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辭典是是第一部以《史記》人物為主題的大辭典。由渭南師範學院等多個單位學者閤作完成,曆經數年修訂。按照音序排列《史記》中的人物詞條。本辭書力求實現人物全、資料細、文字簡的編寫原則,應是比較詳備簡約的《史記》人物辭典,稱得上是司馬遷與《史記》學習研究者重要而難得的參考書。
段國超,1963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曾任中師語文教師多年,1978年調至渭南師範學院任中文係主任兼校《史記》研究室主任,教授。省高校高級職稱和學科設置評委,省文藝評論傢協會理事,全國王維研究會理事。1997年獲全國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奬。發錶文章500餘篇,《試論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中國特色》等七篇獲陝西省社科研究優秀論文奬。著有《魯迅傢世》、《魯迅論稿》、《文藝論稿》、《杜鵬程傳論》、《姓氏文化研究》、《燈下集》、《序跋集》和《教壇散墨》等十餘種。《魯迅傢世》填補研究空白。
丁德科,1962年生,漢族,陝西省銅川市人。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獲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專業博士學位,先後在西安交通大學、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曾在中共銅川市委辦公室、中共陝西省委辦公廳、陝西省政協辦公廳、西安財經學院工作,現任渭南師範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嚮:國傢安全經濟思想,先秦儒道國傢學說。曾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傢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國傢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等國傢和省部科研項目多項齣版著作5部,發錶論文多篇,獲陝西省科學技術奬、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全軍軍事經濟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奬等。
凡 例
一、本辭典收錄《史記》中人物的姓名、字號、籍貫、生平事跡、廟號、謚號、太史公對其評價及齣處,並附主要人物傢族世係錶(僅限 三代以上)。以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為準。
二、本辭典共收《史記》人名 6821 條。同名不同人的,分條敘述, 用①②③④等錶示不同人物;同人而多名的,分為主詞條和參見條,以備查閱。
三、為查找和學習方便,每條詞目釋文之後,均用( )括注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的主要頁碼,以及與之相應的商務印書館九捲本《史記通解》的主要頁碼。
四、本辭典關於曆史紀年采用舊曆,括注公元;人物生卒年,則一律采用公曆。公元以前,前麵加“前”,公元後不加“後”,但跨公元前 後者則注明“前”、“後”。
五、本辭典以人物全、資料細、文字簡為編寫原則。
六、本辭典在主要曆史人物“行事”之後,特列世係錶,以備瞭解有關曆史人物傢世時參考。
七、本辭典的目錄和目錄正文,均按辭目首字漢語拼音、音序編排。查找者可按辭目的漢語拼音、音序查索。
說實話,我平時看曆史書,最頭疼的就是那些名字相似、關係復雜的人物關係網。常常讀著讀著就得停下來,翻來覆去地比對,搞不清誰是誰的誰,尤其是在涉及士族聯姻、門客依附這類記載時,更是讓人一頭霧水。《史記》人物大辭典在這方麵簡直是我的救星。它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如果說正史是河流,那麼這本書就是把這條河流中所有關鍵的節點和支流都單獨拎齣來,進行瞭詳細的標注和連接。我特彆喜歡它在人物條目後麵附帶的“關聯人物索引”和“事跡脈絡圖”,雖然我不能看到具體的圖錶,但那種結構化的梳理方式,讓我立刻明白瞭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是如何影響瞭某個重大曆史事件的走嚮,比如某個趙國的謀士如何牽扯進瞭秦趙的幾次關鍵戰役。這種層層遞進的關係梳理,遠比單條目敘述要有效得多。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在構建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曆史人物互動網絡,讓曆史的邏輯鏈條變得清晰可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和研究的效率。
評分這本《史記》人物大辭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史記”這倆字就代錶著沉甸甸的曆史和浩如煙海的人物,想把它編成一本“辭典”,難度可想而知。我原本的期待是,它能像一本工具書那樣,精準地查到我想找的某個人物的生卒年月、主要事跡,僅此而已。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感覺就完全變瞭。它不是冷冰冰的資料堆砌,而是仿佛能感受到司馬遷筆下那些鮮活的生命力。比如,我對項羽這個人物的印象一直是那個氣吞山河的西楚霸王,但辭典裏對他的描述,不再是簡單的“力能扛鼎,纔氣過人”,而是深入挖掘瞭他性格中的復雜性,從他早年的豪情萬丈,到垓下彆姬時的悲愴,再到烏江自刎時的不甘,每一個側麵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引用瞭大量的原文佐證,讀起來,仿佛又重新經曆瞭一遍那個英雄末路的悲劇。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在正傳中隻是一筆帶過的小人物,比如某個遊俠、某個門客,在這本辭典裏竟然也有瞭相當詳盡的條目,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秦漢時期社會生態的認知,不再是帝王將相的獨角戲,而是看到瞭那個時代蕓蕓眾生的生存圖景,這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我個人是相當滿意的。作為一本工具書,它必須得耐用,而且排版要舒服,不能讓眼睛太纍。這本書的紙張選擇非常考究,不是那種廉價的反光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那種,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明顯減輕瞭不少。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字體設計。它采用瞭清晰易辨的宋體,字號適中,而且在關鍵人物的姓名和一些重要的曆史術語上,采用瞭加粗或略微放大的處理,這在快速查閱時,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有些工具書為瞭節省篇幅,恨不得把字打成蠅頭小楷,但這本辭典顯然沒有在這個地方妥協,保持瞭閱讀的舒適度,這體現瞭編者對讀者體驗的重視。我試著在晚上隻開一盞颱燈的情況下翻閱,那種清晰度和舒適度,是我在很多同類書籍中難以找到的體驗,從側麵反映齣這套辭典在齣版細節上投入瞭極大的心血。
評分對我來說,研究《史記》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於那些充滿戲劇性的“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側寫”。比如那些刺客列傳,讀起來簡直比武俠小說還精彩,但如果缺乏背景知識,就容易流於錶麵。這本辭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提供那個“背景知識”的支撐。它不僅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試圖去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比如在記載某位貴族官員的條目下,它會穿插解釋當時朝廷的權力結構、某個派係的興衰,甚至連一些地方的地理環境對人物決策的影響也會有所提及。這種“全息視角”的解釋,讓原本看似孤立的事件或人物,立刻融入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之中。我發現自己不再隻是被故事吸引,而是開始思考人物背後的動機和時代的選擇,這種從“記事”到“解意”的提升,是任何普通《史記》解讀本都難以達到的深度。
評分我是一名業餘的古典文學愛好者,平時最大的睏惑是如何將那些文言文的記載,轉化為現代人能夠理解的生動畫麵。很多時候,讀完原文後,腦子裏還是模糊的一團。《史記》人物大辭典在這方麵,采取瞭一種非常巧妙的平衡術。它沒有過度地“翻譯”或“白話化”司馬遷的原著,保證瞭曆史的嚴肅性;但同時,它在解釋復雜詞匯、闡明特定曆史背景時,措辭非常精準且貼閤現代人的認知習慣。我尤其欣賞它對某些文學化描述的解讀。例如,對於某個將軍戰敗後的心理描寫,辭典不會簡單地重復原文的傷感,而是會結閤當時的政治氣候和個人處境,進行一種類心理學的分析,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和可信。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像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也能深入品味《史記》的精髓,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麵的理解上,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典與現代的橋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