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簡史》分為上下部分,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至第六篇詳細介紹瞭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來以及社會之演變等內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從幕府,統治時期到明治維新之後,在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各方麵的發展情況。
陳恭祿,著名曆史學傢,中國近代史專傢。1900年生於江蘇省丹徒縣。1916年考入美國教會辦的揚州美漢中學,1921年入金陵大學曆史係學習。代錶作有《中國通史》《日本簡史》《中國近代史》等。
作者自序 /001
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與其地理上之影響 /03
第二篇 佛教輸入前之日本 ( ?—552A.D.)/09
第三篇 佛教輸入後之改革時期 (552—857)/19
第四篇 藤原氏之專橫及平源二氏之盛衰 (857—1192)/31
第五篇 中世紀之武人時代 (1192—1606)/43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 (1549—1638)/65
第七篇 江戶幕府之極盛時代 (1606—1651)/75
第八篇 閉關時代及威逼通商 (1651—1858)/87
第九篇 訂約通商後之內憂外患 (1858—1867)/101
第十篇 幕府覆亡/113
第十一篇 武士道 /121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 (1867—1873)/129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黨爭及立憲運動 (1873—1890)/141
第十四篇 憲法與政府的製度 /153
第十五篇 立憲初期政府政黨之衝突 (1890—1894)/161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內政之發達 (1867—1894)/169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 (1867—1894)/185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戰 (1894—1895)/195
第十九篇 中日戰後十年中之內政外交 (1894—1904)/209
第二十篇 日俄戰爭 /221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國勢之膨脹 (1905—1912)/233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內政之嬗變 (1912—1925)/243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 (1912—1925)/255
第二十四篇 結論 ( 日本對於世界之貢獻及其國內問題 )/267
參考書目 /274
先是德川氏居於畿內三河;當足利氏季世,為今川氏所窘,納子傢康以為質。及今川氏敗,勢漸強盛,附於織田信長。信長據近畿,數敗敵兵,聲勢大振,謀入京師以號召四方。適將軍之弟義昭以亂來歸,信長將欲奉之入京,而上杉、武田、北條諸氏,雄據關東,懼其自東北來襲,乃深結傢康,引為援助,以固其圉。後武田氏率兵擊傢康,傢康迎戰,信長來援,大破走之;卒共進兵滅武田氏,分其地以賜將士,德川氏之強鄰於是始除。及信長死,其子信雄又與傢康相善。信雄疑忌秀吉,遣兵討之,傢康遣重兵助戰,久無勝負,卒議和罷兵。於是傢康納子為質秀吉收以為養子,數召傢康入見。傢康後從萬人而至。秀吉見之曰:“明日見子於聚樂城中,子苟屈意降我,則諸藩心服。” 及期,秀吉大會諸將,傢康拜跪甚恭,諸將如之;秀吉喜甚,奏以其臣屬二人為朝散大夫。時關東北條氏未服,秀吉將兵討之;北條氏登城嚴守,乃築城山上以窺城中。傢康從秀吉登山,秀吉俯視而言日:“關東八州,在我目中,取以賜卿。”又曰:“卿居於此城乎?”傢康稽首而對曰:“然。”秀吉曰:“自此而東,有地名江戶者,襟山帶河,地闊土肥,卿宜都此。”傢康曰:“謹受教。”亂平,秀吉即以其地予之。關東自源氏以來,久曆戰爭,兵馬強悍、冠於全國,傢康移居其地,勢日強大。
秀吉歿後,傢康握國內大權,諸將漸有不服者;會秀賴之傅前田利傢病死,益相傾軋。利傢,強藩侯也,兵力材能,足敵傢康。迨其歿後,傢康之勢益盛,故諸藩不服,約俟時東西並起,進擊江戶。傢康知其謀,促關東上杉氏入見;上杉氏不從,將兵伐之西海諸藩,因大舉兵,托秀賴之命,傳檄遠近,還討傢康。一時來會者四十餘藩,兵凡九萬,分途進攻,陷伏見城。城,傢康之執政駐在地也,既破,西軍勢大張,歸者益眾,達十二萬人。傢康聞變,留長子以拒關東之兵,而自將西徵,凡七萬五韆餘人,分海陸而進,相拒於關原。會天大霧,咫尺不相見,傢康遣將進擊,西軍拒之,抗鬥甚力。惟西將士有先通款於江戶者,鏖戰之時、突齣應之,內外夾擊,西軍大潰;東軍追擊,斬獲三萬餘人,並捕誅諸將之與戰者。亂定,凡遣兵助敵之藩,或削地,或遠徙,或遭流廢;傢康又封功臣,令凡冒豐臣氏者皆復本姓;秀賴之食邑唯餘三郡而已。德川氏之勢驟盛,天皇命傢康為徵夷大將軍,幕府之治且復見,時一六〇三年也。後二年,其子秀忠率關東精兵西上,過京師,屯於城外。每日行者,約一萬人,共十七日而畢,號令嚴肅,軍容雄壯。傢康於朝廷疑懼之時,奏辭大將軍之職。天皇明知其意,以秀忠為將軍;傢康則居於駿府,聽理政事,世謂之大禦所雲。
幕府之形雖具,然有足為德川氏患者,厥為秀吉之子秀賴。先是,秀賴年幼,傢康妻以孫女,聽其建築僧寺,耗廢財力。關原戰後,諸藩怵於傢康之威,屈服於其下;其心猶有未忘豐臣氏之遺澤者。傢康為將軍二年,即讓位於其子,亦懼德川氏之威望未孚,一旦不幸,將士復歸秀賴耳;久有翦除之之心。及秀賴年長,英銳聰明,類似其父,遺臣有謀恢復豐臣氏事業者,招練兵卒,懷望甚奢。秀賴駐守之地,為大阪名城,其地曾經秀吉招全國之工經營修築,城高而池深,內聚糧糈,可戰可守。傢康嘗招秀賴入見,其母不欲。加藤清正力諫,且曰:“臣輩以死守郎君,必無患矣。”乃遣之往。既而傢康命秀賴增其臣之俸,使貳於己,秀賴臣屬,日益傾軋。會秀賴鑄大鍾,聚藩使慶祝,招僧銘之,以告傢康。傢康讀其文,有“國傢安康”之句,怒曰“是斷截我名,詛咒我也”。因責問秀賴。秀賴使製銘之僧及使者往謝;傢康執僧,拒使者不見,獨招嘗命秀賴增捧之片桐且元,嚴詰問之。且元陳謝甚力,傢康意終不釋。秀賴之母乃使二女往謝,傢康故善待之,言不及銘文。既而二女先歸,且元追及,進和解之策,二女疑之;歸以告其母,秀賴因欲誅且元,且元逃奔。秀賴自知不免,傳檄四方,討伐江戶。諸藩亡命及教徒之潛匿者皆來歸,凡六萬人。傢康與子秀忠亦聚諸藩之兵五十萬人來攻,水陸並進。然大阪諸將議論不一,部下之齣戰者,概敗還,但登城嚴守,東軍圍而攻之,久不能下,乃射書城中,曰:“降者有賞。” 傢康又數使人議和,但約使填其城外周圍之池隍。秀賴疑城中有變,又迫於母命,從之。明年,秀賴遣使往謁傢康,請粟以贍其臣,傢康托故留之,大阪疑懼。傢康乃聚兵,召秀賴之使告之曰:“聞大阪聚兵;兵多食乏,固其所也。吾當親往驗其事。”因使人商於秀賴,請其他徙。秀賴不從,傢康復率師至。秀賴之兵迎戰,大敗而還。既而復戰,東軍初敗;秀賴將親齣督戰,會聞城中謀叛之謠,驚懼不前。於是眾心惶惑,後軍潰逃,前軍不能力戰,遂大敗走。東軍追擊之,登城縱火,煙焰蔽空。秀賴與其母,皆自剄死。
大阪用兵之時,諸藩來助戰。城已陷,兵威正盛,傢康秀忠乃聚將士,頒布《武傢法例》,凡十三條。茲述其大意如下:
……
我必須說,這本書在處理中世紀戰亂時期那段紛繁復雜的權力鬥爭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清晰度和條理性。初讀時,麵對眾多大名、守護大名和地方豪強的名字,我一度感到有些暈眩,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對比和主題綫索,將復雜的派係鬥爭梳理得井井有條。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一時期描繪成一味的野蠻與混亂,而是著重刻畫瞭在權力真空下,文化與地方自治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並發展齣新的地方特色。例如,對禪宗傳播及其對武士道精神的重塑過程的探討,就顯得尤為深刻。它解釋瞭為何那些看似冷酷的武士,會同時對茶道、花道抱有近乎宗教般的熱忱。這種對矛盾性的捕捉,使得曆史人物不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光輝。讀完這部分,我仿佛能聽到戰國時代那刀劍碰撞聲背後的哲學低語,那種在生死之間尋求秩序與美感的努力,令人深思。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著實引人入勝,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嚮導,穿越瞭日本列島從遠古到近代的漫長歲月。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描繪早期神話與曆史的交織部分,那種模糊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氛圍拿捏得恰到好處。我特彆欣賞它對日本社會結構演變,特彆是武士階層興衰的深入剖析。不同於許多側重於政治事件羅列的史書,這本書更側重於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動因,比如“物哀”與“物外之趣”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影響日本人的審美取嚮和行為模式。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事件,更是在體悟一種獨特的大和民族精神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曆史環境下被打磨、定型的。其中對於平安京時代的貴族生活描寫,那種精緻到近乎病態的禮儀規範和對情感的微妙處理,讀來令人神往,也讓人對那個時代的隔閡與脆弱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整體來看,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而非單一的綫性敘事,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日本文明底色的認知。
評分作為一名對亞洲文化有長期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外來影響與本土消化”這一主題時,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佛教、儒學、乃至後來的西方科學是如何傳入日本的,更關鍵的是,它深入分析瞭日本文化如何以一種“選擇性吸收”和“深度再創造”的方式,將外來元素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同時保留瞭核心的本土特徵。這種“和魂漢纔”的模式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體現,被描繪得極其生動。比如,對奈良和平安時期對唐代文化的學習與模仿,以及隨後如何發展齣獨具日本特色的審美體係的過程,這本書給予瞭詳盡的闡釋。它讓我意識到,日本的曆史並非是對外部文明的簡單復製,而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的“熔爐”,不斷地在融閤與排斥之間尋找平衡點,從而形成瞭今天我們所見的復雜文化景觀。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曆史的斷裂與連續性”的探討。它沒有把日本曆史看作一條平滑的直綫,而是充滿瞭急劇的拐點和反復。作者對於權力核心從天皇到攝關傢,再到幕府將軍,最終迴歸中央集權的這一漫長“轉移”過程的梳理,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骨架。然而,比骨架更重要的是血肉——那些未曾中斷的文化或精神的“暗流”。比如,即便是幕府時代,天皇作為精神象徵的地位從未真正消失,這為後來的“王政復古”提供瞭閤法性的基礎。這種“錶麵變動,內核固持”的結構性分析,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深度。它教導我們,要理解一個國傢,不能隻看最高層的變動,更要關注那些潛藏在製度深處、代代相傳的思維定式和象徵符號,它們纔是真正驅動曆史微小進步或巨大倒退的隱形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剋製而有力量”。它避免瞭過度煽情或使用浮誇的辭藻,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學術態度,去審視和解構那些被神話化的曆史瞬間。尤其是在近代化進程的描述上,作者展現瞭極高的客觀性。他們沒有簡單地將明治維新視為一場輝煌的勝利,而是細緻地呈現瞭其背後的巨大社會代價——傳統文化的斷裂、農民階層的痛苦轉型,以及國傢機器在西方模式下異化的風險。這種審慎的態度,讓讀者得以跳脫齣民族主義的窠臼,去更本質地理解一個國傢如何在內外部巨大壓力下進行“急刹車式”的現代化。對於殖民擴張前夜的社會心態分析,更是切中瞭要害,那是一種被壓抑的、急於證明自身價值的焦慮感,最終以一種近乎悲劇性的方式爆發齣來。讀罷此段,心中留下的更多是曆史的沉重感,而非簡單的贊頌。
評分很好,書的質量不錯。
評分不錯不錯
評分還沒看過 名氣還是挺大的 習慣性好評
評分每年要在京東買很多東西,每次都要寫評價,而且必須得超過20個字纔能得到京豆,所以就寫一個通用的,每次復製粘貼就可以瞭。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書沒壞。活動滿意,價格可以說是很棒瞭!
評分拜讀瞭一下,感覺還是比較客觀,從對方的視角來看,很多事的發生感覺也是時勢所導,不可逆轉,還是開捲有益。
評分書挺好的,一直在京東上買東西,真的是多快好省,而且快遞也很快,贊一個,書的內容都是自己選好的,喜歡的,書的質量沒有問題,很好
評分京東的書要是能注重下包裝保護就完美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