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文笔清新淡雅,结构别致,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林语堂、俞平伯等倾情推荐的国学经典,至美经典与现代人文的碰撞。
★“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著名主持人汪涵在节目中念念不忘。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演绎贾宝玉、林黛玉的非贵族式生活,属于写正式夫妇闺房题材的开创之作。
★林语堂先生盛赞芸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很可爱的女人”, 被文学界誉为“晚清小红楼梦”
★1924年以来,《浮生六记》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的各类版本有160多种。
★时代变迁,经典之风采不衰,文化演进,民国原文欣赏,伴你更好读懂中国挚美经典!
★《浮生六记》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书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写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到各处旅游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沈复创作的《浮生六记》,将夫妻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卷翻译成英文,并作长篇序言。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各地。著有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顾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吃午饭,或者当她与她丈夫促膝畅谈书画文学腐乳卤瓜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腿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
——林语堂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附录 序、跋、题记
原文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附录一 序、跋、题记
附录二 伪作二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逍》 )
《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 精彩片段译文
自从吃粥事件被传为笑柄,我以后再到她家去,芸每次都借故避开,我清楚她躲避我的原因,是怕别人嘲笑。
乾隆庚子年(1780年)正月二十二日,是我们的大喜日子,洞房花烛之夜,她瘦弱的身材与以往没有两样,揭开红盖头后,我俩四目对视,她嫣然一笑。喝完交杯酒,我俩并肩坐着一起吃夜宵,我悄悄地在桌子下面先握住她的手腕再握住她的手,感觉到她的手温软而细腻,心里不禁怦怦跳个不停。我曾请她吃肉食,不巧的是当时正是她的斋期,她吃斋的习惯已经坚持很多年了。于是我记下她吃斋的最初时间,这正好是我长出水痘之时,因此我笑着说:“现在我皮肤十分光洁,没什么可以担忧的,淑姐可以从此开戒了吧!”芸眼里闪着温暖的笑意,点了点头。
二十四日是我的姐姐出嫁之日,二十三日是民俗中忌讳的日子,这一天不能奏乐庆祝,因此就把姐姐的婚宴提前到二十二日的晚上,芸在宴会上陪客人,我陪伴娘喝酒,猜拳行令,我输多赢少,喝得酩酊大醉。等我醒来的时候已是清晨,芸正在梳妆打扮,不过还没有弄完。
这一天,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天黑掌灯之后开始奏乐庆祝,二十四日的子夜,我以新娘兄弟的身份送姐姐出嫁,凌晨三点才返回到家中,此时没有了先前的热闹景象,已经是灯残人静了。我轻手轻脚地走入内室,看到陪伴的仆女躺在床下已经睡着了,芸卸下妆容还没有到床上入睡,高脚烛台上燃着蜡烛,烛影摇曳下,芸粉颈低垂,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书,连我进来她都不知道。我轻轻抚摸着她的肩膀,说:“姐姐,这些天辛苦你了,这么晚了,为什么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芸急忙转过头,站了起来,说:“刚才我正准备睡觉,打开书橱后,发现了这本书,不知不觉读了起来,就忘记了疲惫。《西厢记》这个书名以前经常听到,今天总算是看到了,不愧为才子所写,但是里面描写得太过于尖利刻薄了吧。”我笑着说:“正因为是才子所写,笔墨才显得尖刻啊。”
我俩的对话吵醒了仆女,仆女催促我们上床睡觉,我让仆女关上房门先去睡觉。我和芸肩并着肩坐在一起嬉戏调笑,恍惚间就好像久别重逢的密友一样。我一边嬉戏一边伸手探入她的怀中,感觉到她的心口在急促地跳动着,我贴在她的耳旁悄悄地说:“姐姐为什么这样激动,心跳得这样快呢?”芸扭脸冲我微微一笑,我感觉到一缕情丝融入魂魄,拥抱着她进入床帐,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白,天已亮了。
芸刚做新媳妇时,比较沉默,不怎么爱说话,但整天都看不到她不高兴的样子,和她说话,她也只是微笑。她十分贤惠,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与晚辈交流也非常融洽,做起事来井井有条,没有丝毫的差错与闪失。每天早晨只要朝霞照在窗户上,她就立刻披上衣服急忙起床,这个样子,好像是有人催她呢。
我笑着说:“如今我们是夫妻,不是当年吃粥时的情形了,怎么还怕别人嘲笑呢?”
芸回答道:“以前藏粥招待郎君,被人传为笑柄,现在不再担心别人嘲笑,是担心公公婆婆说新娘懒惰,不勤快。”
我虽然贪恋春宵,想和她在床上多睡一会儿,但却被她的高尚品德所感动,觉得她做得对,也就随她一起早早地起床了。从此,两个人耳鬓厮磨,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们之间的深厚爱恋。
《浮生六记》成书于1808年,是一本影响力颇大、水平极高的自传体随笔,作者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该书以作者夫妻生活为主线,描写他和妻子陈芸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普通的快乐。书中文字清新自然,无造作雕刻痕迹,情感表达真挚丰沛,将发生在夫妻之间的种种趣事描绘得生动传神。若观沈复一生,他可谓是前半生衣食无忧,后半生生活拮据,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虽历经坎坷,但总能以乐观、坦然的心态面对,还能于不经意间在朴素的日子中调节出高雅的情调。正是由于《浮生六记》是沈复看清了生命的本真之后的倾情之作,所以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成了许多人追求雅趣和品味的生活指南。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追捧,且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于海外。
可惜的是,由于作者生前经济困顿,一直没有机会刊行,仅以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而且流传不广。光绪三年(1877年),杨引传首次发现时,“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稿也”。所以,传世的只有前四记,《浮生六记》宛如断臂的维纳斯,实在是件憾事。后来,坊间出现《足本浮生六记》,增补了第五记《中山记历》和第六记《养生记逍》,但是经学者多方考证,此两记虽“形”与前四记有所相似与关联,但“神”却相去甚远,且已认定乃后人伪作。
尽管《浮生六记》后两记已经失传,但这并不影响后人对该作品的喜爱,而且后人对其探索与发现的脚步亦从未停止,近来有人发现了沈复同时代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钱泳的《记事珠》手稿,发现其中有与《浮生六记》相关的重要线索,尤其是《册封琉球国记略》一篇,许多学者认为是钱泳抄录已经失传的《海国记》(《中山记历》的初稿本)。另外,《记事珠》中有一条专门谈到沈复与他的著作,对我们了解他的创作历程,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让更多读者参与讨论,发现更多线索,及早还原后两记,我们参考诸多版本,再听取多方建议,故而将《册封琉球国记略》直接用篇名为《中山记历》列为附录二,至于前文所提到的伪作《养生记逍》,我们又考虑到沈复不可能不懂养生的生活状态,决定亦将其收入,与《中山记历》并列为附录二。
我们出版该书,一方面希望读者能走进沈复的心灵世界,品味他文字中的乐趣与生活的格调;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对研究《浮生六记》的人士有所帮助。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里,偶然拾起的一件古老的物件。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耀眼的装饰,却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质感和故事。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些遥远年代的生活图景,没有过多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真实。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个时代的先贤们进行思想的交流。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与辛酸。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将那些早已消逝的往事,重新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些饱含深情的叙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传承,它将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点一滴地传递给我,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读物,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浮躁;又像一泓泉水,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灵。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独特,不是线性推进,也不是章节分明,而是一种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感觉。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散漫的笔法,却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仿佛置身于书中,与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些喜怒哀乐。书中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鲜活的形象。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性格,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能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羁绊。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人物,也有着他们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修行,它引导我去思考,去感悟,去升华。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便被一种淡淡的、似有若无的韵味所吸引。作者的笔触如同陈年的女儿红,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涩,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与绵长。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寻常日子,在作者的笔下却生出了不寻常的光彩。它不像那些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只有琐碎的生活细节,却又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一股子真挚与温柔。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份简朴而又充实的生活。那些关于柴米油盐的点滴,那些关于日常起居的描摹,都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温度。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沉浸在其中,仿佛能听见窗外的虫鸣,闻到屋内的饭香,感受到岁月的静好。这本书像一位老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轻轻地递上一杯热茶,让你卸下一身的疲惫,找回内心的平静。它教会我,即使是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那种淡然处之的态度,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涌起的并非是意犹未尽的怅然,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它就像一段悠扬的乐章,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挥之不去。作者的文风,时而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时而又如涓涓细流,婉转动人。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赋予它们深刻的内涵。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依然能够展现出坚韧与乐观的精神。这本书所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宠辱不惊的处世智慧。它鼓励我去珍惜当下,去感恩生活,去拥抱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不再畏惧生活的挑战,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淡”与“真”。“淡”不是苍白无力,而是一种洗尽铅华的从容;“真”不是直白粗俗,而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坦诚。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我喜欢它没有刻意去追求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试图去描绘宏大的叙事。它只是静静地讲述着,那些关于人生的点滴,那些关于情感的流转。我从中看到了生命中那些最珍贵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情感,虽然看似平凡,却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基石。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深沉的智慧,它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情感。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那些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也唤醒了我对生活的热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物的追逐,而在于内心的丰盈。
评分很满意哦,推荐一下,闲的机会可以看看嘛
评分其实电子书已经读过,不过还是纸质书可以信手拈来,读一段很有趣
评分很好的书,谢谢京东! !
评分好久没有看书了,该充电了!
评分送货的速度很快,书也挺好的,我很喜欢。
评分我很喜欢读中国的散文,细细的柔和,舒适,清逸。
评分到货很快,价格实惠,满意
评分除字体略小外,书内容丰富,孩子爱读
评分很好 是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