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地:诗选1966—1996(套装上下册)

开垦地:诗选1966—1996(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当代诗歌
  • 诗选
  • 北岛
  • 中国当代文学
  • 文化
  • 艺术
  • 文学
  • 思想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103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54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尼本人喜爱的一部诗选。
  ● 希尼亲自编选的能反映自己一生成就的重要诗集。
  ● 1999年爱尔兰时报文学奖获奖作品。
  【诗选中所收录的诗集先后获以下奖项】
  1966年获埃里克·格雷戈里奖。
  1967年获乔蒙德利奖。
  1968年获萨默塞特·毛姆奖和杰弗里·费伯纪念奖。
  1973年获美国爱尔兰基金会文学奖、丹尼斯·德夫林纪念奖。
  197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学院E. M. 福斯特奖。
  1975年获杜夫·库伯纪念奖。1976年获W. H. 史密斯奖。
  1990年获蓝南文学奖。
  1997年获惠特布瑞德图书奖……
  ●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前后二十年“经地狱一般”打磨、多人审核的重磅译本。
  ● 中文译本附有详细题解、导读,为广大读者真正理解希尼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

内容简介

  《开垦地:诗选1966—1996》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自选集,精选了12部诗集的代表作品、两部重要译作的精华部分以及一些以前未结集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诗人30年写作生涯,呈现了诗人写作的整体风貌以及诗人多年来情感、风格和特色的变化。这里有优美的、田园式的抒情诗,也有许多蕴含噗通却又神奇的爱的诗篇,还有一些发掘自身、自我投射的作品。它们也探索恐惧和暴力的主题,揭示一个“邻里相杀”的爱尔兰,一个受历史和残酷的宗派主义威胁的世界。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希尼所遵奉的诗歌定义,既“忠实于外部现实的冲击”,又保持着“对诗人生命内部规律的敏感”,在希尼手中,万物的样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拼字板,一个秋千,一个风筝,无数小小的瞬间,都变成了既是现实又是飞升的令人沉醉的神话。这部自选集是一种必需——一种深入万物根源的方法。

作者简介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1939年生于北爱尔兰德里郡,1961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当过中学教师,后回母校任文学教师。二十多岁即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闻名诗坛。1972年和家人移居爱尔兰都柏林。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诗学教授。获艾略特诗歌奖、毛姆文学奖、史密斯文学奖等重要奖项,1995年因“其作品饱含抒情之美以及对伦理的深刻理解,凸显了日常生活的奇迹和历史的现实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继叶芝之后伟大的爱尔兰诗人”。

精彩书评

  “(这本诗选)雄辩地奠定了他(希尼)在当今英语世界中具有技艺和深刻的诗人地位。”
  ——《纽约时报书评》(爱德华·门德尔松)
  
  对希尼异常丰富、多样的作品而言,也许好的描述来自诗人自己的作品。希尼创作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诗歌,它们有着“对外部现实影响的忠诚”,同时还保持着“对诗人内在规律的敏感”。
  ——《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
  
  “通过重读他的大部分诗作,我发现自己对他越来越感兴趣,并且深信,我才刚开始探索它们的内在……这些诗铭刻心中,这是他大部分诗歌的本质特征。”
  ——《国家》(杰·帕里尼)
  
  “希尼致力于他的艺术的独立性,致力于追求形式感、丰富性和模糊性,这也是对公共生活质量的一种深刻的承诺……在黑暗时,希尼……已经把边界和分界线转变成了富饶的边疆。”
  ——《纽约书评》(费坦·奥图尔)
  
  如果你负担不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尼早期的12部作品,那么这里是一个涵盖30年的选本。希尼在他所测量的、冥想的诗歌中,贴近地面,并沉醉于日常生活,当爱尔兰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宗派暴力,也有黑暗的边缘。
  ——《图书馆杂志》

目录

【选自《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1966)】

挖掘
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
谷仓
摘黑莓
搅乳日
跟随者
期中假
占卜者

个人的诗泉

安泰(1966)

题解

【选自《进入黑暗之门》(1969)】
日常生活,当爱尔兰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宗派暴力,也有黑暗的边缘。
——《图书馆杂志》

精彩书摘

  挖掘*
  在我的食指与拇指之间
  夹着粗短的笔;舒适如一支枪。
  我窗下,传来清脆的锉磨声
  当铁铲切入含砂砾的地面:
  父亲在挖掘。我往下看
  直到他绷紧的臀部在花圃间
  弯下去又挺起来,恍若二十年前
  他有节奏地弓身于马铃薯垄
  在那里挖掘。
  粗陋的靴踩着铲头,柄
  贴着膝盖内侧使劲撬动;
  他锄掉高高的叶茎,将明亮的铲边深深埋进去,
  把新马铃薯掀到四下里,我们拾起,
  喜欢它们在我们手里冷硬的感觉。
  上帝作证,老头还能挥舞铁铲。
  如同他的老头。
  祖父一天里在托纳沼泽地
  铲的泥炭比任何人都要多。
  有一次我给他送一瓶牛奶,
  用纸随便塞住瓶口。他直起身
  喝了,又立即开始干活,
  利落地又切又割,把草泥[1]
  抛到肩后,不断往深处
  寻找好泥炭。挖掘。
  马铃薯霉的冷味,湿泥炭的嘎扎声
  和啪嗒声,切下活根茎的短促刀声
  在我头脑里回响。
  但我没有像他们那样干活的铁铲。
  在我的食指与拇指之间
  夹着这支粗短的笔。
  我将用它挖掘。
  ……

《开垦地:诗选1966—1996》(套装上下册) 内容梗概 《开垦地:诗选1966—1996》是一部跨越三十载光阴的诗歌集结,它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了在中国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三十年间,个体生命经验与时代洪流交织碰撞的痕迹。本书收录了1966年至1996年间,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这些诗篇,或深沉,或激昂,或内省,或抒情,共同构建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中国当代诗歌图景。 上册:时代的激流与个体的心声(1966-1985) 上册的诗歌,多半承载着那个特定年代的印记。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潮涌动,诗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或直面历史的创伤,或探寻失落的价值,或憧憬崭新的未来。 历史的回响与反思: 这一时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那段特殊的历史。一些作品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挣扎与失落。它们不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以诗意的语言,试图理解和消化那些深刻的伤痛。诗人不再是宏大叙事的传声筒,而是开始关注个体命运,反思历史的意义。例如,一些诗歌会描绘乡村的景象,但背景中却透露出集体化生产的痕迹,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渺小与无力。城市中,高音喇叭的呼喊,标语的横陈,也可能成为诗歌中压抑的背景音。 对真善美的追寻: 尽管时代风云变幻,但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是诗歌的重要主题。在压抑的环境下,诗人们将目光投向自然,在山川草木中寻找慰藉与寄托。一朵小花的绽放,一次清晨的露珠,都可能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对生命顽强意志的礼赞。他们也会歌颂纯真的情感,描绘爱情的美好,友谊的珍贵,以及亲情的温暖。在一些作品中,甚至能感受到对遥远国度的向往,对西方哲学和艺术的模糊认知,以及对更自由、更开放精神世界的憧憬。 改革开放的序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的气息开始在诗歌中涌动。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思想的禁锢开始松动。一些诗歌开始大胆地表达个体的独立思考,质疑旧的观念,拥抱新的可能性。朦胧诗的出现,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个标志。它们以其含蓄、象征、意象丰富的手法,打破了过去直白、口号式的表达,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想象力。这些诗歌可能描绘初春的微风,暗夜的星辰,或者水中的倒影,用更加细腻、感性的语言,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对知识的渴望,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对未来社会的期盼,也开始在诗歌中显现。 日常生活的回响: 即使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从未缺席。诗人们用真挚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平凡日子里的喜怒哀乐。一顿简单的饭菜,一次邻里间的闲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都可能成为诗歌的素材。这些诗歌,以其朴实无华的力量,展现了生活本身的质感,以及人们在其中坚韧的生活态度。它们可能描绘集市的喧嚣,火车站的离别,或者工厂车间的忙碌,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以及个体在其中真实的存在。 下册: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多元的诗学探索(1985-1996) 下册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得诗人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自由的表达方式。 个体意识的勃发: 这一时期的诗歌,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个体意识的强烈觉醒。诗人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个人情感、思想和存在的意义。他们不再仅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探索者和表达者。对自我身份的追问,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孤独、存在、死亡等宏大命题的探讨,在诗歌中比比皆是。一些诗歌可能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接袒露内心的焦虑、困惑、甚至绝望,但同时又在其中寻找着超越的可能性。 语言的实验与突破: 诗人们在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诗歌韵律和表达方式,而是积极探索新的意象、新的结构、新的句法,力图以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捕捉和传达复杂的内心体验。从口语化的日常表达,到充满哲思的抽象意象,再到借鉴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尝试,都展现了诗人丰富的艺术追求。例如,一些诗歌可能会使用大量的比喻、象征、隐喻,甚至打破语法规则,来创造独特的诗歌韵味。对词语的精准锤炼,对声音的敏感捕捉,也成为创作的重要考量。 都市经验与现代生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母题。诗人们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都市生活的种种景象:高楼林立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霓虹闪烁的夜空,以及都市人在其中体验到的繁华、疏离、快节奏与焦虑。这些诗歌描绘了现代人在物质富足与精神空虚之间的挣扎,对虚拟世界的迷恋,以及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孤独。它们也可能反映出商品经济对人的异化,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困境。 民间写作与先锋探索: 在主流诗歌之外,民间写作的力量也日益壮大。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写作者,以其朴素、真诚、贴近生活的语言,记录着普通人的故事与情感。他们的诗歌可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真挚的情感。与此同时,一些前卫的诗歌流派和实验性写作也在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可能挑战读者对诗歌的固有认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拓宽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界。 女性诗歌的崛起: 这一时期,女性诗人的声音也愈发响亮。她们以独特的视角,抒发对生活、情感、性别认同的体验。她们的诗歌可能更加细腻、感性,也可能更加尖锐、批判。她们的写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内涵,也为理解女性经验提供了重要的文本。 整体而言,《开垦地:诗选1966—1996》是一部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选集。它以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中国当代诗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代又一代诗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探索与抒发。本书的上、下册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诗歌史画卷,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一部诗歌的汇集,更是一份时代的记忆,一份个体生命的宣言,一份对语言和思想的不断开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历经沧桑的厚重感,深邃的蓝色搭配着模糊的远山剪影,像是历史的回声。我最初是被“开垦地”这个名字吸引的,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某种开拓、探索的精神,一种在荒芜中创造生机的美好愿景。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涌动,那些文字像是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自然景象的篇章,它们不是简单地勾勒山川湖海,而是将自然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那种淡淡的忧伤,或是偶发的喜悦,都随着笔触在文字间流淌。有时,读到一些意象鲜明的诗句,会忍不住停下来,一遍遍地品味,仿佛在咀嚼一块陈年的糖,甘甜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书中的一些叙事诗,更是像一部部微型电影,让我沉浸在那个年代的故事里,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我常常觉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传递,而这套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心灵风景。

评分

这套《开垦地:诗选1966—1996》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沉浸感。不同于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这里的每一首诗都值得慢慢品味,细细揣摩。我更偏爱其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篇章,它们不讲究宏大的叙事,却能在寻常巷陌中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比如,诗人对童年回忆的描绘,那种纯真而略带伤感的笔触,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我喜欢他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鲜明的意象,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另一部分诗歌,则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它们没有直接的批判,却通过含蓄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深刻的见解。我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关怀,以及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没有炫技,只有真诚。

评分

当我拿到这套厚重的诗集时,一股名为“经典”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心灵轨迹。“开垦地”这个名字,既有土地的质朴,也有精神的开拓,非常贴切。读上册的时候,我尤其被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所吸引。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诗人的笔下却变得生动而富有哲理。例如,他对一场雨的描写,不仅仅是雨滴落下,而是其中蕴含着洗涤、滋养,甚至是失落的情绪。我喜欢他在诗歌中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无奈。而下册,则似乎更加侧重于一种对内心的挖掘与对世界的思考。一些诗句,直接触及了存在的困惑,个人的挣扎,以及对真理的追寻。我发现,即使在不同的年代,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在根本上是有共通性的。这套书,让我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上册,那种期待感简直难以言喻。正如书名所暗示的,“开垦地”象征着一种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领域,而这本诗选,就如同在这片沃土上播撒下的无数颗思想与情感的种子。我被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所打动,无论是街角一个不起眼的擦鞋匠,还是黎明前寂静的街道,都能在他笔下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那些诗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喜欢诗人处理情感的方式,不激进,不矫情,而是像缓缓流淌的溪水,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时,我会因为一句诗而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书中的一些篇章,则充满了对历史的回望与反思,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时代的印记,都被诗人用一种沉淀的目光重新审视,并转化为充满智慧的诗句。这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对时代的深刻体悟,也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的桥梁。“开垦地”这个名字,自带一种开拓与耕耘的意味,非常吸引人。这套书,就是那个年代一扇珍贵的窗口。上册的诗歌,更像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记录,诗人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着时代的脉搏,无论是自然的景象,还是人间的百态,都化作了笔下的生动符码。我被那些描绘生活片段的诗句所打动,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温暖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而下册,似乎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内心深处,以及更广阔的宇宙。一些篇章,触及到了人生的迷茫与追寻,对存在意义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的坚守。我特别欣赏诗人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即使在最沉重的题材面前,也保持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姿态。读这套书,就像在与一位穿越时光的灵魂对话,感受着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