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辛弃疾词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德才 注
图书标签:
  • 辛弃疾
  • 宋词
  • 词选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化
  • 诗歌
  • 文学
  • 典藏
  • 爱国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7147
版次:2
商品编码:122755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字数:2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其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均为传世名作。
  朱德才选注的《辛弃疾词选》选词精当,充分体现了辛弃疾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对读者全面了解辛弃疾的诗风及当时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注释详细准确,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词的内涵。

目录

前言
编年部分
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念奴娇(我来吊古)
满江红(直节堂堂)
新荷叶(人已归来)
声声慢(征埃成阵)
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
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
酒泉子(流水无情)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
满江红(汉水东流)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鹧鸪天(聚散匆匆不偶然)
霜天晓角(吴头楚尾)
念奴娇(野棠花落)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满江红(过眼溪山)
南乡子(欹枕艣声边)
南歌子(万万千千恨)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贺新郎(柳暗凌波路)
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
满庭芳(倾国无媒)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沁园春(三径初成)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踏莎行(进退存亡)
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
满江红(瘴雨蛮烟)
洞仙歌(婆娑欲舞)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满江红(蜀道登天)
鹧鸪天(千丈阴崖百丈溪)
千年调(卮酒向入时)
清平乐(绕床饥鼠)
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清平乐(柳边飞鞚)
丑奴儿近(千峰云起)
念奴娇(近来何处)
水龙吟(补陀大士虚空)
……
未编年部分
附录

精彩书摘

附录

词评辑要

行年事略编年部分

水调歌头

寿赵漕介庵〔1〕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2〕。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3〕。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4〕。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5〕。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6〕。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7〕。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8〕。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9〕。

〔1〕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距稼轩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七年。是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通判任上。寿:作动词,祝寿。漕:漕司,即转运使。宋代设各路转运使,主管催征赋税、出入钱粮及水上运输等事宜。赵介庵:赵德庄,名彦端,号介庵,为赵宋宗室。时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驻节建康。是稼轩的友人,互有诗词唱和。

〔2〕“千里”两句:言赵德庄有超群之才,名扬帝王之家。千里渥洼种:喻友人如天马神驹。《史记·武帝纪》载:时有骏马生于渥洼水(在今甘肃安西县境内)中,人献于朝廷。武帝以为天马,并作《天马》之歌。后世遂以“渥洼”称天马、神驹。帝王家:赵系宋室宗亲,故有此称。

〔3〕“金銮”两句:言赵金殿起草奏章,书法遒劲奔放,如龙蛇飞舞。金銮:金銮殿。本唐宫殿名,后来用指皇帝的正殿。龙蛇:喻笔势飞动。苏轼《西江月》:“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4〕“带得”三句:言赵从天上带来无边春色,江山易老而人却不老。按,“带得”句既承篇首天降神马之说,更指赵德庄由显谟阁学士出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从朝廷到地方任职。无边春:喻其政绩卓著。教看:试看。鬓方鸦:鬓发依然油黑光亮,如乌鸦的羽毛。方:似。

〔5〕“莫管”两句:欣逢诞辰,劝友人暂却漕务,把酒对菊,一醉方休。钱流地:据《新唐书·刘晏传》,刘晏善理财政,“能权万货轻重,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此借刘颂赵。黄花:菊花。语意双关,既实指菊花以点明节令(赵的生日正在重阳节前一两天),也兼指黄花酒。唐许浑《寄题华严韦秀才院》:“秋摘黄华(花)酿酒浓。”

〔6〕双成、弄玉、绿华:都是神话传说中能歌善舞、才貌双绝的仙女。分别见《汉武内传》、《列仙传》和《真诰·运象篇》。按,唐宋以来,士大夫素有蓄妓之风。此指赵府中的歌舞女子。

〔7〕“一觞”两句:举杯祝寿,开怀畅饮。觞(shānɡ商):酒杯。流霞:神话中的仙酒。《论衡·道虚篇》载,有项曼都者弃家求仙,回家言及每当口饥欲食时,仙人“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后也借以泛指美酒。

〔8〕“闻道”三句:谓近闻朝廷有北伐中原、驱金复国之意。清都帝所: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这里借指南宋朝廷。“要挽”两句:化用杜甫《洗兵马》诗意:“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诗作于两京相继收复之际,意谓胡乱即平,将净洗兵甲,天下太平。辛词则谓要以银河仙浪洗涤西北胡沙。

〔9〕“回首”两句:祝赵早返朝廷、大展雄才。日边:古人以日喻君主,“日边”即指君主身边。秦观《千秋岁》词“日边清梦断”,谓重返朝廷的美梦已经破灭。辛词意正相反。云里飞车: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飞行工具。《帝王世纪》:“奇肱氏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此借喻友人奋志凌飞,青云直上。

寿词难免溢美过誉,虽稼轩莫外。但此词又自有脱俗之处:期勉友人风云际会,大展雄图,勉友亦自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一篇主旨所在,正是时代最强音。通篇巧为比拟,迭用神话故实,奇思丽想,文笔飞动,极富浪漫色彩。基调乐观昂扬,风格豪放明快。词人勉友之作,大率如是。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1〕。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2〕。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3〕。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4〕?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5〕。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6〕。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7〕?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8〕。

〔1〕作于乾道五年(1169),时稼轩在建康通判任上。按,题序标明呈史致道的有三首,此其一。赏心亭:北宋丁谓创建,位于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为当时游览胜地。史致道:史正志,字致道,扬州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除枢密院编修。曾上《恢复要览》五篇,主抗金复国。乾道三年至六年,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沿江水军制置使等职(据《扬州府志·人物门》及《景定建康志·建炎以来年表》)。留守:官名,即行宫留守。古时国君迁都或巡幸,以重臣代守其土(或行宫)称留守。宋室南渡初,高宗曾一度驻跸建康,后迁都临安,故有行宫留守之职。

〔2〕“我来”两句:登临吊古,只落得万千愁绪。吊古:凭吊古代旧迹。危楼:高楼,指赏心亭。斛(hú胡):度量容器。古时以十斗为一斛。闲愁千斛,极言愁绪之多。

〔3〕虎踞龙蟠:诸葛亮曾对孙权说:“秣陵(金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金陵图经》)后人遂以此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气势之峥嵘。兴亡:指六朝兴亡古迹。按,三国时吴国孙权,东晋司马睿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曾先后于金陵建都。北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云:“六朝旧事随流水。”

〔4〕“柳外”五句:描绘登临所见黄昏景色。陇:田埂,此泛指田野。乔木:高大的树木。喷霜竹:谓吹笛。黄庭坚《念奴娇》词的结句云:“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喷:吹奏。霜竹:秋天之竹。借以指笛。

〔5〕“却忆”三句:言谢安一代风流,晚年仍不免忧谗畏讥,致有泪落哀筝之悲。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风流:指谢安丰采照人,英才盖世。东山岁晚:谓谢安晚年。谢安出仕前曾隐居东山(今浙江上虞县西南。又,金陵亦有东山,也是谢安游憩之地),故以“东山”代指谢安。后世也遂以“东山”称隐居。泪落哀筝曲:孝武帝末年,谢安位高遭忌。据《晋书·桓伊传》载,孝武帝曾召善乐者桓伊饮宴,适谢安侍坐。桓伊抚筝而歌,歌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闻歌触动心事,不觉潸然泪下,语桓伊云:“使君于此不凡。”孝武闻语亦面有愧色。但谢安后来终被罢相。

〔6〕“儿辈”两句:言谢安将建功立业的机会都交付给儿辈,自己唯以下棋度日。据《晋书·谢安传》: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派其弟谢石、其侄谢玄迎战于淝水。由于谢安指挥得当,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捷报传至相府,谢安正与客下棋,阅后脸无喜色,下棋如故。客问之,他从容答道:“小儿辈遂已破贼。”

〔7〕“宝镜”三句:谓耿耿心曲难为人知,而时不我待,唯借酒浇愁。宝镜难寻:据唐李濬《松窗杂录》,有渔人于秦淮河得一古铜镜,能照人肺腑。后不慎坠水中,遍寻不得。此喻知我者难觅。碧云将暮:言天色将晚,喻岁月消逝,人生易老。杯中绿:杯中酒。

〔8〕“江头”两句:遥望江头风急浪高,直有摧房倾屋之势。此喻词人内心极不平静。或谓喻南宋国势之危急。

金陵为“六代豪华”之地,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但不少仅仅流于发思古之幽情。此词不然,它是借古讽今而深含国忧之作。开篇两句总摄题旨,唤出“闲愁”二字。曰“闲愁”,实“国愁”。以下分写。“虎踞”七句从山川形胜立意。“虎踞”两句是“词眼”,点出古今兴亡之感。“柳外”以下,专写自然景色,意谓“六代豪华”之陈迹至今已荡然无存,而眼前一派清淡闲适气象,正与“虎踞龙盘”之势形成鲜明对比。此暗喻朝廷迁都临安,无心北伐,有负金陵形胜,愧对古人。下片“却忆”五句则从金陵历史人物落笔,以谢安拟致道,更涵括大批爱国志士的不幸处境。“宝镜”以下自抒怀抱,感叹壮志难酬,唯蹉跎岁月而已。持酒对江,激愤之情,直如汹涌的江涛,久久难平。此词系稼轩早期作品,但已初具其沉郁悲壮的基本风格。

满江红



长风万里送秋雁,几人零落,几人醉,几时重? ——致敬那个挥斥方遒的时代,也致敬那个永远在路上的灵魂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总有那么几颗星辰,以其耀眼的光芒,穿越时空的洪流,照亮后人的心田。辛弃疾,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他的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缩影,是那个豪情万丈的英雄灵魂的呐喊。 本书并非仅仅是辛弃疾词作的简单汇编,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一次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深情回眸。我们将跟随辛弃疾的笔触,穿越烽火连天的战场,走进酒肆茶楼的市井喧嚣,感受塞外苍凉的风沙,体味江南温婉的月色。 一、 乱世悲歌,英雄泪 南宋,一个积贫积弱却又充满血性抗争的时代。金人的铁骑踏破边关,大好河山沦丧,多少英雄儿女壮志难酬,多少忠臣良将抱恨终生。辛弃疾,这位天生的战士,年轻时便投身抗金义军,屡立战功,他的心中,燃烧着收复失地的熊熊烈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瑟瑟,壮士十年间。”(《破阵子》)这首词,是辛弃疾青年时代壮志豪情的真实写照。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用手中的利剑,驱逐侵略者,光复故土。然而,现实的残酷,政治的倾轧,让他屡遭排挤,壮志难酬。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左手擒王,右手却擒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句词,充满了王者的气魄,也饱含着英雄落寞的悲凉。他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却在朝堂上寸步难行。他的才华,他的抱负,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显得如此孤独而无助。 本书将深入剖析辛弃疾词作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展现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乱世中力图施展抱负,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困境的挣扎。我们将通过词作,体会他“凭君莫问取,双眉已笼残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沉郁,感受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的执着。 二、 词苑奇才,壮心不已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抗金英雄,更是一位在词坛上独树一帜的伟大词人。他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的衣钵,却又在此基础上,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天地。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句词,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刻。纵使困难重重,纵使时局艰难,但正义终将胜利,光明终将到来。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命运的宏大视野,是一种对历史趋势的深刻洞察。 辛弃疾的词,善于将议论、说理融入词中,使之具有了深刻的哲理内涵。“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特地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晚年辛弃疾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展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 本书将重点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他如何将七言古诗的雄浑壮阔融入四言、五言、七言的词体之中。同时,也将分析他独具匠心的语言运用,如何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情感;如何用最寻常的意象,营造出最恢弘的气势。 三、 婉约之下,亦有铁骨 虽然辛弃疾以豪放词风闻名,但他的词作中,也并非只有“大江东去”的激昂。在描绘壮阔山河、抒发报国情怀的同时,他也能够细腻地描绘男女之情,表现人生的离愁别绪。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这首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他将自己比作青山,青山以同样寂寞的目光注视着他,一种“知音难觅”的苍凉感油然而生。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长 T恤,短 T恤,衣袖卷到胳膊肘。”(《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乡村儿童玩耍图,展现了辛弃疾生活中温情脉脉的一面。从这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也看到了他在乱世之中,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多样性,展现他如何在豪放与婉约之间自如切换,如何在壮阔与细腻中展现真情。我们将看到,即使在最激昂的词篇中,也隐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即使在最细腻的描绘里,也流淌着一股不屈的铁骨。 四、 时代的回响,千年的共鸣 辛弃疾的词,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永恒的命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忠诚与背叛的抉择,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对和平与家园的深深眷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这句词,已成为表达人生追求和顿悟的经典名句。它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目标,对真理的追寻,对内心平静的获得的一种深刻写照。 本书将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的细致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词作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辛弃疾本人的人生经历,从而更深刻地体悟词作中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将看到,辛弃疾的词,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了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声音,又是如何用他的血泪和才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 走进辛弃疾,遇见那个不屈的灵魂 阅读辛弃疾的词,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意义,感悟历史的沧桑。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辛弃疾的词,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我们的浮躁;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词选,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得以认识一位伟大的灵魂。它将带领我们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体味他的豪情壮志,理解他的悲愤无奈。 让我们一起,在辛弃疾的词中,寻找那个时代的共鸣,寻找我们内心深处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生命的激昂与厚重。 这并非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却蕴含了比历史更动人的传奇。 这并非一本关于文学的书,却拥有比文学更深邃的哲思。 这是一次与灵魂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拥抱。 翻开这本书,您将走进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走进一个属于诗人的世界,走进一个不屈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的让我爱不释手,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质感惊艳到了。古色古香的书封面,触感温润的纸张,还有那精心排版的字体,都透着一股子典雅的气息。打开第一页,那些熟悉的诗词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壮怀激烈的年代。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套书在解读上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词,更深入地剖析了词作的背景、作者的心境,以及词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很多我曾经读过但不太理解的句子,在这套书的解读下豁然开朗。尤其是那些关于家国情怀、人生抱负的词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也经历了一番慷慨激昂。编者在选词上也颇有匠心,既包含了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也收录了一些相对冷门却同样精彩的作品,让我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也能发现新的惊喜。我常常会在午后阳光正好时,捧着这本书,沉浸在那些豪放旷达的词句中,感受词人那份不屈的灵魂和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这本书不只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友,在娓娓道来,让我对那个时代和那位伟大的词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古典文学读物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总觉得会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书籍。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对词作的解读,仿佛是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词人的人生故事和创作心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词句的剖析,不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挖掘词句背后的情感张力和文化内涵。比如,在读到那些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的词时,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壮阔和悲壮;而在读到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词时,我又被词人那份细腻的情感所打动。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欣赏和理解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古典诗词。我曾经尝试过自己去阅读一些诗词,但往往因为不理解而半途而废,而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让我逐渐爱上了这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

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之路。书中的选词极具代表性,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篇章,也有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精彩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创作风格和情感变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编者在解读词作时,并没有一味地强调词人的爱国情怀,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包括对人生、对友谊、对爱情的思考。这些解读,让我觉得词人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学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词作意境的描绘,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真的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着那份萧瑟、那份孤寂、那份豪情。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更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我常常会在阅读后,陷入沉思,思考词人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启迪。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鸣和灵魂的对话。而这套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许多市面上的选本那样,只是机械地将词汇集结,而是以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引领读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于每一首词的解读,都充满了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和对时代背景的考量,让我能够深刻理解词中“我”的情感,不论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万丈,还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慷慨悲歌,都仿佛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编者在选词的编排上,也似乎别有用心,将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词作穿插排列,形成了一种阅读的起伏和递进,让我在欣赏不同风格的词作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时代烙印的词作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每当我读到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我都会停下来,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与千年前的那位伟大灵魂产生了深刻的连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风采。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去翻阅这套书的,毕竟是古典文学,总觉得会有点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呈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板着面孔,而是用一种更贴近读者的语言,去讲述词背后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作者生平的介绍,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那些壮志未酬的无奈,都让词作的情感变得更加鲜活和真挚。读着那些词,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战场上挥洒汗水,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也在失意潦倒时独自登高远望,饮酒赋诗。书中的注释也十分细致,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都做了详尽的解释,这对我这个古典文学“小白”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需要一遍遍地查字典,可以更顺畅地沉浸在词的世界里。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考究,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感到拥挤或压抑。我曾试过在睡前读几首,结果往往是越读越兴奋,第二天醒来还回味无穷。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让我对古代的文学大家有了更亲近的感受,也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流传至今有一千四百余篇,他的诗歌集中反映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社会历史,被后世誉为“诗史”,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秋兴八首》等。《杜甫诗选注》是著名研究杜诗学者萧涤非先生的代表作,该书以编年体方式将杜诗按杜甫生平分为四个时期,选取281首作品,注解时除了“以杜解杜”、“以史证杜”、征引古人注杜成果,还包涵了作者自己的考订和议论,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很好的可读性。该书是当代杜诗选本的代表性著作。

评分

图书精美,发货迅速,快递小歌张富贵热心负责。

评分

这个中国古典文学读本典藏系列书作的非常好,在内容上都是经过时间历练检验的。书虽然是平装本,好在翻页柔软,字离中缝远,缺点是每个戏剧的页边上没有回目标题,在翻阅时不好查找自己看过的剧目,这是很大的缺点。

评分

慢慢收齐,好评,哈哈。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有很多的评语要写! 但是,总是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回头想想,我花了钱了,还要我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写评语是不是很不划算?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评分

注释稍微少了点,不是彩印。印刷可以。

评分

读书月活动买的,满100减50,还算便宜,以前上学时候读过几篇感觉很好。这次买来再读读,找找原来的感觉。

评分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我的真实体会。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包装用心,排版也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京东的包装真是不敢恭维,太次了。盈亏书未损坏,否则又得退换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