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苏轼诗词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迩冬 注
图书标签:
  • 苏轼
  • 诗词
  • 宋诗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化
  • 诗歌
  • 选集
  • 读本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70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5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轼学博才高,极具灵心慧眼,对人生持超旷的态度,其诗纵意所如,触处生春,多发妙理新意,是古今中外*喜爱的宋代诗人。《苏轼诗词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精选苏诗词,加以精炼注释,参酌采用旧注的成果,择善而从,对旧注的错误也有所驳正。注释文字活泼,并常结合“谈艺”,言简意赅,时有新见,对读者很有启发。

目录

苏轼诗词选 目 录

苏轼诗选

前言

再版告读者

初发嘉州

江上看山

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

屈原塔

巫山

黄牛庙

荆州(选五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

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和子由《渑池怀旧》

次韵子由岐山下诗并序(选五首)

北亭

轩窗

荷叶

石鼓歌

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石鼻城

郿坞

题宝鸡县斯飞阁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岁晚三首并序

馈岁

别岁

守岁

和子由踏青

和子由蚕市

和子由寒食

中隐堂诗并序(选二首)

……

戏子由

嘲子由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三首)

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

望海楼晚景五绝(选二首)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催试官考较戏作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

鸦种麦行

画鱼歌

吴中田妇叹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赠孙莘老(选三首)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听贤师琴

法惠寺横翠阁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饮湖上初晴后雨(选一首)

……

有美堂暴雨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陌上花三首并引

宿海会寺

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

书双竹湛师房(选一首)

宝山新开径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

分方醒,书其壁

游鹤林招隐二首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选二首)

无锡道中赋水车

……

和子由四首(选二首)

送春

首夏官舍即事

答陈述古(选一首)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选五首)

湖桥

横湖

书轩

溪光亭

此君庵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寄黎眉州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别东武流杯

留别雩泉

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

中途,雪复作

书韩幹《牧马图》

宿州次韵刘泾

次韵答邦直、子由(选二首)

韩幹马十四匹

司马君实独乐园

……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百步洪二首并序

石炭并序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泗州僧伽塔

龟山

舟中夜起

大风留金山两日

赠惠山僧惠表

……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安国寺寻春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

土人不知贵也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

前东冈上归二首

武昌铜剑歌并序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

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侄安节远来,夜坐(选二首)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

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红梅(选一首)

寒食雨二首

琴诗并序

正月三日点灯会客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南堂(选三首)

初秋寄子由

东坡

和秦太虚梅花

海棠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

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

别黄州

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

题西林壁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道者院池上作

虢国夫人夜游图

……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荔支叹

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

新年(选三首)

迁居并序

纵笔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选一首)

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

和陶止酒并序

籴米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选二首)

倦夜

纵笔三首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选一首)

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选一首)

汲江煎茶

澄迈驿通潮阁(选一首)

跋王进叔所藏画(选二首)

徐熙杏花

赵昌芍药

过岭(选一首)

送别


精彩书摘

苏轼诗词选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短日送寒砧杵急〔1〕,冷官无事屋庐深〔2〕。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3〕。

江上同舟诗满箧〔4〕,郑西分马涕垂膺〔5〕。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6〕。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遥知读《易》东窗下〔7〕,车马敲门定不譍〔8〕。

嘉祐七年作。时子由留汴京。

〔1〕砧杵:捣衣用具。唐、宋时妇女每于秋夜取出藏在箱子中的衣裳于屋内捣之,以备换季穿着。家家户户,捣声一片,远近可闻。怎样捣法,现已失传。

〔2〕冷官:公务很少的官职,即无事官。

〔3〕乘传:意言奉王命出差。传,传车。琛:宝玉。西琛,缘《诗经·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的说法以指外国。作者的意思,似指羌。此二句示有立功边外之志。

〔4〕指他们三年前由蜀到荆那一段水程,那一段生活。

〔5〕郑西:郑西门外。见《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注。膺:胸部。

〔6〕《左传》引《诗经》云:“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7〕《易》:即《易经》,我国最早一部哲学书。苏氏父子、兄弟对于此书都有研究。

〔8〕譍(yīnɡ鹰):应声。

岁晚三首并序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1〕,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2〕。富人事华靡〔3〕,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4〕。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5〕。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6〕,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7〕。坐久灯烬落〔8〕,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嘉祐七年,作者在凤翔作。

〔1〕功收:事毕。

〔2〕发:开。

〔3〕华靡:奢侈、浪费。

〔4〕挚(zhì治):这里同贽,礼物——指馈岁的礼物。这句是说贫者不像富人那样华靡,只能拿出自己舂的、磨的,做成饼儿、糕儿,作为馈岁的些小礼物。

〔5〕这两句即前首“农功各已收”之意。

〔6〕修鳞:长蛇的身躯。

〔7〕挝(zhuā抓):敲。

〔8〕灯烬:灯花、烧馀的灯芯。


前言/序言

前 言

宋嘉祐四年(1059)的冬天,峨眉山顶照例给云雾笼罩着,人们虽不难从这一片迷蒙里想象那上头定是一片冰雪——一片白,但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词句。这里借用。的所在,发生过什么事?于人群后世有什么关系和起什么影响?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这时山下人家有的在收拾他们的糯米和干胡豆;有的在检点冬衣,想为孩子买点天竺国传来的“木棉”作袄,因钱不够而发愁。这时山下人家之一——眉山县纱縠行苏宅,有人在收拾书卷,检点行装,青年苏轼同着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的弟弟苏辙,将沿着水道东下荆州(江陵),然后起旱北行,重入汴京(开封)。

不要太相信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话,那也许是《水经注》“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风御奔,不似疾也”的改写。那时坐木船走川江,而又是远从白帝城以西的川江上游出发,要“过郡十一,县二十有六”苏轼《上荆州王兵部书》中的自述。,路上又有停留,他们足足在木船上过了六十天同上,自述“自蜀至楚,舟行六十日”。

一个约略具有祖国历史、地理常识的读者,对于这条江水两岸的名城、古迹、产生于这里的神话和粘着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当不是生疏的。二十四岁的诗人苏轼,他接触着这些,他热爱着这些,他精神上吞吸着这些,他一一地记录着、抒写着这些,六十天之中成诗四十二首,且不说这产量可观,那些篇章里是那样地巧于捕捉动的、静的事态,塑为形象;那样地善于摄取古人精华;那样地精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又是那样言古人所未尝言,写时人所不能写;那样浩瀚,如海如潮;那样锋芒,如九华剑,如七宝刀。……从这时起,从这些诗起,李、杜以后一颗大诗星在长江上出现了。这时节,“古淡”“古淡”是前人对梅尧臣诗的风格的评语。的梅尧臣诗刚刚打退了“西崑体”;“老辣”“老辣”是我对黄庭坚诗的风格的体会。的黄庭坚诗还未起来;苏诗,独以“清雄”王半塘说苏轼的词“清雄”,我以为恰可移用作苏诗风格最好的评语。半塘名鹏运,清末大词人,是词学的权威。廓大了宋诗的疆土!

说起“宋诗”,读者总会有与读“唐诗”不同的感受。每觉唐诗熟,宋诗生;唐诗热,宋诗冷;唐诗放,宋诗敛;唐诗畅,宋诗隔;因而也就觉得唐诗豪,宋诗细;唐诗堂皇,宋诗典雅;唐诗浪漫性强,宋诗浪漫性少;唐诗现实意义显,宋诗现实意义隐。是吗?是的,但也不尽是。这种比法,太板,而且把它们互置于对立地位看待,也未必适足以说明唐诗与宋诗。倘从唐诗与宋诗的关系上找一个比喻,如说唐诗似长江黄河,宋诗也像是江河,不过设了水闸水堰之类的话,倒很入情。

从前的人谈诗,每以“盛唐”、“隆宋”并称。且谓前有李、杜,后有苏、黄。实则苏、黄虽在诗的成就上稍逊于李、杜,而他们所走的道路却十倍艰难于李、杜。

一,李、杜碰上了那样一个时代:由承平到动乱,大规模的、长时期的战争起来了,安处和流亡、富贵和贫贱、生和死,瞬息变幻。这生活,是苏、黄所绝无的。二,动人心魄、沁人心脾的游侠、恋爱一类的题材,在唐代是丰富的,偏是北宋诗人所缺少的。三,唐代以诗取士,因此许多诗人把诗当作致身青云、猎取功名富贵的敲门砖,宋代诗人没有遇上这样的好日子。四,唐人胸怀宽大些,说话比较可以随便,纵说话不当,得罪了皇帝,像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中语,因此而得罪了唐玄宗。,也无太大的灾祸,不做官就是了,乐得个“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诗中语。的美名儿天下后世传!宋人气量狭小,党争既烈,文网尤严,文同警告过苏轼:“西湖虽好莫吟诗”文同《送子瞻倅杭》诗中语。

……

不过苏诗不像黄庭坚以后“江西诗派”那样生、冷、敛、隔……相反,苏诗能熟能热、大放大畅,作为长江黄河,往往冲破了水闸、淹没了水堰,汪洋恣肆,波涛泛滥。可惊的是,苏轼没有李、杜的时际,而来从事李、杜的事业,这太不容易,这要大本领!须得走新的路,或者说:造路。

读者直接接触到他的作品,便知他是怎样“白战不许持寸铁”见本书《聚星堂雪》。地来“吞五湖三江”黄庭坚赞苏轼的诗,说“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而自谓“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今存苏诗,是他从二十四岁起,到六十六岁止,四十几年中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小部分不可靠,那是别人的作品,后人编集时所羼入。剔去这些,也并非全部,他二十四岁以前的,我们今天无从从集外再找到,其他遗落的也难于再辑得。这里只是从通行的苏诗集子里选出三百三十二首,以中年的作品居多。

苏轼写诗,早年学刘禹锡,语多怨刺;晚年虽假道于白居易,而驰意于陶渊明,平淡近人,杂以禅味,但仍是“二分《梁父》一分《骚》”龚自珍《咏陶潜》:“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中年受李白影响颇多;又不时地师法杜甫。前面说苏诗“清雄”,也以中年成熟的作品最能代表。当然,像苏轼这样一个大作家绝不是几个前辈诗人所能范围,他更上溯承祧了《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而其创作的主要源泉则是来自生活,尤其是在被贬谪、被放逐、流离中获得接近人民丰富的生活。

“清雄”是苏诗的艺术境界。

“清”似近于“古淡”,而实不同于“古淡”。“雄”易混于“老辣”,而实不同于“老辣”。因此,在“宋诗”中,苏轼未尝肯学步于前辈“诗老”梅尧臣,虽然梅尧臣在欧阳修领导的文学运动中是诗歌方面的旗手;而又不苟合于黄庭坚,虽然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在诗的成就上,并世齐名,但两家“家数”,却绝少血缘。

梅诗古淡,古淡就未免“冷”;黄诗老辣,老辣则一定“狠”。苏诗的特色恰是不冷不狠的“清雄”。

怎样是“清”?清者明澈洒脱,不泥不隔。以诗为例:酒阑病客唯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和子由送春》怎样是“雄”?雄者壁立万仞,辟易万人。以诗为例: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若论“清雄”: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是一个例子。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嵋翠扫空。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另是一个例子。

但苏诗也有“敷腴”乃至于“肤滑”的一面,虽然在他的全部诗作中那仅是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却有大影响于后人:“敷腴”之作,实开南宋陆游一派;“肤滑”之风,使后来许多庸俗诗人不仅把诗当作“羔雁”,而且在写作上找到了“法门”。

在这一点上,苏轼的创作态度实是没有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那样严肃,没有他的前辈梅尧臣那样严肃。我敬爱的读者:无论你怎样喜好苏轼,我们不能为他呵护。

宋诗,对于唐诗来说,它是新诗。这新的局面,可以说是由苏、黄打开的。

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不曾受到前人的注意。偶尔有人注意了,却是说它坏,甚至于否定它——不是诗!清代批评家纪昀就是这样说的:“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他还问:“千古诗集,有此体否?”

这首诗实是好诗,也就是我说的新诗。正因为“千古诗集”中无“此体”。它把“无理”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在李、杜诗篇里是找不到的。

大家读苏轼的《汲江煎茶》又将有另一种新的感觉: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时是月夜,天上有月,水里也映有月,人们舀水,似乎连月亮也舀回去倒进水缸里。水是江水,舀一杓,不就是分得了江的一部分吗?月小,偏说用“大瓢贮”;江大,偏说用“小杓分”。这两句诗,也许从韩偓“瓶添涧水盛将月”化来,但这种表现手法,怕未必逊于或者还高于前贤!

苏轼用“喻”是最丰富的、博洽的、精当的,不袭用古人已用过的对事物的比拟,不止用一种形象来比拟一件事物,常是像明珠一样,不是一颗,而是一串;像射击一样,不是一发,而是连发: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清代的诗选手之一的查慎行,就在这《百步洪》几句下低首,并且指出这种“联用比拟,局阵开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创之”。我以为“创”倒不始于苏轼,苏轼只是化陈凡为新奇罢了。

在苏轼的诗篇里,更大量的是在陈旧平凡的题目下出现新奇的歌。一个随手可拾的例子,《续丽人行》就是善伺古人的隙、善翻古人之案的其中一首:这一首是题唐代大画家周昉所作《背面内人图》的。周昉所绘的内人与李白所描写的“沉香亭北”的美人无涉,与杜甫《丽人行》中所描写的“长安水边”的丽人更无涉,他却借词说起,尤其是异想或者说联想地借题发挥,把周昉的画中人权当作杜甫在曲江头的眼中人,不过是没有瞧到正面,“隔花临水一时见,只许腰肢背后看”罢了。而结尾却落到与这些内人、丽人万无一涉的汉时梁鸿的妻子——那传为佳话“举案齐眉”的女人身上去: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如果说《续丽人行》之类是袭用旧题而极力不与古人相犯,那还另有一类故意与古人相犯,如《石鼓歌》便是。唐代大诗人韦应物、韩愈都写过《石鼓歌》,尤其是韩愈那首歌,已成了家弦户诵的名作。苏轼二十七岁在凤翔做签判,有机会看到了这传世的先民杰作——石鼓,他就在《凤翔八观》中写出了他辉煌的《石鼓歌》,博大、壮阔、典重、精锐,企图压倒韩作!

……这一点,是新东西,是可珍贵的。但这可珍贵一点,恰恰为我们的文学史家们所丢掉。

苏轼不仅是大诗人,同时是人民所熟知的、所乐道的大散文家、大词家、大书家、画家,他又知音律,喜听平话,懂得园林艺术,精于鉴赏吉金乐石,在艺术上可算是“全才”。在诗、词、散文、书法上,他都是“开派”者。诗,前面已约略谈过。词,到了他手上才把境界廓大起来,铁板铜琶,压倒了五代以来一直到柳永的绵蛮靡丽之音,与后来的辛弃疾被并称为“苏辛词派”,这一词派影响了词坛数百年。散文,他是人所共知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他和他的父洵弟辙)之一。书法,他是颜真卿之后的大书家,宋代的巨擘,与米芾、黄庭坚、蔡京共称“四大家”后来去掉蔡京,补以蔡襄。“四大家”由“苏、黄、米、蔡”改排列为“蔡、苏、黄、米”,因蔡襄为三家的前辈。

他毕生浸淫在文学艺术生活里。但他一辈子三分之二的岁月是过着官吏生活:

……因此人民有所爱于苏诗。

这本书里所选的,首先是吸收了人民的“选本”——即今日尚传诵于人民口头的,那比任何选本还可靠,那是经过历史考验,既有政治评价又有艺术评价的。可惜的是,这类的作品不太多,我只是依照这个图样去全集中求索。找错了,那是由于我的水平不够,不能怪苏轼。同时,按照一般读者的食量和消化力,编选时对什么多了、什么少了,哪篇深些、哪篇浅些,不得不有所抉择、有所配搭。至于抉择不当或配搭不匀,那也还是由于我的水平。

注释,基本上是依照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初编”的一套办法和一些实例。好在这工作前人做了许多,“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注苏诗的家数自宋至清,想亦不少。我是取用较晚出的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但也未能尽从。人各有见,初亦不必强同。详略之间,各有对象,也不可能沿袭。其他专注、专批各本,如查注(清查慎行《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纪批(清纪昀评点《苏文忠公诗集》)、王编注(清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翁补(清翁方纲《苏诗补注》)、沈补(清沈钦韩《苏诗查注补正》)……亦或多或少地参酌采用,他们有突出的、独到的意见,我并在本书的注文里特别揭出。我觉得这些注、批、补正,往往是后来居上,它们似乎还好过宋人的注本,如王注(宋王十朋《东坡先生诗集注》)和施注(宋施元之《施注苏诗》),这也许是我的偏见。至于取于经籍,采于史册,以及来自诗话、笔记、方志、谱录……者,不一一在这里开书单,也不另列引用目;编年和校勘,那更不敢掠前人之美,虽有去从,亦不必向读者饶舌。读者最重要的是——直接接触作品!

好在读者已经打开苏轼诗卷,从八百九十八年前的冬天,诗人苏轼在开船的阗阗鼓声中所写的诗起,接触许多了,我对于苏诗说错了的地方,将由苏诗作品本身来修正。

在接触作品的同时,希望读者指正这书选、注、编年和校字上的错误,以便改订。

陈迩冬

1957年10月于北京李广桥畔

再版告读者

《苏轼诗选》出版于1957年,距今已二十七个年头。那时,唐宋各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的诗,俱有新的选注本,惟韩(愈)、苏(轼)尚缺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次第组此二家诗选稿,亦无应者。我在该社领导和同事的鼓励和怂恿下,后先担任了这两家诗的选注工作。这工作,以我的能力——学殖和经验,是负不起的。所以此书编成,在我,虽有一分喜悦,却有九分惶恐。不消说,疏陋和错误,在这选本中是存在的。

岁月如流,当这选本已绝迹于书肆,我的惶恐也随之渐失,因为它已不再贻误读者,私衷更庆幸有别的好选本来代替它。

未料二十七年后此书再版,且列为读本之一,这使我失去的惶恐又回到心上,好在同时得到一个给我补过的机会,喜悦也就俱来。谢谢陈建根同志和郭隽杰同志相助修订此书——主要是正错夺,校订注文,调整注码;至于选目,只极少的篇、首有增删,百分之九十九不动。版式由直排改为横排,注文分行,题下编年及附有必须说明的话另出,以清眉目。这样,庶几比初版本较好些。

谨向新读者敬礼!向旧读者敬礼后道歉!

陈迩冬

1983年9月,于北京安定门外无限夕阳楼初发嘉州



《苏轼诗词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内容简介 《苏轼诗词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的典藏之作,精选了北宋文坛巨匠苏轼一生中的代表性诗词作品。本书不仅收录了苏轼最为人熟知的名篇佳句,更力求展现其诗词创作的全貌,涵盖了山水田园、咏物抒怀、议论说理、赠别叙事等多种题材,以及豪放、婉约、清新、沉郁等多种风格。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品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苏轼这位“宋代文学之父”丰富的内心世界、卓越的艺术造诣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苏轼,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更是宋代文化的一面旗帜。苏轼一生历经宋朝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曾任翰林学士、知杭州、知颍州、知密州、知徐州、知湖州、岭南道按察副使、英州知州、惠州知军、儋州知州等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苏轼的才华横溢,不仅体现在诗词上,还包括散文、书法、绘画、美食等多个领域。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在绘画上也颇有造诣。更令人称道的是,苏轼还将自己的生活智慧融入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本书特色:精选与赏析并重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精选的严谨与赏析的深度。编者在数以千计的苏轼诗词作品中, painstaking地挑选出最能代表其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篇章。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生哲理。 除了原文的呈现,本书还配备了详实的注释和精彩的赏析。注释力求准确、易懂,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古文中的词语、典故和背景;赏析则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创作意境,引导读者体悟苏轼诗词的独特魅力。这些赏析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结合苏轼的生平遭遇、时代背景以及具体的诗词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解读,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篇章选目:展现苏轼诗词的丰富光谱 本书的篇章选目经过精心策划,力求展现苏轼诗词创作的多元性与发展脉络。以下列举部分代表性篇章,以飨读者: 豪放激越,大气磅礴: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词气势恢宏,境界辽阔,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融为一体,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中秋佳节的美景,更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真挚,意境优美。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虽然此词常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但其作者确为苏轼,也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清新淡雅,意境悠远: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西湖晴雨两般的美景,历来为人传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与超脱,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座右铭。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常被用来比喻认识事物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 咏物寄情,寓意深刻: 《惠崇春江晚景》:通过描绘春江晚景,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叹。 《新竹》:借新竹的生长,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力与希望的歌颂。 赠答酬唱,情谊真挚: 苏轼的赠答诗词,往往情真意切,或调侃戏谑,或殷切叮嘱,生动地展现了他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阅读价值: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阅读《苏轼诗词选》,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1. 体悟人生哲理: 苏轼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人生、宇宙、命运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从中体悟出豁达与超脱,这种人生智慧能够启迪读者,帮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2. 感受家国情怀: 苏轼的诗词也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他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始终心系百姓,忧国忧民,这种情怀令人动容。 3. 品味艺术之美: 苏轼的诗词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他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多变的章法,创造出或雄浑壮丽,或清新淡雅,或婉转缠绵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4. 了解宋代文化: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词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宋代的文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5. 提升文学素养: 《苏轼诗词选》是学习和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绝佳读物。通过对苏轼诗词的反复品读和深入理解,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书适用人群: 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宋代文化及苏轼生平思想的学生及研究者。 寻求人生智慧与精神慰藉的读者。 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诗词爱好者。 结语 《苏轼诗词选》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典籍。它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更是一座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桥梁。通过本书,我们得以窥见苏轼这位伟大文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穿越千年的生命激情,汲取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喧嚣的现代社会,重拾这份古朴的诗意与哲思,或许能让我们获得片刻的宁静与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每一个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苏轼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诗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常常会和我的孩子们分享苏轼的诗词,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单易懂,却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古诗的魅力。我也会和朋友们讨论他的词,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宇宙哲学,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的漂泊感悟,每一次的讨论,都能激发出新的思考和感悟。苏轼的诗词,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豁达,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他的作品,已经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指引我前行,也陪伴我成长。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苏轼的诗词,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可能觉得微涩,但回味却甘醇悠长,越品越有滋味。他的诗词,不像某些诗人那样,只专注于某一情感的抒发,或是某一场景的描绘。苏轼的笔下,既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福,也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超脱;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壮阔,也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细腻温情。他仿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喜怒哀乐、哲学思考,都熔铸进了字里行间。读他的词,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经历风雨,尝遍甘苦,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会在被贬谪时,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但转瞬又能化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这种起伏跌宕,却又始终不离不弃的精神力量,对我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尤其是在我人生中遇到瓶颈或感到迷茫的时候,翻开苏轼的诗词,总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前行的方向。

评分

初次接触苏轼的诗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当时正值对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年纪,身边也常有同好交流心得。我的朋友,一个对宋词尤为痴迷的姑娘,极力向我推荐了苏轼,说他的词“豪放又细腻,大气又温情,写尽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我当时对“豪放”和“细腻”这两个词并没有太直观的感受,只是觉得,这位宋朝的文人,似乎有着一种不寻常的魅力,能够跨越千年,触动人心。于是,我开始在书店里寻觅,也正是那次不经意的翻阅,让我与苏轼的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记得那天阳光正好,书店里弥漫着淡淡的纸墨香,我漫无目的地在文学区穿梭,手指划过一本本古色古香的书籍。当我的目光落在那本印着“苏轼诗词选”的书上时,我仿佛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却透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韵味。我轻轻地拿起它,翻开第一页,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如惊涛拍岸,瞬间将我拉入了历史的长河。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的体验。我迫不及待地将它带回了家,从此,我的书桌上便多了一位知己,一位能够与我共品人生百味的朋友。

评分

当然,阅读苏轼的诗词,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溯。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那个繁荣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时事的关怀,对民生的忧虑,以及对政治改革的思考。他虽然身处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读他的作品,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和担当。他与朋友的唱和,他思念亲人的情感,他与自然对话的乐趣,无不体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我常常会去查阅一些关于苏轼生平的资料,将他的诗词与其人生经历相结合,会发现许多诗句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情感,这使得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文人,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智者。

评分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轼的诗词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他的词风,打破了宋词婉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豪放词派,将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语言,既有典雅的韵味,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将口语化的表达融入其中,使得他的诗词读起来既有文采,又不显晦涩。他对意象的运用,也堪称一绝。无论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中的生活气息,还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愁绪万千,都能够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他对自然的描摹,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例如他写景的诗句,常常带有一种动感和灵性,仿佛山川草木都能随着他的笔触而活过来。这种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情感和景物的深刻洞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评分

很喜欢苏轼,所以买了这本书,准备好好研读一下,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

凑单买的..........

评分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是他的他的诗词选。

评分

非常好的一部书,作者是如雷贯耳的钱钟书。最近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基本每集都追,重新激发了我对诗词的兴趣。小时候就知道唐诗宋词,翻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后,发现宋代的诗歌完全不输唐朝。每首诗都是经过钱先生认真选注,也算是弥补了爱诗之人对于宋诗了解较少的遗憾。书的装帧和印刷都很精美,很不错的购物体验。

评分

京东购书 价格是优势 另外快递速度 服务态度好 谢谢

评分

很好的史记选本,选了20篇,注释详尽,入门好书。

评分

第一次网购书 有惊喜 太精美了 插图从内容到色彩美轮美奂 配的仓央嘉措优美的诗 书籍装帧的好坏直接影响读书的心境

评分

经典名著,得知我幸。感谢京东,让利于读者。

评分

苏轼诗词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