暗示。“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句詩道盡瞭愛情中的幽遠與神秘。而“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則以其含蓄的筆觸,錶達瞭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我們將分析李商隱詩歌的“隱語”特色,探討他的人生經曆與政治失意,如何造就瞭他詩歌中那種纏綿悱惻、難以言說的情感。 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同樣是晚唐時期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既有寫景的清新,也有詠史的深沉。如《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以其鮮明的色彩和生動的筆觸,描繪瞭一幅鞦日美景。而《泊秦淮》則以其議論的深刻,揭示瞭秦淮河畔歌舞升平之下,隱藏的亡國之痛。我們將探討杜牧如何將個人的情感與曆史的興衰相結閤,他的詩歌中那種“感時傷事”的情懷。 除瞭這些著名的詩人,我們還將關注那些在不同領域做齣貢獻的詩人。比如,韓愈和柳宗元,他們雖然以散文聞名,但他們的詩歌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韓愈的詩歌,風格雄健,充滿瞭批判精神;柳宗元的詩歌,則多有山水之樂,寄寓著放逐的愁思。 中晚唐時期的詩歌,在保持瞭唐詩的整體風格的同時,也呈現齣新的發展趨勢。一些詩人開始更加關注個體的情感體驗,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和復雜。同時,詩歌的形式也開始齣現一些變化,如律詩的進一步成熟,絕句的廣泛運用,都為詩歌創作提供瞭更多的可能性。 這個時期的詩歌,雖然不如盛唐時期那樣輝煌燦爛,但它們同樣充滿瞭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它們如同成熟的果實,在經曆瞭陽光雨露的滋養後,散發著更加醇厚迷人的芬芳。它們記錄瞭時代的變遷,也反映瞭詩人內心世界的豐富與深刻。 第四章:唐詩的流韻與迴響——韆古不絕的精神傳承 唐詩,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璀璨的瑰寶,早已超越瞭時空的限製,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是古代文人的智慧結晶,更是韆百年來影響著我們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不再拘泥於具體的詩人或時代,而是將目光投嚮唐詩更為廣闊的文化意義和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唐詩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如何在中國文學史上確立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的。從聲律的嚴謹,到意境的開闊,從情感的真摯,到哲理的深邃,唐詩的藝術成就,至今仍是後世詩人學習和藉鑒的典範。 我們還將深入分析唐詩對後世文學發展的具體影響。唐詩中的意象,如明月、孤舟、落葉、鞦風等,是如何被後世詩人不斷沿用和創新的?唐詩中的情感錶達方式,如含蓄、藉景抒情、以景襯情等,又是如何滲透到後世的詩歌、小說、散文等各種文學體裁中的?例如,宋詩在繼承唐詩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理趣和議論,但其情感的根基,仍然可以追溯到唐詩的精神。而元麯的直白與熱烈,也與唐詩的某些風格有著呼應。 唐詩的魅力,更在於它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從李白的浪漫不羈,到杜甫的憂國憂民,從王維的超然物外,到白居易的悲天憫人,唐詩塑造瞭豐富而多元的文人形象,也展現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這些精神,如同一條無形的河流,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我們還將探討唐詩在當代的傳播與接受。在現代社會,唐詩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讀者。無論是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還是作為大眾傳播的文化符號,唐詩都在以各種方式,繼續傳承著它的生命力。當我們在讀到“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時,心中湧起的不僅僅是情感的共鳴,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深認同。 《江山幾度:大唐風華詩篇錄》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讀者在領略唐詩之美的同時,更能深刻地理解它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文化與精神。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深入瞭解唐詩、感受大唐風華的一扇窗口,讓您在字裏行間,重溫那個輝煌的時代,感受那些偉大靈魂的脈搏。唐詩,不隻存在於書本之中,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迴響在我們的心中,是永恒的,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太驚艷瞭!《唐詩簡史》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子樸實無華的氣質,我一開始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翻開之後,就像是掉進瞭一個色彩斑斕的唐朝夢境。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像一位熟悉的老友,娓娓道來。從開篇的邊塞詩,那種蒼涼遼闊的意境瞬間就抓住瞭我,仿佛聽到瞭馬蹄聲在草原上迴響,看到瞭落日熔金的壯麗景象。接著,作者又細膩地描繪瞭初唐士人的那種銳意進取,仿佛還能感受到他們胸中澎湃的抱負。然後筆鋒一轉,寫到瞭盛唐的繁華,那些長安的市井煙火,宮廷的歌舞升平,以及李白那“飛流直下三韆尺”的浪漫情懷,都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不同詩人風格的解讀,比如對杜甫“沉鬱頓挫”的分析,那種字字珠璣、句句泣血的憂國憂民,讀來讓人心生敬意,又不禁潸然淚下。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詩,更是在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評分

作為一名老唐詩愛好者,《唐詩簡史》帶給我的驚喜是前所未有的。我原本以為自己對唐詩已經相當熟悉,對各種解讀也早已瞭然於胸,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新的視角和深度。作者在處理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詩歌時,沒有落入俗套,而是挖掘齣瞭其中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和曆史背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盛唐氣象”的論述所吸引,作者不僅僅是描繪瞭那個時代的繁華,更是深入分析瞭構成這種“氣象”的社會、經濟、哲學等多重因素,以及它們如何在詩歌中得以體現。他對於不同流派詩人的比較分析也極其精闢,比如將浪漫主義的李白與現實主義的杜甫置於同一曆史語境下,卻又展現齣他們各自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精神追求。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曾經被忽略的細節,也讓我對唐詩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唐詩“小白”量身定做的!《唐詩簡史》的結構安排簡直太巧妙瞭,不是那種按時間順序流水賬式的介紹,而是巧妙地將詩歌的發展脈絡融入到社會變遷和文人精神的演變中。一開始,我本以為會看到一堆詩人的名字和作品列錶,結果完全不是。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比如安史之亂如何改變瞭詩人的創作心態,邊塞詩人為何會有那樣的情懷,這些都讓詩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樂府詩”和“古風”的講解,它讓我明白瞭詩歌是如何從民間走嚮文人,又如何承載瞭當時社會最真實的情感和聲音。作者在解釋一些相對晦澀的詩歌時,也會用一些非常貼切的比喻,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深意。讀完這本書,我對唐詩的理解提升瞭好幾個檔次,感覺以前那些“讀不懂”的詩句,現在似乎都能窺見其背後的心境和故事瞭。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引路人,把我帶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唐詩世界。《唐詩簡史》給我的感覺非常舒服,沒有那種壓迫感,仿佛是作者邀請我一起品茗論詩。書中的語言流暢自然,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一些小眾詩人,或者一些常常被忽略的詩歌主題的介紹,比如那些描寫女性情感的詩篇,或者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民歌,這些往往在宏大的敘事中被淡化,但在《唐詩簡史》中卻得到瞭恰如其分的展現。作者對於詩歌意象的解讀也彆齣心裁,他能從最普通的意象中挖掘齣最深刻的含義,讓我對很多耳熟能詳的詩句有瞭新的理解。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和滋養。

評分

我得說,《唐詩簡史》這本書讓我對唐詩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它不是那種堆砌辭藻、賣弄學問的書,而是真正用心在講故事,講詩人的故事,講那個時代的風貌。我被書中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論述深深打動,作者沒有把詩人神化,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喜悅與悲傷。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唐朝士人政治抱負與詩歌創作之間關係的分析,這種結閤讓我看到瞭詩歌不僅僅是藝術,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錶達思想、抒發情懷的重要載體。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過渡自然,讓我這個對曆史和文學都略知一二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他的思路,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讀完此書,我對唐詩的感知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瞭一個有機、立體的整體。

評分

發貨很快,包裝好。發貨很快,包裝好。發貨很快,包裝好。

評分

一直喜歡酈波老師,風流倜儻,玉樹臨風般儒雅師長。酈波老師的書當然也不會錯過

評分

網上推薦的,還沒拆,有時間慢慢看,京東物流神速,好評!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喜歡酈波教授從百傢講壇開始的,到詩詞大會,感覺他寫的書肯定會很精彩

評分

物流快速,包裝完好無損,正版圖書,開捲有益,愉快的購物經曆。

評分

非常好,是我喜歡的類型

評分

一個人,一首詩,一種人生,一部大唐,跟隨酈波老師重迴唐朝。

評分

書的質量不錯,內容等有時間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