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鹤楼》登顶唐诗榜首位?
为什么金陵怀古数李白?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们在想什么?
一本《唐诗简史》告诉你唐代文艺青年的52种浮沉命运
诗词大会的教授男神郦波又一力作
唐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本书通过52位唐代诗人的一人一诗,联成一部雄浑壮丽的唐诗简史。在书中,郦波带你去读52位唐代诗人的浮沉命运。遇见发愁的李白,和他一起登上金陵的凤凰台;品尝王翰的葡萄美酒,在盛唐刚健的时代风貌里体会健儿们的狂欢;跟随王维的行迹,走近“安史之乱”的事件现场;借用罗隐的锐利目光,在唐代市井中观察世间百态……近看唐代诗人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细听大唐社会角落的喧哗众声,咀嚼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文化菁华。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评说曾国藩家训》《五百年来王阳明》《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
[初唐]
打开盛唐大门的钥匙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儒生 儒将 读书人
——杨炯《从军行》
我选择站在命运的身后,思考、叹息、微笑
——卢照邻《元日述怀》
曲项向天而歌
——骆宾王《在狱咏蝉》
繁华落幕 思念登场
——沈佺期《独不见》
如有诗心,请远离名利场
——宋之问《渡汉江》
人之为人的思考、情怀与追求
——刘希夷《代悲白头吟》
落泪的子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孤篇横绝 压倒全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
风度、气度与温度
——张九龄《望月怀远》
天地之间 一点浩然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
——王维《终南别业》
我流淌 我清澈 我生活
——储光羲《咏山泉》
政事堂上 盛唐代言
——王湾《次北固山下》
回望千年,看他独立鹳雀楼上
——王之涣《登鹳雀楼》
酒神精神的中国气质
——王翰《凉州词》
所谓英雄
——王昌龄《出塞》(其一)
纯粹理性批判
——李颀《古从军行》
一代文人侠士的大唐传奇
——高适《燕歌行》
苦寒的生活 壮大的歌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思绪飞旋 青春盛唐
——崔颢《黄鹤楼》
一个人,一座城,一首诗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个王朝的流离命运
——杜甫《登岳阳楼》
[中唐]
魂兮归来 归去来兮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用诗 呼吸了多年
——韦应物《滁州西涧》
自然的审视 命运的目光
——张继《枫桥夜泊》
万顷波中得自由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假如爱有天意
——顾况《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才子冠冕 好诗佳酿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一念彼此 岁月斑斓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当时遇见,青青在否?
——韩翃《章台柳》
最后的边塞诗人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浩然而独存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难忘慈与爱
——孟郊《游子吟》
人生的夹缝
——贾岛《剑客》
人间自有情诗 此爱不关情事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伟大的诗与并不伟大的诗人
——李绅《悯农》(其二)
最深的爱 最好的你
——元稹《离思》(其四)
未果初恋 永世伤痕
——白居易《夜雨》
千万孤独的境界
——柳宗元《江雪》
英雄本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不可不信缘
——崔护《题都城南庄》
唐诗中的女性声音
——薛涛《牡丹》
丰满的理想 悲哀的现实
——李贺《南园》(其五)
[晚唐]
唐诗中的女性命运
——张祜《宫词》
茶之道 茶之境
——卢仝《七碗茶歌》
我用生命 用华年 拨动心弦
——李商隐《锦瑟》
清明之谜
——杜牧《清明》
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晚唐诗人的不屈与坚持
——罗隐《蜂》
人生的感伤、感怀与感慨
——韦庄《台城》
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
一个人,一座城,一首诗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我们前面讲了崔颢的《黄鹤楼》,而且提到了与李白比较的千古公案,接着就要来讲一讲李
白的那首千古名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在李白的诗作中是非常独特的。
李白现存的诗歌近千首,七言律诗最少。历代诗话里多有论及这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尤其是大家喜欢把它和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我们知道,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被认为是唐人七律第一,这样的话,李白作不作七律和作七律的水平,尤其是和整个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较,就是学者特别热衷的话题。
暂时放下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这首诗。
第一联确实很神奇,这里就可以看出它和崔颢《黄鹤楼》的关系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联两句,连着出现了三个“凤”字——两次“凤凰”,一个“凤去台空”,就像《黄鹤楼》前四句里写了三个“黄鹤”。我们知道,律诗最忌简单的重复,而崔颢偏偏一上来就来三个“黄鹤”,李白更厉害,你四句里三个“黄鹤”,我两句里就有三只凤凰了。这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刻意的仿拟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龙凤呈祥”的说法,凤凰的意义非比寻常,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女婿萧史骑龙弄凤而去,到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又有《凤求凰》的曲与辞盛传于民间,说明在中国古代,凤凰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祥瑞。
因为有凤凰来集的祥瑞,金陵当地有建凤凰台以记之的传说。后世也有学者考证,当时建的是凤凰楼,不是凤凰台,说本来就有凤凰台,因为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一块高岗之地。现在南京西南还有一条著名的路叫凤台南路,而明城墙的内侧就是著名的三山街,这一片地方其实就是凤凰台原址所在的地方,长江当时就在凤凰台外的西侧。
不过,今天到南京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因为长江在千百年来已经不断西移。现在这里是南京的高架和环城公路。晚上,我经过那里的时候,看着长长的灯河和滚滚而去的车流,感觉那好像是一条灯的江流一样,便会突然产生李白式的金陵怀古之感。
李白在凤凰台上看大江东去,就像崔颢在黄鹤楼上看到长江一样,他们看到的是同一条长江。不论是在黄鹤楼还是在凤凰台外,不论是在崔颢的眼中还是在李白的眼中,任历史沧桑变幻,那浩渺的长江无声东流。不过,崔颢是求仙之叹,他所说的昔人是仙人,而李白所生的却是历史之叹。“凤凰台上凤凰游”,暗指凤凰来栖的典故,而“凤去台空江自流”已然说尽了历史的沧桑变幻转眼成空。
接下来的颔联,则以两个更深沉的典故直入历史的内心深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在金陵的凤凰台上所想到的金陵的风光历史,最突出者莫过于三国的孙吴与东晋。至于“花草”与“衣冠”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历来也有不同看法。虚指则以为“花草”当指吴宫的美女,而“衣冠”则当指东晋的士大夫;而实指者则以为“衣冠”是指东晋郭璞的衣冠冢。郭璞是两晋时最有名的方士,他的《游仙诗》名重一时。当时晋明帝为郭璞修衣冠冢,豪华无比。但到唐代,曾经无比豪华的衣冠冢已经成为一个土丘,在历史的淘洗中终成尘埃。
李白既有这么深刻的历史感知与认识,放眼望去,自然就有更广阔的空间格局与宇宙视野。接下来颈联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一句也有“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版本,其实说“二水”“一水”都可以理解。水就是长江之水,“二水”就是江水环洲流过,被分开两部分;而“一水”则是指江流整体而言。这两句诗对仗工稳,气象壮丽,是千古难得的佳句。因为太过有名,所以后来南京虽然山川地貌改变很大,长江故道西移,但至今还有三山街的街道之名,还有白鹭洲公园作为纪念。
当然,后代诗话评论李白此诗最突出也是最好的一句,便是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从句式上看,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非常相似,甚至结篇都有“使人愁”的句子。可是境界格局却有很大的不同。
“浮云蔽日”用到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晋明帝年幼时,他的父亲晋元帝问他:“是长安近,还是太阳近?”这位皇太子的答案是太阳近。父亲问他理由,他说:“现在我抬头只见太阳,不见长安。”而李白用此典故作比,其寓意更为深刻。当年李白被唐明皇请出山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意气飞扬、何等壮志凌云;后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又是何等潇洒,何等飘逸绝伦;再后来高力士、杨国忠等权奸当道,最终被赐金放还,此时的李白又是何等落寞、何等失意;再到后来,“安史之乱”突如其来,“为君谈笑静胡沙”,却站错了队,选错了阵营,被流放夜郎,最终虽遇赦而返,但人生晚景凄凉,又是何等孤独、何等悲愤!
所以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一句,是李白发自肺腑的感慨,糅合了他人生的悲痛与命运的坎坷,所以尤其深重。
细细地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黄鹤楼》一样,在律诗的要求上都是不合律的,或者说是失粘、失对的。但和《黄鹤楼》不一样的是,李白诗前四句也不是古体,而是用了格律诗中一种特殊的体式,叫作折腰体。折腰体打破固有的粘对,自成一格。可见,从诗律的角度上来看,李白应该也是刻意比照了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用折腰体,而后四句用了典型的律诗的格式,也属于一种拗体七律。
因此从诗本身来看,李白与崔颢斗诗的公案看来并不是无中生有。
事实上,李白除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还有一首名曰《鹦鹉洲》的七律,这首《鹦鹉洲》则更能看出和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来。诗云:“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后人评价李白《鹦鹉洲》仿效崔颢《黄鹤楼》,却格调卑弱。以此诗而论,确乎如此。
当时他还不是太白,他还是小白,是年轻气盛的小白,是凭三尺剑走终南捷径的小白,是未经世事坎坷与命运浮沉的小白,所以任他遣词弄句,任他腾挪跌宕,当时的李白不仅“眼前有景道不得”,即使离去之后,所作《鹦鹉洲》也再难超越《黄鹤楼》。可是后来,历经岁月的淘洗,历经命运的坎坷,在荒凉丑恶的现实面前,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仍不改本色的青莲居士,在沧桑命运里终于从小白升华为李太白的青莲居士,在他登上金陵凤凰台的那一刻,当他吟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时候,他那一颗充满了忧患、充满了沧桑感的赤子之心,终于在崔颢的“日暮乡关”前得到了升华、得到了飞跃。
事实上,年轻时的李白和年轻时的崔颢一样,他们的性格都跳脱通达,又豪侠任性,甚至在情感经历上都有颇多相似之处。《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记载崔颢好博嗜酒,更好美女,曾经有三四次的再婚经历;而李白一生也好酒如命,也有四次情感经历,这一点看来丝毫不逊于崔颢。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有《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李白至金陵还写有《长干行》,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崔颢的《长干行》组诗有高下之较。
李白《长干行》的头六句是大家最熟悉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所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六句诗里头沉淀出两个成语。这是长干女在回忆往事,回忆纯真欢乐的儿时生活。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四句写的特别妙,写这个女孩子人生的角色发生了变换,也更体现了她的纯洁与纯粹。“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多么漫长的适应啊,结婚一年后才变得大方起来,所有的幸福也终于在眉眼间流淌。“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可是他们毕竟是住在长干里的人家,新婚两年之后,丈夫终于要远行经商了。“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丈夫走后,她常常倚门而望,等待变成了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事。秋风来的是那么早啊。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这其实就是内心的呼喊,你快回来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捎个信来,我就去迎接你,再远都不远,我会一直走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这是什么?这就是最长情的告白啊。
为什么李白会写出这样一个与很多思妇诗截然不同、别具形象的长干女呢?
我每次走过长干里,走过长干桥都会感慨万千。事实上,长干里可以算南京这座名城最早的记忆之一。《建康实录》里记载,南京人之所以会把古长干里这一带称为长干,是因为山垅之间曰干。秦淮河流经这一段平原地区,向南有群山倚仗,而这一带平原地区又有河流经过,并最终汇入长江,因此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宜于居住。范蠡在此建越城,这里迅速就成了百姓聚集之地。尤其是到了后来,三国吴立大市,更是商贾云集,而南京城也正是因为有了越城,有了长干里,有了这片长长的河岸地带,肥沃的土地,聚集的人气,才迅速发展起来。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长干里的河水直通古中国最重要的运输黄金水道——长江,当时的长江故道也紧靠着南京城西侧。古人说“行商坐贾”“商贾云集”的“贾”,就是开店做买卖;而“商”呢,主要是货运。长干里这个地方在古中国,可以算当时最大的物流中心了。所以长干里的人家大多以舟为家,以贩为业,诗中那个小新郎结婚两年之后就要溯江而上去从商,而身为长干女的小新娘在长期的爱情告白中,也毅然决然溯江而上,为了迎接她心爱的人,“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李白写的是怎样的一首《长干行》啊,他写的又是怎样一个长干女啊!因为长干女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与货运史上的独特性,自汉乐府以来就是很多诗人吟咏的一个话题。所以《长干行》《长干曲》本就是乐府杂曲歌辞中的名篇。比如崔颢的《长干曲》四首,“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又如无名氏的《长干曲》古辞,“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 便弄广陵潮”,长干里中其实住着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具有市民精神的商贾儿女。而这种精神、这种纯粹是到了李白的《长干行》,才终于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回头来看,李白的《长干行》可以说不仅为古代的商贾精神张目,还为金陵这所名城的城市精神张目,在这一点上,李白的《长干行》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远超崔颢《长干曲》在内的此前所有的作品的。因为对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李白另辟蹊径,用人生的阅历与沧桑、用命运的坎坷与生命的时光,去积淀登金陵凤凰台的沉痛与深刻!无意间,他便开启了一扇大门,一扇名曰“金陵怀古”的大门。
金陵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一种归宿:他生于长江之头,晚年却居住于长江之尾。据考证,李白一生七下金陵,尤其是晚年落魄失意时,大多选择居于金陵,或游历于金陵周围地区,在金陵城中写下大量怀古之作。除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金陵怀古三首》《月夜金陵怀古》《金陵新亭》《东山吟》《金陵凤凰台置酒》《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等。据粗略统计,李白写金陵的诗有近百首之多,他的《金陵三首》更是被公认为金陵怀古第一诗。
正是因为李白的开辟,金陵怀古诗词之作便成了后世文学史上一种奇特的文学现象。从李白的《金陵怀古》,到刘禹锡的《金陵怀古》,再到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再到宋词元曲中,大量的金陵怀古之作,金陵怀古成为古诗词中咏史之作中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它们不仅赋予了金陵城一种别具沧桑的哲理意蕴,也让我们这个诗词国度里的诗与词别具一种气韵沉雄、苍凉悲壮之感。可以说,正是李白打开了这扇奇迹的大门,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金
陵三首》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实在不逊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甚至更有过之。
因为崔颢的愁虽是悠远的,而太白的愁却是深刻的。
如今我住在金陵城,走过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仿佛偶尔能看到太白的身影。虽然仙人都已乘黄鹤而去,虽然“凤去台空江自流”,虽然历史沧桑变幻,连长江都已不再是一千多年前的模样,可李白和他的诗、他的人生感慨,却与这座城、这片土地一起永不磨灭。
因为一个人,因为一首诗,所以爱上一座城。
自 序
在当今这个忙碌而焦躁的时代,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无疑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做完“中国诗词大会”以后,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家庭老、中、青三代又坐在一起看电视了。这说明诗词的话题能激发我们几代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悸动。同时,这也让我们不由得要去追问,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为什么诗词的生命力如此旺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论哪个年龄段,也不论当下身处何方,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背过“春眠不觉晓”,都背过“床前明月光”。诗词总会在我们的成长记忆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给我们以高雅的气质,给心灵以美的熏陶,并能够给我们的灵魂以甜美的休憩。想象一下,若没了崔颢、李白、孟浩然、杜甫,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缺失多少韵味,登高望远又何来壮怀激烈?
诗词文化还与每个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我常跟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们交流,我们有一个共识,都认为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便是唤醒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但是今天的教育却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承认,年轻一代的母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下降。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这将会影响每一个个体乃至一个族群的素质,这也是目前很多文化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于中国文化来讲,能训练母语感觉、提升感知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过于唐诗宋词。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它的基因,诗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传承有过中断,但只要有机会唤醒它,亲近它,它就会立即引燃我们这个族群血液中所蕴藏的文化火种,重新点亮我们的人生,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我有一个观点,华夏文明发展的最大特色不是空间的扩张,而是时间的延续。因此,我在讲诗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而是上下搜罗,古今贯通。但这次做这样一个设计,写这样一本《唐诗简史》,自然首先是由于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自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建立而观之,2018年将是大唐建国1400周年。
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那是直到今时今日还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的盛世大唐。唐诗,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彼时身份复杂的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思考,蕴藉着大唐神韵,尽显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巅峰气象,浓缩了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积累的文化精华,堪称世界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
经典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把它融进血脉里、骨子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就像造血干细胞,可以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为我们提供滋养。事实上,不论得意还是失意,站在诗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回眸诗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们的灵魂会瞬间被激活,和历史、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族群中的所有人达成一种和谐共振。
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叫做“一个人,一首诗,一种人生,一部大唐”。书中我选了五十二位唐代诗人,每个人选一首诗,连李白、杜甫也只选一首诗。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以及他们的生命轨迹和人生感悟,穿越了千年,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听到来自大唐各个角落的声音,接续上那曾经被淡忘的文化血脉,回望那一段盛世年华,触摸到华夏文明的精髓所在。当然,就唐诗而言,能选、可选、想选的诗人和诗太多了,但既然是简史,也就无法面面俱到。相信以后,还会有缘有各种方式,和同好们在一起品读更多的唐诗。
在中国的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在民间的传播应该是最广泛的,而其中唐诗尤甚。我以为,这不仅缘于唐诗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唐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胸怀,万千气象。当我们诵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候,当我们诵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时候,当我们诵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时候,我们胸中升腾起的该是一种怎样磅礴的气象!当我们诵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时候,当我们诵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时候,我们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生命张力,体悟到与自我、与他人、与天地自然的大和谐!而当我们诵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时候,当我们诵读“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的时候,当我们诵读“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则是唐人那生动的喜乐与悲欢。
在考察了唐诗的流传历史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词乃是全民的财富,是大众的财富。就像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的版本我见过的就有八九种之多,还有人说找到了五十多种。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诗歌的流传过程中,全民都参与了作品的再创作。根据版本学研究的成果,李白原诗应为“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现在流行的版本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说,这样的改变,更好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将母语表现力强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它重实词,而轻助词、虚词,哪怕连动词都省略了,也能很好地表情达意,甚至更能体现出至纯的境界。“看月光”,多了个动词,显得不那么纯粹;改成“明月光”后,境界瞬间得到了升华。“举头望山月”,最后改成“望明月”,省却了与月亮这个意象可能相互干扰的“山”的意象,变得更纯粹,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也就更醇厚了。
还有一个例子。张继写《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当时的姑苏城外原本没有枫桥而是封桥,就是封建的“封”,马上封侯的“封”。封桥的意思不是取景,而是取功名。《枫桥夜泊》写完以后,因为这首诗影响太大了,“封桥”就被改成了“枫桥”。但问题是,枫桥是后出现的,为什么诗题却是《枫桥夜泊》呢?那是因为张继写的时候,诗题根本就不叫《枫桥夜泊》,而是《夜泊松江》。因为这首诗,当地把名字改成了枫桥;而诗题到了《唐诗三百首》,就已经改成《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就是《枫桥夜泊》了。这个事例不仅再次说明中国目前流传的许多诗歌作品是全民参与的结果,而且还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作品反过来影响乃至改变社会现实的奇特现象。
2017年,中国电视上的诗词节目很热,有许多朋友问我这个热劲儿还能坚持多久?我觉得它能热多久,接下来是否还有新的热点,都没有太大关系。它只要热过了,作为一个文化的引子,在社会上能够引发一种共鸣、共识,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起到一种积极的推进作用,它的历史使命就达到了。这本小书的作用也是如此。
人生就是在路上。只要我们内心有坚定的信仰,又能在红尘的喧嚣中随时清空自我,去快乐地感受自然与人生,这就说明我们悟到了诗词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那颗心。
一句诗
一种心情
一个人
一处风景
人生自有诗意
活出自己
便是照破黑暗的光明
我们都是李白,我们都是张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诗词的灵魂。
郦波
丁酉年冬至日于金陵水云阁
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把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唐诗世界。《唐诗简史》给我的感觉非常舒服,没有那种压迫感,仿佛是作者邀请我一起品茗论诗。书中的语言流畅自然,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小众诗人,或者一些常常被忽略的诗歌主题的介绍,比如那些描写女性情感的诗篇,或者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歌,这些往往在宏大的叙事中被淡化,但在《唐诗简史》中却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展现。作者对于诗歌意象的解读也别出心裁,他能从最普通的意象中挖掘出最深刻的含义,让我对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新的理解。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滋养。
评分我得说,《唐诗简史》这本书让我对唐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卖弄学问的书,而是真正用心在讲故事,讲诗人的故事,讲那个时代的风貌。我被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论述深深打动,作者没有把诗人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喜悦与悲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唐朝士人政治抱负与诗歌创作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结合让我看到了诗歌不仅仅是艺术,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让我这个对历史和文学都略知一二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读完此书,我对唐诗的感知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立体的整体。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唐诗“小白”量身定做的!《唐诗简史》的结构安排简直太巧妙了,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巧妙地将诗歌的发展脉络融入到社会变迁和文人精神的演变中。一开始,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堆诗人的名字和作品列表,结果完全不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比如安史之乱如何改变了诗人的创作心态,边塞诗人为何会有那样的情怀,这些都让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乐府诗”和“古风”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诗歌是如何从民间走向文人,又如何承载了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情感和声音。作者在解释一些相对晦涩的诗歌时,也会用一些非常贴切的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深意。读完这本书,我对唐诗的理解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感觉以前那些“读不懂”的诗句,现在似乎都能窥见其背后的心境和故事了。
评分这本书太惊艳了!《唐诗简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朴实无华的气质,我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翻开之后,就像是掉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唐朝梦境。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熟悉的老友,娓娓道来。从开篇的边塞诗,那种苍凉辽阔的意境瞬间就抓住了我,仿佛听到了马蹄声在草原上回响,看到了落日熔金的壮丽景象。接着,作者又细腻地描绘了初唐士人的那种锐意进取,仿佛还能感受到他们胸中澎湃的抱负。然后笔锋一转,写到了盛唐的繁华,那些长安的市井烟火,宫廷的歌舞升平,以及李白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情怀,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诗人风格的解读,比如对杜甫“沉郁顿挫”的分析,那种字字珠玑、句句泣血的忧国忧民,读来让人心生敬意,又不禁潸然泪下。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老唐诗爱好者,《唐诗简史》带给我的惊喜是前所未有的。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唐诗已经相当熟悉,对各种解读也早已了然于胸,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的视角和深度。作者在处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挖掘出了其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盛唐气象”的论述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繁华,更是深入分析了构成这种“气象”的社会、经济、哲学等多重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在诗歌中得以体现。他对于不同流派诗人的比较分析也极其精辟,比如将浪漫主义的李白与现实主义的杜甫置于同一历史语境下,却又展现出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追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也让我对唐诗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郦波的唐诗简史写的引人入胜,我会每天看一首诗,了解了诗人及诗歌的背景,感觉很过瘾!
评分内容很好,东西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好看哦
评分内容没什么说的,但排版和包装确实有些捡漏
评分好久没遇到2-8的券了,领了两张,下单不犹豫,京东送货还是那么有效率
评分郦波先生语言准确,字字珠玑。
评分质优价廉,快递很给力,一次满意的购物!
评分在读书声里没有无聊,在世事纷扰中自有桃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