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傢族研究(1714~1911年)

廣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傢族研究(1714~1911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劍芬 著
圖書標籤:
  • 廣州十三行
  • 行商
  • 潘振承
  • 傢族史
  • 清史
  • 近代史
  • 嶺南史
  • 商業史
  • 社會史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78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0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羊城學術文庫·文化傳承與創新專題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308
字數:29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首次以傢族史的視角對行商傢族的儒商化現象進行瞭研究,揭示瞭潘振承傢族由商而儒成為書香世傢的曆程,以翔實的史料對傢族成員在經濟、文化上的貢獻進行解讀。這個大傢族不僅走齣瞭早“睜眼看世界”的國際商人,還陸續走齣瞭廣東鑒藏界的魁首、齣色的教育傢、近代詩界革命之先行者……其文化成就,在嶺南文化史上占據瞭重要的一席之地;其貿易軌跡,在海上絲綢之路史上刻上瞭永不褪色的一筆。

作者簡介

潘劍芬,暨南大學曆史係博士,廣州市海珠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副研究館員,海珠區政協委員,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文物博物工作、廣州十三行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研究,近年主持《廣州大典》與廣州曆史文化研究資助項目2項,參與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主要參與撰寫著作3部,公開發錶學術論文10多篇。

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潘振承傢族發展史
  第一節 潘振承傢族的世係研究
  第二節 潘振承傢族的崛起與發展
  第三節 潘振承傢族的轉型
  小 結
第二章 潘振承傢族的商業帝國
  第一節 立足十三行
  第二節 商業領袖
  第三節 經商之道
  第四節 商業帝國的衰落
  小 結
第三章 潘振承傢族的儒學化
  第一節 教育與仕宦
  第二節 經商與儒風
  第三節 傢族文化與成就
  小 結
第四章 潘振承傢族與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節 科技人纔對話
  第二節 文化藝術交流
  小 結
第五章 潘振承傢族的婚姻與交遊考略
  第一節 傢族聯姻考略
  第二節 與文人的交遊
  小 結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後 記

前言/序言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對外貿易的中介,在早期中西關係史上扮演瞭重要角色。自從梁嘉彬先生的奠基性著作《廣東十三行考》齣版以來,十三行的研究就成為學術界長期關注的課題。中外學者投入瞭大量精力,從各個方麵開展瞭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潘劍芬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擴充而成的《廣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傢族研究(1714—1911年)》即將付梓,此一研究領域增添一項新成果,實乃可喜可賀。
2006年,曾在廣州任英語教師的潘劍芬考入瞭暨南大學曆史學係,攻讀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獲碩士學位後,她先後就職於鄧世昌紀念館、廣州市海珠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由於工作的需要,她逐漸對廣州十三行的曆史産生瞭興趣。2010年,潘劍芬再次考入暨南大學,攻讀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經過一年的學習,她確定以“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傢族研究”為博士論文選題,完成開題報告後,該研究入選《廣州大典》博士論文資助項目。2014年,論文通過答辯後,作者又進行瞭修改和充實,現在終於同讀者見麵瞭。多年來,潘劍芬同學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剋服各方麵的睏難,努力鑽研,完成瞭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其間的艱辛,我作為導師,頗能理解,也甚感欣慰。
關於廣州十三行的研究雖然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從傢族史角度齣發,對其中各個傢族展開個案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本書選取行商中頗具代錶性的潘氏傢族作為研究主題,選題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意義。作者廣泛搜集瞭與潘振承傢族相關的文獻史料,在以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潘氏傢族世襲、商業活動、文化活動、婚姻、交遊諸方麵的情形進行瞭較為細緻的研究,展現瞭這一傢族興衰沿革的曆史命運,具有明顯的學術價值。
本書寫作思路清晰,結構閤理,論述重點突齣。第一章首先結閤中國曆史進程的發展,對潘氏傢族的世襲、崛起和發展進行瞭縱綫的梳理。第二章利用各種文獻詳細考述瞭潘氏傢族作為行商傢族的商業成就,歸納闡釋瞭潘氏商行的經商之道,並聯係社會大環境的變遷展示瞭潘氏商業帝國的走勢。第三章以較大篇幅證實,潘傢在創造商業帝國過程中經曆瞭儒學化,形成瞭潘氏傢族的儒商精神,完成瞭由商業世傢嚮書香世傢的轉變。第四章展示瞭潘氏行商的對外貿易活動在物質層麵和“睜眼看世界”的精神層麵上的交流,論定他們是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國際性商人。最後一章初步梳理瞭潘氏傢族的姻親關係網絡和交遊情況,肯定瞭這些關係網對傢族的發展及對傢族文化的形成和傳承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本書在下列方麵形成瞭自己的特色。其一,密切關注潘氏傢族從商業世傢嚮儒學世傢的轉變,並對其轉變的途徑和過程做瞭令人信服的論證,指齣瞭將儒傢文化融入經商之道,使傢族文化走嚮儒學化,從而實現瞭潘氏傢族由商業世傢嚮文化世傢的轉變。其二,從諸多方麵論證瞭潘氏傢族儒學化的錶現,包括著作繁多、精於鑒賞、注重傢族文化建設等,尤其是,作者對於傢族成員在文化上的成就給予瞭更多的關注,用較大篇幅從鑒藏活動、書畫藝術、詩詞文學諸方麵加以展示。其三,搜集的史料豐富而多樣,作者既廣泛搜集瞭潘氏傢族的文獻,參考相關的中外檔案及論著,又能結閤實地調查和訪問,使得本書的論述有理有據,信而有徵。其四,梳理瞭傢族聯姻的綫索,並對傢族女眷的史事做瞭較為詳盡的考釋,論證瞭行商間的聯姻對商行的穩固發展的重要作用,而與文人墨客的交遊則有利於傢族文化精神的形成、維護和傳承。這些方麵的論述體現瞭作者的思考和認知,可視為本書的獨特貢獻所在。
總之,作者下功夫對潘氏傢族文獻進行發掘和運用,形成瞭本書的特色。作者對這一傢族史實的挖掘和對人脈關係的梳理,當可推動十三行行商傢族史等相關課題的研究。而就十三行行商之一潘振承傢族所做的研究,對於深化中外關係史和中國社會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學無止境,一本書不可能窮盡一個課題的研究。就本書的情況而言,可在下列兩個方麵加以豐富和完善。首先,進一步搜集與潘氏傢族曆史相關的中外文史料,尤其是各歐洲在華公司的檔案和私人通信,以便充實對潘傢商行的商業運作過程的闡釋,深化對於潘傢商業帝國興起和衰敗曆史命運的認識,進一步揭示潘氏傢族與外商之間的復雜關係。
其次,進一步拓寬潘氏傢族史研究的視域,將該傢族的興衰演變與十三行總體曆史演變結閤起來,從比較的角度齣發,通過與其他傢族的比較來反觀潘氏傢族的發展與興衰,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異同,從而在諸多方麵深化對於潘氏傢族的認識。如十三行伍秉鑒、梁經國等行商的傢族,也有儒學化的傾嚮,可以通過比較,找齣彼此的共性與個性,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潘氏傢族的文化特色,凸顯其特殊貢獻。

張廷茂
2017年9月 10日於廣州暨南羊城苑
廣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傢族研究(1714~1911年) 探尋嶺南商脈的百年興衰:一個廣州世傢的興衰史與商業變革的縮影 本書聚焦於18世紀至20世紀初的廣州,一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占據核心地位的港口城市。通過對潘振承傢族(Quang-Tang)這一舉足輕重的十三行行商世傢的深度挖掘與細緻梳理,本書旨在描繪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內,中國精英商人群體的生存狀態、商業運作模式及其在晚清社會轉型中的角色與命運。 核心議題與研究視角 本書的研究並非單純的傢族譜係梳理,而是將潘氏傢族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探討其作為“廣州十三行”核心成員的特殊地位。研究的基點橫跨瞭清朝康乾盛世的貿易高峰期,直至晚清的動蕩不安,乃至辛亥革命的爆發,時間跨度長達近兩百年(1714-1911年)。 第一部分:貿易格局的奠基與十三行的形成(1714-1790年代) 這一部分將詳細考察潘氏傢族如何從一個地方性的商業傢庭,逐步登上廣州對外貿易的舞颱中央。 地域背景與早期積纍: 分析珠三角地區,特彆是廣州府城及周邊地域的地理、經濟條件,如何為潘氏傢族的早期商業活動提供瞭基礎。重點梳理潘氏祖輩在康熙、雍正年間參與“牙行”製度下的貿易活動,積纍初始資本的過程。 “一口通商”下的製度紅利: 深入剖析“一口通商”政策對十三行商業模式的影響。潘振承(生卒年不詳,活躍於乾隆中後期)作為傢族的核心人物,如何利用朝廷賦予的特權地位,建立起與西方(特彆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穩定貿易渠道。這包括對“花字”(Hao-Chong)製度的理解,以及如何平衡官方禁令和商業利益之間的關係。 商業網絡與資本擴張: 詳細記錄潘氏傢族在茶葉、絲綢、瓷器等主要齣口商品上的壟斷地位的建立。研究其在福建、江西等地的采購網絡,以及與國內商幫(如徽商、晉商)的互動關係,展示一個清代外貿大傢族的資本運作模式。 第二部分:鼎盛與衝突:潘氏傢族的商業帝國與中西交鋒(1790年代-1840年代) 本階段是潘氏傢族商業活動的巔峰期,也是中西方貿易矛盾日益激化的時期。 傢族內部的治理與傳承: 探討潘氏傢族如何通過嚴格的宗族規範和商業契約來維係龐大的商業帝國。研究其對子孫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如何培養能夠應對復雜國際事務的繼承人,如潘啓官(可能指潘啓明等後代)。 貿易摩擦的緩衝帶: 重點分析潘氏在處理與英國等國商人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中的角色。這包括在貨幣兌換、貨物估價、以及禮儀衝突等方麵的具體案例。潘氏不僅是貿易的執行者,也是清政府與西方列強之間信息傳遞和利益協調的重要中介。 物質文化與社會身份的構建: 考察潘氏傢族如何利用巨額財富,在廣州城內興建園林(如潘傢花園的布局與象徵意義),購置文物,並在對外交流中展現其“中國精英”的身份。研究其收藏的西方藝術品(如訂製瓷器、油畫)的文化價值。 第三部分:變局與轉型:從十三行製度的瓦解到晚清的掙紮(1840年代-1911年) 鴉片戰爭的爆發標誌著清朝對外貿易體製的徹底崩塌,也預示著十三行行商這一特定階層的衰落。 製度崩塌後的適應: 分析《南京條約》簽訂後,廣州開埠,行商壟斷地位被打破,潘氏傢族麵臨的巨大衝擊。研究其如何從特許商人轉型為自由貿易中的市場競爭者。探討其資本是否成功轉移至新式産業或國內其他領域。 傢族的社會參與和地方精英身份: 考察潘氏後人在晚清時期,在地方慈善、興修水利、以及教育事業中的投入。這反映瞭他們試圖通過“士紳化”來鞏固傢族社會地位的努力,以應對商業模式的衰退。 全球化視野下的傢族命運: 梳理潘氏傢族成員與海外(如香港、澳門)的聯係,以及在兩次鴉片戰爭後,傢族資産和人員流動的情況。研究傢族成員對清末政治變革(如太平天國運動、自強運動)的態度和反應。 研究方法與史料基礎 本書的研究主要依賴於以下幾類一手和二手資料: 1. 地方誌與官方檔案: 廣州府、番禺縣誌、海關稅務司檔案(部分公開部分需交叉驗證)中關於行商稅收、貿易記錄的相關記載。 2. 外文使團報告與公司記錄: 英國、美國、葡萄牙等國駐廣州領事、商館的信件、日記以及東印度公司(EIC)的貿易記錄,從中還原西方視角下的潘氏形象。 3. 族譜與私人文書: 盡可能搜集整理潘氏傢族的族譜、契約、遺囑等私人文獻,以構建更為精細的傢族內部結構圖。 4. 物質文化遺存: 通過研究現存的潘氏傢族收藏(如博物館中的訂製器物、建築遺跡)來佐證其商業活動和文化品味。 本書試圖通過對潘振承傢族這一微觀個案的深入剖析,摺射齣清代中國在全球貿易體係中,精英商業階層如何憑藉製度優勢崛起,又如何在時代洪流和製度劇變中尋求延續與轉型的復雜曆程。它不僅是一部商業史,也是一部關於身份認同、財富積纍與社會變遷的嶺南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整體來看,這本書似乎在探討“身份認同”這一核心議題上處理得比較保守。潘振承傢族身處中西交匯的最前沿,他們接觸的西方文化是當時中國社會中最前衛、也最具衝擊性的力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富商在文化選擇上的矛盾與掙紮:他們是僅僅作為貿易的媒介,還是真正開始接受和內化某些西方的價值觀或生活方式?他們的後代,尤其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下一代,在繼承祖業的同時,思想上是否發生瞭斷裂?這種跨文化的體驗是如何影響他們對“中國人”身份的理解,以及在麵對近代國傢危機時的立場選擇?如果能呈現齣潘傢成員在傳統儒傢倫理與現代商業意識之間不斷拉扯的心路曆程,這本書無疑會更具思想深度和對當代讀者的啓發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倒是挺吸引人的,光是“廣州十三行”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清代對外貿易中心。我本來以為會深入挖掘一下十三行商人的商業策略、他們的財富積纍方式,以及他們在復雜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他們是如何平衡來自廣州府衙、行會以及歐洲商人之間的多重壓力?他們與西方傳教士、外交官之間是否有更深層次的互動?如果能看到一些具體的貿易案例,比如絲綢、茶葉、瓷器如何進入歐洲市場,或者歐洲的鍾錶、玻璃器皿如何被中國士紳階層接受,那就太好瞭。這本書的題目指嚮的是一個傢族的研究,我期待能看到潘振承這個傢族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裏,在商業和文化層麵做齣選擇和調整,他們的日常生活、教育背景、甚至是他們傢族內部的權力結構變化,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如果能將他們的故事放置在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比如鴉片戰爭前後,他們傢族的命運如何與國傢命運交織,那這本書的厚重感和曆史價值就更上一個颱階瞭。

評分

我對書中對於潘傢與地方權力網絡的交織描寫略感失望。在清代,商業活動與官府的互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像十三行這樣受嚴格管製的特殊行業。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潘傢如何“打點”官府、如何與地方精英維持關係的具體案例。這種官商結閤的模式,究竟是保障瞭他們的壟斷地位,還是成為瞭他們隨時可能引火燒身的隱患?特彆是在處理海關稅收、走私、勞工糾紛等問題時,傢族成員扮演瞭怎樣的中介角色?書中如果能更深入地剖析這種權力運作的潛規則,揭示財富如何轉化為政治影響力,並反過來鞏固其商業特權,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止於一個簡單的傢族史,而能成為研究清代地方治理和商業生態的絕佳樣本。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似乎過於側重於人物的履曆和時間綫的羅列,缺乏一些鮮活的細節來支撐起“傢族研究”這個沉甸甸的標題。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商業文化充滿好奇。比如,一個富可敵國的十三行商,他們的宅邸會是什麼樣子?他們的宴飲排場如何體現其身份地位?與士大夫階層的交往是怎樣的模式?是財富可以買到社會尊重,還是始終隔著一層“賤商”的身份壁壘?如果作者能夠穿插一些當時的風俗誌、地方誌中的記載,或者引用一些西方旅行傢的觀察記錄,將潘傢置於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描繪齣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會大不相同。曆史研究不應該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的堆砌,而是要讓讀者能夠“看”到那個時代鮮活的人和事,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與時代脈搏的共振。

評分

讀完之後,我感覺這本書在史料的廣度和深度上可能還有提升的空間。我本以為會看到大量一手檔案的解讀,比如傢族的賬本、往來信函,或者與政府的官方文書。這些材料往往能最真實地反映一個商賈傢族的運作模式和他們的社會地位。對於一個研究瞭長達近兩個世紀的傢族,時間跨度非常大,從康熙末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後,期間經曆瞭清朝由盛轉衰的劇變。我特彆想知道的是,在信息傳播相對緩慢的古代,這個傢族是如何獲取並利用國際市場信息的?他們的信息網絡是怎樣的?再者,19世紀中後期,隨著通商口岸的增多以及西方列強直接介入貿易,十三行製度逐漸瓦解,這個潘傢是如何應對這種結構性衝擊的?是迅速轉型還是逐步衰落?書中的論述如果能更細膩地勾勒齣這種轉型期的掙紮與智慧,想必會更加引人入勝,提供更豐富的曆史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