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选注/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柳永词选注/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惠民,张进 注
图书标签:
  • 柳永
  • 宋词
  • 词选
  • 古典文学
  • 文学
  • 中国文学
  • 诗词
  • 注译
  • 典藏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4732
版次:2
商品编码:122732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字数:1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北宋知名词人,他以毕生精力作词,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张惠民,男,1952年生,曾任汕头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张进,西安文理学院教授,著有《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和《柳永词选》,发表过《中国古代戏曲漫谈》、《论元代闺情散曲的审美特征》等论文若干篇。


目录

前言
黄莺儿(园林睛昼春谁主)
玉女摇仙佩(飞琼伴侣)
雪梅香(景萧索)
尾犯(夜雨滴空阶)
早梅芳(海霞红)
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
斗百花(煦色韶光明媚)
甘草子(秋暮)
甘草子(秋尽)
送征衣(过韶阳)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昼夜乐(秀香家住桃花径)
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
倾杯乐(禁漏花深)
笛家弄(花发西园)
倾杯乐(皓月初圆)
迎新春(懈管变青律)
曲玉管(陇首云飞)
满朝欢(花隔铜壶)
梦还京(夜来匆匆饮散)
凤衔杯(有美瑶卿能染翰)
凤衔杯(追悔当初孤深愿)
鹤冲天(闲窗漏永)
受恩深(雅致装庭宇)
看花回(屈指劳生百岁期)
看花回(玉城金阶舞舜干)
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
女冠子(断云残雨)
玉楼春(皇都今夕知何夕)
惜春郎(玉肌琼艳新妆饰)
传花枝(平生自负)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定风波(伫立长堤)
尉迟杯(宠佳丽)
征部乐(雅欢幽会)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
迷仙引(才过笄年)
御街行(前时小饮春庭院)
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
采莲令(月华收)
婆罗门令(昨宵里)
法曲献仙音(追想秦楼心事)
西平乐(尽日凭高目)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
法曲第二(青翼传情)
……
柳永词评辑要

前言/序言

前言

柳永为宋代词坛名家,其词影响甚大,流传极广,以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台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但因《宋史》无传,对于柳永的家世生平事迹,研究者主要根据宋人笔记、文集和一些地方志及其本人的作品加以考订。现撮其要者略述如下。

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福建崇安人。大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收入唐圭璋《词学论丛》。此后又有诸多学者探讨,在尚无可靠证据之时,学界大致同意唐先生意见。。祖父柳崇以儒学著于州里。父柳宜曾仕南唐任监察御史,入宋后,登进士第,仕至工部侍郎。柳永有叔父五人,有兄二人,皆有科第功名于时。柳永出生于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决定了他一生必然走科举入仕的道路。

柳永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家乡举业时期。文献中有关此一时期的记载很少。从他超群的文学修养和音乐才能来看,他在少年时期就应是勤于读书的,并且学习过音乐。他早年曾著有《劝学文》一篇。据说他偶得宋无名氏《眉峰碧》一词,便题写于壁,终于悟出作词的章法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由于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柳永自然饱学儒家诗书,热衷功名仕进。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后,便赴京参加科考。从他后来词中有“追悔当初,绣阁话别太容易”(《梦还京》)、“绣阁轻抛,锦字难逢。……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定风波》)等语看,可能此时他已娶妻。

(二)京都疏狂时期。柳永一到汴京,立刻被歌舞升平、触处繁华的景象所吸引。京都到处是歌楼妓馆、勾栏瓦舍,“歌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库全书》本。,他疏狂浪漫的天性和精通音乐的才能被逗引起来。他既要应对科考,又难违秉性与天赋,这就形成了极大的矛盾。尽管他自恃才高,以为“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但首次赴闱便落了第。他写下《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谁料此词被仁宗皇帝闻知后大为不满,在柳永又一次考试时,“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四库全书》本。柳永在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遂“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九引《艺苑雌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这期间,柳永与歌妓乐工相处,填制了大量俗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载:“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三)东西漫游时期。柳永虽流连坊曲,但功名蹭蹬,无所寄托,一个时期,他离开京都,向东——去江南一带,和向西——去长安一带漫游。他的足迹到过苏州、扬州、杭州、会稽、长安等繁华都市,《双声子》、《夜半乐》、《少年游》等都是他此时期的作品。他一方面沿途览景,描绘出这些地方的山川风物;一方面伤叹羁旅行役,思念京都与故人。而最为伤感的是,光阴逝去,体衰多病,“恁驱驱、何时是了”(《轮台子》)。他终于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又回到京都,再度参加科举。

(四)入仕为宦时期。柳永于景祐元年(1034)及第,此时他已年近半百,可谓“及第已老”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词话丛编》本。。入仕后,他任过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使推官,昌国县(今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盐监,馀杭(今浙江馀杭)令、灵台(今属甘肃)令、华阴(属陕西)令等小官参见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最后入调回京,仕至屯田员外郎,属于从六品,在宋词名家中他是官阶最低的。柳永虽然青年时期以浪子词人的形象出现,但入仕后,他勤于职守,关心民瘼,《嘉庆馀杭县志》卷二十一说他“抚民清净,安于无事,百姓爱之”,倒是以一个有政绩的名宦而被载入地方志。可惜他做的都是些小官,仕途的多蹇,身体的多病,加上外任官“三年一易”的游宦生活,使他疲于奔波,“识尽宦游滋味”,至死景况仍很凄凉。关于柳永的死地和葬地,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僧寺,许多年后,改葬于丹徒(今江苏丹徒)的北固山下据《避暑录话》卷三与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六。后者转引自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

柳永是第一个专心致力于歌词创作的词人,他以“一生精力在是”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词话丛编》本。,其毁誉荣枯皆与词息息相关。他用词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天赋,用词抒写自己的情感与遭际,也用词记录见闻感受甚至作为交游谋生的手段。因此,比之唐五代与北宋初期的词,柳词在内容上便有了很大的开拓。他的词,不再仅仅用以佐酒助兴,也不再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而是面向更广阔的天地,都市风光、湖山胜景、羁旅行役、咏物怀古、祝颂投赠、游宴赠妓、相思离别、悼亡游仙……在柳词中无所不有。柳词现存二百一十二首,另有三首集外词为明人小说所假托据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将这些词粗略归类,则描绘都市繁华、节日盛况及祝颂投赠之词约三十首,羁旅行役之词约七十首,男女情事及赠妓之词八十多首,游冶饮宴及其他内容的约三十首。

柳永生活和创作的时段主要在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正值“盛明”之世。柳永以他的耳目感受尽情描绘了当日物阜民康、朝野多欢的升平气象。如写帝都的壮丽祥瑞:“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透碧霄》);写都市的繁华富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望海潮》);写人们的游冶行乐:“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腾沸。恣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竞寻芳选胜”(《长寿乐》);写佳节的热闹场面:“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这些描写,虽不免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嫌,却也比较写实地描绘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朝野同欢的都市生活风俗画卷。北宋黄裳曾感之曰:“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所感。”黄裳《演山集》卷三五《书乐章集后》,《四库全书》本。李之仪称柳词“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跋吴思道小词》,《四库全书》本。。比柳永略后的朝中重臣范镇亦曾叹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馀载,不能出一语歌咏,乃于耆卿词见之。”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四库全书》本。这些评论,皆指出柳永以词纪实、以词颂美的特点。其立足点,正是儒家礼乐文明与政相通的思想,即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柳词描写盛世气象的客观性使其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映现实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黄裳以柳词比之杜诗,不无一定道理。

前人谓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二一,《四库全书》本。。如前所述,柳永曾于一段时期东西漫游,入仕后又常任一些流转各地的小官,故词多抒写羁旅的穷愁与行役的劳顿。这些词,因是写词人的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故感情真挚而饱满。又因与所行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相融合,故觉境界开阔,物态丰妍,气象万千。而尤具特色的是,柳永常借日暮秋晚的萧瑟之景,抒写羁旅落拓的感伤之情,并借“悲秋”之宋玉,抒发贫士失职才人迟暮的悲慨,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参见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论柳永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雪梅香》、《曲玉管》、《玉蝴蝶》、《戚氏》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闺情词为数最多,或赠妓,或代女子抒发闺怨,或写词人自己的离别相思。柳永在这些词中,第一,热情描写和赞美了那些色艺出众、品流详雅的风尘女子,如《柳腰轻》、《凤栖梧》、《少年游》等。第二,抒写了男女之间真诚的爱恋,既有女子的刻骨相思,亦有男子的真心痴情,从中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词人的爱情理想。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美人才子,合是相知”(《玉蝴蝶》)。第三,着力刻画下层妇女的境遇,尤对她们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如《斗百花》写思妇的寂寞悲苦;《迷仙引》写歌妓的渴望从良;《离别难》、《秋蕊香引》二首悼女子的青春早逝。“一生赢得是凄凉”,则是对女子命运的一个总概括,表现了柳永对妇女的理解、尊重与同情,不乏平等思想与人道主义。这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进步思想意识对他的影响。当然,闺情词中也杂有平庸露骨的色情描写,这是毋庸讳言的。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柳永在许多羁旅闺情游冶词中,经常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此,论者历来抑扬不一。我们认为,说柳永一贯蔑视权贵、鄙视功名或一贯追求利禄、追求享乐,都未为切当。柳永对功名的态度,实际经历了热衷向往——调侃放浪——竭力进取——感伤厌倦四个阶段。他青少年时期热衷功名,向往通过科举仕进以实现自己的用世之心、兼济之志,走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道路,这无可厚非。但他浪漫疏狂的性格和善为歌词的天赋,却使他没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话说回来,如果他严肃认真地去求取功名,就不会有他对词的贡献。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在遭受挫折后,他虽对功名表示蔑视,但不过是落第举子一时的愤激解嘲之语。“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如鱼水》)。他一方面以调侃放浪的态度处之,一方面又期待时来运转一酬壮志。释褐后的柳永,竭力进取,不无政绩,虽也曾干谒权贵、歌功颂德,但风气处境使然,不可求全责备。只有在饱经仕途的坎坷、身体的多病与游宦生活的艰辛之后,柳永对功名利禄的怀疑与否定才具有了真正的意味:“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凤归云》);“念浮生、不满百。虽照人轩冕,润屋珠金,于身何益。一种劳心力。图利禄,殆非长策”(《尾犯》);“红颜成白发,极品何为”(《看花回》);“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这种怀疑和否定是伴随着人生价值的思考而展开的。他开始认识到,在人短暂的一生中,功名利禄不过是一种“虚费光阴”、徒“劳心力”、“于身无益”的东西,现实生活才是实实在在须当把握的。由此,他追忆过去未名未禄时自由自在尽情尽意的生活。应该说,柳永此时对昔日享乐生活的怀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感官享受来追求,而是上升到一种人生意识的高度,具有一种与现实作比照的“符号”意义。他对功名利禄的感伤厌倦情绪,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追求的失落感,其中既有不被社会见容见用的政治伦理价值的失落,也有个性不得舒展张扬的人生价值的失落,更有老大伤悲的生命本体价值的失落。由于这种失落感是在人生各种价值被毁灭之后所产生出来的,不乏悲剧色彩。它在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中最易引起同情和共鸣,这也是柳词(特别是那些羁旅行役之词)为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柳永对词的突出贡献是大量创作慢词,变旧声作新声,以“赋法”入词,铺叙展衍,或情景交融,或明白家常,具有雅俗相兼的审美特征。

(一)关于慢词

词由唐兴起而至北宋初期,歌者日多,制作益繁。然一般文人士大夫因不甚熟通音律,仍习于专工单调小令,以其尚含蓄,又与诗之作法相近之故。自唐中叶渐有慢词以来,仅流行于教坊或里巷间。柳永既出入坊曲,与乐工歌妓频繁交往,尤精于音律,善为歌辞,便肆其笔力,大量制作长调慢词,又“变旧声作新声”宋李清照《词论》,宋魏庆之《魏庆之词话》引,《词话丛编》本。,遂使慢词长调,“始大行于士大夫间”③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词体之演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以致后来的大词家无有不受其笼罩者。据龙榆生先生统计,“今所传《乐章集》及《续添曲子》(彊村丛书本),凡用十七宫调,一百五十三曲。或同一曲名,而别入数宫调,而大部为长调慢词。其为依新腔而制之作品,必居多数。”③可知柳永对词体之开拓与演进实有大功。

(二)关于“赋”法

柳永既大量制作长调慢词,在写法上,自然不同于以往含蓄凝练的小令。他除了在“慢词的成型过程中引入了律诗的构成法”[日本]宇野直人《柳永论稿·柳永怀古词的构成意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外,更为突出的是采取了“以赋为词”的作法。近人蔡嵩云指出:“周(邦彦)词渊源,全从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蔡嵩云《柯亭论词》,《词话丛编》本。夏敬观亦谓柳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可见探讨“赋法”是把握“屯田家法”之关键。

所谓“赋”,一是指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诗六义”中的“赋、比、兴”;一是指有别于诗、骚的一种文体,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赋作为表现手法,不假他物,“直书其事”钟嵘《诗品·序》,清何文焕《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包含了“直说”与“叙事”两个要素;作为文体,则“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重在铺陈华采,通过描绘景物,抒写作者的情志,如两汉铺张扬厉的大赋与六朝写景抒情的小赋。柳词善用赋法,正是将以上两重意思引入词中:

1、善于吸收汉大赋铺采摛文之法。柳永在那些描写皇宫富丽、都市繁华以及投献帝王达官的词中,不仅套用了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等大赋中的辞藻,如“中天华阙”、“都门十二”、“玉阶彤庭”、“金茎承露”等,而且吸收了大赋铺张扬厉的文法,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写尽雍容富丽之气象与繁华富庶之物态,所谓“铺叙展衍,备足无馀”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跋吴思道小词》,《四库全书》本。、“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二一,《四库全书》本。。

2、善于吸收宋玉辞赋及六朝小品文赋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之作法。细读柳词,可以明显见出宋玉《九辩》、《高唐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曹植《洛神赋》,潘岳《秋兴赋》,陆机《叹逝赋》,江淹《别赋》,谢惠连《雪赋》,以及王羲之《兰亭集序》等抒情文对其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深受这些辞赋写景抒情的熏染。故在柳词,不但长于摹景,尤能情景交融,创造出婉曲层深之意境;其二,在章法结构上得其精神。如柳词中许多以晚秋悲景抒写羁旅悲情的结构模式,显然来自宋玉的《九辩》与潘岳的《秋兴赋》等;而触景生情、由乐而悲的结构模式,当取法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等。

3、善于在语言上吸收辞赋骈偶与用典的特点。柳词多用四六骈偶句式与排比句式,两两相形,整饬工致,雅丽流美,极富表现力。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望海潮》);“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卜算子》)。柳词中还大量引用了汉魏六朝辞赋、《世说新语》以及经史、诗文中的语典事典。郑文焯谓之“非深于文章,贯串百家,不能识其流别”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前引黄裳也说:“典雅文华,无所不有。”词之用事用典,柳词恐怕是始作俑者。

4、善于吸收“赋”的“直书其事”的表现手法。前人曾指出,“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清周济《宋四家词选》,《词话丛编》本。,“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本。,“耆卿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等等。这正说明,柳词之铺叙,具备了“赋”作为表现手法所包含的“直说”与“叙事”两个要素。具体说来,其一是在词的上片写景下片言情的格式中,融入较多的叙事成分,这在柳永以前的词作中是少有的。柳词注意将设景造境与叙事抒情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表现羁旅离愁与思旧怀人的词作中,多将眼前之景、过去之事与当下之情打并一体,如此写景、叙事、抒情相融,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层层铺叙,自然委婉曲折。其二是柳词的铺排叙事,多“平叙”、“直叙”,“只是直说”宋张端义《贵耳集》引项平斋语,《四库全书》本。,较少借助比兴,较少寄托。尤其是一些闺情词,往往舍去景物描写,以女子口吻,娓娓叙来,抒写人物内心情感,明白而家常,有直说、说尽,淋漓尽致、不留馀蕴的特点。《锦堂春》、《击梧桐》等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也正是赋作为表现手法的极好运用。

(三)关于雅俗

柳词风行一时广为传唱,词家对其评论最多的,是指出其“俗”的特点: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本。

(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本。

柳之《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彼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词话丛编》本。

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谐,句法亦多有好处,然未免有鄙俗气。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九引《艺苑雌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无论是“从俗”、“近俗”,还是“卑俗”、“鄙俗”,“俗”的确是柳词的一个显著特征。柳词之俗,突出地表现在其语言的通俗易懂,表意的大胆率直,以及浓厚的世俗情味。在作法上,主要吸收汉魏乐府及唐五代民间词的特点。清人宋翔凤《乐府馀论》说:“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可知柳永以俚俗语入词,一则便于歌妓演习传唱,一则利于广泛传播。这种俚俗语与大胆率直的表意手法相结合,用以表现市井生活世俗情趣,甚至不避讳对色欲的直接描写(如《菊花新》、《尉迟杯》等),使柳词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享乐生活的精神需求,一方面也与中和雅正的审美原则相偏离,故招致“卑俗”、“鄙俗”、“为风月所使”之类的诟病。

但仅以“俗”字目柳词,则未免偏狭。恰恰是另立豪放词派、与柳分庭抗礼的苏轼,自出手眼,最先为柳词辩正,最先揭橥柳词具有“雅”的审美特征。他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侯鲭录》卷七,《四库全书》本。关于柳词之“不减唐人高处”,叶嘉莹先生认为正在于其所写兴象之高远阔大,声情之雄深矫健,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发力量。只是其高远之兴象常与儿女之柔情结合在一起来抒写,因此往往使一般人忽略其高远而只见其淫靡了参见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论柳永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苏轼能从世人皆以为尘俗的柳词中发见其高华浑雅之境界,不独在推赏柳氏之一词一语,更在振聋发聩,张扬一种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同时,苏轼之论,对启发人们透过“俗事”、“俗情”以发见柳词之“雅”,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清人彭孙遹云:“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从浅俚处求之,遂使金荃、兰畹之音,流入挂枝、黄莺之调,此学柳之过也。”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词话丛编》本。宋翔凤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词话丛编》本。近人郑文焯云:“屯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夏敬观明确指出:“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可以说,亦俗亦雅,平处家常俚俗,高处清劲浑雅,这正是柳词所独具的审美特征。

柳永既放笔慢词,善用赋法,雅俗相兼,极富表现力,故对后世词曲之创作影响深远。这一方面表现在对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词坛大家有着不同程度之影响;另一方面,其俗词开金元散曲之先声,尤其是关汉卿等人的散曲创作与柳词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千古风流,尽在词章——重拾古典韵致,品味宋词雅韵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河中,宋词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它以其婉约的笔触、深沉的情感、细腻的描摹,勾勒出宋代社会万象,流淌着千古风情。而提起宋词,便不得不提一位绕不开的传奇人物——柳永。他的词,如同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承载了无数市井的欢歌笑语,也蕴藏着文人雅士的深情款款。 本书并非仅仅收录柳永的词作,而是以一种更深沉、更全面的视角,邀请您走进宋词的广阔世界,去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将目光投向 aquellos 那些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那些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觅一处心灵栖息之所的人们。在这里,您将邂逅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迷人光彩的艺术珍品。 穿越宋代的风尘,倾听词人的心声 想象一下,您置身于繁华的北宋汴京,熙熙攘攘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酒楼茶肆中吟哦的曲调,那是柳永词中描绘的真实景象。他的词,如同定格的画面,将那时代的风貌、市井的烟火、风俗的变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您将听到舟子的号子,看到歌女的裙裾,闻到仕女身上淡淡的香气,感受到文人在歌楼酒肆中,或是感怀身世,或是寄情于山水,或是沉醉于温柔乡的种种情愫。 而除了市井的喧嚣,我们还将一同领略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从李清照笔下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到辛弃疾笔下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宋词展现了女性细腻而坚韧的情感,以及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本书将精选一系列代表性的宋词作品,力求涵盖宋词的各个流派、各种风格,让您在品读中,体会宋词的多样性与艺术深度。 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典文学,并非只是堆砌的文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追求。每一首词,都可能蕴含着历史的典故,社会的风情,人生的哲思。本书力求在选词的严谨基础上,提供深入浅出的解读。我们相信,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因此,在本书的篇章中,您会看到对词作背景的考据,对作者生平的梳理,对词中典故的解释,以及对词作艺术手法的分析。我们的目标是,让您在阅读优美词句的同时,也能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体味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这不是一份简单的词集,而是一次引领您深入了解宋词文化的旅程。 品鉴经典,启迪心智 阅读宋词,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对人生、对情感的深刻体悟。词中的悲欢离合,起承转合,都映照着我们共同的人生体验。在那些字里行间,您可以找到对相思的共鸣,对离别的伤感,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这些情感,历久弥新,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深刻的思考。 本书的编选,旨在为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接触、了解、欣赏宋词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精心的选目和恰如其分的解读,能够激发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您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字句背后的宝藏。无论您是初次接触宋词,还是已有一定的基础,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乐趣和收获。 典藏价值,永恒的光辉 作为一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本书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体现其典藏价值。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您书架上的一件珍品,在日复一日的翻阅中,成为您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回归经典,是对浮躁心灵的慰藉,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本书所呈现的宋词之美,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永恒光辉。它将带领您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在情感的深渊中沉思,在哲思的星空下仰望。 如何阅读本书? 您可以选择静心细读,逐字逐句地品味词作的韵律与意境;也可以选择跳跃式阅读,在篇章之间随意穿梭,寻找那些触动您的句子;更可以将其作为案头常备,在闲暇之余,随时翻开,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古典韵致。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是对宋词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是希望在喧嚣生活中,寻觅一份宁静与雅致的读者;是希望通过阅读,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人文素养的读者。 我们相信,通过本书,您将不仅仅是读到了一篇篇优美的词作,更是走进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文化世界。您将有机会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感受宋词的独特韵味,并在与古人心灵的对话中,获得启迪与升华。 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美妙的宋词之旅,感受那份“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体会那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领略那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宋词的魅力,值得您细细品味,用心珍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日,我入手了一本《明清小说经典选集》,虽然我对它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但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深深吸引。书中的《红楼梦》片段,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深意长,既有少年人的纯真,又不乏成年人的无奈,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悲欢。而《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篇章,更是让我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与谋略,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妙,每一篇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小说创作的巅峰水准,让我受益匪浅,也对中国的文学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购得一本《中国古代史纲要》,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之详实,观点之独到,让我叹为观止。书中对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等方面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例如赤壁之战的成因分析,或者安史之乱的影响探究,都提供了许多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也非常沉稳大气,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读起来如同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对话。它不仅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辨别史料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宋词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宋词精髓的作品。最近,我偶然翻阅了一本名为《唐诗三百首》的古籍,虽然它并非我最初的目标,但这次的“意外之喜”却也给了我不少启发。书中的诗篇,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不以其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勾勒出那个时代鲜活的社会图景和文人骚客的内心世界。我特别欣赏其中那些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字里行间流淌着宁静与禅意,仿佛能感受到清风拂过松林,听到泉水潺潺的声响。读这些诗,不只是文字的阅读,更是一种情感的浸润和意境的体验。它们提醒着我,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跨越千年依然能够与我们产生共鸣。这本书中的诗歌,许多都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即使是流传至今,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不禁对那个辉煌的时代充满遐想。

评分

偶然间,我看到一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选本,但打开阅读后,才发现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书中的文章,如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妙的语言,展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我尤其喜欢《师说》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论述,它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目的和态度,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而《醉翁亭记》的景物描写,更是如诗如画,将游山玩水的闲适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则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这些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抒发,它们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豁达,也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不少灵感。

评分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本《论语导读》,这本充满智慧的书籍,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每一个章节都充满着启迪。我尤其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深有感触。这句话简单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学习哲理,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我的人生信条,它教会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份善意。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对于我这样对古代哲学了解不深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读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对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有很多的评语要写! 但是,总是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回头想想,我花了钱了,还要我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写评语是不是很不划算?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 其次,在与卖家的沟通中,无论是前期咨询还是后期询问;卖家都能好好解答。 另外,物流的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偶尔有比较慢的物流,也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等待,毕竟卖家也不能控制物流的速度啊。 相反,卖家比我们更希望能早日到货,我们能早点付款啊! 希望卖家能再接再厉。把店铺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

评分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我的真实体会。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包装用心,排版也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编选简释,共精选唐宋词各种风格代表作品二百三十二首。每选一词,接以解说串讲、体会心得言简意赅,文辞隽永,初版三十年以来,已成读词选本之经典、、、、、、

评分

书豪!书好!内容也好!谢谢京东!

评分

好书啊,以前有一本,上次搬家时丢了,这次想不想地再买一本。这本史记选是王伯祥著,可惜王老早在1975年去世了,现在出的,都还比不上啊。再次感谢京东熊运林小伙,每次都把东西扛上六楼,谢谢了,也感谢京东了。

评分

唐先生是我国的著名的词学权威,所著的《宋词三百首笺注》在中国包括港台有极重要的影响。人文出版社的版面设计、印刷也十分用心尽心。可京东武汉分拣中心非常不负责,包装马虎,一张塑料袋就完事了,这是对作品、作者及读者的不恭,对中国文化的大不敬。对比一下佛山分拣中心用泡沫袋包装,其服务态度水平可见一斑。多次建议京东管理层对武汉分拣中心进行整顿,可一直不见改进。

评分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我的真实体会。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包装用心,排版也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人文的书印刷装帧值得信赖......

评分

萧涤非(1906-1991),江西临川人。193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美、日等国学者以之为“汉学伟人”。本书为著名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选注,前后经过几次较大修改,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权威性的杜诗选本之一,共选作品281首,每首诗均有题解,介绍诗作的写作地点、年代、背景、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注解详明,除一般必要的字注句解之外,还常常发表独到的议论,作些极有价值考证,从而使此书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