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简史

唐诗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郦波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史
  • 唐朝
  • 文化
  • 历史
  • 鉴赏
  • 经典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34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68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为什么《黄鹤楼》登顶唐诗榜首位?

为什么金陵怀古数李白?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们在想什么?

一本《唐诗简史》告诉你唐代文艺青年的52种浮沉命运


诗词大会的教授男神郦波又一力作


内容简介

唐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本书通过52位唐代诗人的一人一诗,联成一部雄浑壮丽的唐诗简史。在书中,郦波带你去读52位唐代诗人的浮沉命运。遇见发愁的李白,和他一起登上金陵的凤凰台;品尝王翰的葡萄美酒,在盛唐刚健的时代风貌里体会健儿们的狂欢;跟随王维的行迹,走近“安史之乱”的事件现场;借用罗隐的锐利目光,在唐代市井中观察世间百态……近看唐代诗人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细听大唐社会角落的喧哗众声,咀嚼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文化菁华。


作者简介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评说曾国藩家训》《五百年来王阳明》《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

目录

[初唐]


打开盛唐大门的钥匙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儒生 儒将 读书人

——杨炯《从军行》

我选择站在命运的身后,思考、叹息、微笑

——卢照邻《元日述怀》

曲项向天而歌

——骆宾王《在狱咏蝉》

繁华落幕 思念登场

——沈佺期《独不见》

如有诗心,请远离名利场

——宋之问《渡汉江》

人之为人的思考、情怀与追求

——刘希夷《代悲白头吟》

落泪的子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孤篇横绝 压倒全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


风度、气度与温度

——张九龄《望月怀远》

天地之间 一点浩然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

——王维《终南别业》

我流淌 我清澈 我生活

——储光羲《咏山泉》

政事堂上 盛唐代言

——王湾《次北固山下》

回望千年,看他独立鹳雀楼上

——王之涣《登鹳雀楼》

酒神精神的中国气质

——王翰《凉州词》

所谓英雄

——王昌龄《出塞》(其一)

纯粹理性批判

——李颀《古从军行》

一代文人侠士的大唐传奇

——高适《燕歌行》

苦寒的生活 壮大的歌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思绪飞旋 青春盛唐

——崔颢《黄鹤楼》

一个人,一座城,一首诗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个王朝的流离命运

——杜甫《登岳阳楼》


[中唐]


魂兮归来 归去来兮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用诗 呼吸了多年

——韦应物《滁州西涧》

自然的审视 命运的目光

——张继《枫桥夜泊》

万顷波中得自由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假如爱有天意

——顾况《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才子冠冕 好诗佳酿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一念彼此 岁月斑斓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当时遇见,青青在否?

——韩翃《章台柳》

最后的边塞诗人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浩然而独存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难忘慈与爱

——孟郊《游子吟》

人生的夹缝

——贾岛《剑客》

人间自有情诗 此爱不关情事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伟大的诗与并不伟大的诗人

——李绅《悯农》(其二)

最深的爱 最好的你

——元稹《离思》(其四)

未果初恋 永世伤痕

——白居易《夜雨》

千万孤独的境界

——柳宗元《江雪》

英雄本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不可不信缘

——崔护《题都城南庄》

唐诗中的女性声音

——薛涛《牡丹》

丰满的理想 悲哀的现实

——李贺《南园》(其五)


[晚唐]


唐诗中的女性命运

——张祜《宫词》

茶之道 茶之境

——卢仝《七碗茶歌》

我用生命 用华年 拨动心弦

——李商隐《锦瑟》

清明之谜

——杜牧《清明》

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晚唐诗人的不屈与坚持

——罗隐《蜂》

人生的感伤、感怀与感慨

——韦庄《台城》

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


精彩书摘

一个人,一座城,一首诗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我们前面讲了崔颢的《黄鹤楼》,而且提到了与李白比较的千古公案,接着就要来讲一讲李

白的那首千古名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在李白的诗作中是非常独特的。


李白现存的诗歌近千首,七言律诗最少。历代诗话里多有论及这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尤其是大家喜欢把它和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我们知道,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被认为是唐人七律第一,这样的话,李白作不作七律和作七律的水平,尤其是和整个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较,就是学者特别热衷的话题。


暂时放下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这首诗。


第一联确实很神奇,这里就可以看出它和崔颢《黄鹤楼》的关系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联两句,连着出现了三个“凤”字——两次“凤凰”,一个“凤去台空”,就像《黄鹤楼》前四句里写了三个“黄鹤”。我们知道,律诗最忌简单的重复,而崔颢偏偏一上来就来三个“黄鹤”,李白更厉害,你四句里三个“黄鹤”,我两句里就有三只凤凰了。这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刻意的仿拟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龙凤呈祥”的说法,凤凰的意义非比寻常,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女婿萧史骑龙弄凤而去,到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又有《凤求凰》的曲与辞盛传于民间,说明在中国古代,凤凰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祥瑞。


因为有凤凰来集的祥瑞,金陵当地有建凤凰台以记之的传说。后世也有学者考证,当时建的是凤凰楼,不是凤凰台,说本来就有凤凰台,因为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一块高岗之地。现在南京西南还有一条著名的路叫凤台南路,而明城墙的内侧就是著名的三山街,这一片地方其实就是凤凰台原址所在的地方,长江当时就在凤凰台外的西侧。


不过,今天到南京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因为长江在千百年来已经不断西移。现在这里是南京的高架和环城公路。晚上,我经过那里的时候,看着长长的灯河和滚滚而去的车流,感觉那好像是一条灯的江流一样,便会突然产生李白式的金陵怀古之感。


李白在凤凰台上看大江东去,就像崔颢在黄鹤楼上看到长江一样,他们看到的是同一条长江。不论是在黄鹤楼还是在凤凰台外,不论是在崔颢的眼中还是在李白的眼中,任历史沧桑变幻,那浩渺的长江无声东流。不过,崔颢是求仙之叹,他所说的昔人是仙人,而李白所生的却是历史之叹。“凤凰台上凤凰游”,暗指凤凰来栖的典故,而“凤去台空江自流”已然说尽了历史的沧桑变幻转眼成空。


接下来的颔联,则以两个更深沉的典故直入历史的内心深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在金陵的凤凰台上所想到的金陵的风光历史,最突出者莫过于三国的孙吴与东晋。至于“花草”与“衣冠”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历来也有不同看法。虚指则以为“花草”当指吴宫的美女,而“衣冠”则当指东晋的士大夫;而实指者则以为“衣冠”是指东晋郭璞的衣冠冢。郭璞是两晋时最有名的方士,他的《游仙诗》名重一时。当时晋明帝为郭璞修衣冠冢,豪华无比。但到唐代,曾经无比豪华的衣冠冢已经成为一个土丘,在历史的淘洗中终成尘埃。


李白既有这么深刻的历史感知与认识,放眼望去,自然就有更广阔的空间格局与宇宙视野。接下来颈联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一句也有“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版本,其实说“二水”“一水”都可以理解。水就是长江之水,“二水”就是江水环洲流过,被分开两部分;而“一水”则是指江流整体而言。这两句诗对仗工稳,气象壮丽,是千古难得的佳句。因为太过有名,所以后来南京虽然山川地貌改变很大,长江故道西移,但至今还有三山街的街道之名,还有白鹭洲公园作为纪念。


当然,后代诗话评论李白此诗最突出也是最好的一句,便是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从句式上看,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非常相似,甚至结篇都有“使人愁”的句子。可是境界格局却有很大的不同。


“浮云蔽日”用到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晋明帝年幼时,他的父亲晋元帝问他:“是长安近,还是太阳近?”这位皇太子的答案是太阳近。父亲问他理由,他说:“现在我抬头只见太阳,不见长安。”而李白用此典故作比,其寓意更为深刻。当年李白被唐明皇请出山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意气飞扬、何等壮志凌云;后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又是何等潇洒,何等飘逸绝伦;再后来高力士、杨国忠等权奸当道,最终被赐金放还,此时的李白又是何等落寞、何等失意;再到后来,“安史之乱”突如其来,“为君谈笑静胡沙”,却站错了队,选错了阵营,被流放夜郎,最终虽遇赦而返,但人生晚景凄凉,又是何等孤独、何等悲愤!


所以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一句,是李白发自肺腑的感慨,糅合了他人生的悲痛与命运的坎坷,所以尤其深重。


细细地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黄鹤楼》一样,在律诗的要求上都是不合律的,或者说是失粘、失对的。但和《黄鹤楼》不一样的是,李白诗前四句也不是古体,而是用了格律诗中一种特殊的体式,叫作折腰体。折腰体打破固有的粘对,自成一格。可见,从诗律的角度上来看,李白应该也是刻意比照了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用折腰体,而后四句用了典型的律诗的格式,也属于一种拗体七律。


因此从诗本身来看,李白与崔颢斗诗的公案看来并不是无中生有。


事实上,李白除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还有一首名曰《鹦鹉洲》的七律,这首《鹦鹉洲》则更能看出和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来。诗云:“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后人评价李白《鹦鹉洲》仿效崔颢《黄鹤楼》,却格调卑弱。以此诗而论,确乎如此。


当时他还不是太白,他还是小白,是年轻气盛的小白,是凭三尺剑走终南捷径的小白,是未经世事坎坷与命运浮沉的小白,所以任他遣词弄句,任他腾挪跌宕,当时的李白不仅“眼前有景道不得”,即使离去之后,所作《鹦鹉洲》也再难超越《黄鹤楼》。可是后来,历经岁月的淘洗,历经命运的坎坷,在荒凉丑恶的现实面前,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仍不改本色的青莲居士,在沧桑命运里终于从小白升华为李太白的青莲居士,在他登上金陵凤凰台的那一刻,当他吟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时候,他那一颗充满了忧患、充满了沧桑感的赤子之心,终于在崔颢的“日暮乡关”前得到了升华、得到了飞跃。


事实上,年轻时的李白和年轻时的崔颢一样,他们的性格都跳脱通达,又豪侠任性,甚至在情感经历上都有颇多相似之处。《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记载崔颢好博嗜酒,更好美女,曾经有三四次的再婚经历;而李白一生也好酒如命,也有四次情感经历,这一点看来丝毫不逊于崔颢。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有《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李白至金陵还写有《长干行》,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崔颢的《长干行》组诗有高下之较。


李白《长干行》的头六句是大家最熟悉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所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六句诗里头沉淀出两个成语。这是长干女在回忆往事,回忆纯真欢乐的儿时生活。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四句写的特别妙,写这个女孩子人生的角色发生了变换,也更体现了她的纯洁与纯粹。“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多么漫长的适应啊,结婚一年后才变得大方起来,所有的幸福也终于在眉眼间流淌。“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可是他们毕竟是住在长干里的人家,新婚两年之后,丈夫终于要远行经商了。“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丈夫走后,她常常倚门而望,等待变成了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事。秋风来的是那么早啊。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这其实就是内心的呼喊,你快回来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捎个信来,我就去迎接你,再远都不远,我会一直走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这是什么?这就是最长情的告白啊。


为什么李白会写出这样一个与很多思妇诗截然不同、别具形象的长干女呢?


我每次走过长干里,走过长干桥都会感慨万千。事实上,长干里可以算南京这座名城最早的记忆之一。《建康实录》里记载,南京人之所以会把古长干里这一带称为长干,是因为山垅之间曰干。秦淮河流经这一段平原地区,向南有群山倚仗,而这一带平原地区又有河流经过,并最终汇入长江,因此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宜于居住。范蠡在此建越城,这里迅速就成了百姓聚集之地。尤其是到了后来,三国吴立大市,更是商贾云集,而南京城也正是因为有了越城,有了长干里,有了这片长长的河岸地带,肥沃的土地,聚集的人气,才迅速发展起来。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长干里的河水直通古中国最重要的运输黄金水道——长江,当时的长江故道也紧靠着南京城西侧。古人说“行商坐贾”“商贾云集”的“贾”,就是开店做买卖;而“商”呢,主要是货运。长干里这个地方在古中国,可以算当时最大的物流中心了。所以长干里的人家大多以舟为家,以贩为业,诗中那个小新郎结婚两年之后就要溯江而上去从商,而身为长干女的小新娘在长期的爱情告白中,也毅然决然溯江而上,为了迎接她心爱的人,“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李白写的是怎样的一首《长干行》啊,他写的又是怎样一个长干女啊!因为长干女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与货运史上的独特性,自汉乐府以来就是很多诗人吟咏的一个话题。所以《长干行》《长干曲》本就是乐府杂曲歌辞中的名篇。比如崔颢的《长干曲》四首,“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又如无名氏的《长干曲》古辞,“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 便弄广陵潮”,长干里中其实住着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具有市民精神的商贾儿女。而这种精神、这种纯粹是到了李白的《长干行》,才终于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回头来看,李白的《长干行》可以说不仅为古代的商贾精神张目,还为金陵这所名城的城市精神张目,在这一点上,李白的《长干行》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远超崔颢《长干曲》在内的此前所有的作品的。因为对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李白另辟蹊径,用人生的阅历与沧桑、用命运的坎坷与生命的时光,去积淀登金陵凤凰台的沉痛与深刻!无意间,他便开启了一扇大门,一扇名曰“金陵怀古”的大门。


金陵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一种归宿:他生于长江之头,晚年却居住于长江之尾。据考证,李白一生七下金陵,尤其是晚年落魄失意时,大多选择居于金陵,或游历于金陵周围地区,在金陵城中写下大量怀古之作。除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金陵怀古三首》《月夜金陵怀古》《金陵新亭》《东山吟》《金陵凤凰台置酒》《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等。据粗略统计,李白写金陵的诗有近百首之多,他的《金陵三首》更是被公认为金陵怀古第一诗。


正是因为李白的开辟,金陵怀古诗词之作便成了后世文学史上一种奇特的文学现象。从李白的《金陵怀古》,到刘禹锡的《金陵怀古》,再到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再到宋词元曲中,大量的金陵怀古之作,金陵怀古成为古诗词中咏史之作中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它们不仅赋予了金陵城一种别具沧桑的哲理意蕴,也让我们这个诗词国度里的诗与词别具一种气韵沉雄、苍凉悲壮之感。可以说,正是李白打开了这扇奇迹的大门,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金

陵三首》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实在不逊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甚至更有过之。

因为崔颢的愁虽是悠远的,而太白的愁却是深刻的。


如今我住在金陵城,走过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仿佛偶尔能看到太白的身影。虽然仙人都已乘黄鹤而去,虽然“凤去台空江自流”,虽然历史沧桑变幻,连长江都已不再是一千多年前的模样,可李白和他的诗、他的人生感慨,却与这座城、这片土地一起永不磨灭。


因为一个人,因为一首诗,所以爱上一座城。


前言/序言

自 序


在当今这个忙碌而焦躁的时代,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无疑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做完“中国诗词大会”以后,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家庭老、中、青三代又坐在一起看电视了。这说明诗词的话题能激发我们几代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悸动。同时,这也让我们不由得要去追问,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为什么诗词的生命力如此旺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论哪个年龄段,也不论当下身处何方,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背过“春眠不觉晓”,都背过“床前明月光”。诗词总会在我们的成长记忆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给我们以高雅的气质,给心灵以美的熏陶,并能够给我们的灵魂以甜美的休憩。想象一下,若没了崔颢、李白、孟浩然、杜甫,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缺失多少韵味,登高望远又何来壮怀激烈?

诗词文化还与每个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我常跟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们交流,我们有一个共识,都认为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便是唤醒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但是今天的教育却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承认,年轻一代的母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下降。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这将会影响每一个个体乃至一个族群的素质,这也是目前很多文化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于中国文化来讲,能训练母语感觉、提升感知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过于唐诗宋词。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它的基因,诗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传承有过中断,但只要有机会唤醒它,亲近它,它就会立即引燃我们这个族群血液中所蕴藏的文化火种,重新点亮我们的人生,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我有一个观点,华夏文明发展的最大特色不是空间的扩张,而是时间的延续。因此,我在讲诗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而是上下搜罗,古今贯通。但这次做这样一个设计,写这样一本《唐诗简史》,自然首先是由于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自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建立而观之,2018年将是大唐建国1400周年。

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那是直到今时今日还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的盛世大唐。唐诗,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彼时身份复杂的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思考,蕴藉着大唐神韵,尽显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巅峰气象,浓缩了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积累的文化精华,堪称世界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

经典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把它融进血脉里、骨子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就像造血干细胞,可以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为我们提供滋养。事实上,不论得意还是失意,站在诗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回眸诗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们的灵魂会瞬间被激活,和历史、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族群中的所有人达成一种和谐共振。

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叫做“一个人,一首诗,一种人生,一部大唐”。书中我选了五十二位唐代诗人,每个人选一首诗,连李白、杜甫也只选一首诗。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以及他们的生命轨迹和人生感悟,穿越了千年,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听到来自大唐各个角落的声音,接续上那曾经被淡忘的文化血脉,回望那一段盛世年华,触摸到华夏文明的精髓所在。当然,就唐诗而言,能选、可选、想选的诗人和诗太多了,但既然是简史,也就无法面面俱到。相信以后,还会有缘有各种方式,和同好们在一起品读更多的唐诗。

在中国的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在民间的传播应该是最广泛的,而其中唐诗尤甚。我以为,这不仅缘于唐诗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唐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胸怀,万千气象。当我们诵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候,当我们诵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时候,当我们诵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时候,我们胸中升腾起的该是一种怎样磅礴的气象!当我们诵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时候,当我们诵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时候,我们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生命张力,体悟到与自我、与他人、与天地自然的大和谐!而当我们诵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时候,当我们诵读“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的时候,当我们诵读“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则是唐人那生动的喜乐与悲欢。

在考察了唐诗的流传历史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词乃是全民的财富,是大众的财富。就像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的版本我见过的就有八九种之多,还有人说找到了五十多种。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诗歌的流传过程中,全民都参与了作品的再创作。根据版本学研究的成果,李白原诗应为“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现在流行的版本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说,这样的改变,更好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将母语表现力强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它重实词,而轻助词、虚词,哪怕连动词都省略了,也能很好地表情达意,甚至更能体现出至纯的境界。“看月光”,多了个动词,显得不那么纯粹;改成“明月光”后,境界瞬间得到了升华。“举头望山月”,最后改成“望明月”,省却了与月亮这个意象可能相互干扰的“山”的意象,变得更纯粹,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也就更醇厚了。

还有一个例子。张继写《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当时的姑苏城外原本没有枫桥而是封桥,就是封建的“封”,马上封侯的“封”。封桥的意思不是取景,而是取功名。《枫桥夜泊》写完以后,因为这首诗影响太大了,“封桥”就被改成了“枫桥”。但问题是,枫桥是后出现的,为什么诗题却是《枫桥夜泊》呢?那是因为张继写的时候,诗题根本就不叫《枫桥夜泊》,而是《夜泊松江》。因为这首诗,当地把名字改成了枫桥;而诗题到了《唐诗三百首》,就已经改成《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就是《枫桥夜泊》了。这个事例不仅再次说明中国目前流传的许多诗歌作品是全民参与的结果,而且还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作品反过来影响乃至改变社会现实的奇特现象。

2017年,中国电视上的诗词节目很热,有许多朋友问我这个热劲儿还能坚持多久?我觉得它能热多久,接下来是否还有新的热点,都没有太大关系。它只要热过了,作为一个文化的引子,在社会上能够引发一种共鸣、共识,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起到一种积极的推进作用,它的历史使命就达到了。这本小书的作用也是如此。

人生就是在路上。只要我们内心有坚定的信仰,又能在红尘的喧嚣中随时清空自我,去快乐地感受自然与人生,这就说明我们悟到了诗词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那颗心。


一句诗

一种心情

一个人

一处风景

人生自有诗意

活出自己

便是照破黑暗的光明


我们都是李白,我们都是张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诗词的灵魂。



郦波

丁酉年冬至日于金陵水云阁



《江山几度:大唐风华诗篇录》 序言 大唐,一个光耀古今的时代,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唐诗,更是这个伟大时代最动人的注脚,它们是那个时代人民的呼吸,是士子的心声,是盛世的缩影,也是千古流传的瑰宝。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当繁华的宫阙化为断壁残垣,唯有那些饱含深情的诗句,穿越时空,依然在我们的耳边低语,在我们的心中回响。 《江山几度:大唐风华诗篇录》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诗歌选集,更不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考证。它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是一场沉醉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与大唐精神的灵魂对话。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同拨开历史的迷雾,追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诞生的前因后果,探寻那些伟大诗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悲欢离合,感受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又如何用汉字的韵律和意象,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我们将从长安的喧嚣繁华出发,漫步于洛阳的烟柳之下,穿越塞北的冰天雪地,抵达江南的烟雨朦胧。我们会在边塞将士的慷慨悲歌中,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在宫廷贵妇的婉约愁思中,体会到她们深宅大院里的寂寞与无奈;在隐士高人的清逸绝尘中,领略到他们超脱世俗的豁达与智慧;在市井小民的粗犷质朴中,听见他们对生活最真挚的渴望。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唐诗的“现场”,从历史的纵深处挖掘诗歌的生命力。我们不会止步于对诗句字面的解读,而是试图穿透文字的表象,深入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他们为何而歌,为何而泣,为何而笑。我们将深入分析唐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貌等各个层面,探讨这些宏观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又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之中。从“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到盛唐开元盛世的辉煌,再到晚唐时期的衰败与转型,每一个历史的节点,都孕育了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诗歌,而这些诗歌,又反过来成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 《江山几度》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试图展现唐诗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以及它如何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我们将在书中穿插对比,探究唐诗的哪些特质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又有哪些意境和表达方式被后世诗人不断借鉴和创新。唐诗中的山水意象、离愁别绪、边塞豪情、田园风光,早已成为我们文化语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塑造了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表达,甚至影响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书的叙述方式,力求生动而不失严谨,感染力强而不失学术性。我们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不回避诗歌创作的多样性。我们期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品味诗句的优美,更能感受到诗人穿越千年的灵魂。希望《江山几度》能够成为您在大唐精神海洋中一次令人难忘的航行,让您在领略诗歌之美的同时,也更能深刻地理解那个辉煌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 第一章:开元盛世的辉煌序曲——初唐气象与诗坛勃兴 盛唐,如同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将中华文明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初唐时期,正是这轮旭日初升前的霞光,预示着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在这个百废俱兴、气象万千的时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开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唐初的政治舞台。经历了隋末的战乱,李唐王朝的建立者们励精图治,开启了“贞观之治”的黄金时代。这种政治上的稳定与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情感得以抒发,思想得以碰撞。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开创性的诗人,他们承袭南北朝遗风,又锐意创新,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徵、房玄龄等政治家,虽然以政绩闻名,但他们的诗歌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सांगतात,更是初唐诗坛上璀璨的明星。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篇即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气势恢宏,意境开阔。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更是超越了地理的限制,表达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千古名句。这句诗的背后,是初唐时期交通的便利和人文的交流,是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我们将在书中深入探讨王勃的生平,分析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如何在诗歌中注入青春的活力与对远方的憧憬。 杨炯的诗歌,以其雄浑的气魄和对现实的关怀而著称,如《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与决心。我们将分析这种边塞诗风的兴起,与当时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以及边疆将士的艰辛生活息息相关。 卢照邻的诗歌,则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对人生的感慨。他身患重病,早逝的命运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一抹悲凉的色彩。我们将在书中探讨他的《长安古意》,感受他如何在繁华的长安城中,寻觅诗歌的灵感,又如何体悟人生的无常。 骆宾王的《咏鹅》,虽然看似童稚,却以其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初唐诗歌的另一面——贴近生活,充满童趣。而他晚年的《在狱咏蝉》,则以其凄婉动人的笔触,倾诉了遭受冤屈的痛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绝望。我们将分析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如何在政治漩涡中挣扎,他的诗歌又如何成为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除了“初唐四杰”,我们还会介绍陈子昂等诗人的贡献。陈子昂的诗歌,尤其是《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其苍凉雄浑的意境,突破了当时诗坛的藩篱,被誉为“汉魏风骨”的继承者。我们将深入剖析他“感时伤事,怀古思归”的创作主题,以及他对诗歌理论的贡献,他如何提倡“诗教”,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初唐的诗歌,虽然在题材和风格上还在探索与融合,但它们已经展现出了唐诗独有的那种雄浑、开阔、昂扬的气魄,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它们如同春天的嫩芽,预示着一个更加繁盛的诗歌时代的到来。 第二章:盛世风华,百花齐放——唐诗黄金时代的壮丽图景 当历史的指针拨向开元、天宝年间,大唐王朝迎来了其最为辉煌的时期——盛唐。这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的时代,也是唐诗创作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唐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首当其冲的,无疑是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名字——李白。这位“诗仙”,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奔放的才情和浪漫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激昂咏叹。《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而《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更是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及时行乐的追求。我们将深入探究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能在盛唐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如此独特的、充满叛逆精神的创作风格,他的诗歌又是如何体现盛唐时期文人精神的解放与张扬。 与李白并称“诗仙”与“诗圣”的,是杜甫。如果说李白是浪漫的游侠,那么杜甫便是现实的记录者。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他亲身经历了战乱的苦难,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战乱的残酷与诗人内心的悲怆。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怀。我们将仔细研读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作品,分析他如何以如椽巨笔,记录下那个时代的苦难,他的诗歌又如何成为“诗史”。 除了这两位巨匠,盛唐时期还涌现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孟浩然,以其田园诗的清新自然著称。《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以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春日图景,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我们还将探讨他的《过故人庄》,感受他与朋友之间的淳朴情谊,以及他隐逸山林的生活情趣。 王维,这位“诗佛”,将诗歌与绘画、音乐融为一体,创造出意境悠远、韵味无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秋日山水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将深入分析王维的佛教信仰如何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他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意的追求。 高适和岑参,则是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粗犷豪放的风格,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壮志。《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汉将大名沉”,充满了悲壮的英雄气概。我们将分析边塞诗的特点,探讨它为何能在盛唐时期得以蓬勃发展,以及它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王昌龄的七绝、李颀的乐府民歌、杜牧的咏史怀古诗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盛唐诗歌的丰富多彩。我们会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探讨他们如何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殿堂中,各自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从豪迈奔放的李白,到沉郁顿挫的杜甫,从清新自然的孟浩然,到意境悠远的王维,再到雄浑壮阔的边塞诗人,他们共同构成了唐诗黄金时代最壮丽的图景。 盛唐诗歌,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那个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们反映了时代的辉煌,也揭示了潜藏的危机;它们讴歌了盛世的繁荣,也抒发了个人淡淡的忧愁。这些诗歌,如同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中华文明的皇冠上,至今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第三章:流转的时代,不变的情怀——中晚唐诗歌的沉思与转型 盛唐的辉煌如同烟火,绚烂夺目,但也终将落下帷幕。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王朝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转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这些都在诗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在继承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内心的世界,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曾经的昂扬与自信,逐渐被忧患与感慨所取代。白居易,这位伟大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诗人,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的诗歌,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对现实的深刻关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长恨歌》和《琵琶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动人的叙事,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一个艺人的身世漂泊,深刻地反映了盛世之下隐藏的悲凉与无奈。我们将深入分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探讨他如何试图用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表达“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人”的创作理念。 与白居易风格迥异的,是李商隐。他的诗歌,以其含蓄朦胧、凄美哀婉的风格著称,充满了象征与暗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诗道尽了爱情中的幽远与神秘。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以其含蓄的笔触,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我们将分析李商隐诗歌的“隐语”特色,探讨他的人生经历与政治失意,如何造就了他诗歌中那种缠绵悱恻、难以言说的情感。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同样是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写景的清新,也有咏史的深沉。如《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而《泊秦淮》则以其议论的深刻,揭示了秦淮河畔歌舞升平之下,隐藏的亡国之痛。我们将探讨杜牧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兴衰相结合,他的诗歌中那种“感时伤事”的情怀。 除了这些著名的诗人,我们还将关注那些在不同领域做出贡献的诗人。比如,韩愈和柳宗元,他们虽然以散文闻名,但他们的诗歌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韩愈的诗歌,风格雄健,充满了批判精神;柳宗元的诗歌,则多有山水之乐,寄寓着放逐的愁思。 中晚唐时期的诗歌,在保持了唐诗的整体风格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些诗人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和复杂。同时,诗歌的形式也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如律诗的进一步成熟,绝句的广泛运用,都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时期的诗歌,虽然不如盛唐时期那样辉煌灿烂,但它们同样充满了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它们如同成熟的果实,在经历了阳光雨露的滋养后,散发着更加醇厚迷人的芬芳。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刻。 第四章:唐诗的流韵与回响——千古不绝的精神传承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瑰宝,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智慧结晶,更是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不再拘泥于具体的诗人或时代,而是将目光投向唐诗更为广阔的文化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从声律的严谨,到意境的开阔,从情感的真挚,到哲理的深邃,唐诗的艺术成就,至今仍是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我们还将深入分析唐诗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具体影响。唐诗中的意象,如明月、孤舟、落叶、秋风等,是如何被后世诗人不断沿用和创新的?唐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含蓄、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等,又是如何渗透到后世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中的?例如,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趣和议论,但其情感的根基,仍然可以追溯到唐诗的精神。而元曲的直白与热烈,也与唐诗的某些风格有着呼应。 唐诗的魅力,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从李白的浪漫不羁,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从王维的超然物外,到白居易的悲天悯人,唐诗塑造了丰富而多元的文人形象,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这些精神,如同一条无形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们还将探讨唐诗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在现代社会,唐诗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无论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作为大众传播的文化符号,唐诗都在以各种方式,继续传承着它的生命力。当我们在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情感的共鸣,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认同。 《江山几度:大唐风华诗篇录》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在领略唐诗之美的同时,更能深刻地理解它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深入了解唐诗、感受大唐风华的一扇窗口,让您在字里行间,重温那个辉煌的时代,感受那些伟大灵魂的脉搏。唐诗,不只存在于书本之中,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回响在我们的心中,是永恒的,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把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唐诗世界。《唐诗简史》给我的感觉非常舒服,没有那种压迫感,仿佛是作者邀请我一起品茗论诗。书中的语言流畅自然,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小众诗人,或者一些常常被忽略的诗歌主题的介绍,比如那些描写女性情感的诗篇,或者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歌,这些往往在宏大的叙事中被淡化,但在《唐诗简史》中却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展现。作者对于诗歌意象的解读也别出心裁,他能从最普通的意象中挖掘出最深刻的含义,让我对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新的理解。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滋养。

评分

我得说,《唐诗简史》这本书让我对唐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卖弄学问的书,而是真正用心在讲故事,讲诗人的故事,讲那个时代的风貌。我被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论述深深打动,作者没有把诗人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喜悦与悲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唐朝士人政治抱负与诗歌创作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结合让我看到了诗歌不仅仅是艺术,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让我这个对历史和文学都略知一二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读完此书,我对唐诗的感知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立体的整体。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唐诗“小白”量身定做的!《唐诗简史》的结构安排简直太巧妙了,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巧妙地将诗歌的发展脉络融入到社会变迁和文人精神的演变中。一开始,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堆诗人的名字和作品列表,结果完全不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比如安史之乱如何改变了诗人的创作心态,边塞诗人为何会有那样的情怀,这些都让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乐府诗”和“古风”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诗歌是如何从民间走向文人,又如何承载了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情感和声音。作者在解释一些相对晦涩的诗歌时,也会用一些非常贴切的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深意。读完这本书,我对唐诗的理解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感觉以前那些“读不懂”的诗句,现在似乎都能窥见其背后的心境和故事了。

评分

这本书太惊艳了!《唐诗简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朴实无华的气质,我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翻开之后,就像是掉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唐朝梦境。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熟悉的老友,娓娓道来。从开篇的边塞诗,那种苍凉辽阔的意境瞬间就抓住了我,仿佛听到了马蹄声在草原上回响,看到了落日熔金的壮丽景象。接着,作者又细腻地描绘了初唐士人的那种锐意进取,仿佛还能感受到他们胸中澎湃的抱负。然后笔锋一转,写到了盛唐的繁华,那些长安的市井烟火,宫廷的歌舞升平,以及李白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情怀,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诗人风格的解读,比如对杜甫“沉郁顿挫”的分析,那种字字珠玑、句句泣血的忧国忧民,读来让人心生敬意,又不禁潸然泪下。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老唐诗爱好者,《唐诗简史》带给我的惊喜是前所未有的。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唐诗已经相当熟悉,对各种解读也早已了然于胸,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的视角和深度。作者在处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挖掘出了其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盛唐气象”的论述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繁华,更是深入分析了构成这种“气象”的社会、经济、哲学等多重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在诗歌中得以体现。他对于不同流派诗人的比较分析也极其精辟,比如将浪漫主义的李白与现实主义的杜甫置于同一历史语境下,却又展现出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追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也让我对唐诗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

郦波的唐诗简史写的引人入胜,我会每天看一首诗,了解了诗人及诗歌的背景,感觉很过瘾!

评分

内容很好,东西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好看哦

评分

内容没什么说的,但排版和包装确实有些捡漏

评分

好久没遇到2-8的券了,领了两张,下单不犹豫,京东送货还是那么有效率

评分

郦波先生语言准确,字字珠玑。

评分

质优价廉,快递很给力,一次满意的购物!

评分

在读书声里没有无聊,在世事纷扰中自有桃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